盛唐风月(校对)第11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1/571

  此番回程,倘若不是有裴宽等人在,杜士仪本打算一路优哉游哉闲逛回来,但裴宽劝他说天子还等着回禀,他只好在田陌和赤毕从三部俟斤处回来之后,与裴宽一行人马不停蹄地一路从数千里之外的饶乐都督府奚王牙帐赶了回来。
  好在这一路也不是没有收获,在幽州城停留的时候,裴旻和公冶绝终于见了一面,两人也不知道究竟说了些什么,公冶绝就悄然消失,而裴旻面上忧色尽去,临别时还特意把随身佩剑送给了他,让他着实受宠若惊。不但如此,裴旻更答应定会帮忙替侯希逸请功,这也让后者高兴得无以复加,对着他谢了又谢。至于他的叔父杜孚,在他面前固然笑容满面热络亲切,把杜黯之交托给他带回樊川故里的时候亦是好话说了一箩筐,但在杜孚私宅吃的那一顿晚饭时,他不费吹灰之力就从婶母韦氏那里探知,王晙举荐杜孚转任渔阳县丞被张嘉贞给驳了!对此他爱莫能助,口头表示了一番慰问便再度启程。
  而岳五娘和小和尚这一对,则是在过并州之后也和他这一行分道扬镳。因为没办法回嵩山探望卢鸿,他只得托付罗盈回去替自己报个平安信,顺便把一封信转交给卢望之,而岳五娘则是依旧如同从前一样来无影去无踪,撂下一句后会有期便毫无牵挂地扬长而去。
  如今在灞桥边再逢旧友,他不禁笑着跳下了马背,就这么迎了上去。久别重逢,两人如同唐人奔放的习惯那样彼此来了个熊抱,松开手之后便审视着彼此,最后还是杜士仪先开了口:“我大老远便看见你和王十五郎了,怎么这么巧,你兄弟俩在这儿送人!对了,今科省试考得如何?”
  王缙压根不想提什么送行的事,连忙顺口接道:“那还用说?阿兄京兆府试所作的那一首《清如冰玉壶》试诗,赫然满堂彩,一时夺得解元,这数月之中在长安四处传唱,此次省试自然不在话下。”
  “那我可就早早道一声恭喜了!”
  杜士仪见王维虽笑,但笑容却有些苦涩,他陡然想起此前得到的讯息,一时恍然大悟,自然也顺着王缙的话头,矢口再不提送行的事。等到裴宽也到了桥头,他少不得两相引见。
  对于名满京华,被人誉为今科状头最热门人选的王维,裴宽自然不会陌生,此刻想到这两人兴许是前后两年的状元,他不禁更是心生感慨。而王维对于出自名门秉性刚正的裴宽亦是颇为敬重,寒暄两句后不知怎的三言两语说到佛法佛理,又谈到了普寂,两人立时眼睛大亮,竟是一见如故。
  等到一行人入长安之际,杜士仪有意派了几名护卫和田陌送杜黯之先回樊川老宅,只留赤毕和刘墨随行。眼看王维和裴宽并马而行畅谈佛法,心里不禁生出了一种荒谬的感觉。一旁的王缙虽则同样笃信佛教,可见两人居然就这么旁若无人谈禅道佛,他仍然忍不住大摇其头。
  趁着阿兄顾不上自己的机会,王缙便低声对杜士仪说道:“自从去年和大王相交亲密的光禄少卿驸马都尉裴虚己被贬出京,甚至连公主都诏令离婚,万年尉刘庭琦、太祝张谔也相继被贬之后,这些时日岐王府中不少王府官都调了外任,大王为此日日借酒消愁,时常酩酊大醉,阿兄往来其间常常规劝,可什么用都没有,私底下便常常长吁短叹。”
  说到这里,他顿了一顿,这才诚恳地说道:“杜十九郎,我知道你对阿兄素来赤诚,还请你有空多劝劝他。天家之事非比寻常,贸然掺和恐怕会惹大祸的!就算如今贵主对他极为器重,一有诗赋便代他传遍公卿,甚至在圣人的面前也有举荐,可终究架不住万一。倘若有人把阿兄和大王之间的关联扯出来,圣人心中必然会存下芥蒂。”
  “我知道了,这样,你们兄弟如今住在何处?你也知道,如今我在樊川的老宅整修一新,长安城中那房子还不曾住过,我去你们那儿同宿一晚如何?”
