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门风流(校对)第29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95/430

  “其实也算不得亲戚,我只是不想在刚刚得了儿子的当口听到什么坏消息罢了!”沐昕原本意不在此,这会儿便看着张越,压低了声音问道,“我在意的只是朝廷的用意。听说此事传到京城,皇上确实是龙颜震怒,可震怒到最后派的却是都察院左都御史刘观下来。此人是有名的笑面虎,就怕他明里一套暗里一套,抑或是和那刘俊一样讹诈……你不知道,最近很有些传闻,说刘观和刘俊乃是本家,昔日认过亲的,此次必定不会秉公处断。”
  听到这里,若不是脸上早练就了刀枪不入的本事,张越几乎要笑出声来。这所谓的传闻便是他使人放出去的,说得活灵活现仿佛亲见一般,叫人不得不信,只想不到就连沐昕也是信以为真,把个刘观说得犹如敲诈勒索的恶棍一般。一本正经地咳嗽了一声,他顺势露出了惊讶的表情,随即装模作样沉思了起来。
  “沐世叔多虑了,不论是沐家还是徐家,抑或是此次事涉的诸多勋贵,都是南京的顶尖豪门,在这地面上可说得上根深蒂固,刘观难道还能一手遮天?都察院的弹劾谁不曾领受过,若确实是罪过,不过是伏低改过;但若是构陷,谁也不会一直让他们耍威风!再者,若只是他一个人下来,那打起擂台自然不便,但和他一同下来的可还有太子殿下和不少文武,总有眼睛雪亮的,难道是非曲直还分不清?”
  “就是这话,南京可不是他逞威风的地方!”沐昕等的就是张越这一句太子,顿时眉开眼笑,当下连连点头说,“总而言之,若是到时候此人到京城,我一定让人死死看住了他。但要是我有什么疑难的地方,到时候还得请贤侄多多提点。”
  张越欠身答应,这才说出了来的时候章旭拜托之事。不消说,沐昕二话不说满口应承,立刻派人往各家去传话,吩咐这当口不要上应天府衙打擂台,又殷勤留饭,见张越执意不肯,这才把人送到了二堂门口。等人一走,他就长长嘘了一口气。
  要是这次能安然无恙,他可得好好烧一烧高香!
第六百七十五章
人非物亦非,遍地是名人
  京城到南京走陆路官道不过千多里,若是驿传加急奏报顶多三昼夜就可抵达,但若是大队人马浩浩荡荡迤逦而行,则时间翻上十倍都不够。如朱瞻基这般数十文武大臣随行数千兵马扈从,这一路足足耗费了一个半月方才抵达了南京。而他人未到,就让人先传了谕令下来。
  一不许扰民,二不得擅自修缮南京宫殿,三不许铺张——三条禁令一下,从上到下自然都消停了下来,而那些因沸沸扬扬修宫殿的传闻而人心不稳的下番官军也都安了心。虽说如今其他的准信还没有,但总算是每月禄米按实发放,比打饥荒略强一些。
  等到皇太子仪仗入城的那一天,绣扇锦旗铺天盖地,泛着寒光的兵器再加上庄严肃穆的鼓乐,那股帝室威严的气氛从入城大道一直弥漫到整个城中,好些主动出来迎接的百姓跪在道旁悄悄侧头窥看,但只见皇太子金辂之后就是金水盆、金水罐、金香炉……就连唾壶唾盂等等也是金的,少不得又是咂舌又是惊叹。足足等了一个多时辰,仪仗方才过去,百姓们揉着酸痛的双腿从地上爬起来,却三三两两地议论了起来。
  “七年啦,自打先帝爷往北京去,这已经七年了!”
  “别抱怨时间长,这是咱们自个儿要看热闹,可不是有人拿鞭子在后头逼着!再说了,这皇太子的仪仗可比皇上的大驾卤簿或是法驾卤簿简单多了,永乐十五年皇上离京,那大驾出城足足用了将近三个时辰,那会儿好些老人都跪得晕了过去!”
  “可不是?不过如今要看那热闹也没机会了,不知道皇太子这会儿下来多少时日走,以后还能不能来。这南京城的宫殿听说都已经不成喽,唉,咱们这六朝古都,怎么就比不上北边……这江南之地多好,皇上要是迁都回来就好了!”
