奸臣(精校)第18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80/326

  面对这选择迥异的两个人,徐勋不免生出了几分真正的欣赏来。徐经说是要三年后考,而且明说了主考官会容不下他,自然是因为不看好他徐勋能在短短三年中影响朝局,进而左右科举;而唐寅说终生不再考,却是在明明已经给小皇帝留下了印象的情况下,放弃了入仕为官的青云之路。想到这里,他便笑了起来。
  “人各有志,我也不强求。到时候正式的旨意一下,衡父还是先回家吧,兴许赶得上过年,毕竟你家中仍有母亲妻室,总不能一直丢下他们,也得回去让她们高兴高兴,而且在万卷楼中苦读,总比在京城这浮华之地更有成效。至于伯虎……”
  “若是徐大人不介意,我就厚颜在府上再叨扰一阵子了。我在苏州只有一女,打算接来京城。虽说我不再是当年誉满京华的唐六如,但诗文书画自信比当年更有进益,哪怕开一家书画店,日子也能过得下去,闲来为大人写几出好戏来,却比从那些老大人手里讨生活乐和多了!”
  “好好,我求之不得!”
  徐勋满口答应,见徐经默然站在那儿,显见是羡慕唐寅的洒脱,又丢不开身上的责任,他便颔首笑道:“伯虎有伯虎的选择,衡父有衡父的路,昂起头前行,从前的事无须再理!”
  这好消息之后,徐勋方才捡起前事,到唐寅的书房与其商量起了一出戏。然而,当他说出自己的意思是,唐寅一下子就懵了。他怎能想到,自己不过是起头开个玩笑,徐勋竟然会当真!然而,当徐勋开始细致地编织大纲,提出各式各样的要求时,他才醒悟到徐勋不是开玩笑,诧异之余却来了十分兴致。
  以当朝人物为蓝本,就连王实甫到元曲四大家这样的戏剧大家都不曾尝试过!
  徐勋也是听慧通提醒,方才担心和自己不对付的那些个老家伙派人去金陵打听旧事。沈悦的真假毋庸置疑,可问题在于他曾经的那些设计就算有傅容陈禄多方掩饰,可仍旧架不住有心人联想起来。与其等那时候闹出了被动,还不如如今先把舆论攻势造起来。
  这会儿三言两语给唐寅编造了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见人到一旁冥思苦想绞尽脑汁去了,他又约了徐经几日后去闲园看看戏园子该如何改,这才别了两人。刚从院门出来,他就和金六撞了个正着。
  “少爷,出事了!”金六快步走上前来,左右看了一眼就低声说道,“吏部考功司主事杨子器上书奏泰陵金井曾经打出有水,指斥监工太监李兴欺君罔上罪在不赦,又把举荐李兴的内官监太监刘公公一块扫了进去,宫中的张公公正等在外头,恰是心急火燎的!”
  这杨子器弹劾李兴也就算了,居然一下子连带刘瑾一块捎带了进去,这种打击面之广,岂不是点炮仗却炸到了自己身上?
  徐勋一面想一面跟着金六快步出去,一到正堂,他就看见张永蹭地一下从座位上窜了起来,三步并两步冲到了他的跟前,分说了几句杨子器的弹劾,旋即就话锋一转道:“徐老弟,分明是王岳那厮到了泰陵还不老实,竟是抓了这么个最要命的小辫子!皇上原本是不信的,可王岳又送了折子回来,上头说得信誓旦旦,甚至赌咒发誓说若无此事他便以死谢罪……老刘被皇上大骂了一顿,这会儿正跪在承乾宫正殿前头!”
  徐勋得知王岳居然也趟了这么一回浑水,眉头一皱,他坐在那里思量了好一阵子,直到张永都等得有些焦躁了,他才看着张永说道:“如果我记得没错,这泰陵选址的事情,司礼监领衔的是戴义,礼部则是左右侍郎都去瞧过,再加上监工的工部,提督修建的新宁伯,林林总总牵涉到无数的人?”
