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门风流(校对)第36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69/430

  相比汉隋的休沐,唐宋的旬假,大明朝的假期最初少得可怜。洪武时,除了春节、冬至以及元宵节,亦或是皇帝万寿节赐假,此外并无假期。到了永乐年间,元宵假日比春节的五日假期更长,从正月十一开始有十天的大假。宣德初就宽松多了,短短三年,朱瞻基就曾两次额外赐假文武大臣,因此比起洪武年间大臣的做牛做马,如今总算是有所改善。
  然而,中秋却仍是轮不上正节,而八月十五乃是望日大朝会,文武百官都要具朝服入见,只不过下午若衙门没有要事,就能提早散衙。除此之外,张太后还在内廷见了好些入觐的外命妇,赐下了月饼糕团等诸色食物,诸公侯伯夫人又额外赏赐了表里两端,而杜绾应王夫人的邀请随其入宫,也自然而然得了一份,一回到家里就亲自给孙氏送了过去。
  诸色月饼糕团都是用御用监的银器模子打造,多半是梅兰竹菊四色花样,馅料不外乎是玫瑰豆沙绿豆等等诸色,一个个鲜亮可爱,却不过小酒杯大小。两端表里都是江南织染局特贡的,一匹是金线牡丹大红五彩纻丝罗缎,一匹是玉色绉纱,恰是一鲜艳一素淡。孙氏瞧过之后,就拿在杜绾身上比划了一下,随即就笑道:“给你做衣裳倒是正好。”
  “这颜色给我穿太鲜艳了,而且我是沾了大伯娘的光,哪敢穿出去招摇?而且我听太后的意思,仿佛是再过些天要见见天赐和菁妹妹等几个孩子,还是先把那大红的给菁妹妹裁一件,余下的和那匹玉色绉纱,斟酌着给其余几个孩子做些衣裳。”
  张菁对于衣裳首饰这些东西并不在意,刚刚看着这一片大红色,倒是觉得眼睛都给炫花了,正思量这大红配上嫂嫂的人品,那该有多好看,一听说竟是要给自己,顿时愣住了。更让她莫名其妙的是,母亲只一愣便瞅着她上看下看,最后竟是若有所思地踌躇了起来。
  “嫂嫂,你就算不爱这颜色,留着给静官和三三,一人可以裁一件呢,我可用不上!”
  “丫头,你怎么会用不上?你这年纪正是用得上的时候!”孙氏从恍惚中回过神,招手唤了张菁过来,把人揽在怀里好一会儿,这才抬头对杜绾说,“家里的事情以后你多带着她教着她,也是时候了。至于女红,能学多少学多少,总比以后再临时抱佛脚强。至于学问文章倒是不要紧,不要目不识丁就行了,自古才女多薄命……”
  看到张菁听着听着竟是瞪大了眼睛,杜绾赶紧咳嗽了一声,总算是打断了孙氏的话。因见孙氏面色怅惘,她连忙推了推身后的静官和三三,自己则带着张菁到了门外,叫了崔妈妈去针线房叫人,这就牵着她的手到了隔壁耳房。
  “嫂嫂,娘的话是什么意思?”
  “你不是学过诗经吗?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你说是什么意思?”
  尽管和张菁分开两年,但从前最是要好,杜绾也就不在她面前拐弯抹角。果然,一听这话,往日最是爽朗大方的小丫头一下子愣住了,随即才没好气地一撇嘴道:“我还小呢,娘也太心急了些。再说,之前有一回孟昂好事给咱们看那些戏文和话本,还被先生训斥了一顿。先生说,别说是尚书府宰相府,就是他们那些贫寒的书香门第,姑娘家也都是守礼的。只要不是趋炎附势的父母,千挑万选出来给自家儿女的都是最合适的人。嫂嫂,到时候……你帮我挑一个好不好?”
