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太尉新传(校对)第26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64/282

  “看来,宣和殿学士这个职位让蔡攸忍不住了。”
  此时的高府书房多了两位客人,一个是枢密使严均,另一个则是中书侍郎阮大猷。两人舒舒服服地靠在椅子上,细品香茗的同时,便在和高俅谈论近期的京城景况。而严均说到如今蔡攸府邸的门庭若市时,忍不住便露出了几分讥诮的意味。
  “以前人家都是称呼蔡攸小蔡学士,如今风头一转,那些人索性都省去了小蔡两个字直呼学士,便对了蔡攸脾胃。他也不想想,倘若不是出身蔡氏,凭借他的能耐,能够一路升至学士之职?元长公精明一世,偏偏在儿子身上栽了跟斗,想想大约也是窝心得很。”
  “若不是如此,蔡元长又怎会突然染病?这一位的身体原本还是很硬朗的。”此时说话的是阮大猷,脸上很有几分兔死狐悲的感慨,“好在我那儿子虽然不成器,但好歹还不会做出这样令人心寒的事情,否则,这父子之间的情份也就到头了!”
  说到这里,他微微一顿,随即面带不解地问道:“伯章,我有些不明白,圣上既然已经知道蔡元长擅权,而蔡居安又不是什么有能耐的货色,为什么要用这一条计策?虽说蔡元长安置私人擅权不假,但若是安排群臣弹劾,将其罢职也不是不可能的事,为什么要多此一举?”
  对于这样一个问题,高俅自己的心中也没有确定的答案。他只是隐隐约约觉着,赵佶这一招与其说是釜底抽薪,不若说是给蔡京留了一条后路。同样是去职,罢相却和辞相不同,而且,在朝中台谏忠臣皆去的时候,要找到一个合适的火力突破口并不容易。而蔡京如今的年纪确实已经不小了,只要蔡攸有心,抓住这一点让蔡京致仕最简单不过了。事后只要再腾出手来解决蔡攸,便可一举数得。
  当然,这样做有一个最大的难题,那就是蔡攸在拜宣和殿学士之后,一定要和乃父分道扬镳才行。否则,只会凭空多出另一桩麻烦,但如今看来,赵佶对蔡攸的心思了解得一清二楚,而火候也掌握得恰到好处。
  “圣上自有圣上的考量,我等自然是无从揣摩。”高俅将此话轻轻带过,见严均在一旁低低叹了一口气,心中明白对方已经心有所悟。只不过,这些话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想必就是刚刚提出问题的阮大猷,也不可能一点准备都没有。
  “今日我找你们过来,是有一件事想要知会你们一声。”高俅深深吸了一口气,这才继续道,“我的回京对于蔡氏父子来说是一个极大的不安定因素,因此,圣上很可能准了我的辞呈。也只有这样,将来蔡元长致仕,才有真正的可用之机。”
  听到这句话,严均和阮大猷不禁勃然色变,相互对视了一眼后,全都陷入了沉默。良久,严均才开口问道:“这是不得已的办法,只是,伯章你就不担心……”
  “事已至此,担心又有什么用?”高俅摊手苦笑一声,眉宇间却露出了几分昂扬,“即使因此而真的绝了仕途,说实话我也没有多少好遗憾的。先是王厚挥师取了湟州西宁州,然后又是你严均达平定西北,不仅取下了灵州兴州,更是将我大宋的心腹大患远远向北驱赶了出去。就连曾经压过我大宋一头的辽国,照样是苟延残喘。唯一的遗憾,就是日渐崛起的女真了。一日未除如此心腹大患,我又怎会轻易言退?”
  一直听到这最后一句,严均和阮大猷方才定下心来,同时相视一笑。室内略有些僵硬的气氛也随即活络了开来,阮大猷说起了朝堂最近发生的几件趣事,而严均则说起了李纲的婚事,最后哈哈大笑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李伯纪也老大不小了,京城不少名媛还紧盯着他。如今这下聘一事传扬出去,也不知有多少官宦人家都重新挑选佳婿了。”
  “娶妻容易嫁女难,真真是一点不假。”阮大猷也接上了口,又自嘲道,“所幸我没有女儿,不用担心这种事,否则选中的佳婿被别人抢了,只怕是心头郁郁。不过,说起来韩粹彦还真的是会生女儿,凭着相州韩氏的声名,更不怕女儿嫁不出去,真真是好福气啊!”