  张永一下子眼睛一亮:“徐老弟你的意思是……”
  “既然有人要把水搅浑,那么就索性再加上一桶烂泥,金井就算打出水来,那也是泰陵的位置选的不好,从钦天监到司礼监再到礼部工部,上上下下无数人要吃挂落,索性一把都拉下水,看是谁麻烦最大!戴义和李荣他们几个交情都还好,先帝爷当初留遗诏的时候他也在场,礼部两位就更不用说了。”
  虽然他答应了神英保下杨子器,但既然是炮仗,指望人领情就得斟酌斟酌,与其如此,还不如先把这把火烧得旺一些!
第五卷
磨刀逐君侧
第398章
割袍断义
  张永紧赶慢赶地回宫去了。
  徐勋当然知道,朱厚照身边最得宠的这些个太监并不是一块铁板,但在如今外头全都是大敌的情况下,窝里斗那是找死,同仇敌忾才是最好的选择。所以,刘瑾有事张永奔走,他也没觉得有什么好奇怪的。
  等到傍晚,谷大用让西厂捎了消息出来,说是钦天监一个五官灵台郎冒死进谏,道泰陵选址大谬,人死得极其惨烈,朱厚照震怒之下把司礼监秉笔戴义以及礼部尚书张升及左右侍郎全都叫到了文华殿好一番诘问,到现在还没个结果,内阁和各部尚书侍郎已经全赶过去了。
  得知这么一个消息,徐勋不知道那个钦天监的官员是被人挑唆还是威逼利诱,神情不免有些惘然。小人物的悲哀便在于此,别人不过是一句话,他就得赔上性命。当然,也有可能本就是对陵寝选址持有不同意见的人,毕竟泰陵风水直到后世亦是众说纷纭,以死相谏也不是不可能。想到他曾经听人说泰陵选址原本就是乱弹琴,他不禁叹了一口气。
  若是真的推倒重建,不但劳民伤财,而且弘治皇帝下葬的时间便要推迟;可要是捏着鼻子认下来,朱厚照这个孝顺儿子决计会不依。为今之计,还是先静观其变看看事情发展再说。
  一连几日,他每天只专心操练自己掌管的那些府军前卫,又从中精选了百名武艺高强的幼军,交给将门出身的曹谧,见那小小年纪的少年虽不如自己奇思怪想不断,练兵却大有章法,他自然颇为满意。在简拔新人的同时,他也没忘了一直跟着自己的那几个老人,趁着朝中没工夫顾及他这一头时,他便一道折子上去,以府军前卫如今人数增加为由,保举马桥为指挥佥事,其余的百户总旗亦各有升降。然而,他倒是想静观其变,却有人不肯放过他。
  这一天傍晚,他出了西安门上马一路疾驰才到家,却得知一个意料之外的客人正在家里等他。到了书房,他一推门进去,就看见一个坐在明间里喝茶的人一下子放下茶盏站起身来,赫然是王守仁。自从上次徐勋封爵时王守仁和湛若水一块来贺之后,两人还没见过,这会儿一相见,王守仁却顾不上寒暄,直截了当地说道:“这几天朝中因为泰陵的金井和风水闹得沸沸扬扬,你能不能告诉我,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徐勋当初拉了王守仁上贼船,看中的是对方的军事素养,即便不能说是君子之交,却也颇有惺惺相惜,后来对其父礼部右侍郎王华甚至也颇有些拉拢之意——但事实证明,因子及父并不是什么好选择。王华当年在程敏政之案中颇有推波助澜,然而在他面前却端着清正的架子,并不肯有进一步的交往,所以他几乎已经不再登王家门。
  此时此刻王守仁一相见便有些咄咄逼人的态势,徐勋眉头一挑,当即反问道:“王兄以为是怎么回事?倘若别人弹劾的泰陵金井透水事情属实,谁都知道金井是在泰陵选址之后才开始打的,既然会打出水来,那就必然是当初选址有误!”