  先头这些话听着还像样,杜绾实没料到最后却蹦出来这么一句,顿时哑然失笑。见张菁诚恳地盯着自己,显然是明白打着这个打算,她不禁笑着在那光洁的额头上弹了一指头。
  “用不着我,那天你哥哥还在和我念叨,要把咱们家菁姑娘娶走,先得过了他这一关。满京城的文武子弟,他心里有谱,一定会给你挑一个人品相貌全都盖过他的。”
  “哥哥真狡猾,相貌超过他兴许有可能,人品么,马马虎虎也有可能,至于其他……满京城除了勋贵子弟,还有比他更年轻的高官?”
  姑嫂两个人正在耳房中说着悄悄话,外头就传来了声音,原来是崔妈妈已经带着管针线房的媳妇来了。杜绾拍了拍张菁,也没再往下说,等尺寸量好,众人退出,她见张菁的脸上露出了几许红晕,知道她懂事得早,嘴上虽犟,心里却说不定还在思量这事,便上前岔开说了些别的话,随即牵着她出门。才下台阶,她就瞧见有人兴冲冲地进来,一见着她连忙施礼。
  “少奶奶,三小姐,少爷回来了!”
  张菁一听到张越,冷不丁又想起了杜绾的戏谑,脸上顿时一红,不禁跺了一脚,竟是反身冲进了正房。正巧进院门的张越恰好瞧见妹妹那一抹蓝色的身影,不禁愣了一愣,见杜绾上前来就忍不住问道:“菁儿这是怎么了?”
  “被我取笑了几句,不好意思了。”杜绾知道张越极其疼爱这个一母所出的嫡亲妹妹,便笑着低声把之前的话提了提,见周遭的仆妇丫头都退得远远的,这才说道,“有句话我没对娘说,大约是皇上之前在英国公园见过菁妹妹,所以太后特意问了问,随即又说起大红的给孩子穿合适,我才会在娘面前那么说。皇上毕竟还年轻,即便太后没有这个意思,也得提防着其他人,毕竟,除了勋贵,就没见其他文官当上外戚,咱们家更不稀罕什么皇妃。”
  “你说得对,这一点确实不可不防。虽然还早了些,但我真得仔细寻访寻访,尽早把婚事先定下,免得遭人暗算还犹不自知。她那性子若是真被人谋算进了宫,那就是一辈子苦楚。”
  张越心里冷不丁想到了昔日年纪轻轻就死了的张贵妃。尽管朱棣看在张玉张辅父子两代的份上对她优礼有加,但后宫嫔妃之中总少不了明争暗斗,再加上见至亲一面也是难上加难,又哪里能够活得长久。此时此刻,他心里已经是打定了主意,不管如何,日后绝对不能再让朱瞻基和自家妹子再见面。那位天子有了孙贵妃,后宫嫔御连带皇后全数冷落,更何况别人?
  夫妻俩在外头廊下站着低声说话,里头刚刚得信的孙氏终于忍不住了,差了个小丫头出来问,直到张越和杜绾两人双双进门,她方才微嗔道:“还真是小别胜新婚,这就在门外头说起悄悄话来,敢情不能给我听见?”
  “娘您都说了小别胜新婚,还来打趣我!”
  张越见孙氏高兴,屋子里又没有外人,就上前在旁边站定,又凑趣地帮她捏了两下肩膀。直到孙氏没好气地打落了他的手,又拉了一把,他才顺势在榻上旁边坐了,又笑道:“我还说今天过中秋节,所以提早散衙之后立刻就赶了回来,怎的不见爹?”
  “别提你爹,成日里就是在外头东奔西走早出晚归,竟是比你这个当官的还忙。别说他,就是我和绾儿也是,在外头想着京城,可回到京城便是这里请那里让,除了那天回来和今天中秋,竟是没好好在家里坐上一会。今天早上绾儿和你大伯娘入宫,我去陪你二伯母坐了坐。要说瞧着还真可怜,当初那么精明强干的人,如今竟是熬得鬓发都白了,人比从前消瘦得多了,拉着我的手还说我有福气。你那大哥二哥还算不淘气的,可终究架不住你二伯父不在,她一个妇道人家在京城这个地方还真是不容易……”
  听到二伯母东方氏,张越起初还有些嗟叹,可冷不丁想起方水心那一桩公案,他那同情就有些淡了。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有些事情,他们这些外人也断不了是非。于是,张越便顺着母亲的话头岔过去说:“京师这地方,孤零零一个人没个后援是站不住脚跟的,之前我厚着脸皮没管那些人情往来,娘和绾妹既然回来了,我只能指着你们帮我了。就是爹爹成日里在外头,归根结底也是在忙正事,难道娘还信不过爹么?”
