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门风流(校对)第31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12/430

  “崔妈妈说的不错,我也觉得此事多半属实。我初来乍到,虽说收押了徐大牙,但也得提防人和她互通消息造伪证蒙混过去。有道是强龙不压地头蛇,这阎王好过,小鬼却是难缠。我在广东全无根基,一应事务毕竟要靠那些布政司的属官,倘若他们联合起来,我总不能一味强压。所以今日我虽说雷霆万钧把人押了回来,却是交给了理问所。须知各司其职,虽说司狱也是布政使的职责,可初来乍到就越过理问所,日后更是孤掌难鸣。”
  说了这话之后,张越就在杜绾身旁坐下,又勾手把静官叫了过来,却是抽了几首古诗让儿子背诵。见他一板一眼背得娴熟,他不禁满意地点了点头,这时候,崔妈妈又凑趣地笑道:“少奶奶没事就教他诵念这些,如今唐诗三百首他几乎都背齐全了,字也认了好多。在京城呆的那几个月,还有三小姐常常拿着书过来教导,静官就是想偷懒也不成呢!”
  知道自己的妹妹就是那么个执拗的脾气,张越不禁莞尔,当即也就不再考较,又拉了女儿过来,逗着她咿咿呀呀地说话取乐。这时候,秋痕和琥珀一同进了屋子,见礼之后,秋痕用手绢擦了一把额头上的汗珠,忍不住埋怨道:“都说广州最热,我从前还不信,如今总算是体会到了。这屋子里根本呆不住,只要微微一动就是一身汗,咱们那些衣裳都太厚实了。”
  看见静官上前拉着她的衣襟下摆笑嘻嘻地问好,她立刻蹲下了身子,仔仔细细瞧了一遍,又嗅了嗅鼻子,便睁大了眼睛问道:“静官身上擦了什么,味道奇怪得很,和咱们从前用的花露似乎不一样,不是茉莉,也不是桂花玫瑰。”
  “是金银花,听说里头还加了甘草,主料还是玫瑰花露。”杜绾说着便吩咐崔妈妈打开旁边那个小匣子,给了秋痕和琥珀一人一瓶,“之前衙门里那些官眷诰命一同过来,除了本地特产之外,就是送了好些各式各样的花露。这里不比京城,潮湿闷热,蚊虫等等原本就多,所以这些花露不但为了除味,还有祛汗驱虫的效应。我这里林林总总收了十几瓶,想着静官和三三都已经热得捂出了痱子,就给他们先用了,你们也拿去用着试一试。”
  秋痕和琥珀连忙谢了,而张越也好奇地拿过一个瓷瓶,打开盖子闻了闻,确实是刚刚闻到过的那种味道。不得不说,后世的女人虽说瓶瓶罐罐多,却远远比不上如今这些纯天然的东西,花露是自己蒸出来的,胭脂水粉是自己淘制花汁子制作,至于那些香水,每家每户几乎都有独特的方子,他的母亲孙氏和妻子杜绾在这上头也都有些心得。
  爱美之心,原本就是女人的天性。
  “咱们当初是用锡做甑,加花加香骨蒸花露,这儿却是用铜锅壶,旁边设一道槽,上头是盔状的锡盖子,盖子上盛冷水,锅底上摆一个一寸高的架子摆放那些金银花甘草和花瓣等等,然后放在灶上蒸露。下头没水上头有水,却一样能取花露,这叫做干蒸法……”
  见崔妈妈说得头头是道,显然是和其他人取过经了,秋痕紧挨杜绾站在那儿,脸上极其专注,而琥珀却没留心听这些,而是坐在小杌子上抱着三三玩耍,张越不禁哑然失笑,索性悄悄站起身来。到了琥珀身边,他轻轻拍了拍肩膀,随即当先出了屋子。没多久,琥珀便打起帘子跟了出来。
  “如今咱们已经到了广州,你若是愿意,随时可以去海南。这儿不像京城,有那么多事情需要打理,所以平日你不妨和老彭灵犀一块出去逛逛,也好打听一下消息。”
  琥珀没有去问张越到时候是否陪着去,毕竟丘家已经是过去式了,如今蜗居海南,地方官极有可能会派人盯着。倘若张越和她一块去,到时候出了什么事情,局面恐怕便会滑落到另一个深渊。因此,她沉默了一会,终究还是忍不住问道:“彭大哥和灵犀姐姐都知道了?”
