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门风流(校对)第42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29/430

  “要是你们都想知道曾祖母的事情,就等你们爹爹回来时再说吧。”
  当张越终于结束了和老族长的谈话,把人送将出去一程后转回来的时候,就看见一干孩子全都瞅着自己,忙大步走上前去。等问清楚事由,他不禁微微一笑,随即就在墓碑前半蹲了下来,望着那两列大字出神。
  赋予他生命的,是冥冥之中的天数,但赋予他这精彩一生的,却是从开封张家的起步开始。父母当日离京远游的时候,大约也曾经到过这里祭拜,只不知道那会儿,他们是怎样的心情。想着想着,他便屈下双膝跪了下来,在墓碑前端端正正叩了三个头。
  等他起身的时候,就发现杜绾也已经拜倒,几个孩子跟在后头规规矩矩地磕头,最后才彼此互相搀扶着起来。见他们围了上来,张越便看着墓碑轻声说:“你们曾祖母待人宽厚慈和,对晚辈也是严加教导。当年,你们的爹爹我生来多病体弱……”
  杜绾曾经听张越提过过往,但如今看着他对孩子们耐心地讲述着从前小时候的事,如何拜师,如何经历开封府水灾,如何考县试府试院试,如何在家里突然遭难时上京……一幕幕过往从张越口中道出,那种惊心动魄的事情听着也觉得恬淡了些,反而有一种淡淡的温馨感。
  张越被几个孩子围在当中,说到最后,就成了回答问题。只要不是那么离谱的,他全都耐心答了,丝毫没有父亲该有的严厉。只是听着孩子们叽叽喳喳的言语,他不禁回头望了一眼那庄严肃穆的墓园,心中暗自祷祝了几句。
  历代先人,借你们的地方教导一下子女,还请你们不要见怪!
  “爹,你真厉害!”—会说这话的,自然是年纪最小的小六。
  “爹,要是京师发大水,我也会学您当年那样,带着哥哥姐姐弟弟妹妹一起走……不对,还有带着您和娘亲还有姨娘……还有祖父祖母和其他姐姐们……”——这已经有些绕晕了的,自然是挺起胸膛作小男子汉状的次子端武。
  “爹,我一定学你,带好弟弟妹妹!”——这比较靠谱的话便是来自于长子静官。
  杜绾见张越被一群孩子的表决心逗得满脸笑容,看了一会方才上前淡淡教训了几句,总算是让孩子们安静了下来,随即方才正式上香供祭拜。墓园中尚有张家好几代先人的坟茔,因而一路祭扫过去,张越便有旁边老族长委派的那个执事解说那些先人的事迹。自然,河间王张玉因为当年战死之后便把遗骨运回北京,没有落葬此地。
  祭扫之后,张越就让杜绾带着孩子们回去,在祖茔中整整守了三日,这才在第四日的大清早回城。一到家里,他便得知老族长开了宗族大会,虽说他是晚辈,但既然是官居二品,少不了被人请了过去。有了他坐镇,老族长自然是底气十足,轻轻巧巧就定下了数条族规。而张越知道这些条条框框会触及不少族人的利益,到最后就开口撂下了一句话。
  “此次我回来,英国公也有交代,所以我们两家将为族中再添置五百亩祭田。”
  因为五百亩祭田,族中老少很快安静了下来。有了这么一大笔田产,族中年末又多了一笔进项,那些只靠这些接济过日子的族人想想其中的好处,对于那些家规的抵触心理也就淡了些许。而几个家产丰厚不用靠这个过日子的,又毕竟畏惧张越和京中英国公的权势。如此一来,原本就担心压不住场子而请了张越过来的老族长松了一口大气。
  宗族大会散场之后,张越便回了老宅,他没有回房去看妻妾儿女,而是径直来到了北边最深处的那座院落。自从顾氏举家搬迁到了京师之后,这座院子便一直空着,虽是一直让人打扫修缮,可大约是因为少了人气,终究是流露出了一股阴森陈旧的气氛来。此时此刻,他推开正房大门入内,见正中仍是从前那张大案,就反手关上了大门,默默地走到了那大案前,轻轻用手指在上头拂过,却是没有发现一丝灰尘。
