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唐攻略(校对)第33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35/357

  看到这种盛世繁华风流的场景,武后忍不住对李治笑道:“这洛阳百姓如此高兴,陛下昔日劳苦自是没有白费。弘儿看到此情此景,心中是否激荡自豪?”
  这个问题的回答自然是毫无疑问的。李治固然是容光焕发兴高采烈,李弘亦是连连点头,得色溢于言表。身为君王,那至高无上的权力固然重要,但谁愿意那权力的基础建造于一个残破的帝国之上?一想到这繁华风流乃是出自自己的脚下,这父子两代君王不由自主地交换了一个眼神,同时笑了起来。
  一路走一路看,众人便渐渐地沿着洛水转到了天街,而那二十间灯楼立刻映入了眼帘。即使昔日宫中布置灯楼的时候比这更壮观,但高大的灯楼摆在定鼎门大街的两侧,那种观感却是在洛阳宫无论如何也无法体会到的。极目望去,但只见煌煌赫赫的灯火一路延伸到了极远处,仿佛连天边都被映得亮了。
  李贤的宅第就在这定鼎门大街的一边,只不过今天晚上他却没打算把其他人带到自己家里去,反正老爹老妈和兄长都常来,难得的上元夜就没必要特地走这一遭了。沿着天街热闹的人群走了一会,他忽然指着旁边的一家宅第,提议大家一块进去。
  看到那宅第上头的上官两个字,李治和武后不由得都笑了,而李令月则是在旁边悄悄拉了拉李贤的袖子:“六哥,这要是婉儿看到我们这么一大堆人过来,肯定是目瞪口呆。”
  李贤但笑不语,亲自上前敲门。这门子看到李贤就是一愣,等到一大帮人呼啦啦这么拥进去,他顿时傻了,惊醒过来之后撒丫子想跑,却让李贤一把拎住了。当李治带头李贤押后这么一群人出现在上官仪面前的时候,已经不复往日谪仙风仪的老上官差点没一头栽倒。
  这一天上官仪家里热闹得紧,不但汇集了好些朝中赫赫有名的文学之士,而且正在饶有兴致地开诗咏大会。所以,此时此刻,瞠目结舌的远远不止上官仪一个人,当评判的狄仁杰,作为上宾的郝处俊,还有一应前来参加这诗会的骆宾王王勃等等十几个人,全都陷入了一瞬间的呆滞状态。
  就连始作俑者李贤,也没有想到上官家那么热闹。见扎着双鬟的上官婉儿也煞有介事地坐在一起,显然是要作诗的模样,他不禁感到异常有趣。
  而走了大半夜看了无数热闹场景,众人都没了多少气力,一看到这边的诗会便全都来了兴致,李治一声令下,一群小辈们纷纷找位子自说自话地坐了下来,说是要观摩诗会。
  面对这些突如其来赶都赶不走的客人,上官仪虽然觉得荣幸,但少不得狠狠瞪了李贤一眼。眼珠子一转,他便作诚惶诚恐状先奉承了一番,旋即对坐在李治旁边的李贤冷笑了一声,那脸上端的是皮笑肉不笑。
  “这大好的日子,殿下好久不作诗了,也该好好做一首让大家听听才是!”
  上官仪是不怀好意,可今天李贤是有备而来,哪里会发怵这个?他笑嘻嘻地端起了酒盏,一口饮尽便曼声咏道:“九陌连灯影,千门度月华。倾城出宝骑,匝路转香车。烂熳惟愁晓,周游不问家。更逢清管发,处处落梅花。”
  “高列千峰宝炬森,……”
  “金鞍驰骋属儿曹,夜半喧阗意气豪……”
  还不等人们品味完,他竟是仿佛有意和上官仪对着干,一口气吟了六七首,这才堪堪止歇了下来。小样,老子当初为了哄女孩子,可是特意背过不少元宵节的诗,以前没用上,这次正好统统派用场!