  王缙顿时喜笑颜开:“那自然最好!善果寺中毕竟狭窄,如今我们在亲仁坊赁了宅院。你到时候只消说找王十三郎,自有坊中武侯给你指路。”
  待到了太极宫朱雀门前,这前后说话的两对人方才彼此互道告辞。杜士仪本不是官员,但此次既是奉旨观风,自然回来了需要到尚书省都堂报备,裴宽是奉旨前往饶乐都督府,也该回此地复命。再次踏入那座自己曾经在此考过省试的都堂,杜士仪自然生出了一种微妙的熟悉感,尤其是在见到尚书左丞裴漼的时候,这种感觉就更强烈了。
  裴漼对裴宽的复命只是略询问了两句,便点头示意他退下。等到偌大的屋子里只剩下了杜士仪,他便微笑了起来:“自进士科设立以来,每年都有状元,可状元及得上杜十九郎你这际遇的,却是从未有过!杜十九郎,你可知道你今次尚未回来,已经有无数人在等着你了?”
  杜士仪见裴漼摆出了亲切长辈的架势,他便索性态度随便了些,当即苦笑道:“裴左丞可不要吓我,我如今尚未释褐,怎会让人惦记?”
  “谁让你做出来的事情太惊人!更何况是圣人亲口派你的观风之名,你不曾辜负圣望,自然而然就让人觉得你日后必定平步青云!你信是不信,这会儿必定有人前往大明宫报信,说不定还不等你离开这儿,立时就有人前来召你入紫宸殿奏对了!”两句玩笑过后,裴漼便换了一脸正色,仔仔细细地询问起了杜士仪在同罗部和奚王牙帐时的那些经历,时不时打断追问了一些细节。
  这一问一答就是小半个时辰,直到杜士仪把那些能说的都说了,不能说的按照和固安公主商量的改头换面,他就看见裴漼长长舒了一口气。
  “杜十九郎,并州长史张使君此前因安抚同罗部一事,对你多有赞誉,故而圣人对你嘉许非常。而朔方王大帅在转任朔方之后,却因你在饶乐都督府奚王牙帐,不曾附出兵突厥牙帐之议,故而对你颇多不满,就连固安公主平奚族内乱之功,他也曾质疑真假。所以,圣人若是垂询,你自己需得明了轻重。”
  裴漼这番话,明显是扬张贬王,尽管事实如何,杜士仪此刻没有可能明了,但他更知道裴漼做出了这等姿态,他必须做出相应的保证。否则,就算是裴宁和他同门,贵为尚书左丞的裴漼也不必对他如此另眼相待。
  于是,他连忙欠身答道:“多谢裴左丞相告,若是圣人垂询,在下必定实话实说,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这最后十二个字他刻意加重了语气,裴漼暗叹响鼓不用重锤,自然满脸笑容。等到又留了杜士仪说了一会儿话,外间报信说大明宫来使,诏杜十九郎入见紫宸殿,他便站起身来亲自送了杜士仪出门,临到门口时又语重心长地提醒道:“张使君和我相交莫逆,你不用有顾虑!”
第245章
从容面圣,天子意招婿
  即便是京官,除却上朝,平时若能面见天子,那也是少有的殊遇,因而,杜士仪尚未释褐授官,便已经两次单独面圣,即便是今次奉命前来的那个宦官,对此亦是心中惊奇,一路上对杜士仪毕恭毕敬。而杜士仪素来秉承的就是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的宗旨,别人既然恭敬,他也就同样客气。因而尚未进大明宫之前,他已经顺利得知,这宦官叫做牛仙童,在内侍省官居内谒者,只是从八品下的微末小官。
  和侯希逸一样,这个名字他约摸有些熟悉,但究竟熟悉在哪儿,他却说不上来,为以防万一,索性就拿出了和名人打交道时小心谨慎的经验来。不是第一次进宫的他不像上一次那般走马观花没来得及注意别的,跟着牛仙童一路从丹凤门入内时,他甚至沿路观察着四周殿宇和各种建筑,因牛仙童在一旁殷勤解说,他也就含笑听着。中间牛仙童问起同罗部和奚王牙帐的景象,他又笑着感慨了一句。
  “所以这次出去之后我方才深有体悟,我大唐万国来朝海纳百川的气象,那些夷狄就算再骁勇善战,也万万追赶不及!”