  “嘘,你还别说,外头真有这些传闻,说得有鼻子有眼的。据说是当今皇上不喜欢如今的京城,就爱咱们这南京!嘿,只要皇上愿意回来,咱们这儿很快就又是天子脚下了!”
  帝都脚下权贵遍地,虽说常常得遇上强横霸道的人物,但比起在穷乡僻壤,破家灭门的可能性反而低一些,寻常百姓的谋生机会更多,兴许还能过得安稳,这也就是一些平民百姓的小想头。只是,坐在皇太子金辂之中的贵人却不会这样想当然地考虑问题。重回南京的他并没有多少怀念,而是反反复复琢磨着离京时母亲张皇后的交待。
  南京和北京的皇城在规制上差不多,东宫亦是以端本宫端敬殿为主,治事则是在文华殿。在文华殿接见了六部五府等等大臣,定下了祭陵的日程,朱瞻基就回到了端敬殿。因他此次乃是奉旨祭孝陵,并没有带妃嫔随行,东宫诸师之中也选择了王让张瑛陈山这几个他喜欢的,其余人都撂在了京师。午睡过后,他起身洗脸用了点心,就带着陈芜出了端敬殿。
  尽管南京的皇城每年都会加以修缮,但由于这几年内中无人居住,又没有新进的宫女和宦官补入其中,洒扫等等不过是顾及三大殿等主要处所,其余的地方不过是勉强加以维修罢了。相比之下,东宫区域却是还算齐整。毕竟,在正式迁都之后,朱高炽和朱瞻基方才北上,所以这里也只是闲置了三四年。可是,从东宫出来,经奉天门进入三大殿区域,见到那座失却往日颜色的奉天殿,他忍不住想起了数年前那场从天而降的雷火。
  此殿虽旧,却仍在,那座巍峨的大殿却已经烧了,世事无常足可见一斑。
  “殿下,刘总宪人不在都察院。”
  听到背后这个声音,朱瞻基回头一看,见黄润正带着两个随从气喘吁吁地跑了过来,便点点头说:“知道了。你年纪大了,多大的事还亲自跑一趟?刘观倒是心急,一到就马不停蹄查案子,这铁板钉钉的事情莫非还要翻出什么文章?唔,这样吧,你带几个人出宫一趟,不要打我的名义,去各家勋臣贵戚府上转一转,听听他们都说什么,最后去张越那里一趟。”
  “老奴遵命!”
  黄润深深弯下了腰,等抬起头之后就对陈芜努了努嘴,示意他好生跟着,旋即就一溜烟地带着两个小太监走了。他这一走,陈芜便上前低声说:“太子殿下,这桩事情皇上已经下令由刘大人主理,让黄公公去是不是太显眼了?”
  “不妨事,父皇虽说让刘观下来,但若是真有大做文章的意思,锦衣卫东厂也不会按兵不动,只派了几个人随行扈从侍卫。南京锦衣卫指挥使刘俊私设大狱讹诈大臣,贪得无厌罪该万死,这是父皇亲口说的,刘观总不能把这个案底翻了。他若是在里头玩什么猫腻,我也不会眼睁睁看着。该担当的时候担当,我离京时母后就是这么嘱咐的。”
  提到张皇后,陈芜慌忙连声附和,当下不再吭声,只在后头陪着朱瞻基一座座殿阁逛过去,脑子里却在胡思乱想。谁都知道当今皇帝皇后还在东宫时便素来和谐,皇帝能顺利熬到登基也颇有张皇后贤惠能干的缘故。可是,自打为朱棣发丧之后,朱高炽就仿佛变了个人似的,几乎夜夜都是无女不欢,白日里处置国事常常无精打采,大多数细务都是张皇后管着。张皇后也辗转规劝过,可结果却是变本加厉,就是太医院的那帮大夫们也都是忧心忡忡。
  那么一个人人皆道仁孝的天子,前些时候竟是险些把李时勉活活打死,又差点为昔日所憾处罪舒仲成等人,要不是杨士奇劝着,锦衣卫那边也打点着,恐怕那几个人都没命了。
  正如朱瞻基所说,黄润如今离花甲之年只差两岁,身体确实大不如前,坐着马车跑了沐家徐家郭家等等三家,他就觉得浑身上下犹如散了架子一般,再也没精神去拜访其他的勋臣贵戚,遂直接吩咐改道往张府。此时已近傍晚,他恰好在户部街上遇见了骑马回家的张越,连忙打起车帘叫住了。
  国丧期间,音乐祭祀等停百日,官员停嫁娶一月,上下朝官都是素服乌纱帽黑角带,张越便是这般装束。自从得知了会试结果,他心情极好,此时认出是黄润,便笑着策马过去,攀谈了两句方才知道人家正是上门来找他。觑着黄润直打哈欠,脸色也不好,他心里就有了计较,当即问道:“今儿个皇太子才入城,之前又是一路辛苦,黄公公也该好好歇一歇。”
  尽管朱瞻基吩咐说出去访客见人都用黄润自己的名义,但这会儿面对的不是别人,黄润就无奈地叹了一口气:“这不是殿下的吩咐么?咱家之前刚刚去了沐府和徐府的东西府,还走了一趟武定侯府上……咳,老了走不动了,其它各家也不想去了,索性咱家就直接来了这儿,横竖你说的总比那些人的歪话强!”
