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门风流(校对)第26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62/430

  兜兜转转一大圈,原来他一直都误入歧途,忘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倚靠!
  “我只是多年没见他,有些想念而已。想不到他才这么一丁点大,就要去乡试了……”
  话还没说完,张越旁边的万世节就没好气地冷哼了一声:“想念?要真的想念,你会三年两载不见人?要是上次你来见他的时候留下来,把该说的事情都交待清楚也就罢了,可你还是一走了之,让你弟弟失望透顶!你还说小方这么一丁点大就要去乡试,你知不知道他这些年废寝忘食发奋读书,你知不知道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出人头地完成你的心愿,你知不知道他每次去英国公府,都会在英国公夫人面前为你说一箩筐的好话?元节,你别拦着我,要不是看在小方小小年纪就那么懂事的份上,我非得揍这家伙一顿不可!”
  张越素来是凡事往心里藏,不喜欢露在表面,因此不得不拽了万世节一把,可听到最后这一句话,他忍不住苦笑着松开了手,心想要不是方锐如今还是汉王府的人,他也想直截了当揍这家伙一顿,也免得翌日这家伙做出什么事情连累了方敬。冷冷打量了一眼方锐,他便沉声说道:“咱们都是把小方当成自己弟弟看待,该说的老万都说了,我也不想和你说什么废话。事到如今,你究竟打算如何?”
  “我……”
  方锐很清楚,枚青那番话并不是什么好意的提醒,只是让他借助那一层亲戚关系。可是,他已经一条道走到了现在,浪子回头金不换已经晚了,但硬着头皮一条道走到黑,那更是直接断送了兄弟两个。因此,他低垂着头掩去了眼神中的复杂情绪,又深深吸了一口气。
  “我知道这些年都是你们照顾教导他,我也没脸面说什么其它的。世子殿下死了,寿光王也完了,眼下我虽然还是汉王府的人,但上头已经不是从前的世子了。如今那边派在京师管事的乃是天策中护卫指挥同知枚青,前几天他见了我一次,却是交待我利用和英国公是亲戚,要紧的是以情动之以理服之,而不是以利引之以威胁之,其他的什么都不要管。”
  张越此前倒是听说过汉王府有这么一号人物到了京师,此时听着听着,他便觉得心头一凛。朱瞻坦当年用的是当面拉拢背后胁迫,最喜欢的是捏着人的把柄让人不得不听命,如今这位却是走的另一条路子。他倒不担心老谋深算的张辅会吃这一套,问题是别人呢?勋贵武将不比文官,心眼没那么多,吃软不吃硬的人可是占了大多数!
  “英国公夫人当初虽说把我赶了出来,但若没有她,只怕小敬也得跟着我颠沛流离过苦日子;你们二位更是代替我这个不成器的哥哥教导了他……我如今就是后悔也晚了,更不会厚着脸皮再上门攀亲戚,只想摆脱二位继续照应小敬……万一出了什么事,就让他当没我这个哥哥就是!”
  万世节嘴硬心软,看到方锐站起身来深深一揖,随即竟是往门外走去,他立刻急了:“你给我站住!咱们就算和小方再亲,也不是他的亲哥哥,你说这种丧气话算怎么回事!”
  方锐应声停住了脚步,发觉后头的张越默不作声,他便头也不回地说:“我之前知道的事情太多,如今又没了倚靠,别人只要知道我没用了,知道我做不成事情,到那时候决计容不下我,兴许还会连累了我那弟弟。二位都是顶天立地光明磊落的人,将来成就无可限量,小敬有你们照应,翌日前途必定一片光明……”
  张越不比万世节的气急败坏。仕途数年中,他已经养成了处处谨慎思量的习惯,从来不惮于用最坏的恶意去揣测别人。虽说方锐没有回头,看不见那脸上的表情,但他却从对方那种奇怪的举动中看出了端倪。因此,见万世节气急败坏地瞧了过来,他却镇定得很。
  “你不必用什么激将法,你弟弟是你弟弟,你是你。即便是大逆,律法也不会胡乱株连,更何况你明知道我们都会护着你弟弟。方锐,你若是真的醒悟透了,想要下那条已经差不多沉了半截的船,就老老实实把该说的话说清楚,不要欲言又止想着愿者上钩!你应该知道我这人不是滥好人,你要是再借着你弟弟玩什么花样,那么你就等着自生自灭好了!”