  听到阮大猷堂堂一个中书侍郎也发这种感慨,高俅情不自禁地翻了个白眼,没好气地道:“若是你有女儿,只怕是早被人抢去了,哪里还会留到今日?向来金明池前抢进士都是出名的,你一个相公出马,哪个单身的进士会出口拒绝?”
  三人大笑了一阵,严均却想起了另一阵传扬甚广的事,心中便有些不安。趁着如今话说开的功夫,他便斟酌着语句问道:“伯章,我倒想问你,令千金的事情究竟是怎么回事?”
  阮大猷闻言也露出了关注的神情,他亦是不得不如此。政事堂诸人中,他比何执中的资历更深,在这个位子上坐的时间更长,但是,身上的高党烙印却是没法去掉了。倘若高俅的仕途因为这种事情而受到阻碍,那么,他也同样会受到威胁。从本心来说,对于迎娶公主或是联姻宗室这种尊荣,大宋的文臣并不是十分热络的。
  人家都已经问了出来,高俅便不好再出言搪塞,略一沉吟便说道:“提出此事的乃是圣瑞宫孟后,不过孟后未曾复位,对于朝政向来也不经心,会提出这种事情,一定是有人在背后撺掇。昔日孟后被废,朝廷在位的这些大臣多多少少都有些干系,但在圣上将孟后从瑶华宫迎回圣瑞宫之后,各家大臣无不曲意弥补,所以这一层已经不再重要了。我听说,蔡攸的夫人宋氏出入圣瑞宫频繁,兴许便是她在其中作梗。”
  “圣上至今还没有正面表示心意……这就有些可虑之处了。”阮大猷毕竟比高俅严均年长,此时皱着眉头思量了开来,“伯章,圣上喜爱令千金的事情,宫内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所以,说是想要她当儿媳估计也不是空穴来风。之所以圣上没有提出来,只怕也在担心此事对你的影响。太子殿下和嘉王……”
  说到这里,他便拿眼睛去看严均,却不再往下头说了。
  此中关节大家都很明白,太子妃也就是日后的皇后,自然尊荣无双,但是对于一个家族而言却未必是好事。而且,大宋的皇后除了钦圣向皇后和昭怀刘皇后乃是出自文臣之家之外,全都是出自禁军世家,所以说,文臣——尤其是大权在握的家族出现一个皇后,绝对是朝臣无法接受的。
  而倘若高嘉嫁给嘉王,凭借天子对高俅的信任,高俅说不定还能继续当他的宰相。但问题在于,嘉王赵楷不是寻常的亲王,而是皇次子,也是天子官家最喜爱的皇子。如此一来,倘若太子有什么万一,或是出了什么纰漏,只怕嘉王还是有问鼎大宝的可能。退一万步说,只怕就是如今的皇太子赵桓,对于这个弟弟肯定也不是没有提防的。
  “只可惜我儿子太小!”严均这句话的感慨惋惜之意显露无遗,“京城官宦子弟虽然不少,但也找不出几个像样的。当然,都还太小了,是好是坏看不出来,倘若再过几年说不定还行。唉,真真是一件难事。”
  “能拖则拖吧!”高俅如今只有用一个拖字诀,此时长长叹了一口气,转而苦笑道,“说着说着竟被这种儿女之事耗去了大半时光,倒是把正事给忘了。我问你们,册妃的事大约已经差不多了吧?”
  “大约快了。”阮大猷对于此事向来不怎么上心,此时便随口道,“大理将来便是我国藩属,所以大理公主大约会比高丽公主早入宫几日。高丽使团如今还在仪制问题上缠夹不清,礼部那些人已经头痛万分了。对了,伯章你问这个干什么?”
  高俅却没有回答这个问题,而是转头向严均问道:“均达,李伯纪回来之后,可有对你说起高丽如今国中情况?”
  “他提到过。”严均虽说是枢密使,但如今军情比不得朝局重要这种时候,他自然也不会把全副精神扑在小小一个高丽上,思忖片刻便若有所思地道,“李伯纪说就他看到的高丽军队来说,士气固然是还算高昂,但装备不怎么样,而且以高丽的国力来计算,难以支撑长时间的进兵。而高丽虽说是岛国,海运也还算便利,但是却不像我国这样有武装海船,更没有什么海军。此番看到我国的军事威慑力量,他们的使团可能会向我国提出这方面的要求。”
  这种事阮大猷还是第一回知道,毕竟,自从政事堂归政事堂,枢密院归枢密院之后,军政就大体分开了。他越听越是眉头紧锁,最后干脆冷笑道:“他们倒是好盘算,一个公主就想让我国做出这样的让步?”
