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太尉新传(校对)第4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5/282

  那一声唿哨刚刚响过,地上那些醉汉便个个鲤鱼打挺跃了起来,靠近门口的两个一人拿起了一块门板,牢牢地堵住了大门,而其他人则纷纷抽出解腕尖刀,凶猛地扑了上去。一时间,整个店内乒乓作响,桌凳几乎全都被当成武器用以迎敌,那些锅碗瓢盆也撒落一地。
  由于一开始的猝不及防,因此短短数息之内,禁军就被伤了好几个,剩下的人只能聚拢在一起奋力迎敌,为首的那人更是扯破了喉咙大声呼救。见此情景,掌柜等人也不敢再多加恋战,高呼一声便四散逃去。就这么追的追,逃的逃,待到姚麟亲自赶到这个酒馆时,入目的就只有一地狼藉和空空如也的店堂。
  当晚戌时,大内禁中福宁殿。
  往日随处可见的内侍宫婢完全不见踪影,赵佶也并未端坐在宝座上,而是心情焦躁地在室中来回走动。福宁殿议事的常客曾布和韩忠彦都不见踪影,唯有高俅一人站在阶下。
  望着脸色铁青的赵佶,即便是昔日朝夕相处的高俅也觉得阵阵心悸。他知道,不管怎么样,赵佶都是一个血气方刚的青年,这种莫大的变故是无论如何都没法一下子接受的。能够在姚麟面前说出好好安葬含章的话,这应该已经是这位大宋官家能够接受的底线,接下来的,很可能是一场狂风骤雨。
  “伯章,你告诉我,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我究竟应该怎么做?”赵佶终于猛地转过了身子,脸上尽是难以掩饰的怒火和悲愤。
  高俅心中一震,他很清楚,这是赵佶登基以来,首次在人前没有自称朕的情况,足可见这位皇帝的情绪。“圣上,此事千头万绪,只能恭请圣裁,臣不敢越俎代庖。”
  “不敢越俎代庖?”赵佶惨然一笑,自失地摇了摇头,“没错,喜欢含章的人是我,和你没有关系。”他突然冲上前来,恶狠狠地揪住了高俅的衣领,“可是,要不是当初你带朕去入云阁的时候遇上了她,又怎么会有今日的局面!”四目对视了许久,他终于颓然地松开了手,竟毫无帝王风度地一屁股坐在了台阶上。“我原本以为自己只是抱着游戏的心态去听含章弹琴,去听她唱歌说话,把她仅仅当作一个红颜知己……但是,当她把金簪顶在我的喉咙口时,我才知道,她对我根本没有情,那些笑脸都是装给别人看的!”
  “圣上,斯人已逝,您与其自怨自艾,不如继续追究幕后黑手更好。”高俅见赵佶满脸怒火,顿时把早就打好腹稿的话丢在了九霄云外,一字一句地道,“一个女子会在一瞬间迸发出同归于尽的勇气,绝对不是一句几十年前的仇恨就可以解释的。”
  “你……混蛋!”赵佶怒吼了一声,脱手给了高俅一拳,这才无力地瘫坐在地上。“真是好笑,我也见过无数绝色,居然会为了一个刺客的死而耿耿于怀……哈哈哈哈,真是讽刺!”话虽如此,他的眼中却隐现水光,最后深深地把头埋进了双手之中,肩膀剧烈地起伏着。
  眼见赵佶如此失态,高俅却找不到任何相劝的理由。一个是昔日被大宋出卖的党项贵族之后;一个是天下之尊,从来是予取予求的大宋官家;要想化解冤仇根本是天方夜谭,更何况从含章先前的表现来看,对赵佶并无几分真实情意。真正说起来,整件事受创最重的,其实还是赵佶,毕竟,他根本不知道含章的那段过往。
  沉吟许久,他终于勉强说道:“昔日山遇惟亮一族的遭遇,应该只是含章这么做的原因之一,毕竟,事隔遥远,倘若不是有人时时刻刻提醒鞭策,一个姑娘家又怎会如此决绝?若是圣上仍旧对含章留有情意,与其在这里灰心丧气,不如大力追查背后黑手。”
  赵佶霍地站了起来,气急败坏地把桌上的笔墨全都拂落在地。一阵乒乒乓乓的响声过后,他却觉得情绪却畅快多了。“好你个高伯章,这种时候,也只有你敢直言不讳,说朕还对那个试图弑君的女子留有情意!”他惘然长叹一声,终于一狠心将此事抛在了脑后,“你以为,朕应该用何种理由将蔡王的事通报太后?”