  说笑间便到了张家门口。因这里不是正经府邸,大门也不用什么几间几架的规制,也没设什么东西角门,大门入内,转过照壁屏门,就是一道分隔内外的二门。张越把黄润请到了一间小小的花厅内,黄润却四处端详了一阵才坐下,又问起了此前那番事情的原委。这原本就是自己的首尾,张越自然是说得透彻详细,就连沐昕两次见自己说的话也没有隐瞒。
  “闹得这么不堪,那些顶尖的勋贵自然耐不住,更何况徐景璜乃是锦衣卫指挥佥事,皇上因其父的缘故,许了他实授职衔,不是虚名寄禄,这动起手就更加名正言顺了!”
  黄润一面说一面摇头,正要举杯喝茶,他忽然想起刚刚拜访在徐府听徐景璜说的一番话,放下茶盏就说道:“听说当初有人举发原先那位锦衣卫袁指挥使和你家有关联,也有御史闻风弹劾过,只后来不了了之了?”
  旧事重提,张越却是丝毫不慌乱:“是有此事,但那只是当初开封水灾时,我莽撞带着姐姐妹妹避灾,家里人找不到,慌乱之下花钱请了锦衣卫帮着找人罢了,若是这就算关联,天底下有关联的人多了。不过是有人听着风就是雨,全都是无稽之谈。”
  “那帮御史就是吃饱了闲着,自个儿贪恣成风,还要咬别人,真真不是东西!”黄润对都察院向来没什么好感,此时便顺口骂了一声,这才换了一幅郑重脸色,“今儿个刚到,刘观也不在南京都察院,竟是出去了,多半是想在民间访查出什么蛛丝马迹来。这御史弹劾,十有八九都是此人在后头推波助澜,你可小心些!”
  “多谢黄公公提醒,我省得了!”
  张越这种恭谦态度让黄润很满意,又坐了一阵,眼看天色不早,他就预备告辞。才起身,他忽然想起一事,又转头说道:“小张大人,咱家和陈芜都是太子殿下的心腹,进进出出太显眼了。以后若是有事,我就让吉祥来这儿寻你。他在京城时跟着人学了些读书写字,比寻常人强,皇太孙对其也颇为信赖。吉祥,来见过小张大人!”
  对于黄润这么个介绍,张越也没在意,虚扶之后交待了两句,他就亲自把黄润送出了门。等到回转身来,他心想自己早提醒了沐昕,如今也不知道多少勋贵门人正在盯着那位想要找茬的左都御史,自己要留心的只是找出其人的破绽,一击中的一劳永逸。就在这时候,他忽得听到外头传来了一阵喧哗,才站起身时,一个小厮脚下飞快地跑了进来。
  “少爷,陈夫子带着族学里头那些小相公们回来了!”
  如今已经是五月初,算起来这些人也在外头晃悠了大半年,张越听着自然不意外,连忙吩咐把人都带进来。不多时,一大帮人就拥进了这小小的花厅,为首的陈夫子瞧着消瘦了一大圈,但精神却比在京城时健旺了许多。一众学子都是风尘仆仆,脸上却都带着兴奋的表情。果然,张越才开口问了他们的收获,陈夫子却是不同那些学子,深深叹了一口气。
  “如今天下州县大多重官学而轻民学,县学州学府学里头聚集了大多数人才,那些民间的书院就远远不及了。这次我先是带他们去了江西白鹿洞书院,想不到那么有名的地方,如今也是破败不堪,应天府书院更是完全没了踪影。在江南转了一大圈,咱们造访了大约十几个书院,最大的不过百多人,最小的和私塾差不多,那些先生们也是良莠不齐。有才学者不是隐居乡间给一两个弟子授课,就是在官学里头锐意功名,唉!”