  高俅却顺势微微一笑:“让步固然不行,但是,他们的要求也不是没法办到的。”
第四十章
谢幕亦是开幕曲
  一连两次纳妃大典让京城百姓好生津津乐道了一回,仅仅是那长长的嫁妆行列就已经让围观百姓啧啧称羡,更不用说两国同时送出的那一队陪嫁侍女了。对于寻常小民而言,自然是重色多于重德,一面在那里悄悄品评那些侍女的长相,一面在猜测车中重重帷幔中的公主。而当这两件大事尘埃落定之后,街头巷尾依旧可以听到对此事的种种议论。
  送嫁的事了结,大理此次请求册封的事又已经有了结果,使团自然不好在京城多呆。然而,正当高明清松了一口气准备回国事宜时,却等到了一个大大出乎他意料的消息——大宋天子居然亲口邀他在京城多留一段时日,等过了年再走!
  若是没有先前那一档子事,只怕他会受宠若惊,但现在却是心中叫苦。谁都知道先前那段公案还没有了结,高家虽然掌握了大半个大理,可在这大宋却根本没用。早知如此,他必定会苦苦劝父亲不要兵行险招——如今的大理已经不是刚刚立国那一会了,大宋的西南已经比以前安稳了不少,而就他在东京城听到的消息来看,大宋的军队更不是好对付的。倘若宋人一朝起意南下,而三十七部再这么一倒戈,只怕是高氏多年的基业便会就此毁于一旦!
  因此,在正使一行上路时,前去相送的他便是一脸强装的笑意,看上去十万分勉强。而行前乌蒙王罗斡对他说的话更是让他心惊肉跳。
  “高将军,大宋册封的大理王是什么样的官衔,你最好去打听一下,别因为令尊的一点想头而招来了弥天大祸。对了,托你的福,我们这些藩部首领这一次全都得到了大宋天子的册封,实在得道一声谢谢才是!”
  出城走了一日,使团便在驿站中歇息。而避开旁人,驿官便将罗斡带到了一个不起眼的小房间中,笑吟吟地请其入内,随即便转身开溜了。尽管心知肚明里面等候的是谁,但罗斡还是忍不住心头一阵激动,回头看了看周围便推门入内。
  一进门,他便看到那边的书架前站着一个巧笑嫣然的女子,不由脱口而出道:“阿玲!”
  “父王!”白玲亦疾步走上前来,一把抓住了罗斡的双臂,却是一句话都说不出来。虽说不是亲生父女,但她早已将对方视作了真正的父亲,此刻久别重逢,千万言语却都堵在了喉头。良久,她才迸出了一句话:“此次你一走,就不知道什么时候相见了。”
  “你嫁了一个好人家,我这个当父亲的就放心了!”罗斡毕竟是大山中长大的豪爽男儿,伤感的情绪只维持了一小会便消散而去,“此次我进京多亏了你相公相助,乌蒙部得到的好处不计其数,将来也不必仰仗别人过日子。我乌蒙部并不在大理三十七部中,却和他们都有些亲族关系,此番混在大理使团中前来,原本是担了干系的,如今就好了,再不用担心那么多。”
  听罗斡这么说,白玲心中自然欢喜,面上自然而然就流露了出来,最后却有些惋惜地道:“原本我还想把儿子带出来让父王看看,却怕惊动了别人,以后也不知道有没有这样的机会……”
  “你那夫婿是做大事的人,这种事情自然得小心。”罗斡见白玲如今愈加娇艳,忍不住又感慨道,“看朝廷的架势,他日大理只怕也不会放过的。我知机在先,以后还能占些优势,否则像高明清这样不识相,肯定会给整个乌蒙部带来大祸!”
  “高明清!”
  提起这个名字,白玲自然是咬牙切齿,好一阵子方才平复了情绪,但仍免不了恨恨地道:“倘若不是此人作祟,相公怎会遇到这许多麻烦事?高氏世代为大理相国,想必是舒心日子过久了,居然把主意打到了这里来!”说到这里,她深深吸了一口气,遂不再纠缠这个话题,而是郑重其事地嘱咐道,“父王,朝廷即将设泸南沿边安抚司,今后在西南只怕也会有大动作,你在诸部之中颇有影响,若是亲善的,不妨让他们收敛一下,日后必有好处。至于那些冥顽不灵的,便随他们自取灭亡好了。”
  罗斡知道白玲这些话不外乎是替高俅嘱咐的,自然是点头记下,心中却不禁狂跳不止。西南的局面等闲是不好动兵的,光是那些乱七八糟的峻岭之中,便足以藏下无数蛮兵,而即使是再好的骑兵或是步卒,在这样的地方也难以发挥出两成本领。难不成,大宋真的是动起了以夷制夷的心思?