  “微臣以为,蔡王治府不严,以致于有不肖家人图谋不轨,对圣上不利。”早先殿前司已经有人通报了一系列进展,因此高俅也知道在蔡王府书房中搜出那张有关邓铎向赵似效忠的纸条,“蔡王年少无知,故而受奸人蒙蔽,险些铸成大错。圣上念在兄弟情分上不忍心加责,故奏请太后决断……”
  “官样文章!”赵佶年轻的脸上露出了一丝值得玩味的笑容,仿佛适才的真情流露根本不存在一般。“证据确凿,却为了劳什子的兄弟亲情,只能将赵似禁足……算了,此次他大败亏输,朕再换了他王府中的所有人,谅他今后也折腾不起什么风浪来!在面子上,朕还要对他好好的,提醒他是谁才是这天下真正的主人……朕要天下人称道朕的仁爱孝道,朕要他活着比死了更难受!”
  冷冷自语了一阵之后,赵佶又转头看向了高俅:“话说回来,那时你挺身而出,朕倒没想到你还会有一身好功夫,居然一直藏着掖着!”
  “此事还要请圣上恕臣莽撞。”一想到那时的情景,高俅便不由打了个哆嗦。那时候之所以让高明带着烟雾弹暗中随行只是为了以防万一,哪里会想到事情会发展到那种地步。稍有差池,别说赵佶性命不保,只怕自己更要赔进去。“那个时候,臣来不及多想,只是凭本能行动……”
  “算了,若不是你,说不定朕就真的没命了!”赵佶心有余悸地打断了高俅的话,眼中闪过一丝惘然,随即又恢复了清明,“不管怎么说,终究还是功劳,那朕该赏赐你什么?”
  “圣上!”高俅悚然一惊,连忙踏前一步,微微躬身道,“圣上既然已经在姚麟面前说过不追究含章之事,那臣的功劳也就只是子虚乌有,否则朝臣们的议论又该如何平息?再说,扈从圣驾安危乃是殿前司的职责,纵有恩赏也应该由姚麟及其属下拜领。”
  “真是面面俱到。”赵佶无奈地摇摇头,随后郑重其事地吩咐道,“你如今已经是朝廷大员,再经营那些风月之地就不合适了,再加上今天的事,朕准备暗中清查一下入云阁……”
  听到这句善意的提醒,高俅悬着的心渐渐落回了原地。“多谢圣上提醒,天香楼如今已是云兰的产业,而入云阁臣也已经转手给了沈流芳,也算还了一份人情。这一次的事情,他可能就要吃挂落了。”
  “你呀……”
第三十七章
蔡王府狱
  在听赵佶有选择地透露了一部分蔡王府内幕之后,向太后顿时觉得眼前天旋地转,好容易才抓着椅子的扶手稳住了身子。她并没有再询问事情真伪,因为,她听得出来,赵佶的话很有分寸,口口声声只是说蔡王府中有奸人作乱,并没有涉及到蔡王赵似本身。
  “那官家准备如何处置?”
