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门风流(校对)第23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38/430


第五百五十五章
唯虑山陵崩
  朱棣到了开平之后就传敕说,中外庶务悉付太子处决,军机重事则由五府六部商议妥当,然后报太子后决断,所有事宜都不必上奏行在,但这话谁敢当真?于是,尽管监国早就是熟门熟路的勾当,但皇太子朱高炽却仍是忙得焦头烂额。
  这北征之事明面上不用他管,但军粮调运牵涉太大,一个个尚书侍郎几乎都兼着运粮的差事,他能用的人根本没剩下几个。而且,仿佛是老天爷也要变着法子做对,这几个月来他就几乎不曾顺心过。
  五月初,广东广州等府飓风暴雨潮水泛滥,溺死三百六十余人,房屋倒塌一千两百余间,仓库存粮两万五千余石都泡了汤,于是他不得不使户部派人抚问;五月中,派使节不远千里送去蔬果进呈父皇,结果遭来好一顿训斥;六月里,因父皇的谕示,庶民有罪者悉送军前戴罪立功,而官员有罪者则令督运军粮;然后就是修孝陵宫殿及拜谒太庙,又是周王妃去世,又是占城西沙等地遣使贡物,又是南北直隶山东河南发大水……眼看自己的千秋节渐近,他却根本没了过生日的兴致,对于吕震令百官入贺的提议更是大为恼怒。
  “你是礼部尚书,不要只记得我的千秋节!虽说你不管军粮之事,但如今兵部尚书赵羾、工部尚书李庆、都御史王彰不是在督运就是在督饷,你除了礼部之外更奉旨兼兵部户部事,总得尽心尽力!军粮还有缺口,民夫驴马还要再调配一些,眼看就要入秋,几十万军民全都在塞外,稍有延迟就会有无数人冻饿而死,你就能安心?其他事情你不用理会,把户部和兵部事宜处置好,那就是天大的功德。否则若是有人揪着你前头的事,也枉费我一番苦心!”
  太子向来言语温和,这一次少有的严厉自是让吕震大为惶恐,当庭应下之后,等出了端敬殿,他心里就狐疑了起来。之前女婿户部主事张鹤朝参失仪,结果他苦苦求了太子,这才按下了鸿胪寺弹劾。如今听太子那口气,莫非是此事有人不满?他这些年在朝为官,也不知道得罪了多少人,看来以后得小心为妙。
  “吕尚书。”
  听到这一声唤,正在沉思中的吕震立时回过了神,看见朝自己打招呼的乃是都御史刘观,他便笑容可掬地点了点头。他正打算寒暄几句便回衙门料理自己的事,刘观却忽然走上前来,低声提醒道:“最近都察院有不少人都打算弹劾吕尚书,我都给暂时按下了。方宾死了,夏原吉吴中都给囚了,吕尚书凡事可得小心一些,不要给人留下了话柄。对了,之前的军报你听说了没有?皇上此次征伐兀良哈大捷,估摸着就要回来了……”
  刘观唠唠叨叨说了一堆,吕震却知道这老儿故弄玄虚的脾气,明白重要的就只有那么一两条,一切都得自己慢慢领会。等到刘观笑吟吟拱了拱手,上台阶往端敬殿内行去,他便鄙夷地冷哼了一声。昔日陈瑛虽严酷,但却比这个无耻的家伙强。身为都察院御史,平素饮宴常常出条子召官妓,上梁不正下梁歪,都察院就没几个挑得出来的御史!