  墙上的字画早在当年的搬迁时被收走了,如今有的正挂在北京的宅子里头,有的还存在库房里不见天日。他进了东屋,一应家具仍是当年的旧貌,只栏架格上空空荡荡什么都没有,虽是纤尘不染,可那种哑暗的光泽却和勤于拂拭的那种油光完全不一样。到了最里边顾氏的那架螺钿大床上,他方才轻轻坐下,深深吸了一口气。
  “祖母,您当年的嘱咐,我都做到了。如今二哥已经是辽东都司都指挥同知,大哥仍回通州卫,已经升了指挥同知,小四也已经是翰林了,还有两个更小的弟弟也是读书的读书,练武的练武,以后都会有出息……”
  “您当初一直想抱孙子,如今光是我这边,您就有两个孙子三个孙女,大哥二哥四弟那儿还有不少,这么多孙儿孙女都听我们说过您当年的事,而且我们都不曾娇惯着,孩子们在小书院之中上课,至少不会丢了咱们家的脸……”
  “您问什么是小书院?这是我那会儿灵机一动想出来的,天下有的是教书育人的书院,可大多是针对已经有了些基础的孩子,这启蒙的学堂反而是良莠不齐。除了经史子集之外,我又加了不少其余课程,挂着海外珍本的名义让他们去学,如今感兴趣的人竟是不少……”
  “顾家的事情,我已经料理了。不是我不帮您照顾顾家人,只是他们本家那几个都已经是不可救药了,我吩咐人留心那些小的,但凡可以造就的,到时候便设法帮帮忙,至于那几个肯自己努力的,我也都一一帮了。至于开封的张家本家,只要我在一日,便会让人照拂一日,只谁也说不准将来,我也一样……”
  “其实,还有一件事,我恐怕得瞒您一辈子了……不过,我一直很感谢老天爷赐给了我这么一个家,让我能有一个比很多人都高的起点,这才能有我这精彩的一辈子。我这一生,是从开封起步的,将来我会一直多多回来看看……”
  呢喃着这些,张越渐渐低下了头,合十又念诵了一会儿,随即方才站起身来,头也不回地离开了这间屋子。冬日白天的最后一点阳光坚韧地透过厚厚的高丽纸,洒在那具黑漆漆的螺钿大床上,仿佛给这已经失去主人的卧具添上了一层淡淡的金漆。
  出了屋子,张越便看到了迎上前来的杜绾琥珀秋痕,还有她们带着的一大堆孩子,便笑着走下台阶去,拍了拍孩子们的脑袋,又冲她们点了点头:“后日我们便回京。”
  离着张家老宅不远处的地方,一辆马车缓缓放下了车帘。车厢中的人舒舒服服往后靠了靠,轻声说道:“从今往后,他是真的用不上我了。”
  车中的女子微微一愣,随即便笑了一声:“如此不好么,你想着过轻省的日子,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张家老大人比你还年轻些,却带着夫人游山玩水,你如今也能像他这般逍遥了。”
  那人却靠着软软的靠垫,没有出声,眼神中尽是宽和。
  千多里外的通州白沙庄,一群妇人正轮流往一个铜盆中丢下各式各样的添盆礼,多的是一两个银锞子,少的则是两三枚铜钱,那叮叮当当的声音传入那正被一个婆子抱在手中的婴儿耳中,自是又引来了一阵哭声。直到孩子洗三大礼结束,被请来观礼的朱宁方才亲自抱起了孩子,又在一个丫头的带领下来到了旁边那间产妇坐褥的屋子,将孩子抱给了母亲。
  两个已经都梳起了妇人高髻的女人对视了一眼,不由得会心一笑。不论从前如何,至少从今往后,她们都是孩子的母亲了。
  宣德八年,天下大熟,天子亲巡开平,击退瓦剌来犯大军,朝局稳定,而皇太子则是正式启蒙读书。在祥和安宁的气氛中,京城和顺德府两位皇弟的先后薨逝,自然而然便被大多数人忽略了过去。民间那些茶馆酒肆之所,人们感慨碰上好年头的同时,口中却是多了一个名词——仁宣盛世。
  平生有幸,逢盛世。
尾声
盛世朱门
  南京城的西皇城根有一条不显眼的小街,然而,但凡本地人,几乎就没有不知道这儿的。虽说自宣德初年开始南京屡屡地震,但自从那位贵人来到南京定居之后,这地震竟是奇迹一般地无影无踪。这条小街上那户大宅门的主人曾经被人称作定海神针,只如今地震都没了,少不得又多了一个震地太岁的绰号。但不管如此,这一条普普通通的太平街已经成了整个南京城最传奇的地方。