  “太后,蔡王虽然年少无知,但此事事关重大,姚麟属下的禁军在搜捕疑犯时,甚至在蔡王府附近一酒馆内遭遇持械凶徒,因此不可不问。朕准备将邓铎交开封府审问,至于蔡王是否有罪,现在还不得而知。”赵佶的语气没有任何起伏,仿佛正在说旁人的事情一般。
  “官家,你可知道,天家兄弟侵诈,外人会如何看么?”向太后苦心积虑就是为了防止这一幕发生,如今不由得痛心疾首。“蔡王确实顽劣桀骜,但他毕竟是官家你的弟弟,倘若重处,恐怕天下百姓又要议论纷纷!须知以唐太宗的文治武功,尚且难以逃脱玄武门之变的史书公论,又何况……”
  “太后,这些话高伯章已经谏过了。”听到那些几乎差不多的话,赵佶愈发觉得意兴阑珊。好在高俅还说了下文,不像向太后那样只是一味地阻止自己继续追究。“太后放心,如今圣瑞宫皇太妃仍在,朕自然会周全颜面,决不至于重处蔡王。但是,朕至少要问清楚之后才能断定是否该宽贷,还请太后体谅。”
  此时此刻,向太后疲惫地闭上了眼睛,心底既有欣慰也有苦恼。左思右想,她最终无力地挥挥手道:“罢了,既然官家已经有这样的决断,我就不插手了,一切任由官家自己作主便是!”
  元符三年五月初八,蔡王府武官,三班借职邓铎因语言指斥送大理寺,蔡王赵似上表待罪。赵佶大怒之下,命开封府推官吴师礼主持审问,并下令将蔡王赵似禁足于府中。与此同时,殿前司以追捕西夏奸细为名,在连续三日的全城大索中,一共逮捕可疑奸细十二人,当场格毙持械凶徒数十人,并在临近蔡王府的酒馆内起获大量刀剑。
  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间,一边是江公望等大臣上书,以证据不足为由,要求只惩治邓铎一人而不追究蔡王;另一边则是始终抱着戒用兵观念的韩忠彦接连上书,以不给西夏理由轻启边衅为由,要求彻查所谓西夏奸细来历。两边附和的朝中官员都相当不少,这让赵佶极为恼怒。
  “证据不足?若是证据充足,恐怕朕就不会站在这里了!”赵佶指着案头那堆起老高的奏折,眼睛却瞟着底下低头不语的姚麟,“姚卿家,以你追捕这些人的经过来看,他们是不是真的他国奸细?”
  姚麟见皇帝并不是向自己问计,顿时大大松了一口气。“启禀圣上,这些人极为骁勇,一旦为禁军发现踪迹,往往是不惜同归于尽。因此,虽然臣下令要留下活口,基本上拿到的也是重伤将死的人,而且无一肯开口招供。照此看来,这些人是死士的可能性很大,但究竟是否他国奸细,臣不敢妄下断言。”
  “这些年边衅不断,若没有辽国或是西夏奸细混入我大宋,朕反倒要觉得奇怪了!”赵佶面色稍霁,举手示意姚麟坐下,“朕听说当初攻河州时,姚卿家与令兄同在军中,不幸中箭伤骨,之后非但不下战场,反而用强弩起出箭簇,继续谈笑杀敌,可有此事?”
  一听皇帝提起当年旧事,姚麟立刻霍地站了起来,心中极为激动。“这是多年前的旧事,想不到竟会传到圣上耳中,臣实在是惭愧。其实当年奋而忘死的将士不计其数,臣的这点小事着实微不足道。”
  “想当初,姚卿家与令兄并称二姚,纵横西北威名远扬,如今,朕便想问一句,倘若朕还要用兵西北,卿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赵佶突然词锋一转,犀利至极地问道。
  “圣上!”姚麟闻言大惊,要知道,他在汴京为官日久,渐渐清楚了那些文官的思维方式。对于朝中宰辅来说,无论边关打了胜仗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国库是否殷实,重要的是朝廷将拿出多少钱粮来犒赏三军,要拿出多少抚恤来慰问阵亡的将士家人。因此,日久天长下来,他也逐渐消磨了往昔的雄心壮志,只想着守成也就完了,谁料到竟从小皇帝口中听到了这样的话。
  几乎是下意识的反应,姚麟翻身跪倒在地,声若洪钟地答道:“若是圣上真有此意,臣愿为马前卒!哪怕到时已经拉不得弓骑不得马,只要姚家尚有子弟,也必定让他们在军中报效!”