  由于明初官学兴盛,国子监府学等等都是考核严明,因此张越自是明白民间书院的窘境,但听说赫赫有名的白鹿洞书院已经是一片废墟,他仍然嗟叹了一阵。但相比陈夫子的摇头惋惜,学生们却都是兴致勃勃,这个说在诗会上大出风头,这个说在哪里遇上了经义辨析掺和一脚,气氛异常热烈。末了,一个年轻士子忽然重重拍了拍巴掌。
  “咱们路过白鹿洞书院之后,曾经在崇仁县附近呆了几天,恰好听乡人说有一位贤士隐居乡间,陈夫子就带着咱们去拜访了一趟,谁知道那人只是闭门读书,压根不理会咱们。此人学问还不知道如何,傲气倒是学了一个十足十,对了,陈先生,那人叫什么来着?”
  陈夫子闻言连忙对张越解释道:“此人叫吴与弼,字子傅,号康斋,乡间说他年不满二十而弃科举,只闭门读书,学问文章都高深得很,只可惜缘悭一面。说起这个,咱们倒是在他家门外遇上了一个十六七岁的年轻人,说是游学期间来访贤的,他也吃了个闭门羹。此人自称苏州人士,叫……唔,叫徐珵。这人也跟着咱们到南京了,说是游金陵之后再来拜见大人。”
  张越正觉得吴与弼这名字耳熟,却想不起是何方神圣,紧跟着就听到徐珵两个字,他不由得愣了一愣。珵这个字有些生僻,他依稀记得那位赫赫有名的徐有贞,就曾经起过这样的名字,莫非真的让自己遇上了?若真的如此,他先遇上了于谦,之后又是石亨,又是徐有贞,倘若再来一个太监曹吉祥,那岂不是夺门之变中最要紧的几个人统统齐全了?
  等等,刚刚黄润口中的那个吉祥……莫非真是曹吉祥?
第六百七十六章
岿然不动,弄子之乐
  太子储君到了南京,原本安闲了三四年的上下官员顿时鼓足了劲,前前后后忙活了起来。本该忙的自然要极力表现,本不该忙的也想找几个上得场面的差事露一露脸,毕竟,谁都知道这位主儿昔日就是皇太孙,在如今的皇子一辈中根本没人能与其相争。哪怕是那些心向汉王的,在这时刻也都按下了那份心思,鞍前马后地张罗,根本不露丝毫端倪。
  总而言之,整个南京城所有衙门的官员,脑子里那根弦都绷紧了。
  然而,这其中总少不得有例外的。张越这个应天府丞不是正印官,纵使有事也有府尹章旭顶着,不用他费心费力表现。而他和五府六部都搭不上边,文华殿谒见也没他什么事,因此他仍是只管府学,顶多就处置一些手边的公务。既然是闲来无事,他就每天轮流带两个族学士子在身边充当随从,对他们解说如何处置往来文书,抑或是谈天论文,日子过得比谁都逍遥。而芮一祥李国修在府学里头呆了三个月,如今也日日跟着他左右,自然更是热闹了。
  这天,他带着人在府学里头转悠,正对那个白发白胡子的教授说趁着如今天气好,叫人来修一修房子,引来众人的一阵附和欢喜,外头就传来了一阵不小的动静。心中奇怪的他打发了张布出去问个究竟,只一会儿,张布就匆匆回转了来,附在他耳边悄悄说了一番话。
  “大人,都察院刘总宪如今已经到应天府衙了,所以那边派了个皂隶来,请您赶紧回去。”
  听了这话,张越便对不明所以的教授训导等等老夫子拱了拱手,随口解说了一番,当即出了应天府学。才一上马,一个族学学生就靠了过来,满脸不解地问道:“大人,都察院和应天府又不相统属,再说府衙有章大人在,非要您回去干什么?”
