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太尉新传(校对)第23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39/282

  见郑居中低头不语,高俅心中暗笑一声,不免又送上了一颗定心丸。“我知道,达夫一心一意地想要作一个名臣,未免担心有人阻了你的上升之路,你不要否认,这是人之常情,你我相交多年,说开了有什么不好?就是我,也从不是云淡风轻的性子。”
  此时,智光也接口道:“高相公快人快语,不过,老纳却有一个顾虑。诚然,蔡相公和小蔡大人都是能力卓著的人,只是,我朝向来没有兄弟两人同在政事堂的规矩,之前蔡相公掌政事堂,小蔡大人执掌枢府,而这已经令士林一片哗然。如今严相公在西北立了大功,担任枢使乃是众望所归,小蔡相公却胜在资历,自然不可能去枢府居于他人之下,若是那样,只怕将来不好处理。”
  郑居中见话已经说开了,索性更加直截了当:“高相公,我于蔡相公并没有什么私怨,反而之前在他复相之事上,我出力犹多,可是蔡相公却一直不欲让我在仕途上有什么进益,要说我对此没有怨言,自然是不可能。此次河北之行,我不能说自己未带任何私意,但是,平心而论,我至少是竭尽全力,所作所为也是有目共睹的!蔡元度往日便是难以揣摩的人,我虽然不担心他插手河北事,但却不能不防他背后拆我的台。”
  见高俅脸色一沉,他暗自咬咬牙,犹嫌火烧得不够旺。“相公,虽说大敌当前自当同仇敌忾,但是,如今西北大患一朝解除,而对于朝廷而言,河北如今最重要的是防御和准备,并非立刻进兵,如此一来,难保他人不把精力放在内部。相公一向在外间大事上深谋远虑未雨绸缪,有的时候却仍需提防小人作祟。”
  对于郑居中如此露骨地提醒自己提防蔡京,要说心中没有疙瘩,高俅自忖没有那么好的心性。但是,他仍然有足够的自信,蔡京不会在这个时候动手,毕竟,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如今自己的羽翼已经丰满,又有严均作为臂助,朝中内外的喉舌更不比蔡京少。尤为重要的是,在如今这种时候,在如今这样的天子面前,挑起内斗无疑是把自己往火坑里推,否则,往日蹦跶得最起劲的蔡攸怎么一点动静都没有?
  他向来不相信一个人会完全转了性子,所以,无论蔡攸如今如何沉稳,他都存着一份警惕,更不用说老谋深算的蔡京了。只不过,提防是一回事,出手便是另一回事。而面对郑居中如此重的名利心,他不得不稍作遏制。
  “达夫,你刚刚说的这些,我心里有数,你不必担心。”他突然把话题一转,岔到了宫中的情形,“想必如今圣上又要纳妃的事情,你应该听说过。年前刚刚娶了辽国公主,今年少不得又要纳了高丽公主和大理公主,这么一来,圣上就更不便立后了。郑贵妃乃是聪明人,如今后宫虽然家世各异的嫔妃众多,隐隐之中更是以他为首,而这恰恰是于你有利的。”
  郑居中以贵戚起家,平日就怕那些大臣会因此而诟病,所以对后宫的风吹草动往往异常注意,此时听高俅这么说,耳朵早就竖了起来。然而,当他听到有利两个字时,不免异常疑惑。但问得太明白也不太好,他只得嗫嚅着问道:“高相公,此话怎讲?”