  “谁信不过他,你爹可比你老实!”
  话音刚落,正巧门前打起帘子,张倬从外头进来,冷不丁听见这么一句话顿时笑了:“趁着我不在,又编排我什么话?越儿,你又得罪你娘了?”
  “我哪敢!”张越连忙亲自上去,替张倬解下那件天青色纬罗袍子,又丢给一旁一个大丫头,扶着人到榻上东边坐下,这才把刚刚原委解释了两句,“足可见,娘有多信您。”
  老夫老妻三十年,听了这话,张倬忍不住拿眼睛去睨孙氏,见她正好瞧过来,四目对视,彼此仿佛都能瞧见对方的眼睛深处。张倬想到白天悄悄见了袁方一面,瞧见他形单影只,劝他趁着还当壮年续娶家室的时候,他那苦笑的神色,心里不禁更是感伤。
  且不论袁方是愿意还是不愿意,毕竟是曾经当过锦衣卫指挥使的人,就算续弦恐怕也会引起官家留意,至少,如今那个名字还未被完全淡忘。
  这一年的中秋之夜恰是月朗星稀,用过晚饭,一家人又到后头小花园里祭月,随即逛了一会,既是赏月,也是消食。等到出了小花园,因为白日劳累,张越和杜绾就早早送了父母回房安歇,沿夹道回自己院子的时候,杜绾又问起了江南田亩事,张越顿时站住了。
  “大沈学士毕竟年纪大了,年前刚升了翰林学士,加奉政大夫衔,特准食禄不视事,只在府中候宣召,你对我提过之后,我特意在午休的时候往他家里去了一次,他果然是并不知情。他满心以为族人都是知书达理,不至于蒙骗,所以之前并未及时向上奏报,得知之后又惊又怕,还是我特意安慰他说让他上书,然后我会设法替他解释,他这才安下心来。”
  杜绾也是对张越提起此事之后,这才知道那几日朝中的惊涛骇浪,更知道了正是张越向皇帝暗示鱼鳞册还是洪武二十六年的旧本,虽说逐年都有增减,但并未完全普查过。只是,沈家虽是张堰大族,但以书香传家,庄田向来不多,兄弟俩也没分过家,祖产那二百亩水田和屋子十余间,到如今新增了八百亩。这还是清正的沈家兄弟,那么其他人呢?
  “你觉得,如今能够查得清楚?能够查得下去?”
  “如今如果查不下去,再晚上一百年,那么就更加查不下去,我已经向皇上举荐了一个人主持苏松清查。”
  张越明白,等到了万历年间张居正执政的时候,因为施行一条鞭法,曾经雷厉风行地丈量天下田亩,那时候震动天下,到最后也因为张居正身死夺爵而不了了之。如今毕竟去开国未远,田亩的事阻力没那么大,如果这时候没魄力,就只能让烂摊子一代代流传下去了。
  而且,田亩事只是一个开头。
  “所以,无论是咱们家还是隔壁大伯父二伯父家,乃至英国公,都已经在自己清查了。咱们的庄田还不算多,而且就算自己不曾收人投献,也得防着有人欺上瞒下,亦或是偷逃税赋。我已经让高泉带人去下头的田庄去查了,暂时没查出问题来,但张家的大部分田产都是长房掌管,得看那里的结果。大伯父家里大多换了新人,人是派下去了,结果如何却很难说。”
  杜绾并没有对张越说什么去提醒一声之类的话,料想张越几兄弟情分很好,总不至于连这个都不点透。但一想想天下那么大的地方,那么多的人,单单小小一个松江府便有盘根错节的关系,更何况其他地方?
