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门风流(校对)第39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92/430


第八百五十六章
侯门盛衰,洞悉真相
  由于洪熙年间郭贵妃盛宠,武定侯府乃是工部奉敕营造,富丽堂皇自不在话下。三间五架的金漆兽面锡环大门,中堂七间九架,歇山顶黑板瓦,屋脊上装饰着各种精致的瓦兽,梁栋栱檐皆是绘彩,门窗枋柱则饰着金漆,尽显富贵豪奢的气象。
  张越被武定侯郭玹迎入这中堂之后,就一眼看到了中央的那块黑地金字的大匾,上书宣忠堂,下头写着洪熙元年正月,书赐武定侯郭玹,那一方御印格外醒目。因是洪熙皇帝朱高炽御书,不但张越见着立刻施礼,就是郭玹和其他人也纷纷施礼。这一番礼数之后,武定侯郭玹方才诚惶诚恐地把下人都遣开了去,只拿眼睛去睨张越。
  “我只是顺道来替太后宣召武定侯入宫。”
  这轻飘飘的一句话却让郭玹又是一阵惊恐,额头上竟是有些汗迹。这正堂既供着御宝,平日里他自是从来不在此起居宴坐,地龙也很少用,再加上昨日傍晚到眼下,家里已经是一团糟,哪里顾不得这边,因此,这儿几乎和外头差不多,几近滴水成冰的天气,可他的脚是冻僵了,背心却是一阵冷一阵热,有心开口说些什么,可话到嘴边却被堵住,好一阵子方才把心一横,竟是上前扑通一声跪了下来。
  “贤侄……不不,张大人万请替我一家转圜一二,都是我那逆子不守家训,我问明之后已经将他打了个半死禁锢到了城外田庄。若是不信,我可以……”
  面对郭玹这突如其来的举动,张越先是一愣,随即不等他说完就立刻双手托了一把。虽说他是文官,郭玹是武将,但郭玹只不过是祖上余荫,连一天仗都没打过,此时又是惶急交加,竟是抗不过他的大力,被他一把拽了起来。只是,张越的手腕也被郭玹紧紧钳住。
  尽管此时此刻,张越大可叫外头的锦衣卫出马把人拉开,但郭家的罪责如何还说不清楚,张太后只是让锦衣卫把这座宅子围住,既没有派人抄检,也没有派人拿问,只是去田庄上抓了一个郭聪,足可见本就想把局面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至少是暂时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于是,他也没有甩脱郭玹的手,而是就势将其扶到了一边的檀木交椅上。
  “侯爷,且不说令郎是令郎,你是你,太后如今也不过是宣召你入宫,并没有下别的旨意。侯爷也是将门虎子,如今情势如何尚且不得而知,怎么就胡乱求人?”
  屁股一挨着椅子,郭玹就回过了神来。他刚刚是被太后派张越传谕的消息给吓懵了,以为接下来就是不测之祸,可这会儿再品品张越这话,想到来的是张越而不是东厂或锦衣卫的头头,他就一下子醒过神来,知道此次还有转机。只刚刚的举动却是收不回来了,于是,他忍不住偷瞟了一眼张越,心想自己幸好把下人遣开了,否则要是让人看见就更说不清了。
  有了这一层体悟,他刚刚那雪白的脸上便多了几分血色,竭力把自个下跪的那一遭忘到了脑后,仍是感激涕零状地抓着张越的双手:“活了一大把年纪,却还是看不透参不透,还多亏了贤侄你提醒。你说得没错,太后仁慈,必定会明察秋毫……”
  郭玹的絮絮叨叨说了一阵子,张越却已经有些不耐烦了。他倒是不在乎听人啰嗦,但问题这家伙死抓着他的手算怎么回事?好容易等到那一番唠叨到了头,他就不动声色地抽回了手,这才背着手说道:“侯爷既然明白太后的苦心,那就尽快备马入宫吧。”
  “是是是……”郭玹连连点头,突然想起另外一桩事,便试探着问道,“怎么,张大人不随我一道入宫?我家门前屋后的那些锦衣卫……”
  张越被郭玹一会儿贤侄一会儿大人叫得脑袋疼,此时便打断了郭玹的话:“我都说了,太后只是顺道让我宣谕,随行再带上几个锦衣卫就行了。至于这宅子四周的守卫……京师各家公侯伯府以及六部都察院堂官都是如此,不过人数多寡而已。还请侯爷好好约束家里人,事情总有真相大白的那一天,切勿在这当口再做出什么不好收拾的事。”