第七百一十六章
内外群魔乱舞
  热闹有时尽,今年恰最多。
  没有几个人料到,就在大唐民众欢度元宵的时候,西北会忽然爆发。毕竟,裴行俭和薛仁贵这两个人分头镇守一方,任是谁在西北都要收敛一二。然而,吐蕃仿佛偃旗息鼓没了动静,吐谷浑却忽然乱了。弘化大长公主的两个儿子,刚刚受到大唐分别册封的兄弟两个,居然忽然起了内讧。
  有道是内忧比外患更加严重,短短三天之内,吐谷浑就忽然乱成了一锅粥,诺曷钵和弘化大长公主夫妇这名正言顺的可汗和可贺敦几乎没人理会,大多数人都被争位的两兄弟拉下了水。吐谷浑的地盘原本就已经大为缩水,现在更是四面烽烟。若不是正在凉州的裴行俭见势不妙立刻派出了唐军,只怕吐蕃不攻,吐谷浑也就完了。
  而吐蕃当然是攻了,然而,试探性的五千人却莫名其妙中了埋伏,善于用计的钦陵不得不怀疑这是唐军耍诈要引蛇出洞,因此谨慎地保持了观望态势。结果,他等来的却是吐谷浑可汗诺曷钵将内乱的两子遣送凉州,遣使求告大唐,立子慕容复为嗣的消息。
  于是,情知吐谷浑内乱是真,钦陵知道机会难得,立刻挥师北上,更暗令昔日内附的西突厥残部北上乱安西四镇,原本只是阴云密布的战云,一瞬间就成了真真切切的铁蹄。某人的心思自然是清清楚楚,不外乎是想用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了吐谷浑,以站定西进东突的桥头堡——吐谷浑的地理战略位置,实在是太重要了。
  开春之际,在西北风雨飘摇战报频传的时候,大唐的一群藩王们也一拨拨地抵达了洛阳。看守洛阳定鼎门的士卒们还是第一次看到这么多的皇族,从最开始的紧张到中间的习惯,再到最后的无动于衷,仅仅只花费了不到十天的工夫。
  就连李贤这个始作俑者也是第一次真真切切地了解到,大唐有多少王爷——从最高一级的亲王到次一级的嗣王,再到郡王,林林总总不下于一百五十位——这还不包括某些实在很种马的王爷生下的那一堆国公儿子。从这一点来说,他心中不无恶意地想道,历史上若不是武后来一次空前绝后的大屠杀,李唐皇族的人口会膨胀到怎样的地步。
  从这一方面来说,李氏在建国之前就是一个大家族,分封的基础实在是太大了。
  由于回来的亲王人数太多,因此一一赐宴招待接见实在太费功夫,因此李贤免不了建议,以十天为一个基数,这十天抵达的皇族们由他负责一体接待。至于皇帝李弘……很不幸的是,在这些亲爱的祖辈和叔伯兄弟抵达的时候,至高无上的皇帝陛下正好“犯了病”。
  当然,诸位亲王嗣王郡王们不会因为接待的不是皇帝就感到受了冷落,因为李贤实在是一个太圆滑的人。某人很会善于调节气氛,极其善于恰到好处地调侃,极其善于拉近彼此的关系,因此一次大宴下来,只要是城府不那么深重的,无不是感到如沐春风。
  皇族中间固然有警惕心极高志向极其远大的,但更多的则是混吃等死只希望过逍遥日子的,尤其是那些在高祖李渊继位的时候就分封的诸王后嗣。皇位既然是肯定没有他们的份,只要能够保住荣华富贵,谁坐皇位和他们都没有任何分别。
  从这个角度来说,他们和李贤自然极其有共同语言,极其推崇这位会过日子且风趣有意思的储君。
  千呼万唤始出来,当大多数皇族都已经在洛阳城盘桓了大半个月之后,韩王李元嘉和霍王李元轨方才姗姗来迟地抵达了。说来也巧,两人进洛阳的时候几乎在同一个时辰,若不是一个走的是定鼎门,一个走的是建春门,只怕为了入城的事情就会吵闹起来。然而入城的时候没碰见,入宫的时候,这两拨人却不可避免地撞在了一块。
  有道是仇人见面分外眼红,看到比自己年轻,比自己神采飞扬的霍王李元轨,韩王李元嘉那是眼睛里头直冒火,亏得身后两个儿子拼命提醒,这才没有在端门门口就闹出了纠纷。于是,作为兄长的李元嘉冷冷哼了一声,使劲瞪了李元轨一眼便昂首挺胸率先进了宫。