  “你们回来之前,大堂伯刚刚去四川上任,因为路途遥远,大伯母虽惦记着儿子,但也只能跟着一块去,如今只有四弟一个人在家。他初入翰林院,又不是管这些事情的,四弟妹侯府出身,未必就懂庄田的事。他和你当年还算投缘,你闲暇的时候过去坐坐,一来陪她说说话,二来在这上头也指点她一遭。皇上杀了王节不假,但这桩事情毕竟曾让他震怒十分,如今顾着册立太子忙不过来,等户部整肃完毕腾出手,就要正式开始了。”
第八百一十六章
微服闻称颂,偶遇宽前情
  由于礼部已经开始预备册皇太子事,上至文武百官,下至黎民百姓都已经得到了消息,不但如此,朱瞻基更是借此机会在中秋节后下了宽恤的旨意,一时间,整个京城都洋溢在一片喜庆的气氛中。要知道,这和往常的大赦天下等等不同,惠及各行各业,由是万民称颂。
  这会儿乃是午间,顺天府衙前那告示板前,一个老学究模样的半百老者站在那里,对围着的好些百姓解说道:“这省灾伤,说的是受灾之后的民田都能够蠲免赋税;宽马政,说的是前时养马所欠,官府不再追讨;招流民赐复一年,则是那些因灾荒等等流离失所的百姓就地安置,免赋税一年;罢官田旧科十之三,这惠及的主要就是陈年旧税了了;至于恤工匠,禁司仓官包纳,戒法司慎刑狱,一桩桩都是仁政,皇上圣明啊!”
  尽管这是朝官常用的颂圣俗套,但此时此刻,告示板前的男男女女无不是连连点头。如今住在北京城里的除了几十年上百年的老住户之外,多半是永乐皇帝朱棣迁都时,从南京带来的诸色工匠富户等等。仅仅是恤工匠一条,就能让他们能够喘得过一口气来。不但如此,他们还隐隐听说,朝廷将会在役使工匠上头重新定出章程,从原先的无偿劳作改为赏罚分明,这无疑是能让人有个盼头。而家里有冤狱的则更是喜极而泣,交头接耳间全都是无尽的赞誉。
  距离告示板不远的围墙底下,十几个随从服色的壮汉正护着当中两个年轻人。两人一个是玄色衣衫,一个是石青色外袍,望着人声鼎沸的人群,不禁低声交谈了起来。
  “相比寻常的大赦天下,此次的宽恤诏令更让民间感恩戴德。”
  “他们是感恩戴德,但户部已经是闹翻天了。夏原吉解部务,新近署理部务的胡濙说宽免百姓却加重了国库负担,不但是他,对于减免官田租赋一事,户部上上下下多有异议。再加上厘定田亩的诏令已经颁布,要说怨气最大的,大概就是他们了。但竭尽民力本就是大忌,能施恩处不施恩,非明君所为。”
  闻听此言,张越忍不住瞟了一旁的人一眼。在这将近两月中,朱瞻基在散朝之后常常会带着人悄悄微服离宫,远的在近郊,近的则在城里,听说锦衣卫和东厂累得四仰八叉,唯恐出了一星半点差错。由于皇帝向张太后陈情,此事一直瞒得极好,哪怕是杨士奇等内阁重臣也丝毫不知情,张越也是因为消息渠道灵通方才知道这件事。可即便如此,刚刚仍吓了一跳。
  “户部既然掌管天下钱粮,就不能单单为自己的户部计,该为天下百姓计。只抱怨官田租赋少了,而不深究天下田亩究竟有多少偷逃税赋,本就是本末倒置。宽免士绅租赋丁役,这是朝廷对于文武大臣的优礼,不能让人自以为常制而定为规矩。古往今来,最怕的就是这种不成文却牢不可破的规矩。”
  “说得好!”