  尽管背对着张越,但耳听这一番杀气腾腾的话,方锐不禁打了个寒噤,深悔之前还想着欲擒故纵。张越不是万世节,他毫不怀疑对方说得到做得到。
  挪动着僵硬的脚转过身来,见万世节满脸恼怒,张越面上却瞧不出什么端倪,他只得放弃了以情动之的打算,咬了咬牙说:“我所求很简单。张兄,我知道你和皇太孙亲厚,日后若是皇太孙能继承皇太子坐稳江山,你必定前途无量。可倘若汉王事成又如何?我只希望你能好好考虑一下,倘若东宫一系事成,你保我平安,倘若汉王事成,则我保你日后前程。都说成王败寇,如此一来,咱们就可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只需要英国公摆个态度就成。”
  张越原本还以为方锐会说出什么话,听到最后,他忍不住露出了讥诮的笑容。为防万世节按捺不住说出什么不好听的话,他便从后头伸手按住了他的左肩,随即淡淡地说:“事关重大,我得仔细想几天,你先请回吧!”
  等到方锐出门下楼,他也不理会满脸疑惑的万世节,快步走到后头支起了那扇木楞窗。眼见巷子角落中闪出了两个人影,他便对着他们比划了一个手势,随即才放下了窗户。
  “元节,你……”
  “此人已经是不可救药了!”
  撂下这句话,张越不禁冷笑了一声。他早该知道的,这方锐科举不成便走另一条捷径,如今也并不是真的醒悟了,而是又打起了骑墙观望的主意。这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左右逢源哪里能瞒得住聪明人,那根本是自寻死路!
第六百零八章
不好对付的老大人们
  兵部职方司掌舆图、军制、城隍、镇戍、简练、征讨之事,一旦用兵,则最忙的就是此处。历来在兵部要升至尚书侍郎这样的堂官,一般必得有过职方司任职的经历。先头自尽的方宾曾任职方司郎中,如今在任的赵羾亦是曾经任过职方司主事和员外郎,因此张越骤然从武库司改职方司,里里外外自然是议论纷纷,等到那外迁知府的消息传出之后,兵部衙门上下更是炸开了锅,纷纷议论起这位出身不凡经历更不凡的年轻司官究竟会有怎样的前程。
  须知如今的京官还远远谈不上清贵二字,反倒是穷京官这三个字人尽皆知。而眼下也不是洪武年间一介国子监太学生一出仕就能除授布政使的时代了,进士出身也并不意味着仕途畅通无阻,要在地方谋个好缺,比在京里寻一个好衙门更难。于是,要不是张越面上谦和,实际却不好亲近,不少人就会直接上前套近乎。
  倒是兵部尚书赵羾知道,张越压根就没考虑过外放的事。他自从任尚书之后专管塞外军事,因此职方司的人无不是成天提起精神应付他的随时召唤。想当初入仕时,他凭借进献了一幅亲手绘制的天下山河要塞图以及屯戍方略,于是得以超迁员外郎,如今职方司所藏的舆图中就有好几幅出自他的手笔。因此那一日觐见皇帝时听说了张越的断言,他心中自然相当吃惊,回来之后干脆就叫来张越仔细盘问了一番,最后不得不感慨到底是家学渊源。
  赏识归赏识,赵羾看见了方宾的下场,再加上那天皇帝仍然是语焉不详,今日朝会又多了另一重任命,因此他既便对张越的锐意并无不喜,却不得不敲打了两句:“塞外局势瞬息万变,你这所谓的断言未免莽撞,万一贻误军机又该如何?你在兵部这几年颇有建言,用心固然是好的,但次数多了,于别人看来不免有自逞家门之嫌。工部李尚书这几日便要兼署兵部,他乃是板正的人,待下最是严苛,你且多多留心。”
  工部尚书李庆要兼署兵部?