  “我对大堂伯说了。”张越想起离京前去见张辅时的那番促膝长谈,便点了点头,“你祖父虽说北征兵败,但在靖难的时候毕竟是功列第一,靖难军中的将领众多都承受了恩泽。大堂伯初封信安伯,也是你祖父和东平王鸣不平,说是张家父子两代功高,不可因私亲故薄其赏,这才在永乐三年得以封新城侯。倘若不是得了侯爵,他也未必能从东平王征交阯。所以,他心里一直感念。我也是之前才知道,这些年他和不少勋贵往丘家送过不少东西,只是都是托当地官员转交,不敢有太多往来。得知你的事情之后,他便说到时候让老彭陪你去。”
  见琥珀默然不语,他便继续说道:“灵犀跟着你,也能方便一些,她为人处事稳重精干,就是遇到什么也能遮掩过去。我这布政使若是能脱开身,抑或者是找到借口,到时候也可以陪你走一遭,一切看情形再说。”
  虽然张越承诺过,琥珀也知道他言出必行,但他做到这样的地步,甚至对英国公张辅罢事情挑明,无疑为她免除了将来可能发生的任何麻烦。凭借英国公的权势,当初或许残留下来的蛛丝马迹也必定被扫除得干干净净。
  但是,她只想回乡看上一眼,那一眼过后,从此之后,她便和那个丘字再也没有任何关系。祖父丘福当年支持的是汉王朱高煦,仅凭这一点,如今的皇帝不因此再次迁怒丘家,这就已经是最好的结局了,她不想再让自己的事牵扯到那个已经沦落到底的家族。
  良久,琥珀才深深屈膝行礼道:“多谢少爷。”
  “说什么谢字,对了……”张越忽然想起今天那个死活不肯说出姓氏的蓝衣少女九娘,略一沉吟就问道,“丘家是被迁徙到了琼州府澄迈县?”
  琥珀不知道张越为何突然问这个,愣了一愣方才点点头说:“没错。”
  “应该不会这么巧才是……”张越若有所思地想了一想,最终还是觉得此事应该没什么关联,遂改口说道,“琼州府多黎族,虽说朝廷用了以峒管黎的策略,澄迈县似乎也是熟黎聚居的州县之一,过些天我让人寻一个妥当的黎人向导,到时候那这一路好走一些。你也收拾收拾,随时预备起程。唔,还是这样,陆路不方便,不如等到广州市舶司开海,你们坐船走。”
  除去交阯,广州布政司在天下十三布政司中向来处于中游水平,每年上缴的夏税秋粮都是处在中间的位置。洪武年间由于严格的海禁,唐宋年间曾经繁盛一时的广州萧条了许多,直到永乐帝重开市舶司方才恢复了元气。布政司虽说和市舶司互不相干,但番人番货的交易也给他们带来了不少财源,因此,对于天上掉下来的这么个左布政使,众人自然少不得合计。
  布政司后堂的徐家官廨书房中,这会儿齐集了整个衙门大半属官。由于乃是中等省份,布政司设左右参政各一,左右参议各二,底下还有经历司、照磨所、理问所、司狱司……林林总总的属官加上杂职,少说也有二三十人。由于官廨吏舍有限,大多数人都住在衙门外头。这会儿由于要掩人耳目,屋子的房门窗子都关得紧紧的,而由于南方不好储冰,房间里尽管闷热难当,众人只得人手一把大扇子,啪哒啪哒的声音不绝于耳。
  “徐大人,虽说这回下狱的只是一个小角色,但牵一发而动全身,万一那个徐大牙攀咬出什么了不得的事,咱们岂不是平白遭殃?这个杀星一来就是下马威,当咱们都是好捏的柿子,我看得给他点颜色看看,否则他只怕会变本加厉。”
  “我看你还是省省事吧,就像你说的,只是个小角色,那般紧张做什么,按照他的意思该杀就杀该打就打,何必小题大做?人家是皇上亲信,真正杀过人的,只要不是真惹到咱们头上,还是以不变应万变的好。把本国人卖到番邦本就是犯忌的,何必帮那个利欲熏心的人!”
  “刘老弟你这是在指桑骂槐?”