  谁都知道,如今大明天字第一号世家便是张家。英国公张辅如今已经九十有二,却依旧精神矍铄,如今早已不再管事,取而代之的是嫡子张忠出任右府左都督,他只在家里坐享天伦之乐。张辅的两个嫡亲弟弟都是名声不显,而本家兄弟子侄中却有好些大名鼎鼎的。从弟张信官至四川都指挥佥事,二子一袭世职,一至国子监司业,可谓是清贵和军职都占全了;从弟张攸爵封阳武伯,如今爵位是次子张起承袭,长子张超积功累进都指挥使。只是,除了英国公之外最显赫的另外一支便是这太平侯。
  占据了整座小街的就是太平侯府。挂着太平府三个字的金漆牌匾乃是宣德皇帝朱瞻基亲笔所题,底下赫然盖着御宝。因此,这三间五架的正门自然是长年封锁,就连王公贵戚前来,也往往都是侧门出入。此间主人张越永乐年间科举入仕,七年而任封疆大吏,越三年而入六部,在宣德帝驾崩之时封太平伯,致仕时还只是五十出头,却又进了太平侯。相较于曾经获得的种种高官显爵,主人翁对于太平侯这个爵位极其喜爱,更是自封了一个太平居士的雅号,如今人都称一声张太平。
  时至今日,坊间民众对于张越的传奇仍然是津津乐道。张越历经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四朝,建立功勋无数,能文能武,而最要紧的是,他是南京最大的私办学院——金陵书院的大力支持者。不单单是他,其师杜桢当日告老致仕之后,也差点被金陵书院诚邀出任山长。他虽婉言谢绝,可却常常前往讲课以及主持学生激辩,但凡是来过书院游学参观的,几乎都见识过这位内阁大臣的风采。如今翁婿俩全都是金陵书院的常客,这也使得金陵书院多年稳居江南第一民办书院。
  “废除殉葬,开办学校,发展贸易,推行殖民……比起这些,我这辈子干的最英明的事,其实是让宣宗皇帝多活了十年……只没想到他看着这么好的身体,竟然比我走得早!”
  这天要一大早,一个人在书房中看着方敬和张菁从海外捎来的信,张越忍不住嘟囔了一句,旋即懒洋洋地靠在椅背上,呆呆地看着天花板出神。也不知道过了多久,他才被一阵细碎的脚步声惊醒,一低头,却见一个人影扑了过来,笑嘻嘻地抱住了他的胳膊。
  “外公,外公!”
  “咦,七七,你什么时候来的?”
  “外公,我今天刚到,紧赶着就先来看你,我够孝顺吧!”
  看着长相甜美的小外孙女仰头冲着自己笑,张越不禁宠溺地揉了揉她的脑袋,随即便若有所思地舒了一口气。不知不觉,连这个最小的孙辈都十岁了,正是和自己刚到这儿时相同的年龄。回过神来的他低头一问,得知是自己的么女把孩子送了过来,不禁笑着问道:“那你娘人呢?是先去看你外婆了?”
  “我在这儿呢,您只顾着看外孙,哪里顾得上我!”
  瞧见门边上站着一个年轻少妇,藕合色对襟衫,白绢挑线镶边裙,头上珠花斜缀,眉眼间并不用多少粉黛,却是显得清新脱俗,赫然是自己的么女张盈,张越不禁笑吟吟地叫了一声小六。结果不叫还好,这一声一出口,那少妇顿时拉下了脸。
  “爹爹您给咱们起小名也太省事了,打从二姐叫三三之后,三姐就成了四四,我这老么因为不能重了婆婆,于是就成了小六。可是,都到了第三辈了,您却偏偏给我家苹丫头起了小名叫七七!咱们一家人,难道就离不开那些数字?”
  “这不是挺好?你婆婆是小五,你是小六,如今苹丫头是七七,这五六七都齐全了。”
  戏谑地打趣了一句,见张盈那脸上快要挂不住了,张越这才笑呵呵地举起双手说:“好了好了,我当初起这名字,只是因为我喜欢女孩儿。你看看,从你二姐算起,咱们家只有四个女孩儿,就算如今我儿孙满堂,孙辈里头也只有七七一个丫头,这样一个个排下来,不就是正为了显著女孩儿的金贵?”