  “须知郑贵妃一朝正位皇后,为了贤德计,恐怕你就要避嫌了!”高俅微微一笑,把这个重若千钧的答案抛了出来,“达夫,如今大臣之中对于你安抚河北有异议的人仍然不少,要想今后再上一步,只有实绩方才是最重要的。”
第二十章
迎亲前夕各奔忙
  由于大理使团一行还未抵达,而高丽使节王继又刚刚回去不久,因此,陈国公主的婚事很快就被礼部摆到了最重要的位置。对于百姓而言,能够看到一场盛大的婚礼便已经足够,但是,对于宗室和百官而言,心情无疑是异常复杂的。
  这是西军将门世家中第一个与公主联姻的,这也即将是大宋第一位当了驸马仍然可以领军在外的将领。作为一个开创一时风气的人物,姚平仲无疑成了所有人目光的焦点。而一群即将因此而得益的宗室,则更是都在那里准备礼物,想要酬谢一下这位给他们带来幸运的驸马。
  大宋宗室是最憋屈的,在文事上有才的不能进朝堂为国效力,在武事上精通的不能上沙场立马横刀,然而,这一条祖制也不知道用了多少年,大宗正司摆在那里,一个个老王爷的例子都放在那里,不敢怒不敢言这六个字算是最好的写照。现在,天子官家下旨,将在宗室子弟之中别开一科,用来挑选人才,这怎么不是最好的机会?
  事到如今,姚平仲自然不可能再躲在王恩的府中避风头,心不甘情不愿地回到了自己家里——这一回,他不可能再住在姚麟的老宅了,如今他的伯父姚雄和父亲姚古都已经归来,自然是要为了婚事而好好筹备一番的。而由此引申出来的一大堆事务,则让这三个一辈子在战场上拼杀的武人欲哭无泪,就连两个老的也在心中叫苦不迭。
  叫苦的远远不止姚家那一口子,宫中的陈国公主赵婧同样是苦不堪言。虽说赵佶说过,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但问题是,有很多事情就连省略都做不到,再加上各宫嫔妃频频往她这里串门,她每日都要打点精神应对,就连和她同住的秦国公主赵芙也同样翻起了白眼。
  “二姐,我如今才知道,宫里居然有那么多娘娘!”赵芙打开刚刚宋婉仪送来的那个匣子,见里头一件件首饰熠熠生辉,不由哀叹一声盖了起来,“以前怎么没见过她们的影子?除了郑贵妃还会命人送些东西之外,其他的人何曾理会过我们这两个没了父亲的公主?”
  “噤声!”赵婧被赵芙这种大大咧咧的态度吓了一跳,连忙告诫道,“你糊涂了,这种话怎么能随便乱说!芙儿,你迟早也是要嫁出去的,若是老这样,将来难保不会祸从口出!”
  “谁说我要嫁的?姑奶奶我还就是不嫁了,到时候照着以前几位公主的例子,我出家作姑子去!”赵芙嗤笑一声,满脸的不以为然,“再说了,像姚平仲那样真正年轻有志气的,天底下能挑出几个?尚主的武臣还能任用,可尚主的文臣将来怎么可能大用?光是唾沫星子就把人淹死了!”
  听赵芙如此说,赵婧的脸色不由黯然了一下,转而又有些担忧。她选中了姚平仲全都是一厢情愿,前头虽然有不少公主出嫁,但是,幸福的又有多少?还不是有那么多驸马照样三妻四妾,甚至宠妾爬到公主头上的也有。虽说从传闻来看,那姚平仲决不是这样的人,可是,谁能担保将来如何?
  赵芙虽然年轻,但是,见姐姐垂头不语,心中立刻明白她在担心什么,当下也不说话。正当屋里一片沉默的时候,外间突然传来了一阵金铃叮铛的声音。
  “婧姐姐,芙姐姐!”
  高嘉风风火火地冲了进来,见两人又惊又喜地站起身,便从背后拿出了一盒酥糖:“这是刚刚从集市上买的,上次在宫中吃的那个太细了,一点嚼劲都没有!”