  听着听着,起初还为张越不随自己入宫而再次惊惧了起来的郭玹渐渐信了。这顺道宣召和领特旨宣召原本就是不同的意思,如此看来,兴许还真的有那侥幸。于是,他更是把头点得犹如小鸡啄米。等到把张越送出了正堂,他方才醒悟到刚刚只顾着惶急害怕,把下人都屏退了,竟是连口茶都没上。再联想到一开始的出丑,一向最注重礼仪的他脸上更是挂不住。
  “张大人,刚刚若是有失礼之处还请包涵。”
  已经下了台阶的张越听到这句话,便停下步子转过身来,又客套了两句,目光却忍不住落在了那正堂上斗大的三个金漆大字上。朱高炽登基满打满算不过数月,群臣之中能得墨宝的,也就是执掌五府的几个顶尖勋贵和杨士奇蹇义等部阁重臣,而郭玹这儿却有一块御赐的正堂匾额,只要不是真的谋逆,张太后怕还是会网开一面。
  朱高炽于他张越并没有多大赏识,对张家更多的是借重而非真正的信赖。倘若朱高炽多活几年,郭家自会凭借郭贵妃之力蒸蒸日上,如红楼梦中的贾家那般烈火烹油鲜花着锦,要是还能出个争气的儿孙,未必就不会是第二个张家。
  这种体悟在出了郭家大门,看到那辆还停在门前的马车时,更是攀升到了顶点。一门两侯,太祖宁妃,两位王妃,一位驸马……衰败二十多年之后迎来了短暂的复兴,却让一家人四分五裂,再加上出了这次的事,如今的郭家却彻底没机会了,纵使不败落,也会大伤元气。
  伤春悲秋素来不是张越做人的习惯,所以,当过了桥驰出了丰城胡同,他就把在郭家沾染的那一丝暮气丢到了九霄云外。勒马看了看还算晴朗的天,又瞟了一眼四周已经正在化冻的积雪,他忍不住就在马上伸了一个大大的懒腰。
  因出宫的时候走得急,跟来的两个随从又是宫里人,这会儿丢在武定侯府陪着郭玹入宫,他自是只剩下了孤零零一个人。即便如此,他这一人一马此时此刻往胡同口的大街上一站,不但引来了众多好奇的目光,更多的人却绕道而走。
  原因很简单,武人骑马,士人坐车,张越虽没穿官服,却是儒巾直裰外罩大氅,在这种举城草木皆兵的时候孤单单停在宣武门大街上,谁知道是什么名堂?这种诡异的情形一直持续到一辆马车突然停在了他的面前,挡住了众多视线。
  那马车的方格车帘被人一下子拉开了一半,探出了一张嗔怒的脸:“喂,你一个人呆站在这里干什么,知不知道姐姐和你家里人都快急死了!”
  “小五?”张越刚刚正在思忖朱宁特意提到小五是什么意思,这会儿见到了正主,就笑着一抖缰绳把马横了过来,这才笑道,“刚从宫里出来,办了一趟事情,所以站在这儿透口气。听你这么说,是去过我家里了?”
  “大冷天的,这里正是风口,你站在这里吹风,还管这叫透气?”小五诧异地瞪大了眼睛看着张越,几乎想跳下车来试试这位姐夫有没有发烧,“哎,你也不瞧瞧多少人在看着你……你回不回衙门?你要是不回衙门找个地方停一停,我还有的是话要问你,你还真比我家老万还要让人不省心,娘、姐姐,还有你家里一大堆人可都记着你。”
  “那正巧,我也有话要对你说。”
  尽管再往北走,过了西四牌楼和几条胡同,就是自家的武安侯大街,但张越知道张太后让自己出宫,不是为了让他回家和家人报平安的,于是就直接把马头转向了南面,又对车上的小五说:“就去玉河中桥你家的那馆子,怎么样?”
  小五听张越竟是直接说出了你家的馆子这几个字,一向大大咧咧的她不禁有些脸红,待放下车帘,她突然又不甘心地拉开了一条缝,心虚地问道:“你怎么知道那是我家的馆子?”
  “你家里老万都说了,我还会不知道?”
  面对这个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回答,小五顿时无话可说,只得放下车帘恶狠狠地磨了磨牙,随手拿起旁边的坐垫使劲揉搓了两下,仿佛是泄恨似的嘀咕说:“死家伙,什么事都对别人说,就不能给我留些隐秘,开两个小饭馆也要张扬得人尽皆知,就是个大嘴巴!要是让姐知道了,又该说我成天不肯消停!”