  他想着想着连忙定了定神,脸上的神情亦镇定了下来。他身上有汉人血统,因此在立场上也更偏向于大宋,只要能够保住自己的部族和地盘,其他的他并不十分在意。毕竟,螳臂当车智者不为,这一点道理他还是懂的。
  父女相见本有无穷话题要说,只是时间有限,罗斡亦不好在人前消失太久,最后又将一把自己亲手所制的短刀塞给了白玲:“你如今人在大宋京城,应该是用不上这些打打杀杀的东西了,但是,这样东西我还是得给你。呆在这里大半年,我也算是渐渐看清楚了,这种杀人不见血的地方比战场上真正的厮杀更可怕。阿玲,如果觉着身心疲累的时候便看看这个,你虽然有汉人的血统,但依旧是我乌族的女儿,别忘了你夫婿的身份!”
  接过那柄短刀,白玲郑而重之地点了点头,眼看罗斡离开了房间,她方才感到一丝入骨三分的疲惫。丈夫也隐约对他提过,什么时候天下大定便效仿古人游玩天下,可是,那一天究竟要什么时候才能来?
  正如白玲感慨的那样,浮生偷得半日闲固然可贵,但是要高俅这样一个人真的淡出朝廷中枢,确实是难为了一些,尤其是他如今这种正当盛年的时候。如今尽管不用管事,但是,明里暗里的朝局依旧无法逃出他的观察范围。凭借那些多年积攒下来的人情班底,那原本温温吞吞的文火正渐渐烧地旺盛了起来。
  尽管高明清自己对被留在东京城心有惊惧,但外人谁都不这么看。比起曾经强盛一时的辽国西夏之外,大理于大宋来说只是一个小国,所以哪怕是刚刚抵达京城没多久的高丽使者,也都对高明清的特殊待遇眼热不已。
  没人会以为这是留质的意思,毕竟,大宋天子都明说了,明年过完年就让高明清上路。再说,若真的是留质,高明清还不够资格,横竖都有大理公主呢。当然,对于高丽使者来说,要理解大理国实际上是由相国高氏一族做主还有点困难。
  所以,当赵佶在崇政殿召见高明清的时候,顿时在四方馆引来了一阵侧目。然而,当高明清战战兢兢来到了崇政殿时,当头却看到了一个不应该出现在这里的人影。高俅的辞呈不是还悬而未决么?怎么居然在这里?
  行过礼后,他在内侍安排的锦凳上战战兢兢地坐下,然后便认命地等着上面的赵佶发话。果然,不多时便听到赵佶问道:“朕闻听大理高氏一门世代忠良,掌持大理国政已经有数百年。此次看到高将军,果然觉得是世家风范,兼且又和朕的高卿家同姓,实在是有些巧合呢!”
  高明清没有料到赵佶兜兜转转居然把话题扯到了这个上头,一时便有些语塞,好半晌才含含糊糊地蒙混过关。然而,就在他思忖着这位大宋天子究竟是打什么主意的时候,他突然听到上头那位笑道:“说起来高将军还真的是好本事,区区几句话就让朕的肱骨大臣陷入了有口难辩的窘境,大理高氏果然是人才辈出!”
  这句话的含义就重了,饶是高明清知道赵佶今次召见没什么好事,此时还是感到脑袋犹如炸开了一般。虽然事情是从他这里捅出去的,但问题在于,高俅那些罪名是别人弹劾的,而且用的都是风闻,没有指名道姓说是他说的。因此,即使他被皇城司骚扰了好几回,但始终没有真正陷入这场风波中去。可如今赵佶这么问,分明是认定此事由他而起。
  就算他父亲高泰明乃是大理相国手握重权,但在这中原可是不见得有用。而且,如今大理的军力已经被三十七部牢牢牵制住,不可能再和大宋这样一个超级大国过不去!
  见高明清不说话,赵佶和高俅对视一眼,同时露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笑容。今天的事完结之后,对外会宣布一个让所有人信服的答案,而这场戏是否逼真,自然需要高明清的配合。至于此人答应不答应,两人全都相信,在这样的情势下,高明清一定能够做出选择的。
  这样的情势,由不得高明清有其他的选择。况且,留下此人,也正是要在不惊动大理使团其他人的情况下,悄无声息地把事情办了!