  赵婧和赵芙还在少女的年龄,对于这样的零食自然不会拒绝,三人便坐在了小桌边,赵芙又命宫人摆上了满桌的果子,大家一边吃一边聊起了闲话。
  说来说去,话题最终还是落在了即将出嫁的赵婧身上。听赵芙说赵婧在担忧嫁为人妇之后的日子,高嘉忍不住噗嗤一声笑了出来。
  “婧姐姐,我听爹爹说,希晏哥哥往日在外几乎从来不沾惹女人,所以才会到现在都没有成亲。你们成亲之后,你就放一百个心,他一定会对你好的。”仿佛仍嫌这信誓旦旦不够,高嘉眼珠子一转,又眉开眼笑地说,“上次他来的时候,还问过我你的不少事,所以呢,这成婚之后,只要你不嫌弃他一直在外头打仗,其他的就根本不用担心。”
  听了这话,赵婧心中极为欢喜,不过她毕竟脸嫩,嗯了一声便不知该说什么是好,反倒是赵芙仿佛当自己事一般,连连点头不说,还在那里发了一句感慨:“千万人中选驸马,难得挑了这么一个好的,还不至于拆散鸳鸯,弄得妻离子散,真是再好不过了。”
  高嘉听得几乎一口喷了出来,但还是不免呛得连连咳嗽。赵芙原本就和她差不多的脾气,如今迷上了外边说书那一套,更是和那些规行矩步的公主不同。只不过她高嘉不是公主,大不了今后便一辈子不嫁,可赵芙要是如此,只怕将来就肯定得出家去当姑子了。
  她正寻思着说些什么话排解,外边便传来一阵喧哗,不多时,便有宫女匆匆来报,说是郑贵妃来了,赵婧和赵芙连忙迎了出去。合宫之中,郑瑕为人是最厚道的,也正因为如此,如今尽管后宫一大堆人,她却依然稳稳压过耶律燕一头。
  高嘉却不耐烦在这种场合中凑热闹,因此,趁着别人不注意,她悄悄地从侧门溜了。等到郑贵妃和赵婧赵芙进来的时候,看到的便是空无一人的房间。这已经是每每发生的常事,三人对视苦笑一声,没人把这种事放在心上。
  这时节仍旧还冷,因此,宫中那些内侍也都裹着厚厚的冬服,来来往往的样子便显得有些臃肿。高嘉一路到了福宁殿,一进门方才听说赵佶去了还在修建的延福宫,她却不耐烦久等,正想自己回去,谁料正好遇到了来这里寻父皇的赵桓和赵楷。
  这兄弟两人只相差一岁,又都是天子最宠爱的皇子之一,往日便自然有些比较。只是如今正了皇太子的名分,赵楷听了母亲的话,凡事便不再处处出风头,反倒得了赵佶的喜欢。而赵桓也在几位宰辅的教导下,在几个弟弟面前多了一些兄长的关怀体贴。所以,册立了皇太子后,一群皇子之间反倒更和睦。当然,内中究竟如何,就不足为外人道了。
  “嘉儿!”
  先开口的是赵桓,然后才是赵楷,之后,两人便很有默契地交换了一个眼神。这个小魔星连他们的父皇都不敢随便招惹,他们自然知道什么时候该说什么话。此时,身为兄长的赵桓便笑着问道:“父皇去了延福宫,听说那里如今已经修好了一个园子,你要不要去看看?”
  “园子?”高嘉对于一切纯粹用来炫耀富贵的地方并不感兴趣,但是,从她对赵佶的了解而言,这位赵叔叔无疑并非那样无聊的人,既然如此,那园子想必有可看之处。放着两个现成的皇子在这里,她当下便毫不犹豫地点了点头:“好啊,那便劳烦太子殿下和嘉王带路了。”
  这一声太子殿下和嘉王叫得赵桓和赵楷大皱眉头,要知道,往日这小丫头可是没那么客气的。话虽如此,谁也没有开口问一个原委,赵楷对福宁殿的内侍吩咐了一句,两人便带着高嘉乐悠悠地往拱辰门那边走。
  由于高嘉常常入宫惯了,走的道往往是没多少王公大臣的,而赵桓赵楷两兄弟自然也不希望被人盯在后面,所以尽选了那些小路。三人都是孩子,即便这两兄弟平日最喜欢在父皇面前显摆,此时绝口不谈政事,反倒是在那里议论着赵佶最近的一些诗词。
  高嘉一边听一边在暗中翻白眼,心中很有些鄙薄。诚然,赵佶的诗词是大宋历代皇帝之中比较出彩的,但是,其诗词的水平远远比不上那些书画,更不用说和那些有名的大家相提并论了。当然,儿子说老子的诗词好很正常,但别在自己面前显摆好不好?