  不过,和这种人打交道也方便,只要能分匀足够的好处,刘观可不会讲什么原则。人家既然说给他按下了御史的弹劾,那么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回头他照应一下其子刘辐就行了。
  朱高炽原本就不是精力充沛的人,如今朱棣不在,他这个太子需得日日卯时不到就主持朝会,随即又要见人批示奏折,几个月下来纵使铁打的人也吃不消。而内阁只余下了一个杨士奇,千头万绪的事务更是料理不完,因此到了下午,他自去午睡,却由太子妃张氏整理内阁送上的奏疏,按照轻重缓急分类。其中不要紧的就由东宫范弘等等几个太监照杨士奇的票拟批示,要紧的则张氏亲自看过然后拟个草稿,他午睡之后一并批阅。
  张氏却是精力充沛的女人,这一日不过两个时辰便把这些料理齐全。才吩咐人把所有奏折整理摆好,一向办理东宫内务的钟怀便急匆匆地进了门,行过礼后却没有说话。情知恐怕有事,她就打起帘子到了内间,钟怀自是紧随其后。
  “大营那边传来消息,说是先头京师有密报送到了御前,皇上看了雷霆大怒,那时候只有张越在场。因御帐里头水泼不进,只有一个在外头的听到了只言片语,仿佛是皇上……皇上问皇太子皇太孙谁更可堪继承大位。”
  “皇上竟然问这个?”张氏眉头一挑,仔细问了张越的回答,钟怀却摇头说没打听出来,她不禁拧起了眉头,但很快就舒展了开来。先头张越去德州迎接的时候,她倒是见过张越给朱瞻基代笔写家书,分明是一个沉稳的年轻人,按理不会在这种话题上出岔子。沉吟了一会,她又问道:“对了,皇上是为何发怒?”
  “这个实在是打听不出来。”说这话的时候,钟怀颇觉得蹊跷。连皇帝问张越的话都能偷听到,却不知道张越如何回答,更不知道天子缘何发火?见张氏再次眉头紧锁,他连忙开口说道,“但重要的是另外一件事,不知道怎么回事,三日之中,杨荣金幼孜两人都不曾离开御帐半步。而且,据说皇上已经把张越打发回来了,只谁也不知道人到了何处。”
  尽管钟怀说得隐晦,但张氏的心里却冒出了一个无法抑制的念头——莫非是皇帝有什么不妥?她虽说深得皇帝之心,太子亦是敬重,但这些年来曲意调和这一对至高无上的父子俩,实在是有些身心俱疲。然而,一想到天子或可有失,她仍是感到一股莫名战栗。又问了钟怀几句,她算算时辰朱高炽应当午睡得差不多了,索性带着人往端本宫西头的凉殿行去。然而,到了那门口,却有太监满脸为难地拦住了她。
  “太子妃殿下恕罪,太子正在见杨阁老和杜学士。”
  “杜学士?”
  张氏微微一愣,随即便带了钟怀到一旁的偏殿等候,心中却是止不住的惊疑。夫妻多年,朱高炽每日午睡乃是雷打不动的习惯,如今时辰未到就起身见人,这是极其少有的情形。杜桢出狱后复翰林侍讲学士,却是奉旨在家“休养”,今日来是太子召见,还是杨士奇引见?她想得脑袋都痛了,旁边的钟怀忽然插了一句话。
  “太子妃殿下,小的还忘了一件事。陆丰已经十几天没去东厂视事了,这就算是中暑,也不该一下子就是十几天,要知道如今差不多要入秋了。他当初是御用监张公公带出来的,是不是让张公公去瞧瞧?他虽说声称心向东宫,但这种事情毕竟没准。”
  举一反三原本就是皇家人必备的素质,因此钟怀建议了这么一条,太子妃张氏不但请了张谦去探视“中暑不起”的陆丰,同时又请示了太子,派出中使去抚慰忙碌了一夏的官员。若有嫁娶者,则各助钞二十锭,表里两端,勋贵之家加倍。紧挨着的武安侯府和阳武伯府也都得了赏赐,只是比起其他官员勋贵,因两家主人一家出镇一家随军北征,赏赐还丰厚了一些。亲自前来的张谦特意探视了顾氏,又打着太子妃的名义见了杜绾。
  捱过了最初那段吐得天昏地暗的难熬时光,杜绾如今总算是精神好了些,但行动却是越来越不方便。虽说张谦乃是宦官,但此时此刻单独相处,她仍是觉得这实在是反常得很,一面小心翼翼应对每一句话,一面她还不得不猜测人家特意点了名见自己是什么意思。
  忽东忽西说了好一会儿话,张谦便端起那碗茶喝了一口,随即便抬起头说:“刚刚那都是我不得不问的,毕竟回去了得要交代。不过我倒想问杜宜人一句,最近你可接着小张大人的信,知不知道他几时回来?”