  明年,便是政和元年了。政和政和,怎么也得政通人和不是?
第十七卷
政通人和
第一章
动荡起波澜无边
  大观四年末,朝堂上突然传来了一个惊人的消息。
  准高俅因病请辞奏,徙封陈国公,为开府仪同三司,中太一宫使。
  对于百姓而言,无论天子官家给了高俅什么样的补偿,其中一条却是确定的——那就是高俅再次罢相了!联想到蔡京在无数弹劾之中屹立不倒,而高俅反而因为一通子虚乌有的流言而遭到了这样的待遇,街头巷尾自然是议论纷纷。
  原因很简单,作为东京城的百姓,他们也许不懂朝廷政令,但有一点却是人人都看在眼里的。传言中高俅家人经营的那些铺子产业,隔三差五便有各种义举,或是资助穷人家少年念书,或是周济米面,或是寒冬腊月开设粥铺。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成年累月做下来,自然为高俅积累了一些声名。再加上高俅不像蔡京那样虽说继承了王安石的政见,同样也继承了那些骂名,他在朝野中的风评要比蔡京高上一筹不止。
  然而,这一切都难以弥补蔡京即将一人独相的事实。旨意下的当日,蔡攸府邸便肆无忌惮地设宴庆祝,倒是原本应该高兴的蔡京却无论如何都高兴不起来。去了一个心腹大患原本是好事,然而,倘若又平白无故多了一个熟悉自己的敌人,那么,他先前的所有功夫就全都白费了。多年苦心栽培,想不到竟是养了一个白眼狼!
  就在这样一片纷乱的议论中,刘仲武那里却再次传来了捷报——由于西平军司龟缩至瓜州沙州一带,肃州不战而降!
  历来中原用兵都以不战而屈人之兵为上,因此,这个消息传到京城的时候,顿时冲淡了百官对于如今朝局的忧惧。当然,那些以为朝廷开疆拓土过快,不该单取西北不毛之地的议论也同样存在。在这些人眼中,但凡不是中原之地的,大可拱手送给蛮夷,不必花费天朝之兵前去征讨。
  这样的迂腐意见赵佶自然不会去理会,当时盛唐之时,西域各部族无不臣服于诸都护府之下,这样的盛景作为一个君王不会不渴望。再者,西凉数州并不是传统意义的不毛之地,高俅当年给他灌输的贸易论他到现在还牢牢记着,心里不免盘算着等到拿下沙州瓜州,便可以派出一支使团往西而去。
  和报捷的人一起进京的还有十岁出头的刘琦,对于这次来京,他心中自然不是没有好奇。而即使是他的父亲刘仲武,也不明白为何前次的圣旨上会提到刘琦的名字,因此此番不得已之下只得将其送到了京城以备召见。刘仲武有九个儿子,其他年长的儿子也不乏立有军功者,此次唯独召见小的,自然让很多人有所不解。
  由于刘琦年纪小,在随行将佐往枢密院报备的时候,他便只能呆在外头等候。他却也不怕生,好奇地打量来往的官员不说,还悄悄地往枢密院中张望。看到他这个样子,几个枢密院的吏员主事不免心中好笑,只是想到这是天子亲口提出要见的人,自然不好和小孩子一般见识。
  “九郎!”
  听到这声唤,刘琦立刻循声望去,见是童贯,连忙三两步奔了上去。他乃是军官世家出身,再说年纪还小,自然不知道童贯的内侍出身有什么打紧。再加上他曾经亲眼看到过童贯随军的情景,此时遇到更是倍感亲切。
  “童大人!”
  童贯闻言眉开眼笑,此次事情原本就是他一力促成,因此,看到刘琦一身整齐的袍服,虽说年纪小小却也流露出英武气息,心下自然满意。他和刘仲武平辈论交,便上前摸了摸刘琦的头,然后便笑道:“圣上不日就要召见你,你家在京城没有宅子,就先住到我那里去吧!面圣可是了不得的大事,就连你爹也没遇上几次这样的好机会,到时你可别露了怯!”
  行前刘仲武早就吩咐过刘琦到了京城可去寻童贯问计,因此听到这话,刘琦自然高兴,当下连连点头。不多时,进枢密院的几个军官便出来了,看到童贯纷纷行礼,一丝不苟地叫了声童帅。尽管童贯如今不过是暂代殿前都虞候,但是,这一任命能够看出天子官家的宠信,因此这些军官作为当年和童贯同在西北军共事过的,自然更是不敢怠慢。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64/28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