  “对了,如今外边有些议论,说是辽国答应册封金国国主为大金皇帝,却被拒绝了。”也许是看到高嘉的态度有些百无聊赖,赵桓冷不丁地冒出一句话。反正这不是他从大臣口中听来的,而是几个小黄门在外头办事的时候听来的传言,因此这个时候说出来,倒是没有多大关系。“金国虽然连战连胜,但不至于如此狂妄吧?”
  见兄长提及国事,赵楷虽然年纪小上一点,但同样不甘示弱:“辽国虽大,但是已经不比多年,金国挟久胜之威,怎么会轻易罢休?皇帝是要自立的,倘若让别人封,这脸面上就说不过去。再说,如今是谁不愿意打仗,这件事还说不准呢!”
第二十一章
出师未捷身先死
  这一个太子和一个亲王煞有介事地议论国事,高嘉却只是眉头微微一皱。这种军国大事她在家里也曾经听说过不少,毕竟,父亲高俅接见外头那些大臣的时候,她常常有事没事地在廊下偷听,久而久之并不像平常闺阁女儿那般一无所知。
  这天已经变了,金国既然和辽国停战,是是非非还没个准呢,如今哪里知道后续如何?
  正当赵桓和赵楷用期待的目光看着高嘉,等待她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时候,后面却突然匆匆忙忙冲过来一个小黄门,一看到赵楷和赵桓便慌忙行下礼去。
  “拜见太子殿下,拜见嘉王!”
  赵桓一眼便认出那是福宁殿的内侍,见其满面焦躁,脸色顿时凝重了下来:“你这般急急忙忙的,可是有大事向父皇禀报?”
  “是。”那小黄门连忙点头,“刚刚政事堂几位相公来福宁殿请见,知道圣上不在之后,全都急得团团转,命小人即刻将圣上寻回去!”他一边说一边看了看在场的三个人,最后咬咬牙道,“听说,是辽东那边有了大变化!”
  话音刚落,赵桓和赵楷便低声惊呼了一声,面上满是惊讶。刚刚说了此事,这里就突然传来了这样的消息,难道是真的有什么大不了的变化?忖度自己原本就是要往那边去的,赵桓便歉意地朝高嘉打了个招呼,和弟弟带着那小黄门急急忙忙地朝拱辰门赶去。
  知道去了也没有多大用处,高嘉立刻打消了跟过去看热闹的主意,心中却暗自琢磨了起来。既然前时曾经传说金国和辽国停战,那么,如今还能有什么变化?联想到父亲和那个李纲多次会面时,含含糊糊提到的一些词语,她的心中顿时浮上了一种奇妙的预感。
  那个雄才伟略的完颜阿骨打,莫非是要死了?
  正如高嘉瞎猜的那样,当赵佶赵桓赵楷匆匆赶回福宁殿的时候,得知的便是这样一个极其具有震撼力的消息——金国雄主完颜阿骨打,居然去世了!
  尽管对此早有准备,尽管早就在期盼着这一天,但是,当真正确定了这个消息的时候,赵佶还是感到一颗心狠狠地悸动了几下。他虽然不如高俅那样能够预知未来,但是,对于完颜阿骨打在起兵之后的种种事迹,却是异常清楚的。能够以所有部族数万的人力应对数十万的辽军,而且能够一而再再而三地取胜,其中艰险外人又哪里清楚?只可惜,金国的崛起最初对大宋来说是好事,但是,其席卷整个北方却是大宋无论如何都不想看到的。所以,完颜阿骨打必须死,否则,大宋必将寝食难安。
  长长嘘了一口气后,赵佶沉声问道:“这消息是否可靠?”