  埋怨归埋怨,但到了玉河中桥那家成记饭庄,由得伙计出来照看马车和马,张越和小五就上了后院。因这里是专给五府六部的高官们送盒饭,为了安全起见,并不留地方给人堂吃,所以后院倒是极其安静。小五是掌柜的恩人,又是货真价实的东主,自然也没人来打扰他们,两人在后头房中一坐下,小五就按捺不住了。
  “究竟是怎么回事,昨天夜里听了一夜的跑马声,一大早起来还发现家门口多了两个守着的禁卫,岳伯和南叔他们都吓了一大跳。”
  “这事情你姐姐都知道,回头你问她,眼下我还另有要事问你。”见小五面色不善地瞪着他,张越只得又添了一句,“是郡主让我带话给你。你上次见她是什么时候?”
  “宁姐姐?”小五这才收起了那气鼓鼓的模样,疑惑地问道,“宁姐姐上次还和我说,宫中事情太多,她忙得很,都没空找我和姐姐一起出去玩。别说是我,就连她那一对宝宝都见不着她的人。就是忙,也总不能丢着两个孩子不管啊!”
  “你常去郡主府?”
  得到肯定的答复,张越愈发断定朱宁之前是话中有话,就把朱宁托自己转告小五的话复述了一遍。见小五坐在那儿托腮沉吟,眉头几乎皱成了一团,却仿佛没什么心得,他暗叹一口气,又站起了身来:“想不通就算了,横竖这是郡主让我转告你的话,我也带到了。待会你也帮忙带个信回去,告诉家里人我这几天还是住衙门,未必能回去。”
  “知道了知道了……”小五头也不抬地应了两声,可就在外头那门帘落下来的一刹那,她突然以异乎寻常的敏捷一下子窜了起来,疾步撞开门帘冲出了门去,“姐夫!”
  张越才下了台阶走到院子里就听到这么一声,转身一瞧,只见小五拎着裙子一溜烟似的冲了过来,连忙出声提醒:“脚下慢些!”
  话音刚落,他就看到小五大约是踩到了院子里某处积冰的地方,绣鞋底下竟是一溜。还不等他回过神,小五竟是奇迹一般地伸手稳住了身子,跌跌撞撞滑行了一段就停了下来。人还没站稳,她就急急忙忙地说:“我想起来了,宁姐姐从前和我学过认穴和施针,在周王身上也用过。上次她又对我说,太后整日操劳,就是铁打的身体也支撑不下来,所以让我在药膳之外再教她几手,还说只要她出宫就会派人往娘那儿送信……”
  “郡主要向你学几手,说的是为了太后?”
  再次追问了一遍,见小五肯定地点了点头,张越隐隐之中生出了一种猜测。兴许,昨夜突然病倒的并不是皇太子,而是张太后,放出那样的消息只是为了隐瞒更要命的事实。可要真是如此,身在内廷的朱宁便不是一般的肩负重担,倘若张太后真有个什么好歹,她就是从前再得宠信,到头来也捱不过去。
  “姐夫,姐夫?”小五看见张越面色阴晴不定,忍不住连连叫唤了两声,见其不声不响,她只得没好气地伸出手来在他眼前晃了两晃,待他回过神就问道,“怎么了,可是这消息很要紧?”
  “是很要紧。等见着你姐姐之后,把这些也对她说说,再替我传一句话,让她注意一些山西那边的动静。如果她这边的人不够用,让她去见我爹。”
  尽管不明白张越这是什么意思,但小五歪着脑袋想了一想,就重重点了点头。反正她的脑袋不是想这些的料子,就让姐姐去操心好了!
第八百五十七章
腊八节上腊八粥,部衙之内军令状
  腊月初八对民间来说原本是一个颇为重要的节日,只不过,这一年的腊月初八却因为昨日一整夜的跑马不断,今日一清早的满街锦衣卫而显得格外不同。
  京师之中的各家佛寺是早早就做了预备的,知道外头不太平,知客主事少不得层层报上了主持,最后还是决定一如往日向民间舍腊八粥。于是,在冬天那清寒的冷风中,一个个粥铺便在佛寺的山门前摆放了开来。
  崇国寺、大庆寿寺、护国寺、报国寺……不到中午,满京师的所有佛寺前就全都飘起了豆子的清香。捧着碗前来领粥的不但有衣衫褴褛的穷苦人、苦力、亦或是侥幸躲在城中各处破屋栖身的乞丐,也有不少衣冠楚楚家境殷实的人。原因很简单,这腊八粥又叫做佛粥,民间甚至还称作是福寿粥福德粥,据说是吃了之后可得福报,因此自是人人趋之若鹜。
  这情势越是莫测,人们越是期望太平和福报,否则又怎会说宁为太平犬,莫作乱离人?