  当这个消息在兵部衙门上下传开的时候,别说张越,就连四司上上下下的司官和两位侍郎也为之大吃一惊。此前北征时也曾让李庆兼署兵部,但那毕竟是权宜之计,如今这会儿再次下诏认可此事,无疑是说,这一位极可能也是日后的顶头上司。要知道,李庆出仕的时候就以国子监监生的身份署右佥都御史,其后兜兜转转大多数时候都在刑部都察院,倒在他弹劾之下的勋贵都不是一个小数目,甚至有年轻官员看到他就腿肚子直抽筋的。
  这天中午,张越和几个同僚在崇文门附近的杜康楼一块吃饭,如今的武库司郎中崔范之就忍不住唉声叹气了起来。由于都是熟得不能再熟的人,他也没什么顾忌,竟是直截了当地说:“前头死了一位方扒皮,如今又来了一位李扒皮!方尚书这雁过拔毛还只是对付外头那些武官,可李尚书……听说他下头的下属人人都被他操练得扒了一层皮!”
  “谁说不是呢?听说只要下属有小错,他便会立刻斥责,若是再有第二次必遭弹劾。”
  听到另一个人也抱怨了起来,万世节就一摊手道,“大伙儿也不用那么紧张,李尚书严苛归严苛,那肃重的大臣风范也是中外有名的。再说了,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咱们只要认认真真做好自己的事,李尚书总不至于没事情找茬,他不是那样的人。不是我说,先头方尚书恣意,如今赵尚书虽精敏,却宽和,也该有个李尚书这样的人来治一治。”
  “好了好了,一个劲地议论上官,让人听到了还以为我们这帮人太闲了!”
  张越如今虽在职方司,但毕竟和从前武库司这一群人最熟,便笑着打断了众人的议论。此时仍是午休时分,见大家人手一盏茶,他略一思忖就想起了先头石亨的事,遂问道:“我先头到外头一年多,回来之后又是事故不断,有些事情不太清楚。我倒是想问问,武选司那儿的军职承袭究竟怎么回事,武考之外什么时候还加上了文考?”
  “这事情一直就有,只是有时宽松有时严格。”崔范之听到张越问这个,面色就古怪了起来,“先头方尚书收过好处,再加上皇上体恤那些为国出力的将校,所以只要适龄,武艺还过得去,多半就点头认可了。可如今不少承袭指挥使指挥同知的军将子弟连字都写不好认不全,军略更是不通,赵尚书就发了话,说是如今所以武试之外还得过文试!你在北征的时候不是也向皇上提过一个军务方略,说过军职承袭得严格审核么?”
  这个也能牵扯到他?
  张越正在喝茶,闻听此语,险些一口直接呛了出来。好一阵咳嗽之后,他就若有所思地蹙了蹙眉。要知道,他那条陈针对的是躺在父辈功劳上,实际上却武艺稀松的武家子弟,却没有提在军略上该有怎样的见识成就,着实是他欠缺了。洪武年间朱元璋曾经让需承袭爵位的勋贵子弟悉数入国子监,如今这一条却是名存实亡。而且,让那些未来要统兵的武将学习经史子集,他怎么都觉得当初那位洪武帝有些别的意味,况且国子监并不适合武家子弟。
  一餐饭吃完,众人付账之后便一同出了杜康楼。因此时距离下午理事还有些时辰,有的思量着早些回去午休,有的随处逛逛,而张越则是陪着万世节前往隔壁红厂胡同挑些摆设。万世节前些天虽成功提了亲,可他也还是当官之后方才雇了一个老仆在家中料理些杂务,几乎是一个光杆司令,因此这婚事的诸多事项自是少不了张越帮忙,如今也只是刚刚在杜家的东边一条巷子找到一处合适的四合院,张越索性使了高泉帮忙采买家具。
  “元节,你当初那房子借给我暂住,不收房钱,这是朋友义气。如今这婚姻大事,你要是借给我钱,我也一定会痛痛快快拿下来,但我却不能厚着脸皮当是应该的。你当初从我这里拿去的那些钱货充其量也就是值百两银子,就算是放高利贷也变不了一千两,你可别拿话糊弄我。就算那房子你用最低价给我,至少也值三百两,再加上家具陈设……”
  “你什么时候变得那么罗嗦,要不是早想着你有这大喜日子,我没事情替你把银子拿出去入股生息干什么?你不比小夏,他家境还殷实,一面当官,家里还有贴补,你毕竟是一个人。我的产业都是我爹帮忙打理的,底下还有那位点子最多的刘师傅,这些年诸样事业都正红火,自然钱生钱利滚利。比起那些曾经行商中盐的勋贵,这钱来得正正当当。”