  牛仙童不过区区内谒者,平日就算偶尔也有引进官员的事,可纵使绿袍小官兴许都是出自名门,谁看得上官职卑微的他?因而,见杜士仪一路和自己低声说话毫不拘束,他心中自然而然就觉得此人不错,当来到紫宸殿那高高的台阶下时,他突然低声提醒了一句:“杜郎君,圣人今天心绪不佳,你小心。”
  这一声提醒让杜士仪心中一凛,当即笑道:“多谢今日提醒。”
  见牛仙童点头一笑,杜士仪遂跟着台阶上下来的另一个小宦官拾级而上,待到了殿前再次通名入见,他眯了眯眼睛熟悉了一下这从外到内的光线差别,就看到了殿中一个头戴幞头身穿便袍,背手而立的人。尽管才见过李隆基两次,谈不上有多熟悉,但此刻两侧都是垂手侍立的宦官宫婢,他怎么也不可能认错,当即下拜行礼口称陛下。
  “杜卿平身。”李隆基仿佛根本不似牛仙童所说的那样心绪不佳,转过身时,面上甚至还带着几分笑容。等杜士仪站起身来,他在其面上一端详,见当初那个面如冠玉的稚嫩少年,这北地一圈走下来平添了几分成熟稳重,他不禁微微颔首,随即就饶有兴味地问道,“你此番一路往东北而行,不少事情都是恰逢其会,可有什么体会?”
  “陛下,臣只觉得,能够有幸踏足那些从前只在经史典籍上看到的地方,只从别人口中听到的地方,实在是获益匪浅。至于恰逢其会的同罗部和奚王牙帐动乱,相形之下臣其实所做极其有限。”
  杜士仪见李隆基没有打断自己,想到之前入潼关时就听说朝中监察御史宇文融提出检括天下逃户,便索性先从当初在云州废城中看到的逃人群居的情形说起。正如他所料,这个起头并不在李隆基意料之内,尤其当他说到其中一些大唐子民宁可向铁勒人缴纳“保护费”,也不愿意回到稳定的关中故乡时,李隆基的脸色立时倏然一变。
  “居然有这么多人宁可背井离乡……好,真是好!怪不得之前宇文融奏称天下逃户众多,没想到就连远在云州也有!”
  “陛下,这些人留在关中,田土不够耕种,租庸调三者负担更是非同小可,要么成为流民,要么依附于官绅富民为佃,身在云州虽说偏远,却耕种自得,因而民虽思乡却不归。”
  李隆基面色倏然转厉,目不转睛地盯着杜士仪问道:“杜卿既是亲眼目睹,那你觉得此事应该如何?”