  因这一问着实突兀,杜绾此时愈发觉得这一回张谦是冲着张越来的。然而,自从张越赶赴开平,所有消息就几乎都断绝了,仅有的只言片语最多也只是后军都督府那边透过来的,只知道人平安无事,别的一无所知。此时此刻,她索性据实答了,然后直截了当地问道:“张公公既然问这个,可否告知他眼下如何?”
  “据我所知,小张大人眼下应该不在中军大营,多半是正在往回赶,至于到了哪里,谁也不知道,听说那是奉了圣命。”见杜绾若有所思地蹙起了眉头,张谦便低声说道,“杜宜人,我得提醒你一声,要真是小张大人悄悄回来见你,你可得对他说一说。若真是北边有变,事急从权,他不可一味拘泥误了大事。”
  这轻轻巧巧的有变两个字却蕴含着不可测的危机,杜绾嘴上虽答应着,心里却是莫名紧张了起来。此次不同于永乐八年和永乐十二年北征,大军固然是所向披靡,但皇帝却已经老了。若真是张越回来,恐怕不止张谦背后的东宫,更有无数人都想要知道皇帝情形究竟如何。毕竟,一旦山陵崩,这天下就要换主人了!
  送走了张谦,杜绾有心想叫赵虎问个究竟,奈何内外有别,她挺着个大肚子更没有出二门的借口,到头来老太太等等知道了,少不得又是鸡飞狗跳,但不问她又实在是不放心。踌躇了好一会儿,就在她下定决心准备往外头走一趟的时候,却只见那道湘妃竹帘子剧烈晃动了几下,紧跟着,一个虎头虎脑的小家伙就跌跌撞撞走了进来。
  “娘……娘!”
  发现是自己的儿子,杜绾那一丝怔忡立刻被冲得一干二净。在旁边伺候的琥珀连忙伸手将小家伙抱了起来,笑吟吟地放在了炕上。这时候,灵犀紧随其后进了屋子,见静官抓着杜绾的胳膊咯吱咯吱地笑个不停,她自也是满脸笑意。
  “自打抓周之后,静官仿佛变了个人似的,活络了不少。原本不愿意学走路,如今却是满地乱走;原本只爱睡觉,如今偏是一醒就爱腻着人带他出去玩。刚刚奴婢只是放了他下地,他就自己跑了进来。少奶奶如今是不用担心了,这孩子果然是大一岁就不一样的。”
  感到儿子软乎乎的小手抓着自己的肩膀,杜绾不由得轻轻把人拽了过来,见那黑亮亮的眼睛直勾勾地盯着自己,她便捏了捏那胖嘟嘟的小胳膊小手,结果小家伙一开口又是叫了一声娘。虽说已经不是头一回听到他叫人,但她还是满面欢喜,抱着儿子逗弄了好一会。这时候,手捧一个小茶盘的秋痕也从外头进了屋子,瞧见静官在炕上乱爬,她也笑了,便将茶盘搁在了一边的高几子上,然后把茶盅捧给了杜绾,又抹了抹手从怀里掏出了一封信来。
  “少奶奶,这是门上刚刚收到送进来的,说是陈留郡主打开封捎的信。”
  原本还惦记着张越那一头的杜绾一听到这话,连忙伸手接了过来,但才拆开了封口,她就想起自打从宣府回来之后再未见过朱宁。五月的时候应妈妈还来过一次,但之后冯王妃去世,她虽使了人去吊祭,带回来的话却只有只言片语。这一回朱宁却只送了一封信,其余的什么都没有,这就奇怪得很了。
  展开信笺从头到尾浏览了一遍,就只见里头都是絮絮叨叨说些琐事,她越发觉得摸不着头脑,等末了看到翠墨两个字的时候,她这才留上了心。过年她去宣府之前,曾经跟着朱宁去过孟家一趟,结果朱宁对翠墨仿佛很是亲厚,曾经额外嘱咐了一些话。那时候听着似乎寻常,莫非是还有什么要紧的勾当么?既然如此,她哪怕去不了,恐怕也要想个办法把人接来见一见。