  张越说起这中盐两个字,冷不丁想起如今再次兼署兵部的工部尚书李庆大刀阔斧地扳倒好些勋贵时,就是用的家人子弟在开中盐时与民争利这一条。事实上,与民争利的又何止是开中盐,无论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还是其他勋贵,家人子弟若是没有店铺买卖,那才是咄咄逼人的怪事,官商勾连本就是屡禁不绝,更何况官家子弟家人行商。
  因此,他微微一顿,随即又没好气地撇了撇嘴:“是朋友就不要再罗罗嗦嗦,做生意你不懂,我也不懂,自有懂行的人帮忙去做。以后你就是有家室的人了,就算你这回能升官,俸禄能多那么一大截,但过日子光指着这个可不行。”
  “好好好,反正你的情我都记着就是!”
  万世节嘀嘀咕咕了一阵子,也就不再揪着此事不放——他先头向兵部尚书赵羾提出了旧兵器的裁汰之策,据说兴许会迁转,可要靠俸禄去干什么事却是痴心妄想。人生在世总不能被几文钱憋死,更何况没理由为自己那丁点自尊而苦了小五。只不过,这一次的田庄他可得好好挑人经营,要说经商他不行,种地的话他早年倒是懂不少门道。
  在红厂胡同的几家店铺中挑了两个花样古雅的花瓶、一架做工古拙的屏风、还有一些锦匣捧盒之类的小物件,吩咐了送货的地方,眼见时候不早,生怕耽误下午的事务,张越和万世节立时匆匆往回走。路过詹事府门前时,万世节忽然低声叹了一口气。
  “老万,你又在搞什么鬼?”
  “元节,你之前在詹事府,不少事情恐怕未必知道。你提出的军务方略,其他几条也就罢了,这军职承袭那一条金学士和杨学士都赞成得很,廷议也最是嘉许此条,原因很简单,武将世世承袭,那个群体实在是太庞大了。你的用意是好的,只不过,此事虽不涉勋贵,得罪的人却很不少,哪怕你原意不是如此,也得提防被人推出来当靶子。
  要知道,你家里不止只有英国公和阳武伯,你那两位堂叔没有爵位,但因着祖上的荫庇,他们的军职就可能会世袭,而你家不袭爵的兄弟也是如此,有几家勋贵只有唯一一个儿子?我是不得不提醒你一声,朝中那些老大人们,个个都是心眼极多的。就比如如今咱们那位新上司,也是一位不好对付的老大人。”
第六百零九章
暗影憧憧,千金一诺
  五月初五端午节。
  一大早朝会过后,照例是赐文武百官宴,同时更赐扇和五彩寿丝缕,若是亲近大臣抑或是勋贵,则往往另有别的赐物,各以品级为第,但一般也就是多上菖蒲和彩丝绦而已。而为了驱毒避邪,从大臣到内眷都换上了五毒艾虎补子衣,不论是家宅还是衙门,门两旁都摆上了菖蒲和盆盒,雄黄酒和菖蒲酒自然成了粽子之外家家户户的必备品。
  尽管端午节对于朝官而言并不放假,但这一天若没有紧急事务,却也能休息一下。五军都督府这天下午就早早散衙放假了,从掌事的都督到下头的佥事掌书,几乎都离了衙门,只有几个书吏值守。即便如此也只是做做样子,除非是北边鞑虏犯境,东边倭寇进犯或者是交阯那边又出了什么勾当,若真有事务也都是兵部料理,他们完全不用操心。
  这三种情形眼下都还没见端倪,因此比起忙着赈灾的户部,忙着记功的吏部,忙着抽调人手送各国使节回程的礼部……兵部衙门如今还算是稍稍能偷些闲的。只有寥寥数人知道皇帝的一只眼睛仍然盯着塞外,但天子好歹没有把北征两个字继续挂在嘴边,他们总能稍稍松一口气。至于交阯大胜则更是一剂定心丸,也不知道多少人在算计撤军的日子。
  杜桢这天正好不当值,便回了一趟翰林院。他当初中进士之后就在翰林院任职,复召入朝又是翰林侍读学士,如今虽说直文渊阁,但他前头毕竟在这里呆了多年,只因为清冷的个性没几个朋友。如今他这一回来就在屋子里翻阅典籍,翰林院中私底下少不得有些议论。
  “一个个都挂着咱们翰林院的名头,成天却连影子都瞧不见,这会儿偏回来了!”