  走在后头的李元轨并不怎么在意兄长的态度,但是,年前闹得沸沸扬扬的诸王唇枪舌剑,他倒是记得清清楚楚。起因自然是他和李元嘉的冲突,可后来居然会牵扯到那么多人,他却始料未及。他倒不怕当初自己和李元嘉那件事被人翻旧帐,毕竟这事情对于谁面子上都不好看,尤其是他那尊贵的太上皇侄子。
  然而,这回借着李治的五十岁寿辰以及明堂落成,所有皇族子弟几乎全都齐集洛阳,这种很少有过的盛事却仿佛流露着一种危机。
  他当然不相信有人会借着这种机会一网打尽所有宗室子弟,李唐标榜的是以孝悌治天下,倘若如今御座上那位号称不管事皇帝的侄儿李弘会做出那种事,那大唐中枢早就不是这样的格局了。所以,他要提防的倒不是皇帝,而是太上皇后武氏和储君李贤。
  若不能洞悉这两位的心事,只怕他这一回是来得了走不成。
  太宗李世民的儿子只剩下了纪王李慎和曹王李明两个,李治的儿子也死了一半人,如今只剩下了武后亲生的四个,数来数去,倒是高祖李渊的儿子如今还剩下不少。除了韩王李元嘉和霍王李元轨之外,还有虢王李凤、舒王李元名、鲁王李灵夔、江王李元祥、滕王李元婴五人。而这七个亲王中,后头五个人如今全都不满五十岁,比他们的侄儿李治还年轻。
  从这一点来说,当初李世民的玄武门事变虽然杀兄诛弟,但却遏制了其他兄弟的野心,这也是能有这么多人存活下来的原因。而李世民自己政变上位,变相助长了儿子们的野心,如今李治的兄弟辈只有孤零零两个,看起来好不凄凉。
  李贤在笑容可掬地分别接见李元嘉和李元轨两位叔祖的时候,心中就是转着这样的念头。兴许是做贼心虚的缘故,他发现韩王李元嘉对他特别热络,那种热络完全超过了长辈对小辈的亲切,也完全超过了臣子对储君的恭敬,总而言之,他和李元嘉说话的时候,发现人家这位叔祖时时刻刻都在观察他的脸色。
  这种他最最娴熟的勾当在人家身上表现出来,他这个看客自然有些莫名的触动。
  而之后的李元轨则显得恬淡得多,那种态度完全符合常规,既没有过于卑微,也不至于非常强硬,可谓是恰到好处。而临走的时候,对方亦不忘送上几样襄州特产,面上始终带着一种云淡风轻的笑容,仿佛对一切都浑然不在意。
  等人一走,李贤掂量了一下那些不怎么值钱,却胜在心意的礼物,不由暗叹霍王李元轨贤名更胜韩王李元嘉,这并不是没有道理的。由于大唐并不像汉朝之初那样封国无数,也不像明朝那样藩王坐掌军马,因此可以说藩王权力极其有限。哪怕有什么大动作,能够遭到的反弹也有限得很。
  但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
  由于昔日王世充占据东都洛阳久攻不下的缘故,因此李世民拿下洛阳后便奉了李渊之命焚毁洛阳宫主殿。名虽东都,但在李渊李世民两世,大唐皇帝虽然偶有巡幸洛阳,但像李治这样安营扎寨不走了,直接把东都当成京都,这还从未有过。随着大批权贵的迁入,洛阳地皮飞涨,这也让某位早些时候购入大量地皮房产的地主得以大大发了一笔横财。
  而当百多位皇族再次涌入了洛阳之后,原本荒地废屋四处可见的城中竟是挤得满满当当,用百姓们某句戏语来说,那就是倘若天上掉一块陨石在洛阳,少说也会砸到两个嗣王三个郡王,剩下一个指不定还是亲王——和某种爆炸说有异曲同工之妙。
  由于这些天璜贵胄的涌入,洛阳的治安情况直线恶化,最后李贤这个储君亲自兼任洛州牧,洛阳方才在表面上恢复了安定和谐的景象。至于暗地里串门子勾搭,拉帮结派密谋,或是往大臣宅第送礼,抑或是彼此互相交流一下御女经验……总而言之干什么的都有。
  在这样内里群魔乱舞,外间战火纷飞的情况下,也不是没有好消息的。李显在迎娶了王妃大半年之后,终于迎来了王妃怀孕的喜讯。而李贤的家里也出现了一位大腹便便的准妈妈——一年前刚刚生下了一个女儿的贺兰烟,这一回再次光荣地怀孕了。