  朱瞻基欣然点了点头,随即就背手往前走,张越自是紧随其后。从顺天府街出来上了安定门大街,来来往往的人就多了,大街上车马络绎不绝,沿街甚至还有各式摊贩的叫卖声。这时候,随侍的锦衣卫和东厂人等全都是提起了心,前后左右护得严严实实,唯恐有人惊了圣驾。就在这时候,朱瞻基突然停下步子,见张越也愕然止步,他就放低了声音。
  “我有意十月巡边,你觉得如何?”
  这是张越还没回来之前就已经在朝堂上提过的一条,只是后来再没了下文,此时再听到此语,他虽有些意外,但细细一思量,便明白了皇帝的心意。一来是向武臣表示不废武的决心,二来是向文官显示皇帝的独断权威,三来则是震慑近年来故态复萌的阿鲁台等鞑虏。踌躇片刻,他便直截了当地问道:“随扈大军几何?”
  “三千精兵足矣!”看到张越脸色一下子变了,朱瞻基这才笑道,“京营选精兵三千,再从京卫之中选锐卒万五,这就够了。英国公自然会跟着,再加上阳武侯等等,足可保不失。再说,如今北边瓦剌鞑靼年年打仗,自家还有窝里反,兀良哈人也翻不出什么太大的风浪。朕倒是期待他们纵军来犯,少不得给他们一个大教训!”
  原本还顾忌到微服在外,一直都是自称我,这会儿突然冒出了一个朕字,朱瞻基自然而然便流露出了帝王的气势。张越听到并不是真的只带三千人随行,心里盘算了一下喜峰口等地以及大宁和会州的驻军,最后就点了点头。
  “若只是巡边,带这些人自然也就够用了。不过,只要是北边鞑子聪明的话,绝不会贸然进犯,皇上要借此练兵恐怕是难能。若是主动出击,如太宗皇帝的数次北征,耗费钱粮实在是太大,穷蹙冻饿而死的士卒不在少数。但若是只是筑堡防范,久而久之边关也难保不会武备松弛。这中间的度,着实难以把握。”
  “朕便是要找出这个度来!”
  朱瞻基斩钉截铁地撂下一句话,旋即脑海里又转过了一个念头。宽恤的诏令下达之后,朝中一度为之哗然,但民间却是好评如潮,只是,他不得不顾虑的是,风评再好,写史书杂记的终究是文人,也不能一味严苛。因此,这些天,他在心里也多有思量,只是还没想透彻。
  冷不丁瞧见路边有一个茶馆,他便转头对张越问道:“走累了,陪我去里头坐着说话。”
  皇帝这么一说不打紧,周遭的众人全都吓了个半死。由于朱瞻基每次出来都是临时起意,更不会提前说到哪去,带的又总是他们这些人,所以人人都担心出现什么万一。宫里那些大佬由于太扎眼,朱瞻基一个也没让跟着,可他们却都是接了死命令的,谁知道这小饭馆的吃食干净不干净,里头人会不会认出皇帝由是图谋不轨?
  于是,一众人等全都拿眼睛去看张越,希冀这位刚刚赶过来的小张大人能拉扯他们一把。而张越自然知道这些人身负重责不敢怠慢,就是他自己,也不敢带着皇帝去吃那些说不准的东西,少不得赶紧在心里想法子。正寻思间,他就听到背后传来了一个又惊又喜的嚷嚷。
  “张世兄!”
  身穿便服又身处众多护卫中间,张越实没料到这里还有人能认出自己,闻声连忙回头,一看清那下马笑呵呵要走过来的人,顿时愣了一愣,见朱瞻基看了过来,他只得低声解释道:“是杨阁老的长子。”
  “就是你提过的那个杨稷?”朱瞻基打量着那酷似杨士奇的青年,心念一转就说道,“你去把人带过来我瞧瞧,就说我是陈留郡主的侄儿,打开封过来看她的。”
  张越瞧见杨稷被几个护卫死死拦在外头,正在气恼地说着什么,乍听见皇帝的这番托词,顿时哑然失笑。只这也是实话,他便一点头走了过去,对那两个虎背熊腰的护卫说道:“这是杨阁老家的长公子,不是什么身份不明的闲杂人,大公子说了,不用拦着。”
  尽管父亲杨士奇贵为少傅兵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士,但杨稷至今仍是白身,连一个监生的名头都没有,因此刚刚被人死死拦着,他未免心中有些不快,见张越亲自过来呵斥了人,他这才往里头瞅了一眼,随即揉着手腕抱怨道:“张世兄这是和谁在一块,那么大排场?”