  “别说杜学士,杨学士和金学士还算是翰林院掌院学士,可你们看到过几次人?”
  “与其发牢骚,还不如想想,皇上为何简拔杜宜山!你们有些都在翰林院二十多年了,可眼下要出头不是靠资历,而是靠本事,所以,大伙儿还是省省口舌吧!就好比是我,文章学问擅长,经世治国的大沟壑却没有,羡慕嫉妒人家做什么!”
  杜桢找到自己要找的东西出了屋子时,恰好听到那边廊下的议论声,下了几级台阶又听到了另一个嘲笑的声音。他素来不在乎别人怎么说,原本不以为意,此时却免不了朝那边看了一眼。见说话的乃是一个和三十出头的年轻人,他不禁暗自称许,随即和一个前头走来的同僚各行了揖礼打招呼,就缓步往外走去。
  今天他回来找的是永乐初年安南内斗的经过记录,因为对于金幼孜所提的交阯撤军之事,他仍有疑虑。和杨荣金幼孜共事时间长了,他自是渐渐摸清了那两个人的心意——无论交阯还是塞外,都并非中原本土,为了这些地方而使得中原民生疲敝乃是因小失大——可是,若因为张氏陆续掌交阯兵权,于是便以交阯安定为由召回张攸,这是不是太草率了?
  由于心里有事,走出翰林院的时候,杜桢只顾低着头沉吟,下台阶时脚下不稳,人不禁一个踉跄往前冲了一步,所幸旁边伸出了一只手,稳稳地将他扶住了。这时候,回过神的他方才抬头看了一眼,认出那是张越,他不禁哑然失笑。
  “居然这么巧,竟是遇上了你到翰林院来。怎么,是奉命公干,还是来查阅典籍?”
  听到杜桢这话,张越顿时苦笑。他一个兵部郎中,没事情来翰林院做什么?只是因为翰林院和詹事府正好是对面,他在詹事府门前下马,结果就看到自己的恩师兼岳父心事重重从门里头出来,于是便上前打个招呼,谁知向来稳重的杜桢竟然会险些一跤绊倒。
  “岳父,是詹事府少詹事邹济大人找我有事,不是我特意到翰林院来。”
  “看我这记性,人还没老就先糊涂了!”杜桢这才醒悟到对面就是詹事府,当即摇了摇头。想到如今的未决之事,他就对张越吩咐道,“今天是端午节,傍晚散衙应该会早一些,你岳母亲自包了好些粽子,回头你过来带上几串回去,也让你的那些兄弟们尝尝。另外我还有几句话要问你。这会儿公事要紧,你先去吧!”