  这位嫁人之后曾经多年没有怀孕的储君正妃如今可谓是容光焕发,走到哪里都是一脸笑容。她才不怕什么身材走样,生产痛苦,孩子是母亲的心头肉,自然是多多益善。至于生男生女,她却不那么在意。
第七百一十七章
明堂前的谋划
  由于是拆了乾元殿造明堂,因此整个建筑工程的进度可谓是万分神速。仅仅是八个月,那辉煌壮丽的明堂便有了雏形。
  此地原为大隋乾阳殿,既然是那位赫赫有名的隋炀帝很是喜爱的地方,自然是极尽奢侈之能事。然而,李世民昔日攻克洛阳之后,便奉李渊之命派屈突通将此地焚毁,以便对山东豪杰加以震慑。而老子一把火烧掉的东西,李治却在即位之后在此殿旧址至上重新营造,称为乾元殿。
  这座三重平台上的大殿是九间九檩的三层重檐楼阁,前面有八根盘龙金柱,那金碧辉煌的景观曾经让无数大臣在心中暗叹奢侈。然而,对照如今已经露出其峥嵘面目的明堂,原本的乾元殿根本不算什么。
  整个明堂高三层,东西南北各宽三百尺,高二百九十四尺,正中有巨柱直通顶部,巨木柱通体涂以丹青,饰以珠玉。明堂之下用铁铸成渠道用来排水,台阶周围尽是石雕栏杆,平台上饰有无数飞龙彩凤麒麟等等祥物。用一句更夸张的话来说,离开洛阳百余里,仰首甚至能看见那座辉煌壮丽的建筑。
  虽说是拆了旧了建新的,节约了不少成本,但算算人工,算算那些金银珠玉,算算那根作为主梁的十围巨木,这开销仍是一个天文数字。虽然李贤负担了不少,但于国库的负担亦是不小。临近竣工之前,狄仁杰跟着李贤前来观看明堂的时候,忍不住就叹息了一声。
  “太豪奢了。”
  谁说不是呢?李贤心中也盘算着,这样的花费要是用来修建水利或是其他,那该能有多大的作用。然而,这种想法只能在心里转转而已。甭管是哪朝哪代,对于门面工程粉饰太平的事情总是最最经心的,若是用来办其他的实事,那就有的好拖了,就好比后世那永远停不了攀比的世界第一高楼一样。
  他可以断定,这大唐的明堂,绝对可以称得上当世第一建筑。就算是他这个看惯了亭台殿阁的人,站在这明堂之下也有一种高山仰止的感觉。好大喜功就好大喜功吧,要是这明堂不造,他那老爹是不会善罢甘休的,如今趁着李治五十大寿竣工,少说还能派上一点用场。当然,用一句更加官方的言辞,基本上可以堵上大半人的嘴。
  “父皇也是想造明堂以宣示我大唐天朝的威仪,老狄那些话先藏着,到时候千万别泼冷水。”李贤见狄仁杰只笑不语,知道这人到中年却滑头的家伙就算劝谏也会变着法子,但仍不免又加了一句,“如今都造好了,说什么都是马后炮,总之父皇五十大寿在即,别出乱子就行了!”
  李贤和狄仁杰站在这里,后头不远处也有三个小脑袋在张望,那种惊叹的表情根本掩饰不住。尤其是站在中间的太平公主李令月努力仰着脖子,望向那高不可及的殿顶,最后忍不住吐了一下小舌头。
  “天哪,这实在是太高了!”她一面说一面拽过身旁的上官婉儿和阿韦,指着那栏杆圈住的台阶,神秘兮兮地眨了眨眼睛,“婉儿,阿韦,你们说,要是在这台阶上围着明堂跑一圈,那得有多久?”
  这个问题让上官婉儿和阿韦集体失语——这个精灵古怪的小公主,不会真的拉着她们去尝试这种事情吧?上官婉儿看见前头的李贤有转身的架势,连忙拉起李令月往旁边躲:“我说公主,我们今儿个是逃课过来看热闹的,千万别让师傅看见!”
  “这种时候谁还顾得了什么上课,反正周晓表哥有把柄抓在我手里!”李令月得意洋洋地笑了笑,目光中露出了无穷无尽的憧憬,“我只是在想着,父皇五十岁寿辰,大家在这明堂中集体朝见的情景该有多壮观!啊啊,当皇帝其他的时候真没意思,可这种时候真是太威风太帅气了!要是我能够在这宝座上坐一坐,那该有多好!”