  佛寺之前如此,官衙之中亦是如此。虽则如今宫中尚无赏赐腊八粥的习惯,但平日里乏人问津的部衙伙房这一天却是热热闹闹。一口大锅底下烧着极旺的柴火,锅里除了米之外,还有各式干果,可究竟放什么样的货色,该放多少,这就得看各部堂官的手头松紧了。
  手松的自是不会吝啬这么一丁点小钱,手紧严苛的却是随便凑八样豆子就算数了。况且,各部本就是贫富不均,钱财不匀。
  就比如兵部如今主事的是张越。之前整风抓人归整风抓人,但对于那些真正用心办事干活的人,他却也不小气。腊八粥上在比照往年的那些开销之外,他又早几天就已经让人采买了干果送来,什么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丝、玫瑰、红豆……一大堆东西在大锅中翻滚,在加上如今京城权贵中最时兴的雪花白糖,整个衙门都弥漫着一股豆香和甜香。
  兵部的伙房是在最外头一进院子的西厢,由于平素只热饭不供应饮食,所谓的厨子也是由一个皂隶充当,这会儿他正和两个帮手挽着袖子挥汗如雨地照看着那口大锅,眼看锅中翻滚得喷香,他就拿起大勺先盛出了三碗,随即又递给了旁边两人。
  “来,趁热先尝尝!”
  两个帮手忙接了,喝了一口便连连呼烫,随即便咂吧着豆子,一样样咀嚼分辨里头的东西。一碗滚烫的粥喝完,他们全都觉得从头到脚都暖和了起来,少不得也预备装食盒往里头送。一面忙活,那个掌勺的皂隶便叹了一口气:“哎,这腊八粥是熬好了,里头的料比往年的丰富多了,可惜少司马却被召进宫去了,竟是尝不到。”
  “你这是什么话,少司马的家里你又不是不知道,那份尊贵……什么好东西吃不着?再说,人在宫里,难道还会亏待他不成?”
  “嘿,这你们就不知道了吧?宫中的御膳房是专供皇上太后和贵人娘娘的,少司马就算是大员也轮不上,听说宫里的东西常常是半温不火,就算有腊八粥,送到他那儿,哪比得上咱们这热乎乎的一大碗?要说少司马不好伺候是真的,但人也大方,要不是他打擂台,柴炭还得照往年的折算,别说给咱们余上些捎回家,就是这衙门里也简直没法过冬了!”
  三人窃窃私语了一阵,其中两个便拎着重重的食盒出了门,又大声吆喝人往各间司房里头送。才正叫唤着,外头突然有人探进脑袋,笑呵呵地嚷嚷了一声:“少司马已经回来了,特意吩咐,别忘了多送一份去三门里头!”
  “好嘞,忘不了!”
  正在掌勺的皂隶也听到了这一声,人没出去声音却出去了。这时候,提到门口的一个个食盒也已经被各房皂隶拿走,那两个帮手就转了回来,一个去柜子里拿了那口张越平日用来热饭菜的瓷缸,另一个则是到了锅前探着脑袋张望了一下。
  “多加点好料!”
  “这还用你说?上回少司马还说过,这腊八粥里头用不上的那些干果,让咱们捎带回家给婆娘孩子吃……喂,那也用不着那么大瓷缸吧,你还真把少司马当成饭桶了?”
  “好啊,你这胆子可不小,小心我把你这话传到里头去,到时候少不了你的小鞋穿!”
  伙房中这三个人嘻嘻哈哈吵吵嚷嚷了一阵,很快就有人提着一个深深的红漆食盒出来,急急忙忙地亲自往里头送。到了三门口,自又有另外的皂隶上来接过。他却是照例打开盖子瞅了一眼,旋即就冲着人笑道:“好啊,这好东西全都到这里来了,最多的就是红枣花生桂圆莲子,莫不是你们想让大人再多几个贵子?”
  “少司马家里又不是养不起,哪会不乐意再多几个儿子?”