  自打那一天在云州废城之中住了一夜,更亲眼目睹了城中居民的生活状况之后,杜士仪便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此时此刻,他便不慌不忙地开口说道:“陛下,臣以为,如此流民既然存在,而且是多年,就不应该一棍子打死。当初云州为默啜所破,以至于百姓不得不全数迁徙到朔州境内,废了云州州城,也不知道抛荒了多少田地。但如今突厥势头虽盛,却不及当年,而流民既已扎根,朝廷总有一天还会恢复云州城,既然要再迁移人口回去,何妨就承认了这些人的户籍?据臣所知,这些年来,成丁之年授永业田和口分田百亩,早已形同虚文,但云州荒地既多,只需一道垦荒免租庸调令,自有人愿往。”
  李隆基早就审视过当年武后末年,因那个突厥默啜发疯似的进攻,而不得不废弃的一处处城池,早有意把侨治的官署迁回原地。此时此刻,他不禁眼神一闪,继而不置可否地回到宝座坐了下来。
  “你继续说。”
  杜士仪心里既有底稿,当下便不慌不忙地抛出了流民重新入籍以及垦荒十年无租赋等种种优惠条件,随即又说道:“至于这些扎根云州城的流民,确实是畏兵役如虎,然而,那是因为府兵要自备兵器粮秣,对一家一户来说,不但可能亲人命丧沙场,而且也无法承受这些费用。所以,与其征徭役,不如在其中募兵,强壮者免除家中赋税,如此则可以在云州聚拢一支精兵。”
  “朕若不是知道你就出去了这么些天,还以为你把精力都抛在云州废城了!”李隆基终于露出了一丝笑容,摆了摆手后便径直说道,“好了,此事暂且再说,当日同罗部的情形,你给朕一一道来。记着,朕可不想听什么巧合之类的鬼话,那个突厥王女阿史那莫儿的事,朕已经听张说说了。”
  杜士仪就知道张说当初派给自己的那几个卫士回去之后必然会说实话,此时此刻听天子果然问到了最关键的问题,他便露出了犹犹豫豫的表情。当着李隆基的面,他拿目光四下里望了一眼,看似在踌躇如何开口。果然,不过顷刻之后,就只听李隆基吩咐道:“除了起居郎之外,都退出去。”
  这在平时也是常有的事,但大多都是因为见宰臣问及军国要务,此刻为了一个尚未释褐的杜士仪而如此大费周章,殿内的宦官宫婢面面相觑的同时,不禁大为惊讶。只是至尊天子既然开了口,谁也不敢违令,一时间就只见两列人鱼贯而出,须臾偌大的殿内就只剩下了那个低头记录的起居郎。
  “臣那时候正在去同罗部的路上,结果在一处小树林之外看到了不少尸体,而后又遭人截击……”
  杜士仪用宛若讲故事一般的口吻,对李隆基叙述了当时遇险的情景,包括岳五娘主动前往侦查,自己怎么在树林之中敲人闷棍也没放过。等到说起叛军退兵,岳五娘留字的时候,他方才顺带解释了自己在并州城内偶遇岳五娘的事。
  等他复又谈到定计和两头行事的种种,听他将那一场只有岳五娘和罗盈知道的桑干河畔所谓神狼引起的骚动说得栩栩如生,李隆基不禁又好气又好笑,竟是忍不住笑骂道:“如此鬼主意竟然使得那默古丧命,真是老天都在帮你!”
  “臣只是想死马当做活马医,未曾料想居然生此奇效。然而假冒突厥王女之事毕竟事关重大,所以岳娘子办完此事就先回了并州再未露面。”
  “那丫头也是胆大包天,不愧是公孙弟子!”
  接下来关于杜士仪在同罗部如何说动昆那尔向王晙表示对唐廷的忠心,以及张说亲自前往拔曳固和同罗二部安抚,杜士仪说得固然仔细,李隆基却只是微微颔首,旋即就立时转到了固安公主的事情上。杜士仪敏锐地察觉到,对于奚族,李隆基似乎比铁勒同罗部更加关切,而且仿佛更着重的是固安公主,因而他索性从路遇固安公主开始说起,只隐去了固安公主亲手堕去腹中胎儿一事。等说到契丹奚族暂时停战,他将大病初愈的固安公主送回奚王牙帐,随后李鲁苏故意带领兵马离去,只留下一座几乎空空荡荡的奚王牙帐时,他就只听得李隆基重重冷哼了一声。
  “奚族狼子野心,由来已久,竟敢算计大唐公主!”
  “是,若非臣随员侯希逸精通奚语,又曾经随长辈从平州到过奚王牙帐,结识过几个人,恐怕臣也不能尽早提防告知公主,但更重要的是,临危之时,又是公主力挽狂澜。”
  既然认了固安公主为阿姊,又知道她实则是辛氏庶女,在朝中孤立无援,杜士仪自然不吝为其功绩加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听到他说固安公主将通突厥的塞默羯赶去见三部俟斤约定相会时间,李隆基的目光只是微微一凝;等他说到固安公主将族老软禁于牙帐,又令先王李大酺提拔起来的亲信将军裴晗看管,这位年轻天子就微微点了点头;而他说到固安公主带他与会,将突厥当年视铁勒人为仆隶的事实对那三部俟斤挑明,又提到了大唐多年以来的赏赐时,他就只见李隆基倏然站起身来,竟是脱口赞道:“好!”