  “刘老弟说谁大伙儿自个都清楚。这收受番人的孝敬礼物不要紧,为他们关说人情也不要紧,可悄悄地把本国人卖到番邦,在座的大多数人,包括我在内,可都是不会干的!既然干的只是一个人,那怎么也连累不到别人,咱们何必在乎这么一丁点小事!”
  眼看来商量事情的众人却冷嘲热讽内斗了起来,徐涛只觉得一阵头大。只是,他虽说官阶高,可资历还压不住众人,因此只能站起来打圆场,好一阵子才让众人安静了下来。这时候,他就换上了自信满满的表情。
  “那个女子是否被拐卖,这事情就先不说了。此事归理问所管,他一个布政使要是大肆株连,咱们这些参政参议都不答应,他就算圣眷再好也撑不过去。他来当广东布政使,是为了熬资历回京,不是为了来大开杀戒的。只要大家在此期间别做什么出格的事情,他找不到由头就没事了。各位想想,他回回到外头都是有人相助,这次却是孤掌难鸣!”
  此话一出,众人不禁精神大振,彼此对视了一眼就齐齐点头。张越在山东有都指挥使刘忠,下江南和去宣府兴和都有京营随行,前次安抚山东也是刘忠随行,此次他是货真价实的一个人下来,广东都司的都指挥使李龙昔日镇守西宁,和张家没有什么关系,没有亲朋故旧撑腰,他们还有什么好怕的?
第七百零八章
争与不争
  外廷中枢有内阁六部都察院,内廷也有宦官十二监四司八局这二十四衙门,这便是大明朝从开国皇帝朱元璋便开始沿用下来的内外相制政策。只是,文官武将还有偌大的天下无数的外官可以派遣,宫中派往外头的宦官却毕竟还在少数。于是,宫里司礼监御用监御马监内官监这四个要紧的地方争得头破血流,外头的镇守中官提督中官守备中官亦是紧俏。
  如今,由于御用监太监王瑾的一桩举动,宫中的那些大太监全都蠢蠢欲动——因为王瑾把广州市舶司提督太监秦怀谨贿赂的财宝一股脑儿全都呈给了皇帝,一时间,就是傻子也知道广州市舶司必定要换人了。原本这位子王瑾最有希望派自己人拿下,可王瑾竟是摆出了不好这一口的态度,因而众人暗笑他胆小之余,都想把自己的人安插到这个肥缺。
  毕竟,眼下宫中既有侍奉了三位皇帝的刘永诚海寿陆丰,又有曾经是朱高炽心腹的范弘金英钟怀,还有朱瞻基最信任的黄润王瑾,这彼此之间争权夺势勾心斗角,绝不亚于六部和内阁的那些个大臣。眼下王瑾退出,别人自然是再高兴不过了。
  这会儿,被人讥笑为胆小鬼的王瑾从乾清宫回到御用监,一进正屋,他就把右手伸到了左袖中,摸出了一枚东西。仔仔细细瞧了瞧,他的脸上就露出了十分喜色。
  这是一枚半寸见方一寸来长的银记,上头赫然印着“肃慎”两个字,不但如此,皇帝还赐他表字润德,这是宦官中谁也没有的荣耀。相形之下,钱财等等都是身外之物,着实没什么要紧的。那些看不清形势一味只想着捞钱的家伙猜不到皇帝的心意,他却心里有数,于是举荐了一个别人料不到的人选。
  内阁那些方方正正的人他不想也不愿去打交道,但卖个好给张越,人家却必定记情!