  “好!”赵佶心怀大畅,重重点了点头,“姚卿家这句话朕记住了!此次你无需顾虑,无论涉及到谁,你尽管查办!泱泱大国若是连这点胆气都没有,岂不是教别人笑话?你尽管放手去做,不用管那些御史的弹劾!”
  “微臣谨遵圣谕!”姚麟大喜过望,行了礼之后便匆匆离去。出了大内禁中,他正好遇上了进宫的高俅,连忙含笑打了个招呼。
  经过之前的一役,高俅对于姚麟的为人也有了深刻了解,更不会放过姚氏这个将门世家,因此自然不敢怠慢,笑吟吟地攀谈了几句,这才在内侍导引下进了宫。话说回来,赵佶那一道将邓铎下狱并禁足蔡王的诏令就是他下的,眼看群臣并无一人诘问其中文采,他这个新任中书舍人也就渐渐放下了心,自然一心一意地考虑起善后工作来。
  “除恶务尽,这句话确实一点都不错,伯章,你还真是说到朕的心坎上去了!”赵佶听了高俅的鼓动,不由连连点头,满腔的怒火正好有了倾泻点。“章惇梁从政当初就党附蔡王,如今若再不借机惩治,恐怕也会养成心腹大患。”
  “梁从政如今不在汴京,暂时不足为患。而章惇为相多年,党羽众多,圣上既然已经贬斥了安惇蔡卞,也应该轮到他了。”高俅虽然把话说得大义凛然,但要究其根本,其实仍旧对当年章惇陷害自己的旧事耿耿于怀。“章惇此次为山陵使,听说他多有怨望之词,御史台的弹劾似乎已经不少了。”
  “唔,既然动不得赵似,那便拿章惇开刀好了!”赵佶冷笑一声,显然打定了主意,“曾布是个最领颜色的人,有这么好的机会,他定会挑唆御史出来弹劾,待到那时,朕就可以名正言顺地罢去章惇官职!这一天,朕已经等很久了!”
  听到御史两个字,不知怎的,高俅总有一股不太舒服的情绪。尽管赵佶自登基以来召回了不少敢于直言的谏官,比如说江公望邹浩傅楫等人都在其中,但同样也有不少人为宰臣笼络,成为大员的传声筒。而自己资历极浅,一旦为地方官,在朝中没有一个有力的发言平台是不行的。很快,他就把主意打到了宗泽身上,只是寻思着该如何开口。
  “伯章,虽然如今殿中台谏官已经不少,但朕总觉得还是有人不称职。另外,有些人虽然忠贞可靠,却太过迂腐不懂变通,那些奏折写得死硬十分,着实令人头痛。”事有凑巧,赵佶本来也对那些事事都要讽谏的谏官有些不满,此时无可无不可地道,“伯章你知道朕的脾气,不妨看看有什么好的人选,也好牵制一下那些太过敢言的家伙。”
  有了这句话,高俅回府的时候立刻找来了宗汉。待到他说明想要建议召宗泽回京任谏官时,宗汉不由得目瞪口呆,良久才迸出一句话:“东主,你可是将要大用了?”
  高俅倒是对宗汉的惊讶有些不解:“不过推荐一个谏官而已,怎么牵扯到我是否要大用上头了?”
  “东主,你必须知道,我大宋的祖制向来是台谏官由圣上亲自任命,无论宰执还是枢密院都不得过问。而有权推荐谏官的就只有宰臣、执政和诸阁学士而已,谏官感恩之余,有时就会稍稍偏向于这些推荐自己的人。如今圣上竟要你推荐言官,岂不是要大用你的标志?”