  这些天轮流带着这些年轻人在外头走,张越自觉心情也轻松宽阔了不少,于是便笑道:“不相统属?科道官员监查文武,左都御史几乎是悬在所有文武官员头上的利剑,这还不算是上司?倘若你们以后能出仕,都给我记着御史笔如刀五个字。”
  见两人都是连连点头,张越又看到李国修和芮一祥正在咬耳朵,不禁微微一笑,却再也不解释,一抖缰绳便纵马驰了出去。自从朱瞻基到了南京,他日日都泡在府学中,就是公务也常常带在手边随时处置,并不误事,应天府衙中的同僚上司下属都习惯了,以章旭的个性,除非真抵挡不住了,否则决不会使人来叫他。
  果然,一进应天府衙仪门,他就发现往日人流穿梭不停的第一重大院极其安静。戒石亭后头隐约可见月台上大堂前的木栅栏,再往前走一些,他又瞧见衙役分两排垂手侍立在大堂上,内中但见有几个身着乌纱帽素服的官员。他加快脚步上了月台前的台阶,此时早有皂隶通报,因此内中一宣话,他便迈进了门槛。
  应天府尹不同于寻常外官,不但地位尊崇,而且在品级属官上也比寻常府城高上一等。因此,即便贵为左都御史,刘观脸上丝毫没有任何倨傲之色,言谈间满面春风,一派平易近人的派头。然而,在场的官员都是混迹仕途多年的老油子,都察院三个字的分量无不是心知肚明,尤其是府尹章旭,在刘观问起张越的时候,他立刻顺势派人去请张越回来——尽管刘观所问应天府衙羁押人犯的事和张越没有一点关联,但多一个人镇场子也是好的。
  这会儿张越按礼拜见之后,便在章旭下手坐了下来。见堂上衙役林立这架势,他原以为今日刘观前来乃是要摆出钦差的架势审案子,谁知道这位始终只是顾左右而言他,始终不往正题上转。瞧见六个年纪不一的通判腰杆虽挺得笔直,却渐渐都有些心不在焉,他不禁更觉得奇怪。果然,就在小半个时辰的东拉西扯之后,一句要紧话突然钻进了他的耳朵。
  “应天府治在南京,原本就是繁难之地,此次卷入这么一桩莫名其妙的事情,也算是无妄之灾。对了,张府丞,听说从锦衣卫弄出来的那些人里头有你一个亲戚?”
  “回禀总宪大人,确实有一个。”看见满座的同僚有不少都露出了惊讶的表情,张越便欠了欠身说,“他父亲早先就托人来求过我,只不过既然是锦衣卫行事,我自然不好过问,所以只能写信禀告了英国公。至于人进了府衙大监之后,既然已经无碍,事情又有两位推官主理,我就没过问。”
  刘观眼皮子一跳,脸上笑容越发谦和:“就算是避嫌,张府丞也不用这么小心谨慎。法理不外乎人情,只要不徇私妨碍国法,见一见又有何妨,两位推官想必也会通融一二。”
  此话一出,下头其他人还好,章旭却是心中冷笑。这话源自刘观昔日还是副都御史的时候和右都御史吴中的一番言谈,然而,深悉内情者都知道,一转身面对当年那位以残刻闻名的左都御史陈瑛时,刘观却又大义凛然地说国法便形同天条,不可有丝毫徇私。他瞥了一眼张越,见其皱了皱眉,倒是有些担心他的应对。
  “总宪大人此说固然有理,但要真的说起来,那门亲戚原本就有些远了,况且那位王公子纨绔傲慢,我实在不耐烦和他打交道,所以只使人送信给他父亲报平安。再者,我这府丞只管佐理章大人,兼管府学,两位推官这些日子本就已经够辛苦了,我信得过他们的尽职尽责,怎好再拿私事私情去麻烦他们?”