  二十七个月丁忧守制期满,张信从开封回到了京城,往吏部报备之后便是复出候缺,然而,让他没有想到的是,由于礼部尚书吕震的举荐,他竟是轻轻巧巧就补了兵部左侍郎!仕途上顺心,再加上年初的时候家里便正式分宅而居,虽说如今的住所和阳武伯府相比小了一倍不止,但终究是没了寄人篱下的感觉,他自然是有些志得意满。而这天更是得了一个莫大的好消息,于是他心里反反复复盘算了一番,趁着偶尔早散衙,便前去英国公府探张辅。
  尽管身体向来康健,但前些天乍冷乍热,张辅感染了风寒,便索性告病在家休养。然而,他是太师英国公,这一“病”顿时惊动大发了,不但宫中张太后亲自派人探视送药,皇帝还使了御医前来诊脉,别说亲朋好友,就是不沾亲不带故的也有好些人上门探望送礼。不厌其烦的他只好吩咐门上只放要紧的人进来,其余的一概挡驾。
  此时此刻,斜倚在梨花榻上的他打量着满面春风的张信,忍不住出口提醒道:“你从前是工部右侍郎,对于兵事未必熟悉,这兵部侍郎不是那么好当的。如今我掌中军都督府,攸弟人在交阯,越哥儿人在广东,你又入了兵部,再算上我家老二老三,这单单显达两个字已经是远远不足以形容这般殊遇了。你的儿子已经出息,所以你切记凡事低调。”
  张信昔日被贬交阯,就是因为受到了迁怒,如今听张辅这郑重其事的教训,他心里就有些不自在,但仍是应了。既然张辅提到了儿子,他便奉上了张赳的功课本子,又笑道:“翰林庶吉士每月一考,赳儿从前资质不错,如今更胜在勤奋,回回都是上等,等到三年期满,成绩必是名列前茅,到时候无论留院还是分发六部都察院,都是好的,竟不用我担心。”
  “依我看,他与其留朝,还不如求外官。”
  张辅随口说了一句,见张信面上一紧,他略一思忖便明白了对方的心意,不禁暗自叹了一口气,却也不想再多说。然而,他不想说,张信却本就是有求而来。这会儿又东拉西扯说了些别的事,张信渐渐地就道出了此来真意:“今日兵部尚书李庆李大人改了南京兵部,这兵部尚书便出缺了,也不知道皇上会委派何人就任此职。”
  听到这话,张辅不禁心下一跳,打量了张信两眼便闭上了眼睛。沉思良久,他见张信一味盯着自己,于是更觉烦躁,索性也不接那话茬,等到张信坐不住,说是让他安心休养,起身告辞离去,他才重重捏着梨花榻边缘的硬木,眼睛望着房梁上挂着的那盏宫灯出神。
  王夫人原以为张信这傍晚时分来,必定是留下用了晚饭再走,却没想人这么早就回去了。刚刚在门外听一个婆子说张信走时脸色仿佛很不高兴,她自是有些忧虑,便吩咐随行的大丫头在门外等候,自个捧了药碗进去。使眼色屏退了在旁边伺候的丫头,她就在梨花榻前的一张小杌子上坐了下来,又将药碗搁在旁边的海棠高几上。
  “老爷,可是刚刚起了什么纷争?”
  听到王夫人的声音,张辅这才收起了杂乱的思绪,坐直身子接过了药碗。端着那碗浓浓的药汁,他把张信所求之事说了,忍不住叹了一口气。
  “他在交阯那种地方贬谪多年,回朝未久又是丁忧艰归,换作是谁,这功名心都会更强,也难怪他看不透。兵部侍郎看似与尚书只有一步之遥,他如今才五十出头,又怎么会不想再进一步?可是,张家已经有一公一伯,越哥儿也是简在帝心之人,他要是一味只想着往上爬,恐怕是不进反退,而且还会连累了赳哥儿的前程。”
  张信从解元入仕,最初都是在京城为官,王夫人自来便和他一家颇为亲近,也喜欢张赳的聪明伶俐。此时听张辅如此说,她顿时大吃一惊,忙问道:“既然他已经起复,又擢升了兵部侍郎,难道不是因为看中了他的才干?再说既是兵部尚书出缺,他有心思也是自然的。”
  “他早先有言事之功,所以才擢了工部侍郎,可贬谪交阯之后,他又有什么功绩?兵部不比工部,在六部之中仅次于吏部户部,他在兵事上无甚见解,却得了吕震举荐,这才出任侍郎,却不知道在这个位子上极易被人挑错处。我知道他不甘心,二房出了个伯爵,三房若是越哥儿再努力一把,将来少不了闻达。他也是想让人看看,张家长房嫡支也并非暗淡无光……可他也不想想,世事哪有那么顺当!”
  想到从前张信常常过府与自己谈天说地满腔雄心,张辅更是摇了摇头。都是五十出头的人了,从前又没有了不得的功绩名声,哪里就那么容易熬出头?若是明智,就该把心思放在孩子身上,好好栽培后人,稳稳当当守住现在的位子就好。看看张倬,之前因张越的缘故得了诰封,眼下干脆借病在家休养,根本不去吏部行文求什么起复候缺,如此方才是聪明人!