  见王守仁张了张嘴仿佛要说什么,他不等其开口就一字一句地说:“早不提晚不提,却在如今泰陵玄宫已经快要完工,金井也都挖好的时候揭出这事情来,是谁都知道难以找出证据,不过是不了了之的结局。可杨子器上书,司礼监王岳附和,言官再跟风而上,这事情自然就沸沸扬扬了起来,可水一下子浑成了这样,却是坏了某些人的盘算,王兄可是为了此事上门质问?”
  “果然是你。”
  王守仁脸色变幻了好一阵子,最终露出了深深的痛惜:“你身负大才,为什么偏要和那些阉竖小人为伍?你明明知道,此次杨子器之事不过是为了给那些气焰嚣张的阉竖小人一个教训,你缘何要给他们出主意,将那许多人全都搅和进去?”
  徐勋心下明了定是之前张永来找自己,一回去钦天监就闹出了有人以死进谏的事,所以才被一直盯着自己的有心人将两遭联系在了一起。然而,王守仁却还不够资格获知这样的细枝末节,今天这一趟登门兴师问罪,只怕很有人想看一场割袍断义的好戏,三言两语把人挑唆来的。他素来相信成王败寇,并不太在乎一时的名声,可这并不代表他愿意被人这样算计。
  “看来我这么一个人如今已经成了香饽饽,明里暗里也不知道有多少人盯着。”
  自嘲地耸了耸肩之后,徐勋也不理会面色微沉的王守仁,径直在一旁的椅子上坐下了,随即才抬起头说道:“没错,这主意是我出的。先帝去得突然,生前并未选好陵寝,所以仓促之间要选址,无论是对礼部还是钦天监,都不是那么容易的事,而营建更是要在数月之中完工,更是难上加难,对于国库的压力也很不小。杨子器上书,是因为他既然看到了,那便要明白上奏,这是他自己的风骨意气,皇上信与不信,查与不查,都只在可控范围之内。”
  说到这里,他突然提高了声音道:“但是掺和进一个司礼监的王岳,紧跟着又有好些言官叫嚣要彻查泰陵的营建是否有弊,这事情就算是闹大了。若是查出金井不曾透水,那么杨子器已经被人推到了风口浪尖,皇上一怒之下他是什么下场?若是查出金井透水,那么监工李兴和举荐他的内官监太监刘瑾是否会被问罪只是小事,他们就不曾想过皇上的性子,那时候要不要重新选定陵寝,要不要重建玄宫,最终要动用多少民夫,会是多大的开销?”
  王守仁听得脸色一连数变,忍不住反问道:“那你居然还火上浇油?”
  “不火上浇油,这事态就平息不了。知道牵涉的人太多了,闹下去只会徒增烦恼,老大人们就会想方设法打圆场和稀泥,把一个个要保的人摘出来的同时,也没工夫再对你刚刚说的那些阉竖们穷追猛打。至于皇上的怒气,总能设法平息……只可惜了一个杨子器。他这个炮仗在自己根本没想到的情况下,被支使着当了一回导火索。”
  尽管如今并没有导火索的说法,可王守仁哪里会听不明白,脸色发青的同时,却不得不承认徐勋所说,至少有七八成是有理可依的。因而,在沉默了良久之后,他仍是不依不饶地问道:“你还没答我,为何要和那些阉竖为伍?”
  “因为朝中的正人君子老大人们容不下我,这个回答王兄可满意?想当初你和我厮混在一块,承受了从内到外多少压力,你自己应该心里有数!和幸进之人保持距离,想必令尊也是这么告诫你的吧?”
  说到这里,徐勋也不去看王守仁,只是一字一句地说道:“说到底,我这个人求的不是稳,而是变。王兄你当年上边务策却被束之高阁的时候就应该知道了,这个朝堂,对于任何一点变数都是最忌惮的。对于位卑者,只要一直漠视不理会,便可渐渐磨灭锐气;至于侥幸得高位者,那么便只有排挤打击这一条路。当年程敏政公还不是侥幸高位,只是和人政见不合再加上年富力强身居高位招了人忌惮,我虽然决计不能和他相提并论,但何尝不是如此,我言尽于此,王兄请回吧。”
  看着面色淡定从容的徐勋,王守仁在那里站了好一会儿,一跺脚就扭头往外走。到了门口的时候,他一手扶着帘子,突然头也不回地说道:“世贞,家父曾经对我说,你这人过于激烈,骨子里就是不安于其位的人,我那会儿嘴里不同意他,但心里却是赞同的,因为我自个就是和你差不多的性子!我知道你刚刚说的话是真心的,我也不想和你争辩,只奉劝你一句,不要玩火自焚,那些老大人们过的桥比你走的路多,不会老是吃瘪的!”