第五百五十六章
慧眼明心张越,壮志小兵石亨
  从屈裂儿河到开平,经宣府回京,这是皇帝钦定的路线。而对于张越来说,却意味着他这一路得绕行老远的路。屈裂儿河到开平足有一千余里,而开平到宣府则有五六百里,再加上宣府到北京的三百余里,这两千里地有一多半都是在地形复杂的塞外。
  虽说明军大军已经震慑了草原,他又带着几十名精锐随行,并不虞安全问题,但根据皇帝的意思,他这一趟并不是要赶回去报信,路上不用走得太急,因此他这一行自是异常扎眼。而他一到开平,见着他的守将成安侯郭亮大是紧张,差点以为御驾出了什么问题。
  张越这时候也不好把皇帝那道杀气腾腾的口谕放在台面上,索性就拿出了先前那个小太监特意送来的天子佩剑,说是奉旨沿路回京催粮。面对这种说法,郭亮自是满腹狐疑,只是瞅着那天子剑,他方才没把疑惑表露在脸上。
  开平乃是此次北征转运粮草的重地,之前大军开拔之前,朱棣特意下令周围无险可作为凭恃的各堡所全部迁移到内城之中,除了转运的粮草之外还在城中额外囤积了三千石粮食,又命兵仗局送来了数千斤火药以供守城使用。这随军车运用的是武刚车,每隔十日路程就有一个军粮转运点。郭亮认为,所谓的军粮不继其实只是泰宁侯陈瑜在时间上出了点岔子。
  “从开平过去的车运顺当得很,而北直隶虽连降暴雨,运粮倍加艰难,但保定侯和遂安伯都在想办法。不是我夸口,沿途那些堡垒中存放的军粮支应大军十日使用那是足够了,皇上大可不必操心。”
  郭亮说到这里就越发觉得怀疑,要是张越奉旨催粮,为何非得绕道走一趟一切正常的宣府,而且行程这么慢?可他不是那种纯粹直肠子的武人,这疑问也就藏在了肚子里,只是又提醒道:“如今大伙儿担心的倒是皇上何时能班师,毕竟,眼看就要八月了,塞外下雪早,若是碰见暴风雪,总免不了为鞑虏所趁。皇上既然派了你回来,可曾提到具体的班师日子?”
  如果提了那就好了!
  心中苦笑的张越只能摇了摇头:“我回来的时候,一些兀良哈残部竟然尾随大军要抢回辎重,结果为大军夹击,逃窜而去。皇上盛怒之下又下令追剿,所以恐怕还得耽搁几天,这班师也没有准日子。正因为如此,如今准备的那些军粮应该还不够,需得再运上去一部分。”
  郭亮自然是不满意这个含糊其辞的回答,等到张越歇了一晚上再次上路之后,他就立刻直接派了信使前往北征大营验证。虽说那是张辅的本家侄儿,皇帝信赖的年轻臣子,但这等时刻他不得不凡事多加小心。万一皇帝有什么闪失,他怎么负得起责任?
  五天之后,张越终于赶到了宣府。由于武安侯郑亨随同北征,宣府便暂时由安平伯李安镇守。他和这一位陌生得很,自然没有太多话好说,若不是为了皇帝的口谕,他甚至不会特意跑到这里绕一回路。交谈了几句,他便从李安口中得知锦衣卫指挥使袁方头天晚上刚刚离开了宣府,不由得纳闷了起来。
  皇帝不在,锦衣卫指挥使不留在京师坐镇,跑到宣府来查什么谍探,袁方什么时候干起了舍本逐末的勾当?然而,他如今无心过问这些,便先向李安询问了正事。
  正如郭亮所言,宣府之前那些开中得来的粮食已经早就全部运到了开平,如今这里就只是在防范北边的偷袭,一切正常的很。然而,他在宣府再次歇了一整晚,一大早正打算赶路的时候,却在总兵府门前迎面撞上了几个人。
  “王瑜?”