  对于这个回答,那接过食盒的皂隶不禁嘿嘿一笑,随即就把东西提了进去。在门外先禀报了一声,他这才打帘子跨过了门槛,见张越坐在桌案后头,胡七则是在左手第一把椅子上,他就笑呵呵地拎着食盒上前:“大人,他们大约是以为您在宫里饿着了,竟是满满装了一瓷缸。正好胡千户也在,一块喝一碗咱们衙门的腊八粥吧!”
  今早在宫里本就是随便吃了点东西,之后又是遇着小五分说了一通,张越回衙门之前还特意在大街上转了一圈看看情形,因此这会儿确实是饥肠辘辘,刚进大门闻着豆香的时候才会有那吩咐。而胡七也不推辞,在旁边点点头道:“一碗怎么够,我这会儿正好饿了。要是不够,你可得上外头再催催要要!”
  张越顿时也笑了:“得,这兵部衙门其他东西未必充足,今天的腊八粥却是管够,你想吃多少尽管张口就是!对了,回去的时候再捎带一点,虽说你们不在衙门,却也是兵部的人。”
  几句玩笑话之后,两碗腊八粥就盛了上来。胡七却不像张越那般还用勺子,直接就是端起碗大口大口喝了起来,须臾见了底,他便爽利地一抹嘴道:“不错,用料多,又香甜,比那些佛寺门前的佛粥讲究多了。大人你可是说了,回头我得多捎带点回去,这可是难得的兵部福利,不蹭白不蹭,再说,这两天底下人忙得也没空熬腊八粥!”
  尽管闻言气结,但张越不过是没好气地摇了摇头。六部之中,工部居末,刑部繁琐,礼部清贵,唯有吏部户部兵部是真真正正的大权。只不过,要说开销,户部是自家开销自家审核,要不是夏原吉之前手头很紧,那边是什么都不缺的;吏部则更不用说了,官员上任打点,怎么也不会缺了钱;唯有兵部因为武选舞弊这样的大案,落马的人暂且不说,就是内部开销也会紧上那么一阵。幸好他用银章封口八百里加急给皇帝送去了奏折,奏请将谍探司每年往北边走私货获利除划拨内库八成之外,其余两成划到兵部支应。
  当然,就为了这个,他还打了好一阵子擂台。毕竟,在他的计划中,谍探司除了北疆的蒙古,还得渐渐扩张到东北的女真,至于西南的缅甸以及交阯布政司以南的那些小国,都可以逐渐渗透进去。毕竟,宝船代表的是大明天朝,每次浩浩荡荡几百艘下去开销也未免太大,不如商船能够遮掩目的。
  而所幸的是,在他保证那八成不会比往年少的情况下,朱瞻基总算是答应了。于是,如今他虽不能明目张胆给属官皂隶书吏发钱,但还能发点柴炭做点腊八粥,等过年还能发些肉食菜蔬。被他挡住财路的人已经都给收拾清理出去了,如今剩下的本就是胆小本分的,有这点年终福利自然知足常乐。
  一瓷缸的腊八粥分食完了,两人顿时感到身上更热了些,于是等那皂隶收拾好了食盒碗勺退出,张越就擦了一把头上的汗,又去洗了一把脸,这才说道:“你那边情形如何?”
  “还好,锦衣卫去过两回,问了那个老五好几次,再加上大概在城门得了佐证,便没有再怀疑,如今因为事情发了,别的物证人证也够,就没再管他,连原先在扬州胡同的那个校尉都回去了。只是那人之前冻得狠了,一只脚有些不便,正在由大夫调治。”
  “那好,你对他尽心些。若不是他出首,事情也不会这么容易揭开盖子。若是他还有什么要求,只要不过分的,答应他就是。”
  “是,属下正想向大人说……”胡七犹豫了一阵子,终究还是说了实话,“他没什么别的要求,就想给自己求个出身,只这事情不是我能做主,我不敢答应他,毕竟,因告密得赏,外人兴许会有议论。”
  “没什么不敢答应的,我在今天一早发往行在的题奏上已经提过他。这等关系重大的事情,若出首人不得重赏,以后未免人人都是明哲保身。且不论若是事涉谋逆,告密也是救全家性命,况且他这和告密又不同,只是偶尔得知,因而冒险出首。”张越说着就想到了王瑜,不禁微微一笑,“当然,这次的事情你就得不到上赏了,顶多往上挪一级,亦或是赏一个世袭军职,你不妨自己回去好好想想你需要什么。对了,郭玹的儿子郭聪怎么样?”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92/4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