  晕……高俅的第一反应就这一个字,能够从一句话里推敲出这样的事实,这也只有宗汉这样土生土长的人才能办到。在他自己看来,登基才半年不到的赵佶根本就没有这方面的远见卓识,就现在而言,赵佶更多的是凭本能,而不是站在一个皇帝的高度来处理每一件事。没有受过储君教育的赵佶,终究在这种小事上稍逊一筹。
  “你别想那么多了,总而言之,先给汝霖写信探探他的口风,台谏虽然不是什么高品官员,但在朝堂上至关重要,我不会贸然行事。”他沉思片刻便说出了最关键的话,“你先和他打听一下龙游的情况,然后试探一下他现在的作风,如今朝中党派林立,他若是仍然像当年考进士时那样莽撞,那他还是当他的龙游县令好了!报国固然是一个大臣应该考虑的事,但如今的时节,在报国的同时如何注重策略,如何在朝堂中立足才是最重要的!”
第三十八章
各奔前程
  “可恶!”
  萧芷因狠狠一拳打在门框上,不慎手心被一颗钉子狠狠地划裂了开来,一时间鲜血淋漓。见此情景,左右随从立刻手忙脚乱地冲了上来,好容易才止住了血。
  “大王,此间事再难有所进益,不如早些回国吧!”护卫耶律达跟随了这个主子多年,深知其高傲自负的秉性,此时却不得不开口相劝。“如今皇上年事已高,很可能捱不过今年。燕王正在用人之际,大王又深得信任,此时回去定能够执掌权柄。到时候大权在握,要报复只在顷刻之间,又何必急于一时?”
  “哼!”萧芷因重重冷哼了一声,心底却极不甘心。他自忖此次计划天衣无缝,却没想到竟会一败涂地。依照他先前的策略,送给蔡王赵似的根本就不是什么延时发作的毒药,而是入口即死的穿肠剧毒,而由于分量的缘故,赵似根本没有时间去试验真假。只要大宋皇帝在蔡王府内一命呜呼,自己聚集起来的精锐人马便能在汴京之中大肆捣乱,当然,若是能顺利截杀两宫则更佳。只要宋室一乱,辽国便能乘虚而入,谁知这一切转眼就化为泡影。
  “那些本王派出去造谣的人呢,难道就一点效应都没有么?”他缓缓转过身来,极为恼怒地问道,“此次蔡王府狱激起了大宋朝堂不小的震动,若是街头巷尾再有人指斥如今的小皇帝得位不正,至少可以混淆视听,怎么一点动静都没有?”
  听得主子问话严厉,耶律达不由暗自叹气,又担起了回话的职责。“大王,并非是他们不尽心,而是开封知府阮大猷防范极严,每日巡逻的兵卒时常以便装出没于坊间酒肆,只要遇到议论的人便立刻下狱。如此一来,非但谣言没有传播开来,反而损失掉了好几个暗线。再这样下去得不偿失,属下只得擅作主张……”
  “你好大的胆子!”本就心情不好的萧芷因顿时勃然大怒,声音几近咆哮,“若是如此就该尽早报上本王,你竟敢私自下令?”他恶狠狠地盯着耶律达,仿佛要将其吞噬下去。良久,他那凶狠的目光才渐渐收摄了一点。“以后记住,事无巨细都必须由本王决断,若是你再自作主张,休怪本王不顾昔日情面!”
  “是。”耶律达恭敬地低下了头,脸上却掠过一丝不以为然的表情。至于周遭其他护卫则是噤若寒蝉,谁也不敢多说一句话,唯恐触了霉头。恰在此时,一个便衣护卫急匆匆地奔了进来,单膝跪下禀报道:
  “启禀大王,上京急报!”
  这回,所有的人都紧张了起来。若是他们在这里拼命煽风点火,而国中却发生什么变故就糟了。尤其是萧芷因,他突然想到当初耶律乙辛那些图谋不轨的逆臣贼子,脸色立刻大变。勉强镇定了一下心神,他立刻出口问道:“国内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皇上的病情突然危重,燕王殿下数日前不慎摔落马背,故而也同时在府中养病。殿下担心国内局势发生动荡,因此下令招大王回国!”