  王老爹还真的是慧眼如炬!
  徐勋心底苦笑一声,却站起身拱了拱手,也不在乎王守仁是否能看得见:“多谢王兄好意提醒。我也不能大言不惭地说什么虽千万人吾往矣,只不过凭本心做事罢了。不过我也要奉劝王兄一句,说得好听是刘瑾这些人不招人待见,于是正义之士一有机会自然群起而攻,但说得不好听,却也是有人生怕他们,哦,大约还得再加上我,挟着圣恩聚拢一批真才实学却不得志的人。说到底,还是党争!”
  见王守仁一个激灵回过头来,旋即便突然拨开门帘出了门去,徐勋不禁往那张太师椅上重重一靠。历史上的刘瑾是有取死之道不错,但党附其下的人却不是个个无能,相反却有众多真才实学的文官,有众多谋略武勇的武将,可到头来刘瑾一倒,一大堆人却都被以阉党的名义收拾得干干净净,党同伐异,莫过如是。他就算因缘巧合,如今的处境笼络三两个人就已经到极限了,他要想在这世上实实在在做些什么,奢望和大佬们一团和气就是不可能的!
  王守仁失魂落魄地走出了兴安伯府,跨上马背环目四顾,竟是不知道该去哪。犹豫了好一会儿,他才拨马出了胡同,可一上宣武门大街就听到了一个声音。
  “伯安!”
  认出站在那边一身寻常文士装扮的赫然是李梦阳,王守仁愣了一愣便策马快行几步到了人前,随即才下了马。彼此行礼相见之后,李梦阳左右看了一眼,就压低了声音说道:“你是不是和那位平北伯割袍断义了?”
第五卷
磨刀逐君侧
第399章
泰陵之行
  “你说什么?”
  见王守仁满脸的震惊,李梦阳便体贴地拍了拍他的臂膀说:“别垂头丧气了,看你这样子多半就是如此……我承认,他练兵打仗是有一手,可这人非得和阉竖沆瀣一气,实在是自毁前程,不值得你为他忧心。”
  见李梦阳一脸的理所当然,王守仁盯着他好一会儿,突然问道:“你之前对我说是他给宫中那些阉竖出的主意,这消息是谁告诉你的?”
  “韩尚书啊!”李梦阳毫不讳言地挑了挑眉,随即就叹了口气说,“要说韩尚书对于徐勋原本倒是还器重的,要不是他上一次到宣府之后速战速决,凭保国公那乌龟架势,还不知道战事要拖到猴年马月,国库都要掏空了。可是他非得勾连阉宦,实在令人扼腕。韩尚书之前从宫中文渊阁回来就摇头叹气的……”
  想到前次康海因李梦阳听到寿宁侯张鹤龄贪墨事暴跳如雷去寻韩文之后,紧急来找自己商量对策,结果这事情李梦阳毫发无伤,韩文亦是全身而退,他白担心了一场后却总觉得有些忧心忡忡……此时此刻,王守仁忍不住生出了一个隐隐约约的念头。
  他无意之间被人当了枪使,这户部的尚书主事二人,似乎也好不到哪里去……
  “你想错了,我并没有和他割袍断义。”见李梦阳瞪大了眼睛满脸不可置信,王守仁便淡淡地说,“人生在世身不由己,他能够一步步到今天,原本就不是一团和气得来的,没时间也没工夫像我这样去结交你这样的友人……也许今后有一天我和他会到割袍断义的那地步,但至少绝不是现在!”