  “三……张大人?”
  张越记得先前王瑜授辽海卫千户,早就带着金夙和岳母冯兰上任去了,因此怎么也想不到会在宣府这么个地方遇上。虽说他紧赶着回京,但这时候仍是忍不住问道:“你这个千户不是好端端地在辽海卫任职,怎么忽然跑到了宣府来?”
  高高瘦瘦的王瑜还来不及开口搭话,后头一个极为魁梧的亲兵就抢过了话头说:“我家大人早就不是辽海卫千户了,奉兵部令年前就调了神策卫千户,此次正是急着去见安平伯商讨运粮的事。眼下军情紧急,这位大人若有话回头再说叶不迟,您让一让!”
  “石亨,你住口!”
  王瑜连忙开口喝止,见张越皱了皱眉,他更是后悔不该被这孩子磨得没法将其带在了身边,少不得疾言厉色地训斥了两句。等到石亨满脸委屈地退后了两步,他这才对张越躬了躬身,旋即满脸尴尬地解释道:“这调任就是如他说的这回事,但我是奉保定侯之命来见安平伯的。因为北直隶先头的水灾冲毁了不少道路桥梁,而水运一时半会征调不到船,所以保定侯遂安伯商量之后,决定先让我来宣府调粮,回头再补上缺口。”
  知道开平以及离开平最近的几个堡寨如今都已经把军粮往前头运了,本身存粮已经很少,因此张越闻听此言便明白了过来。宣府四大仓的粮食储存极其充足,如今暂时调拨一部分,回头再通过京运的粮食补足,这主意并没有错,但是,他和王瑜打过几次交道,一直觉着这是一个有什么说什么的男人,此时见对方脸色仿佛有些不自然,他就多了几分疑惑。
  “既然如此,那你来得还真是正好,我就是奉旨回来催军粮的。”
  原本打算立刻启程的张越一下子改变了主意,同时若有所思地打量了一下这个五大三粗却面相年少的小亲兵,心中忍不住琢磨起了这个熟悉的名字。
  不得不说,大明朝的武将仿佛都很中意亨这个字,武安侯郑亨兴安伯徐亨应城伯孙亨,这会儿冒出一个叫石亨的,难道是日后那个大名鼎鼎的家伙?只不过,眼下看来倒是一员膀大腰圆的小将,磨练磨练,也许就成了可造之材。只不过,这事眼下还得搁一搁。
  当下他直截了当对王瑜说道:“这样吧,我先陪你去见安平伯,然后我有几句话想问你。”
  从不入流的总旗一下子超迁到正五品千户,王瑜早就心满意足了,也没什么继续往上爬的心思,只想着一门心思把自己的差事办好,不要出纰漏连累了家人。然而,此前他得到的讯息却着实让他心惊胆战,此时此刻张越这一开口,他只觉得自己的心思被人看得通透,好一会儿方才醒悟过来,连忙低头应是,同时却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虽说张越比他还年轻几岁,但几次三番打交道下来,他却觉得一切交给人家总没错。
  安平伯李安尽管是勋贵,却是怕担责任的人,张越愿意把事情揽过去,他自是求之不得,和王瑜说了几句话便腾出了地方。等到只剩下两个人的时候,张越方才望了一眼那个不情不愿关上门离开的小亲兵,随口问道:“看他的年龄大约也就是十六七岁,你怎么挑了这么一个稚气未脱的小家伙?怎么,是你家里的亲戚,还是你舅舅家的孩子?”
  王瑜原本还担心张越一上来就开门见山问公事,听到他问这个,他满心尴尬的同时却也觉得人轻松了一些,当下连忙解释道:“不是舅舅,他们……他们如今都不肯和我往来,都搬到通州乡下去住了。他算是我岳母的外甥,因为家里头出了点事情,所以就跟着我历练历练,日后也好承袭了他那亡父的军职。”
  是冯兰的外甥?那岂不也是大伯母冯氏的外甥?