  夫妇俩交谈了片刻,王夫人见张辅仿佛是有些心灰意懒,也不好再说什么,心里却打算改日见了冯氏好好劝一劝。等到她出了屋子,碧落就快步迎上前来,说是张谦张公公上门探望,她略一思忖就反身进去报了一声,见张辅点了点头,她立刻吩咐把人请了进来。
  张谦如今也已经是五十出头,虽说还挂着御用监太监的名头,但已经再不管事,只是在外头的宅子里养老。即便和张辅乃是老相识,他也很少上门来。因此,觑着他一身整齐的素缎袍子,头戴诸葛巾,要不是下颌少三缕长须,赫然就是一个教书先生,张辅不禁笑了起来。
  “今天是什么风把你给吹来了?”
  “自然是上头的风。”张谦在宫中谨慎小心,在张辅面前却不怎么拘礼。见榻上这位英国公皱起了眉头,他也不再拐弯抹角,施施然落座之后就直截了当地说,“我原本打算闲下来养老,但昨日来了个不速之客,说是郑和王景弘一大把年纪都还掂记着航海,我在家赋闲浪费了人。那一位荐我去广州市舶司掌总,我寻思之后就应了,这会儿刚刚打宫里来,才见过太后和皇上。”
  听到这话,张辅大感意外,一问之下才得知是王瑾的举荐。琢磨此事没什么坏处,而且张谦曾数次在广州迎接番使,对这些勾当极其了然,他不禁欣然一笑:“你闲着一直养老,到时候难免被人骑在头上,有这么一个差遣倒是不坏,只对于你来说反而是屈就了。况且那么多人争破了头,结果却让你渔翁得利,你可得小心暗箭。”
  “这种事我自然省得,不过是来和英国公说一声,回头也让你家那匹千里驹多多照应我一些,别让我给那些吃人不吐骨头的给吞了。”戏谑地撂下这么一句,张谦便正色道,“今儿个我过来,是太后和皇上让我来探探您的病。英国公可是纵横不败的名将,太久不露面不好,要知道,如今汉藩虽定,天下却还不太平,您这个中府大都督还不能这么早撂挑子,毕竟您不像我本就是闲人。皇上还使我问一句,可有兄弟家人加恩,英国公还请自个掂量掂量。”
  “兄弟家人加恩?”
  皇帝突然冒出这么一句话,张辅不得不仔仔细细多考虑。他这一沉思,旁边的张谦便插话提醒道:“你那两个弟弟都领着军职,不是宿卫就是近侍,还是仁宗皇帝登基的时候加恩封赏的,皇上登基他们还没挪动过。我知道那两个未必合你心意,但既然皇上说了,你就顺水推舟推他们一把,也免得他们常常抱怨你。另外,你堂兄弟可还有三个。”
  “不是这话!”
  张辅却是重重摇头道:“我家老二老三他们俩都是庸才,当初就险些因为野心勃勃而闯出祸来,如今要是再加恩授以高位,岂不是更加糟糕?我宁愿让别的亲戚得利,也不愿他们两个占了好处说风凉话,真要加恩,我也不愿意举荐他们。”
  说到这里,他突然想起张信的暗示,一时也顾不上张谦什么表情,跳下床趿拉着鞋站定了,随即来来回回踱了两步,又站在那儿若有所思地瞧着门口的帘子发愣。良久,他才缓步折返了回来,对满脸惊异的张谦苦笑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我这是关心则乱,让你见笑了。这一丁点毛病折腾了这么几天,我明日便去中军都督府理事就是,总不能让你白跑一趟。”
  张辅复出视事不过三日,朝中便正式下文,以御用监太监张谦提督广州市舶司。尽管这不太合常理,可皇帝既然说张谦数使西洋常常和番人打交道,自然没人再敢有什么异议,纵使是起初为了这么个位子掐得死去活来的那几个大太监,也都犹如泄气的皮球没了脾气。
  这天,张辅奉诏随刘永诚前去乾清宫,一路上就发现刘永诚佝偻着腰,说话也有气无力。他从来不理会太监中的勾心斗角,面圣参礼之后就把此事丢在了脑后。因朱瞻基问起南北军务,他自是一一详尽作答,君臣攀谈了大约一个时辰,他果然等到了那个熟悉的问题。
  “举世皆知卿忠勇无双,更有定国之功,如今朕用人之际,卿可有兄弟加恩?”