  此前杜士仪和固安公主的联名奏表送来之际,遭人算计上书陈情在后,而杀贰心牙官报捷在前,李隆基深感振奋,想都不想便下旨褒奖,可回头张嘉贞便提出了异议,虽则源乾曜认为此事杜士仪决不至于信口开河,他心中未免存下了疑虑。
  可眼下杜士仪这些细节着实是详细到无以复加,完全看不出捏造的影子。当杜士仪说到塞默羯气急败坏攻击固安公主与其关系暧昧的时候,他想起张嘉贞也曾经如此暗示过,不禁眉头一挑。
  杜士仪既然丝毫不避讳此事,那便确实是心中坦坦荡荡,此事应无可怀疑!
  再听到杜士仪坦言最初不通奚语,那些反驳的话都是提早背出来的,更有身后的侯希逸小心提点,他一时更多了几分激赏,待杜士仪说一剑反手削了塞默羯的头发,他更是哈哈大笑了起来。
  “好,好,杜卿果然文武双全,威风不逊朕的大将!”
  岳五娘借舞剑向塞默羯施压,继而固安公主挽弓一箭将人射死,一时高潮迭起,这些都听得李隆基面色大悦。不止是他,就连那书写起居注的起居郎亦是神情振奋。当此心情最好的时刻,李隆基突然开口说道:“朕之长女向来得朕钟爱,如今将到婚龄,杜卿既然不曾婚配,朕将她许配给你如何?”
第246章
金枝玉叶无福求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这只是后人总结的人生四大喜事之二,但事实上,两者不但并驾前驱,而且倘若真是金榜题名之后再洞房花烛夜,自然更是风光无限的一刻。去岁登科之后,杜士仪便领命离京,各种提亲全都被汇聚到了杜思温那儿,由这位朱坡京兆公挡了下来,但此刻李隆基金口玉言提出此事,别说杜思温不在这里,就是身在此处,那也决计招架不住。
  电光火石之间,尽管那封让罗盈带去给卢望之的信是否能立刻送到该送的人手中,杜士仪着实一丝把握也没有。可事到如今,他找不到其他任何可以推搪的理由,因而后退两步后便下拜说道:“陛下厚爱,臣铭感五内。然则臣自小福薄德浅,十三岁时那一场火险些要了命,后虽得舍妹孝悌之心感动天地,终究是险些夭折。当初司马宗主逗留嵩山时,曾经也给臣把脉看过面相,他断言臣命中克贵妻,尤其是成婚越早越是不妙。”
  说到这里,他便大胆地抬了抬头看向李隆基,见这位太平天子果然没有料到还有这一层理由,一时满脸的讶异和嗟叹,他便诚恳地再次深深俯首道:“臣本驽钝,亏得师长教导,友人提携,亲长教诲,方才得以微末之身列身陛下驾前。然则尚公主乃是人臣求之不得的荣耀,自当挑选福泽深厚之人,臣父母双亡,福缘浅薄,不敢企及金枝玉叶。”
  要是杜士仪只是一口咬定自己克妻,李隆基必免不了怀疑他信口开河,可杜士仪直接把司马承祯掣了出来当挡箭牌,他顿时信了五分。他的祖母和父亲母子两代天子都把司马承祯当成活神仙,他也在一直派人寻访其下落。更重要的是,即便杜士仪丰神俊朗,风骨峻峭,人品端方,在他看来确实是长女良配,可长女素来得他钟爱,若真的有个万一,那他此番乱点鸳鸯谱岂不是害了她?
  察觉到天子的那一丝犹豫,杜士仪便沉声又继续说道:“而臣固然于父母妻室子女上头福缘不厚,然则这也让臣能够无牵无挂!臣还年轻,妻室也好,子嗣也罢,不愿这么早考虑。臣只希望能够脚踏实地为陛下效劳,不负陛下信赖,不负师长亲友所望!”