  蔡京瞥了严均一眼,严均便当先站出来点点头道:“圣上放心,这消息枢密院曾经由多个渠道求证过,应该不会有错的。而金国上下已经习惯了吴乞买主持大局,所以,与其把消息一直隐瞒着,还不如索性抖出来。我们中原有一句话说哀兵必胜,说不定他们也在想这个主意。”
  “那辽国对此有什么反应?”赵佶丝毫不肯放松,紧接着又问道,“先头虽说罢兵,但辽国并未占得多少好处,反而还要在辽东布置重兵,这样耗下去,恐怕辽国就是再大,也难以支持这种巨大的消耗。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固然不假,但是,迟早会有撑不住的那天,朕就不信辽国那些自负豪勇的宗室子弟会眼睁睁看着金国新旧交替。”
  “圣上顾虑的,臣等也曾经考虑过。”高俅接上话头,和一旁的阮大猷交换了一个眼色,遂上前解释道,“辽国虽说在辽东有三十万大军,但实质上估计只有二十万左右,而这些人互不统属,很难由一个人统一指挥。要说反扑,恐怕还会被各个击破。而上京那两位太后虽然有意扑灭辽东火种,但是,金国羽翼日渐丰满,反倒是辽军疲累,不是一时半会便能奠定胜局的,更何况,南京道耶律淳意向不明,所以他们更是不敢轻举妄动。”
  高俅的言下之意,赵佶一听便明,但心中却有一种难言的焦躁。完颜阿骨打这么一死,国内必定要推举一个领袖,由于阿骨打的几个儿子都还小,接任都勃极烈位置的必定是吴乞买,但是,若让他们这样安稳地即位,金国岂不是在短时间内就能完全消化旧主去世这样一件大事?若是不能在这上面兴风作浪,当初苦苦用计让阿骨打这么早死岂不是完全白费?
  一时间,殿中一片沉默,几个宰相全都在低头沉思,御座上的赵佶更是默默不语。此时,侯蒙未免觉得情形有些不对,只得轻轻咳嗽了一声:“圣上和各位相公未免考虑得太远了。其一,我国如今尚未有越过河北边境的意思,虽然与辽国更亲近一些,却也未曾和金国交恶,此事的后续效果如何,自该让辽国去头痛;其二,西北大战刚刚消停,我朝更应该将精力放在稳定人心以及整军上,唯有一切准备做好了,方才能够立于不败之地。至于女真是否能够渡过这一段难关,臣以为他们肯定会一致对外,毕竟,比起其他,存亡一定是首要的。”
  老成持重的侯蒙这么一说,赵佶虽然还有些不太满意,但也觉得自己太过心急了。倒是高俅顺势笑道:“如今确实轮不到我国来忧心这些事,上次吴乞买使宋的时候,看到的情景估计会牢牢铭记在心,绝对不会把我大宋放在心上。再说了,他们看到我大宋迟迟不敢越河北边界一步,更不会注意我们这边的动向。倒是辽国上京两位太后那边,圣上在正旦的时候还派去了使节,可谓是给足了他们面子。由此一来,两边全都扯平了,任由他们去斗,我朝自可坐山观虎斗即可。到时候哪一边要是撑不住了,我国便站出来打打太平拳,岂不是更好?”
  “伯章,你倒是敢说!”赵佶心情渐好,忍不住取笑了一句,“人说国之行事必以正道,在朕看来,只要能够取胜,只要与国有利,一些歪门邪道未尝不可。唔,如今那两边一时半会打不出一个结果,倒是我朝冗官越来越多,也该把力气放在这上头了。”
  提到冗官两个字,在场的人全都是面色微变。先前在江南东路和两浙路已经渐渐开始裁汰冗官,而由此带来的结果是,朝廷一次性开销大大增加。虽然在今后一些年中能够省却麻烦,但是,这要是往全国推广,无疑却是任重而道远。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这是太祖立国的祖训,若是全然改了,大宋的统治基础便会有不牢固之虞。
  蔡京见所有人都在看自己,知道自己这个首相怎么也逃不过这一关,只得站出来先把江南的情形转述了一遍,末了才语气沉重地说:“我朝为了表示优容,每次取士都有数百人,而累积下来的恩荫官吏子弟,更是一个相当庞大的数目。这些人不务生产,若是家里有田产或是其他家业的倒也罢了,但那些只靠朝廷俸禄养家糊口的,一旦遭到了裁汰,朝廷一次性补偿的那些银子只怕会立刻被人挥霍一空。圣上,冗官固然是朝廷的最大负担,但真的整治起来,却得慎之又慎,以臣的意见,在江南东路和两浙路之外,还是先从京畿路开始。”
  对于蔡京话语中那种缓缓推行的意思,所有人都能够听得出来。毕竟,如今大宋仍然是承平治世,不能用重典。倘若一味用雷霆霹雳手段,却忽略了小意优抚,只怕是士大夫阶层立刻就要乱套了。一百多年的好日子过下来,突然告诉别人好日子到头了,谁能忍受得住?