  “说得好听,我看是爹爹你就知道偷懒!”
  父女俩你一言我一语,旁边的七七仰头看着两人,却是一脸的好奇。好一会儿,张越才想起还有宝贝外孙女在,于是便干咳一声说:“好了好了,别让七七看了笑话。小六,这回怎么没声信就回来了,我那女婿呢?”
  “咱们今天刚到,公公婆婆也一块来了。这会儿他和公公一块去见外公了,说是迟一些再来向您问安。婆婆这会儿去见了娘,我就带着七七过来看您……”
  她的话还没说完,外头就传来了一个丫头的声音:“老爷,夫人请您换一身衣裳,预备着出门。”
  兴许是从前满天下的转悠,一刻都不得闲,这两年闲散在家,张越反而不愿意动了,大多数时候便是在书房著书作画,杜绾也常常伴着一同写写画画。所以,这会儿听到妻子让人捎的话,他只觉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禁看向了张盈。
  “您可别瞧我,我可什么都不知道,要是有玄虚那也必定是婆婆的主意!”说到这里,张盈便不禁笑道,“婆婆都一把年纪了,可还是和我小时候见的差不多,这会儿必定又叨咕什么新鲜花样呢!爹爹赶紧去预备吧,若迟了,指不定被编排什么话!”
  小五有多难应付,张越的体会可是比张盈这个当媳妇的深多了吧,苦笑一声之后便立刻起身出了书房。而他前脚一走,七七就拽着张盈的衣服问道:“娘,你先头不是和外婆她们商量好了么,怎么对外公说不知道?”
  “说什么?谁让他给咱们起了这些个不着调的名字,这回偏瞒着他!”
  “可是,我觉得七七这个名字很好听……”
  既然是杜绾派人特意来说,张越自然知道这是正式出门,因此换了一身鸦青色提花右衽交领衫,束了四指宽的洒线绣二色金镶玉带,赫然是平日正式出门拜客的装束。及至到了正房,他便发现偌大的地方赫然是济济一堂,儿女孙辈来了不少,不禁吃了一惊。
  看见他这惊愕的表情,杜绾不禁抿嘴一笑,带着众人迎上前来,这才说道:“自从你致仕回来就总是闷在家里,孩子们嘴上不说,心里却都惦记着。如今天气好,所以他们前几日就商议好了,说是要找一天晚上一家人出去逛一逛。正巧小五他们一家得了恩旨回来省亲,这就撞在了一块儿。静官之前也赶了回来,可不是全都聚齐了!”
  张越这才得知是怎么回事,见一群晚辈都笑吟吟地看着自己,他只觉得心头一热,便摇摇头道:“多大的事情,非得瞒着我,我在家里不就是图一个晚年松快?好了,今天就依你们,且快快活活闹腾一晚!”
  既是早已准备好的,太平侯府门口自然是很快就预备停当了。统共是一架八抬大轿,三架四人抬,余下便是女眷所用的车,林林总总停满了一整条大街。张越虽说已经年纪不小,可看到那华盖满街的架势不禁直摇头。见他神色不好,如今当了总管的连生知道自己会错了意思,连忙摆手吩咐人去置换,最后,那前呼后拥的仪仗护卫全都撤去不用,只用了三辆朱轮华盖青幔云头的马车,再加上十余护卫随行。
  江南锦绣之邦,金陵风雅之薮金,秦淮河更是向来享有十里珠帘之名。金粉楼台,画舫凌波,桨声灯影,数不尽的衣冠人物,道不尽的文采风流。虽说如今仍有官员不得出入青楼楚馆的禁令,但自从江南的商业日渐发达,南京仿宋朝开封解除宵禁令以来,这秦淮河上每逢夜晚便华灯灿烂,也不知道让多少富商大贾流连忘返。
  如今正是日落之后,十里秦淮河边又是一片浓酒笙歌的景象,河上的画舫更是已经随风飘来了阵阵歌声,隐约还能看见轻歌曼舞的歌女舞姬。河边一处杨柳青青的码头上,正停泊着一艘两层画舫,来往富商大贾也有去探问询价的,可很快就被怏怏打发了回来。
  画舫上层,一个人正凭栏远眺,当瞧见不远处过来的那一行人的时候,他便扭头笑道:“岳父,元节他们已经到了!”