  这话自然就说得漂亮了。无牵无挂四个字,素来是李隆基希望臣子能够具有的最大品质之一。所以,对于出身世家大族的官员,他每每心有顾虑。然而,当初高力士就禀告过,杜士仪父母双亡唯有一妹,和族中并不亲近,杜思温对其固然爱护有加,可那毕竟不是直系亲长。最要紧的是,相比五姓七望,京兆杜氏是关中著姓,和皇族素来密切,杜士仪又并非京兆杜氏核心子弟,这无牵无挂四个字,大有可用之处!
  于是,心念一转,李隆基便和颜悦色地说道:“杜卿所言,果然一片赤诚。你这一路所见所闻虽屡有奏表,却不及今日这番面述。回去之后不妨细细写来,朕会下中书门下,令众宰执一观。”
  “是,臣遵旨。”
  “来人,赐杜卿御酒一瓮,杏仁酥一盒。”
  算上前次甲第状头登科的那一回,杜士仪这是第二次领受御酒了。然而,上一次只不过是御前直接饮了,这一次却是能够带出宫去。当他出了紫宸殿时,因见一时已是夕阳西下时分,他不禁长长舒了一口气,随即暗自苦笑他本打算先知会司马承祯再扯起虎皮做大旗,未曾料想人才刚刚回到长安,就再次被逼上梁山了。然而不曾料想的是,又是那牛仙童送他出宫时,人竟笑容可掬地说道:“大家可是对杜郎君嘉赏有加,除却中书门下的那些相国们,平日可鲜少有人单独面圣之后,还能赏赐这些酒食的,大家这是没把郎君当成外人。”
  要是他起头答应了李隆基,那才是没把他当成外人,好险好险……等等,去年玉真公主不是还说,如今那些公主们尚未到年龄么?
  “谒者言重了,今次多谢你的提醒。”
  刚刚进紫宸殿时自己提醒那一句,杜士仪就谢了一声,这会儿一路出宫,杜士仪竟然还是这惠而不费的道谢,牛仙童就不如刚刚那般殷勤了。一路出来,等远远将到丹凤门,四周渐无行人,他方才笑着说道:“杜郎君日后必然是宫中常来常往的人,若能行事公道在宫里广结善缘,日后做事必然会方便得很。”
  杜士仪闻言顿时心中一凛。面对这公然索贿,他几乎想都不想便把人归到了敬而远之的类型。毕竟,他眼下还远远不到需要交接宫中的时候,更何况这时节宫里尚有最是屹立不倒的高力士,他何必落下把柄自污名声?因而,他当即便淡淡地说道:“我是个穷书生,也没什么值钱的谢礼。谒者若是爱好翰墨,可以去西市千宝阁,我自会知会刘胶东,但使王屋山中新墨送来,请他给谒者留一方平价好墨。”
  唐宫的那些内侍,要想真正入高品的,全都是自幼入宫读书识字的人,牛仙童亦然。听到杜士仪的谢礼竟然是墨锭,而且听这话自己仿佛还得花钱去买,牛仙童先是挑了挑眉,继而就干笑了起来。等到客客气气地把杜士仪送到了丹凤门之外,眼看从人牵马上来簇拥着人走了,他方才懒懒地摩挲了一下光洁的下巴。早听说宫中天子一度把杜士仪和宋璟放在一块,归入牛脾气硬骨头的那一类人中,他还不信,这一回却是相信了!
  白费了他那大劲!如今杜郎新墨已经涨到了十八万钱一锭,他又不用附庸风雅,买那不能吃喝嚼用的东西作甚?
  趁着夕阳余晖找到了亲仁坊,果然正如王缙所言,赤毕找到武侯一问,立时有人带着他们径直来到了宅门之外。等到赤毕谢过人后叩开了门,立时有僮仆出来帮忙牵马安顿,等他进门之际,王家兄弟早已联袂迎了出来。两边都是再熟络不过的人了,杜士仪拍着肚子说了一声饥肠辘辘,王缙便立时笑道:“知道你今日回来少不得要连轴转,我早就让厨下预备了好酒好菜。幸好今晚不是我和阿兄的斋日,算你运气好!”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1/57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