  “你们的顾虑便是朕的顾虑,但是,时间不多了。朕还年轻,倘若不能在朕的治下将这些一条条推行开来,全部留给儿孙辈岂不是更加难做?一代人不行,便有两代人,总而言之,不能让国库一天到晚这么空空如也!”
  此话一出,殿中众人无不躬身应诺,而一旁未曾离开的赵桓和赵楷却是另一番感受。往日他们虽然得父亲宠爱,但是,这样露骨的感慨却是从来没有听到过的。想到一直以来受到的各种教导,赵桓暗自握紧了拳头。
  而赵楷则在殿中诸位宰辅的脸上扫了一眼,低下头在心里紧张地盘算了起来。太子已经册立了,虽然以往有宗室亲王不能干预政事的规矩,但是父皇既然有意废除陈规,自己能不能找些其他的事情做?一个不管事的亲王,实在是太令人憋闷了。
第二十二章
该出手时就出手
  福宁殿这一遭议事之后,回到家里的蔡京未免有些闷闷不乐。原因很简单,他着实不想做这样一个恶人。他这个首相虽然不怕别人的弹劾,但是,倘若反对声太众,一旦遇到什么契机,那么,崇宁五年星变罢相这样的事难免不会再来。
  他最最渴望的名声已经到手了,西北平定虽然是严均的大功,但是,有谁能说这其中就没有他殚精竭虑的功劳?当年王安石派王韶开边,从而取得了莫大的政绩,现如今,他的声名又哪里弱了王安石?大宋历代那么多皇帝,有哪位皇帝能够像赵佶这样开疆拓土,成就一时盛世的?他这个宰相被称为名相已经够了,若要再继续下去,如同王安石那样碰一个头破血流,未免真的不划算。
  反反复复这么想着,他未免觉得心中不痛快。只是何执中还在政事堂当值,再说开诚布公地谈论此事颇有不妥;蔡卞又去了大名府,兄弟二人尚未回复到当年的默契,这种事自然是不好拿去商议的;若是叶梦得还在京城,他兴许还可以多一个人分忧……可是现在,要找一个商议的人却是难上加难。
  要说趋附在他羽翼之下的人,着实并不算少,然而,这些人大多怀着各式各样的目的,他很难全心全意地信任他们。更何况,昔日刘逵、张康国、张商英这些人的前例犹在,一旦交付错了人,只怕就连回圜的余地都没有。要知道,天子官家可是在此事上寄予厚望的!
  正当他在书房中想得眉头大皱时,却只听外边传来了一阵敲门声,紧接着蔡攸的声音:“爹!”
  蔡京眼睛一亮,随即沉声吩咐道:“攸儿,你进来吧!”
  蔡攸应声推门而入,身上只穿着一袭便袍。如今他比以前收敛了许多,除非是大朝,否则绝不穿着那一身紫色官服出去招摇,在京城朝官中的名声不知好了多少。即使是昔日那些嘲笑他以大臣之子混迹于饱学鸿儒之中的讥诮话语,如今也大多烟消云散。
  行礼问安之后,他敏锐地看出蔡京脸上似乎有些异样,便开口问道:“爹,听说你和几位相公去福宁殿见了圣上,怎么,可是有什么大事难以决断?”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39/28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