  已经在家里考虑了近三日的张辅欠了欠身,一板一眼地说:“臣弟张輗张軏已经蒙恩授军职,出入宿卫,但两人尽皆奢侈寡才之辈,若再加恩不足以服众。臣从弟兵部侍郎张信颇有贤名才名,可担重任。”
  朱瞻基微微蹙了蹙眉,继而又舒展了开来:“张信……可是阳武伯张攸之兄,广东布政使张越的大伯父?朕记得吕震举荐过他,如今正是兵部右侍郎。他的儿子朕之前去翰林院时还见过,倒是有板有眼的年轻人。唔,既有贤名,朕到时候见一见他。”
  见朱瞻基答应,张辅自是松了一口气。王瑾送他出来的时候,他一路走一路说些闲话,到云台的时候,他就停住脚步对这位皇帝的心腹太监说道:“王公公乃是皇上最亲近的人,刚才的事还请行个方便。我那从弟家有两子,如今长子出仕,次子却还无着落,若是能蒙恩世袭军职,也能告慰我那已故婶娘的在天之灵。”
第七百零九章
速决
  永宁宫乃是东六宫之一,永乐洪熙年间素来是高等嫔妃所住,如今住在这里的便是孙贵妃。二进院子朝南的正门名曰永宁门,前院正殿是永宁宫。正殿五间,前接抱厦三间,黄琉璃瓦歇山式顶兽形檐角,檐下五彩斗栱,绘龙凤和玺彩画。正堂的正中悬着当今皇帝朱瞻基的御书金漆匾,题曰“恭肃德懿”。
  东西配殿各三间,也全都是朱瞻基亲自题词,东曰明性堂,西曰静心居,却是和东西六宫常用的贞顺婉宁等字大不相同。如今这位皇帝坐在明性堂中紧挨双交四菱花扇窗的椅子上,一面笑呵呵地逗弄着自己唯一的女儿,一面端详着孙贵妃展示给自己瞧的刺绣。
  “你这手艺真是越发精巧了。”
  比起木头人似的胡皇后,孙贵妃素来最会撒娇扮痴,此时便轻轻哼了一声:“皇上惯会说好话哄人,前日妾把那幅绣好的帕子送给太后,太后却什么都没说,还是用的平日那一块,倒是皇后打的扇络子见着用了。妾的手艺寻常得很,哪里比得上皇后。”
  瞧见心上人那委委屈屈的表情,朱瞻基哪里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却没法子劝说什么,只能岔开话题。好在孙贵妃也不痴缠,很快便笑吟吟地说起了别的,他的心情自然而然好了起来,又许诺晚上留在这儿过夜。得了这样的准信,哪怕是孙贵妃素来便是宠冠六宫,心中也欢喜得紧,立时说御膳房的晚膳不过虚应故事,自己亲自去备办宵夜,留下女儿就去了。
  她这么一走,朱瞻基的眼睛虽说看着脚旁咿咿呀呀的女儿,心里却不禁想起了母亲张太后对孙贵妃那种冷冷淡淡的态度。按理说孙贵妃年少入宫,又是他的外祖母彭城伯夫人亲自送进来的,一直养在张太后身边,可如今张太后愣是亲近之后才入宫的胡皇后。只是这些事情纵使他这个皇帝也不好说什么做什么,唯有平日待孙贵妃更好而已。
  小公主如今已经两岁,听她奶声奶气地叫着父皇,朱瞻基自是心头高兴,便笑嘻嘻地拿着桌上果盘中那些鲜艳的糕点,正逗得开心的时候,他忽然瞧见王瑾鬼鬼祟祟地站在门口,遂随手把那块红豆糕递给了一旁的乳母,命其好生看着小公主,这才站起身来。
  到了门口,看见王瑾忙不迭地行礼,他就没好气地摆了摆手,又问道:“你送英国公去了那么久,可是他说了什么?抑或是给了你什么好处打听消息?”
  “是,英国公确实嘱托了小的一件事,不过这好处却是不曾有。英国公为人方正严肃,哪里屑于做拿小恩小惠收买人这种勾当。”王瑾膝盖没着地就看到朱瞻基叫起的手势,自然顺势站起身来,又赔笑把张辅的嘱托复述了一遍,这才说道,“说实话,小的那会儿又疑惑又纳闷,英国公素来不是贪得无厌的人,张信能当兵部侍郎已经是额外加恩,他怎么就会随随便便再请恩典,这世袭岂是那么容易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12/4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