  “原来如此,那等日后你回了京,把人带来给我瞧瞧。看他那样子,是一条好汉。”
  虽说狐疑,但张越不过随口一问,并不打算过问别人的家事,提了一句随即就转到了正题:“你刚刚说奉命来借调宣府军粮,似乎颇有些犹疑不决的模样,是碰到了什么难处?保定侯和遂安伯总督后运车运,沿途州府一应人手都听其调度,难道还有人敢阳奉阴违?”
  “加上随军前运的那些,此前陆陆续续已经运了三十几万石粮食,但因为皇上还逗留在朵颜卫的地盘,尚未有班师的消息,所以保定侯和遂安伯决定再运几万石粮食上去,就先派我回京师。可北直隶通州保定等地之前水灾闹得厉害,如今又要赈灾,又要修路修桥,很难再腾出粮食来,况且……况且……”
  刚刚走了一趟京师的王瑜只觉得剩下那半截话异常艰难。他一个千户在地方上还算得上是高级军官,但在京师的五府六部面前却什么都算不上。权衡良久,他方才把心一横道:“因户部郭尚书也在外督粮,我此前想去求见礼部吕尚书,结果吕尚书借故不肯见我,倒是听到一种说法。说是皇上在外,若军中有异谋,则粮草越多,异日危难就越大……”
  砰——
  这话还没说完,张越就忍不住重重一巴掌拍在了扶手上,旋即就站起身来。所谓的危难越大是怎么回事,那自然是不消说的,不外乎是有人担心天子驾崩军中隐匿不报,随即在军中拥立了一位新君,到时候回师逼迫京师承认这么一个既成事实。但是,自从宋太祖赵匡胤办到了军中黄袍加身之后,这一招什么时候还奏效过?这究竟是吕震的看法,还是有别的人故意说出来乱人心?
  “京师还有什么传闻?”
  “还有就是说大军和京师虽说一日一信,但最快的也往往是三四日前的消息,而且都是千篇一律的捷报,有人说这些消息乃是大营中编造的。”王瑜毕竟不安,见张越那眉头已经皱成了一个大疙瘩,他犹豫了半晌就开口问道,“张大人,皇上……皇上究竟如何?”
  “圣躬还安好,你不用操心。”
  得知了京师的这种情况,原本还有些担心朱棣死活的张越一下子就全都想通了。皇帝一向猜忌心极重,此前得到京师的密报雷霆大怒,又问了他那样的话,如今怕是要借用此事好好做一把文章。问题是,皇帝在猜忌留守京师的太子和文武百官,京师那一头何尝不是在提防猜疑北征的大军?皇帝掌兵在外,太子掌政在内,最怕的就是有人两头挑唆!
  “王瑜,其他的你不要多想,留在宣府协调运粮的事情也就行了。刚刚安平伯已经答应五万石粮食可以由宣府先行调运,你集中精力把这件事先办好。其余的事情你都不用操心,我现在就起程回京。”
  有了张越这句话,王瑜只觉得满腹心事都放下了。亲自把人送到门口,眼看那几十号人从总兵府门前的兵府大街呼啸而去,他方才忍不住攥了攥拳头,心中着实松了一口大气。他把妻子和岳母安顿在了京师,若是京师真发生什么动乱,他又怎么办?既然张越赶了回去,凭着妻子这位表兄的能耐和人脉,想必不会发生什么事。
  虽说最初不认识的时候很是冲撞了两句,但眼下既然得知了对方是谁,跟在王瑜后头的石亨自然也眼巴巴望着那烟尘滚滚离去的一行人。好一会儿,他方才开口问道:“表姐夫,那真的是大名鼎鼎的小张大人?”
  “怎么,这会儿知道怕了?”王瑜又好气又好笑地转过身来,没好气地瞪了这个惹祸的外甥一眼,随即语重心长地教训道,“既然离开了家里,你就该学着谨慎些,别凡事咋呼呼的。像小张大人那样不计较礼数的终究是少数,换成别人,指不定给你什么脸色看。你爹辛苦了大半辈子,这才好不容易让那个指挥佥事的军职变成世袭,他去世了,等你到年纪之后,这个职位便是你世袭。你要是不好生用心,到时候未必能够顺利。”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38/4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