  既然杜桢这么说,张越自然点头,等人离去了方才转身进了詹事府。想到皇帝身体欠佳,今日早朝也只是太子代行,朱棣并未出场,而射柳击毬也只是象征性地举行了一场,他心里自是少不了思量。他只依稀记得朱棣是在一次北征返程途中驾崩,具体是哪一次则没有多大印象,更记不得是哪一年。然而,如今已经是永乐二十一年了,料想很可能就是这两年的光景。揣着这心事到了少詹事那间屋子的时候,他就听见里头传来了一阵阵咳嗽声。
  “邹大人。”
  “是张元节?进来吧。”
  打起那湘妃竹帘进门,张越就看到书桌后头坐着少詹事邹济。由于詹事府詹事蹇义只是兼任东宫官,平素并不常在此处理事,因此坐镇此地的向来便是这位将近七十的老人。张越当初在这里呆了好几个月,因知其人曾教授过朱瞻基经史,杜桢也提过邹济乃是精春秋的学者,因此哪怕是为了敬老尊贤,他对其也素来很恭敬,但这会儿却不明白对方为何召他来。
  自从东宫官员如徐善述等人一个个被加罪诛杀,梁潜也只是仅以身免,邹济成日里惶惶难安,身体已经很是不好,这几年一直是强撑着。此时,他抬手示意张越不必多礼,又拿起桌上一沓纸问道:“元节,过来看看这些。”
  上前接过那沓纸笺一看,原本心中疑惑的张越顿时大惊失色。那一张张压平的纸上乃是他的字迹,其中赫然有涂改,竟是他在詹事府闲来无事的时候写的一些东西。他这些年虽说出仕为官,但杜桢常常会送些官刻新书给他看,一来二往,他便渐渐萌发了整理一些东西的念头。誊抄好的稿子他都已经带回去了,只是这些因为不是太重要的东西,他就随手丢在了字纸篓中,谁知道竟有人特意一张张整理好了。
  “邹大人,这是……”
  “你别会错了意思,我自然没有让人窥伺你的举动,是詹事府的一个书吏坏了事,于是从他那间堆放杂物的屋子里找出了这么一些东西。不单单是你,这些年詹事府不少同僚的字纸都堆在那儿。他说是自己想要偷些官员的墨宝换钱,我也没法求证,为了息事宁人,就命人把他逐出了詹事府。其他人的东西我都还给了他们,这是你的。”
  得知是这么一回事,张越不禁觉得匪夷所思,险些认为那人是锦衣卫的内线。可想想袁方手底下的人必然不会这么不济事,他也就打消了这念头,但仍是疑虑重重。然而,就当他收好了这一沓东西,预备好好道谢一番时,邹济却又咳嗽了起来,好半晌才再次开了口。
  “想当初你缺席翰林院馆选,却又作了一篇绝妙好文,我那时候还惊叹了一阵子,但之后你只是用心时务,再没有这样的文章出世,就是写东西也不过是些札记随笔,我也就只以为你那一次不过是偶然。若不是这几天仔仔细细看了一番,我竟是看错了人。说来也是,杜宜山昔日精于诗词,文笔亦是精到,隐居多年只教导了你这么一个弟子,怎会寻常?只不过,其中几篇文章和你当初的尊经阁记一脉相承,文字固然是好的,可将陆象山与朱子并提总是有碍的,切不可哗众取宠。”
  揣着这一番善意提醒,张越回到兵部衙门就立刻处理掉了这些草稿,心里不禁苦笑连连。他自然知道邹济所指的那几篇文章是说自己粗略记得的王阳明名篇,只是自己原想藏着的东西却让人看见了,实在是阴差阳错。只不过邹济已经一把年纪,这些草稿也已经收回,因此他也没有太担心。毕竟,如今这些东西流传出去对于他来说太早了。
  这天果然是散衙早,张越去武库司司房找万世节的时候,却愕然发现某人早就没影子了。想起万世节孤身在京,如今不是先去了杜家,就是去了新房准备,他便没往心里去,当下就匆匆出了衙门。等到和家里来接的人会合之后出了胡同,他就听到街头一角有人在叫自己,细细一打量就认出了那个身量极高的少年,连忙一夹马腹赶了上前。
  昔日的少年孟韬如今已经窜得老高,看上去颇为英武,此时相见便深深一揖行礼。等到张越跳下马来双手将他扶起,他方才直起腰来。
  “张三哥,谢谢你让小五姑娘特意来提醒我们哥俩。我和四姐五弟商量了好些天,最后决定还是听你的,今天我已经去保定侯府见过二婶娘了。”想起昔日大伙儿在一块无忧无虑的情景,孟韬不由得攥紧了拳头,随即郑重其事地说,“我知道这些年你一直都在照拂咱们家,虽然这回不应该再麻烦你,可是我和五弟若一走,家里就只有一个未成年的弟弟算是男丁了,二叔父毕竟事务繁忙……”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62/4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