  夜游秦淮河的多半是携妓挽姬的文人雅士,因此,当瞧见好些个衣着华丽风姿绰约的女子从那朱轮华盖车中下来上了画舫,一个从旁窥伺的紫衣公子忍不住叹道:“这秦淮河上的歌姬舞姬我都看得熟了,哪里来了这么一批清雅高丽的?”
  “今儿个是杜老学士和太平侯万大人翁婿一家游秦淮,万大人可是钦点主持明年的会试,你再敢胡说,以后就不用想着科举了!”
  张越自然不会去理会外人的议论,一登船见到自个的老岳父和连襟,他先是一一见过,旋即便冲着万世杰笑道:“要是让人知道你这个主持会试的主考官竟然泛舟秦淮河,也不怕都察院弹劾你一本?”
  尽管如今身居高位,但万世杰仍然是从前那幅随便的做派:“要弹劾也是你这个太平侯居前,我一个小小礼部尚书算什么?你倒是会享清福,害的我之前降职想找个人说情都办不到……再说了,今天这画舫是咱们家自个的,又不请歌舞伎,谁敢说闲话?”
  白发白须的杜桢看到小一辈的上来痴缠,自然而然露出了一丝笑意。杜绾和小五看见他欢喜的样子,不禁想起了之前去世的裘氏,少不得双双上前承欢。
  众人闹腾了好一会,画舫便徐徐起行。此时,天色渐晚,水面被灯火映照得金耀璀璨,一大帮人团团围坐在了一张大圆桌的两旁,又有侍女送上了茶酒果品,自是闲坐饮酒谈天,坐看湖光水色。趁着这机会,杜绾对张盈丢了个眼色,张盈立刻拉着七七站起身来。
  “今晚若是有酒无曲,未免无趣,七七又学了一首曲子,就让她弹一曲给大家助兴!”
  张越举着酒盅看着窗外,心里想起了年纪一大把却相携游天下的父母双亲,结果忽然听到这么一句,他立刻惊愕地转过头,恰看见七七端端正正坐在前头,食指轻挑弹了第一个音。须臾之间,那具宣德皇帝朱瞻基御制的名琴“龙吟秋水”迸发出了无比美妙的音色。
  杜绾擅棋,三三好书,小六工画,七七则是年方十一便弹得一手好琴。此时此刻,便只见她勾抹挑揉,手法虽说仍有稚嫩,却足以让在座众人连声惊叹。一曲石上流泉过半,旁边经过的画舫便有不少卷起了纱帘竹帘,更有人探出脑袋向这边张望。
  一曲终了,张越忍不住击节赞赏,正要大大夸奖一番外孙女的时候,却见七七抱着琴艰难地跑了过来,仰着头说道:“外公,这是我专门为你的寿辰准备的,好不好听?”
  因从前为官的时候每逢生日必有外人搅扰,因此不厌其烦的张越便渐渐形成了除却整寿一概不过生辰的习惯,今年自是把这事情抛在了脑后。此时听到这句话,他这才恍然大悟,还没来得及回答,就只见面前的桌上变戏法似的堆满了各式各样的礼物。
  更让他猝不及防的是,老岳父杜桢莞尔一笑,站起身打开了一个紫檀木长匣子。旁边的小五连忙上前帮忙展开,却只见是一幅浓墨重彩的百鸟贺寿图,只周边的留白处盖了一方又一方的印章,瞧着竟是连一丝空余都没有。
  “这是金陵书院你教过的那些学生们送给你的。”
  而万世杰也在这时候一同展开了另一幅画卷,却是一幅万帆出海图,上头却是密密麻麻用工整小楷写着众多名字。张越看到头一个名字便是方锐,忍不住笑了起来。不消说,这便是那些赚得盆满钵满的海商们所送的贺礼了。
  杜绾送的是一顶亲手制作的凉帽,静官送的是朝廷新制成的快铳,三三是松江新产的棉布挂帘,小六的是一双亲手缝制的千层底布鞋……虽说他在京城度过五十寿辰的时候,皇帝朱祁镇和勋贵大臣送了无数名贵礼物,却是及不上今日这些普普通通的东西。
  带着这一丝感动,张越自然是在众人的劝酒声中破天荒饮下了一盏又一盏。酒酣之际,他只觉得画舫忽然停住了,紧跟着便听到底下有人大喝了一声。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29/4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