  对于这样的感慨,上官婉儿和阿韦对视一眼,只好双双闭嘴。这种大逆不道的话要是换一个人来说必定倒霉,可既然是这位小公主么……反正有李贤这么一个宠爱妹妹的哥哥,还有武后这样一个疼爱女儿的母亲,谁敢说太平公主李令月一个不字?
  然而,后头终究还是响起了一个突兀的声音:“令月,你在这里胡说八道些什么!”
  三个小丫头齐齐吓了一跳,转过头来一看更是同时色变。上官婉儿慌忙拉着阿韦行礼,而李令月眼珠子一转便涎着脸凑了上去:“母后,您怎么来了?我就是和婉儿阿韦随便说说而已,哪里是当真的。这明堂还真是雄伟,让人看着连气都透不过来。”
  “那是当然。”武后没好气地斜睨了女儿一眼,哪里不知道她避重就轻,“不过,你不是在崇文馆读书么?这会子应该不是休息时间,怎么跑到这里来了?你六哥前两天刚刚定出了崇文馆的十二条规矩,你说你现在犯了哪条?该怎么处罚?”
  想到那一条条罗嗦的规矩,李令月顿时苦了脸,赶紧老老实实地点点头拔腿就溜,上官婉儿匆匆追了上去,阿韦正想跟上,谁知却给武后叫住了。心神不宁的她根本不敢面对武后那炯炯有神的眼睛,站在那里死死盯着地面,唯恐触怒了这位太上皇后。
  “别忘了好好规劝令月,你的事情也自己好好想想。”
  只这么轻描淡写两句话,阿韦顿时松了一口大气,恭恭敬敬答应了一声赶紧溜之大吉。直到和李令月上官婉儿会合,她还感到自己那颗心怦怦直跳得厉害。
  李贤和狄仁杰头碰头地在那边看着工程图,算计着那一天可以正式竣工,到时候内部陈设装饰还得有多少时间。唾沫星子正乱飞的时候,他冷不防瞥见那边有人影行来,再一细看竟然是自己的老妈和一群随从,连忙推了推狄仁杰一起迎了上去。
  “果真是壮观。”
  武后对这巍峨雄壮的大殿亦是赞不绝口,因此瞥了一眼狄仁杰便忽然笑道:“狄卿掌管国库,看到那么多钱从手中流水似的花出去,心里大约在说豪奢吧?”也不等狄仁杰回答,她又悠然神往地叹道,“只要不失火,只要没有战乱,这明堂便能千秋万世地传下去,只要到洛阳,人们的第一件事便是仰头观望这明堂。从这一点来说,它毕竟有它的价值。”
  武后既然这么说,狄仁杰到了嘴边的劝谏也只能暂且吞下,因为旁边还有一个不停打眼色的李贤。于是,他只好有限度地表示了一下如今国库的开支情况——辽东是基本上不花钱了,但现在西北成了一个烧钱的大户,他不得不仔细考虑。
  而对于李贤来说,安定西北还有另外一个用途。只要河西走廊保持安定,只要西域对于商队来说能够畅通无阻,那么数不尽的丝绸瓷器从这里运往遥远的西方,换来黄金白银以及其他中原需要的东西等等。
  虽然大唐的商业贸易远远不如后世的宋朝发达,而西欧大部分地方如今还根本都是处于黑暗之中。但既然有大食,还有苟延残喘的东罗马帝国,少说赚一票还是能够做到的。虽然国库的重心仍在于农,但只要是赚钱的生意,他很不介意插一脚。
  “老狄,龟兹镇如今已经集结了超过三万人,凉州更是差不多集结了超过十万人,只要这一仗能够打好,那么西北至少能够太平个十年二十年,就和之前的情况一样。接下来也没什么需要用钱的地方了,只要好好休养生息几年,国库充盈大约也就差不多了。”
  这是绝对的空口说白话,因此狄仁杰少不得白了李贤一眼。知道武后此来除了看明堂,少不得还有话和李贤说,他便找了个借口先行告辞,回到自己的官署之后才舒了一口气。那对母子一谋划,指不定又有什么大事情。可是,如今又有什么事情需要谋划,难道是藩王?
  正如狄仁杰的预料那样,他一走,武后便示意自己的那些随从退开,旋即皮笑肉不笑地看着李贤:“这些亲王嗣王郡王们回来,你一个接一个地接见,倒是从来没有偷过懒。怎么,这一次预备一体解决了他们?”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35/35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