  “那是陈留郡主的侄儿,顶尖的龙子凤孙,郡主辗转让内子托我带着他在京城逛逛,我自然也只能瞅着午休的空带人四处走走。”见杨稷听得直咂舌,他便知道这位并不明白如今的亲藩只是表面尊贵,但也生怕杨稷说出什么过头话,提醒了两句之后,这才把人引到了朱瞻基面前,“这便是朱大公子。”
  杨稷先是深深一揖,但又摸不透是否要跪拜,顿时有些手忙脚乱,结果还是朱瞻基笑着收起扇子说了一句不必多礼,他这才心定了。当初朱瞻基微服驾临杨士奇府邸的时候,他因是白身,根本就没被父亲允许到前头来,因此并不认识面前的人。只他这些年在人情往来上颇有长进,听朱瞻基言语中对父亲似乎熟悉得很,他就渐渐没了最初的忐忑不安。
  “这大中午的,大公子可曾用过饭?要是没有,前头有家小店……”
  眼见这突然冒出来的家伙又要搅局,今天跟出来的王瑜也顾不得那许多了,在旁边轻轻插了一句话:“大公子,出来前郡主就吩咐过,外头的东西不可乱用,所以已经准备了诸色点心备在食盒里,如果真是饿了,不如找个洁净的地方用一些。”
  听王瑜须臾之间就已经掰圆了谎,张越顿时莞尔,见朱瞻基要皱眉头,他也就顺势说道:“大公子还请体恤一下他们,省得人回去难交待。杨世兄,这里你地头熟,找个人少幽静的地方坐坐,要说我的肚子也饿了。”
  杨家乃是书香门第,并没有豪门世家的那些规矩,而杨稷到京城和不少权贵子弟有过来往,这也没见过这样小心翼翼的,此时与其说是感到没面子,不如说是又惊叹又羡慕。再加上张越又说话圆场,他立刻就释然了。
  “那不如去鼓楼下大街,我在那里买了一座临什刹海的小宅子,这几天刚刚收拾出来。”
  既然不是人来人往的地方,鼓楼下大街又紧靠着北安门,杨稷又是杨士奇的儿子,众人全都松了一口气,张越又抢先答应,朱瞻基自是无可无不可。杨稷只带了一个小厮跟出来,原本还要派人过去知会一声,张越怕出事,干脆又拦了他,一行人便径直过去。等找到鼓楼下大街的那条小胡同,杨稷在自己的宅院前使劲敲门,这边门还没开,旁边一扇门却开了。走在前头的朱宁冷不丁看见这么一大伙人,又认出了张越和朱瞻基,顿时愣在了那儿。
  反应迅速的朱瞻基连忙上前笑道:“这么巧,早起出门时也没听宁姑姑提起,您这是来访友的?”
  要说这天底下最诡异的事无疑是扯谎偏遇着了正主,瞧见朱瞻基主动上前圆谎,张越不禁心中暗笑,可一看到朱宁后头出来的两个人,他自个也愣住了。此时此刻,他忍不住打量着这座不起眼的小宅院,随即回头看了杨稷一眼。
  “那就是陈留郡主……老天爷,那是你家姨妹?见鬼了,今天怎么这么巧!”
  杨稷已经是上了前来,此时在张越耳边嘀咕了一句,随即就认出了小五,这下子差点没把眼珠子瞪出来。而张越见杜绾也极其诧异地看着他,顿时唯有苦笑,心想今天可好,人都凑一块了。好在朱宁很快就从错愕中惊觉了过来,连忙解说道:“早起你出去逛,我也想着出去会会好久不见的手帕交,于是就约了她们出来,谁知道竟在这撞见了你们。”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69/4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