  王守仁去了一趟兴安伯府,紧跟着又无声无息地离开了那儿,等李梦阳很不以为然地将他的话转述了韩文之后,不过是一晚上的工夫,该知道的人就都知道了——而本该最早知道的王华,却还是从谢迁这个外人口中得到的消息,一时又尴尬又恼怒。
  “这个执拗的小子!”
  “我早说了,你家伯安若是能收敛些那特立独行的脾气,其才何至于区区兵部武选司!成日里只想着标新立异以言动人,终究只是小道!”当年弘治九年王守仁落榜的那一科,便是谢迁的主考,尽管那是糊名誊录,就是主考也不可能一味挑出门生故旧,但王守仁落榜的文章他却是看过的,激扬文字自不必说,没有半分中正平和。此时此刻王华已经骂了王守仁一句,他也不好太过激烈,但仍是正色说道,“交友不慎便是一生后悔,你这个做父亲的得多多约束他!”
  尽管一出割袍断义不曾演成,总有人遗憾叹息,可如今更要紧的是金井透水和泰陵风水的风波。重建玄宫牵涉太大,而且古今中外鲜少有这样的旧例,所以哪怕是最初放纵了这场波澜的首辅刘健,也不得不息事宁人——先安抚了言官,然后让王岳消停了下来,紧跟着又向皇帝举荐了接连三四位堪舆风水大师,人人都力证了泰陵风水并无不妥之处。
  可即便如此,被撩拨上了火的朱厚照哪有那么容易轻信,虽有人上书建议让太监同杨子器一块去泰陵查看,可他却根本不听,竟是传令要亲往泰陵视察,一时上上下下一团慌乱。而时间这么紧,就连刘瑾也急得嘴角燎起了一溜水泡,生怕李兴那儿有什么不妥。
  然而,朱厚照是一时兴起谁都不顾的性子,强以百善孝为先驳回了一大堆劝谏,这天一大早便先斩后奏地让徐勋点了三百府军前卫随扈,只带了戴义和刘瑾张永谷大用几个径直出了城。前一天晚上才下了一场小雨,山路上虽不怎么湿滑,可依旧让前后左右无不小心翼翼,尤其是刘瑾等人,看朱厚照策马快跑几步就心跳加速,生怕闹出了什么不得了的大事来。
  尽管小皇帝并不曾身穿龙袍,可李兴一大早就得到了刘瑾让人风驰电掣送来的急报,仍是率人在施家台山道上亲迎,却有意没让人去通知王岳。他得知杨子器告状之后,自然是气急败坏,原本是连同工部侍郎李鐩一块参了杨子器一个诽谤狂妄,想打嘴皮子官司,可没想到事情越闹越大,杨子器固然在文华殿廷辩之后下了诏狱,可最后竟是辩到了泰陵的风水上头,他就渐渐明白这场官司不单单是为了自己。此时此刻,俯伏在地上的他久久没等到小皇帝开腔说话,心底不禁暗自叫苦,可还是根本不敢挪动一下。
  “别跪了,看得朕烦,全都滚起来!”
  朱厚照不耐烦地叫了一声,旋即扭头看着身后几个人说道:“你们几个,跟朕进来看看!”
  尽管朱厚照不曾指名道姓,但刘瑾几个自然不会会错了意,纷纷打马跟上了一马当先疾驰出去的朱厚照。而徐勋对今天跟出来的钱宁和曹谧吩咐了几句,见戴义引马而立面色怔忡,他便策马过去笑道:“戴公公怎不跟着进去?”
  面对徐勋,戴义只觉得心情异常复杂。泰陵风水有问题这消息一传出来,他这个先帝临终时就在身边伺候的司礼监秉笔太监便承受了莫大的压力,明面上看是杨子器惹出来的祸端,王岳和一群言官的火上浇油,可从金井透水到风水有误,这其中推波助澜的却早有人在背地里流传是徐勋给张永刘瑾等人出的主意。见徐勋还能微笑对着自己,他几乎就想掏出这少年郎的心看看是用怎样坚韧材料做的。
  于是,他便硬邦邦地说道:“咱家还是不去了,免得皇上心绪不好……”
  “皇上没叫李兴进去,跟着的人也多数是头一回到泰陵来,没个知道内情的人在身边,万一皇上问起什么,我们岂不是一问三不知?”徐勋见戴义一下子愣住了,他便又加上了一句,“再者,戴公公毕竟是头一拨来看施家台风水的人,你就不怕被人说你是心虚?”