  应天府这两位推官都是正七品,年纪却比张越大一轮不止,这一回因为那些身份大有干碍的人物,他们成天也不知道要应对多少贵人,到现在脑仁子还是疼的,听到张越这通情达理的一番话,两人对视一眼,都觉得这夸赞很是中听,于是脸上都露出了笑意。
  张越当初下江南时和王全彬的龃龉,刘观却是听说过的,见他把这个搬出来,他再不好问什么,当下便打了个哈哈,又继续问了些别的。待到最后,他才说要把一应人等带到大理寺勘问,由于他是奉旨而来的钦差,章旭自然不会有什么异议,当即吩咐了两个推官前去办理一应交接。等到最后率众把刘观送到大开的仪门,他还没来得及松一口气,却没想到这位掌管都察院将近十年的都御史突然停下步子,又转过身来。
  “此事虽说是皇上钦命我办,但此番太子下南京祭陵,对于此事也深有疑虑。昨日他还说过要派个妥当人同问此案,张府丞既然不忙,又是殿下信得过的人,不如我索性向章大人借了你办事如何?你之前能那般不徇私,旁人也绝难挑刺。”
  这话大出众人意料之外,就连张越也愣了一愣。想到前时黄润来时根本没有提过这么一条,他一下子醒悟到刘观这是空口说白话,但此话若要揭穿,无疑便表示他已经得了准信,已经知道太子储君的真正心意。因此,思及刘观之前问话时的态度,他知道此人在那时就已经埋下了伏笔,心中不禁大凛,斟酌了好半晌,竟是觉得自己无论怎么回答都不合适。毕竟,刘观虽在问他,但真正做主的却是应天府尹章旭。
  “刘大人,张老弟却不是什么闲人,前时国子监还来人,要应天府学选贡监生,他正管着此事,而且府学那边的房子老旧,因紧挨贡院,少不得还要和南京礼部打些官司,这一应事情都离不开他。张老弟虽说是赫赫有名的人,可审案子并非长项,刘大人就别难为他了。”
  自从永乐中应天府尹纪正因事贬谪,章旭接任了应天府尹之后,就一直在这个位子上岿然不动,一直都被视为是不思进取四平八稳的人。因此这会儿他直接驳了刘观的面子,不但刘观本人大为意外,就是其它的属官也都吃了一惊。然而,刘观只是面色微变,随即就含笑点了点头:“章大人既然不放人,那么回头我请示了太子殿下再说。”
  撂下这话,他就带着一众随从扬长而去,那素衣黑帽黑靴的身影在春天那绿意盎然的环境中显得格外刺眼。良久,仪门前的应天府诸官方才各自散去,章旭也没对张越说别的,只点点头就回了二堂。而张越回到了自己那间平日办理事务的屋子,面色立刻沉了下来。
  他知道朱瞻基出身帝王家,那是真正的少年老成,可是,比起昔日最受宠爱便利无数的皇太孙,太子储君这个位子原本就是在火上烤的!这刘观究竟有何凭恃,竟然敢这么行事?
  随手拿起一块墨倒了水在砚台中细细研磨,眼看那墨汁渐浓,他却仍然没有停下手,仍是机械地用手腕轻轻磨动着。也不知道过了许久,他才长长嘘了一口气。事到如今,还是他当初定下的那条政策,人动我不动,且先岿然不动,再依人变而变。
  离着端午还有半个月,家家户户就开始忙着准备青箬叶包粽子,张家自然也不例外。这天傍晚,张越才一进二门,就闻到了一股粽叶的清香,不禁对迎上前的崔妈妈问道:“前几天还只看到你们一筐筐地准备青箬叶,今儿个就已经包好煮上了?”
  “是,今儿个少奶奶带领大伙儿亲自动手,连二小姐也来了,十几个人一块忙活,一下午包了几百个,这会儿煮的是第一锅,全都是肉粽。别看这么多,煮好了大伙儿一分,每个人也就没几个了!”
  见崔妈妈说得兴起,张越正要答话,却只见一个小小的人影正在上房屋子门口探头探脑,一看见他就把脑袋缩回了帘子后头。笑着冲崔妈妈点了点头,他便大步走上前去,到了屋子门口,看见那天青色撒花帘子赫然露出了一双虎头鞋,他不禁没好气地喝道:“出来!”
  好一会儿,一个头戴虎头帽,脚穿虎头鞋,整个显得虎头虎脑的小家伙磨磨蹭蹭地从帘子后头闪了出来。看见张越虎着脸,他顿时有些瑟缩,期期艾艾叫了声爹爹,又跪下磕头。他的脑袋才挨着地面就被人一把拉了起来,旋即感到额头上被人弹了一指头,整个人竟是有如腾云驾雾,一下子飞了起来。
  一把将自己的儿子抱了起来,见其惊得什么似的,张越不禁莞尔:“看见我躲什么躲?”
  “我……我要吃粽子!”奶声奶气吐出了这么一句,静官又把身子往后头仰了仰,“大姨娘说,我背不出那些古诗儿,爹爹就不准我吃粽子,所以我怕爹爹!”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95/4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