  两条坏消息顿时让萧芷因脑际轰然巨震,险些难以稳住身子。他自然可以不在意前一条消息,辽帝耶律洪基活得太长了,早些归天不仅解脱了自己,还解脱了臣民,他萧芷因甚至巴不得这位皇帝早点死。但是,燕王耶律延禧就不一样了,那是自己赖以在朝中立足的最大靠山,若是燕王一倒,别说自己,就连自己的家族也要遭遇灭顶之灾。和这些比起来,什么大宋局势全都要滚到一边去。
  “传令下去,立刻启程回国!”萧芷因恨恨地瞥了一眼大宋皇宫的方向,一字一句地道,“总有一天,我会带兵踏平了这里!”
  同日,汴京城外的一处小庄园也迎来了一个不速之客。来人是一个风尘仆仆的老者,虽然看上去已经年过五旬,但却精神矍铄,双目更是隐现湛然神光,单身而来未有半个随从跟随。由于他直接用信物求见此间主人,因此一应庄丁不敢怠慢,一个中年主事将人请进来之后,立刻亲自去另一处报告。
  半个时辰之后,燕青便匆匆忙忙地赶到了庄子,当隔着窗子看到老者的相貌时,他便悚然一惊。沉吟片刻,他便打消了一个人进去相见的主意,一边打发人去高府报信,一边又请来了雷焕。
  “你看仔细,此人是不是唐门门主唐松平?”
  “绝对没错!”雷焕只是远远张望了一眼便肯定地回答道,“唐门是泸州一霸,唐松平、唐松奇、唐松滨三兄弟各司其责,唐松平是揽总的,唐松奇负责门内事务以及清理外部对立势力,唐松滨则是负责所有的马行生意。别看唐松平一脸正气的模样,其实唐门事无巨细都得要他经手,动用武力更是要他答允才行。小七,你年纪阅历都还不够,最好还是等大人或是高先生来了之后再去见他。”
  “雷大叔提醒的是,幸好我没有贸贸然一个人进去面对这个老狐狸!”燕青悄悄吐了吐舌头,显露出一丝少有的少年习气。“既然如此,雷大叔你就先回去吧。此事暂时瞒着秦二叔和冷姨,事后再让高大哥决定是不是告诉他们。你放心,我这次肯定狠狠敲他们一笔,到时也可以为外公的仇先取回一点利息!”
  报讯的沈留匆匆赶到高府之后,得到的却是高俅正在宫中的消息。由于事情非同小可,他又不敢胡乱告诉别人,只得按照吩咐在院子里等候,谁料正好撞上了外出归来的宗汉。由于沈留本就是高府的老人,因此宗汉不由随口问了几句,见其顾左右而言他,心中不由泛起了嘀咕,但最后还是自顾自地离去了。又过了一刻钟工夫,得了消息的高明方才匆匆赶到,听完消息之后便皱着眉头沉思了起来。好一会儿,他方才舒展开了眉头,若有所思地问道:
  “你刚才这些话有没有和旁人说过?”
  沈留微微躬身,忙不迭地解释道:“小人刚刚遇见了元朔先生,他问了小人来意,小人便敷衍了两句,绝没有透露一星半点。”他如今的月例是普通家人的数倍,当然不想让人以为自己口风不紧。
  “元朔?”高明眉头一扬,沉默片刻才挥挥手道,“你回去告诉小七,就说好吃好喝的先把来人供上几天,不用太在乎。如今大人秩位日高,若是紧赶慢赶的过去见一个区区草民,反倒让人看轻了。你让小七也注意一点,别妄想去套什么话,他还年轻,没那个经验,趁早死了那条心!”
  高明说一句,沈留便复述一遍,最后才重重点头道:“小人理会得,这就回去禀报七公子!”见高明无话,他便立刻起身离去。
  当天傍晚,高俅方才拖着疲惫的身躯返回了家中。这些天来,他几乎是每日白天都在福宁殿议事中度过,不仅要殚精竭虑地思考每一句说辞,还得煞费苦心地担当草诏事宜,事前担心赵佶会因为含章之事而有所芥蒂的心思算是白担了。饶是如此,这样高强度的工作也让一直处于闲散的他疲惫不堪,要不是他年轻,恐怕早就叫苦连连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5/28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