  戴义一时对徐勋怒目以对,可思来想去,他却不得不承认徐勋此言有理,只能哼了一声一抖缰绳驰了出去,徐勋自是紧随其后。然而疾驰了不到一箭之地,就只见那边只几匹坐骑扔在那儿,显见是朱厚照等人步行入内了。
  由于今日皇帝亲临,新宁伯谭祐知道小皇帝心绪不佳,索性找了借口和本来就惶惶不安的工部右侍郎李鐩去弹压此次奉旨前来造陵园的京营官兵,装成不知道似的避开了,这会儿整个陵园之内静悄悄不见什么人影,徐勋和戴义没费多大精神就追上了前头的朱厚照一行。
  然而,素来话极多的朱厚照,这一路走来却始终一声不吭,嘴唇抿得紧紧的。直到已经落成的玄宫,他方才站住了,随即头也不回地问道:“金井何在,带朕去看看。”
  此话一出,刘瑾吓了一大跳。这泰陵尚未成,小皇帝便亲自出宫来看,这会儿还要去看金井,他只怕回宫之后会引来什么更大的麻烦,连忙上前便要劝阻。可才刚跨出去一步,他就觉察到有人在轻轻拉他的袖子,电光石火之间,见朱厚照那凝重的脸色,他终究是艰涩地开口道:“皇上随奴婢来。”
  金井宝山城乃是整个玄宫的主体,如今几乎只差一星半点便能全部落成,然而内中却还没有任何布置,走在其中显得空空荡荡的。当朱厚照来到金井的位置时,整个人已经有些恍恍惚惚的,兜来转去呆呆看了好一会儿,见并没有丝毫出水的时候,他方才轻轻吁了一口气,随即头也不回地往外走,仿佛不愿意在这里停留半步,其他人方才纷纷跟上。可一出玄宫,朱厚照却突然站住了,斜睨了戴义一眼后方才又吩咐道:“戴义,你和徐勋陪着朕四处走走。”
  尽管玄宫已经基本落成,已经定下了十月十九迁葬,可泰陵的其他建筑还尚未动工,地面也根本来不及平整,戴义虽不敢抗旨,可年纪已经很不小的他高一脚低一脚地跟在朱厚照和徐勋身后,仍是心中叫苦不迭。好一会儿,他终于看到皇帝停在了一处空地上,这才松了一口气,紧赶两步就迎了上去。
  “戴义,朕问你,泰陵的风水究竟如何?”
  尽管当初泰陵初步选址施家台就是自己和钦天监副倪谦,礼部左侍郎李杰一块勘定的,但之后陆陆续续到这里来查看的还有一些民间的能人异士,此外还有礼部右侍郎王华和太监扶安李兴等等不少人。此时此刻,面对小皇帝这一句发问,戴义只能深深吸了一口气,硬着头皮说道:“皇上明鉴,泰陵风水前前后后足有十数位朝中大人和宫中公公看过,都说是一等一的吉壤,奴婢不才,也觉得这里是极好的。”
  朱厚照听到这话,扭头看了戴义好一会儿,就漠然把人打发了走,等戴义消失不见了,他随即便勾了勾手示意徐勋上来,这才淡淡地问道:“徐勋,你说呢?”
  徐勋把事情闹这么大,并不是为了推倒重建,再说就算不顾及牵涉到林林总总方方面面的官员,他也颇为顾忌劳民伤财这四个字——即便他曾经让慧通去密访了好几个堪舆和风水界的一流人物,很是得到了一些截然不同的看法。此时此刻,他沉吟片刻,正打算说一些和戴义之语差不多的安慰话,却瞥见了朱厚照脸上那一闪而过的讥刺冷笑。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80/32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