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太尉新传(校对)第12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8/282

  就在七月间,中京附近州县还因为雨雹伤了庄稼而损失惨重,但是,仅仅过了两个月,辽主耶律延禧一行便到了中京城。为了迎接这位君王,留守副留守固然是用尽了心思巴结,城中富贵人家也不得不尽出囊中珍宝,只可怜了本就贫苦的百姓,这一番折腾之下竟是雪上加霜。当然,在大定府离宫中住得惬意的耶律延禧绝对体会不到别人的这番凄苦。
  红袖添香美女在怀,耶律延禧早就把国事忘在了脑后。不得不说,眼前的这个女子真是可人儿,年前,他只是在国舅大父房府上见过一面便难以忘怀,之后干脆藏匿在了宫中。所幸皇太叔和啰噶知情识趣地进言让他选纳,否则,他又怎能公然带着她出行?
  立国近两百年,辽国上下早就不复当年游牧民族的本色,贵族女子同样是以精通诗词为荣,以尽知琴棋书画为傲。毕竟,绝色姿容也许有逝去的那一天,而技艺却只会随着岁月增长而愈加娴熟。此时此刻,那个悠然抚琴而坐的少女便是如此,明亮的眼睛虽然时刻不离耶律延禧左右,但其中却闪烁着一种智慧的光芒。
  一曲终了,耶律延禧抚掌大赞道:“瑟瑟,你的琴艺又长进了!”
  “皇上过奖了,琴技不过是小道,哪里比得上我国恃为立国之本的骑射?”那女子正是去岁刚刚进封文妃的萧瑟瑟,只见她款款地站了起来,上前行过礼后便笑吟吟地道,“圣上既然喜好游猎,他日也让臣妾一展身手如何?臣妾在家里的时候也曾经随父亲出去打猎,这箭法的准头也是很不错呢!”
  “哈哈,朕既然带了你出来,要打猎自然不会少了你!”耶律延禧被萧瑟瑟不落痕迹的恭维说得心中大乐,忍不住上前执住了她的手,“瑟瑟,你既精通诗词,又会琴棋书画,就连骑马射猎也不输别人,朕真的不知道,天下还有什么是你不会的!”
  “皇上也太抬举臣妾了,这治国之道,臣妾不是不会么?”萧瑟瑟顺势坐进了耶律延禧的怀中,突然仰起头道,“皇上日理万机,臣妾也只能借着这些为皇上排遣愁闷,皇上只要不认为臣妾无趣就好!”
  “怎么可能?便是天底下人全都无趣,朕的瑟瑟还是天下第一可人之人!”耶律延禧却没有听出萧瑟瑟的言下之意,相反却把怀中玉人更加抱紧了一些。“人说春宵苦短,如此良辰美景,不若……”
  萧瑟瑟目光一暗,正想设法再说些什么,突然听见门外传来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顿时眉头一挑。紧接着,一个尖尖的嗓子便嚷嚷道:“启禀皇上,萧国舅求见!”
  听到这一声通传,耶律延禧固然是满脸不耐烦,萧瑟瑟也同样是面色阴沉。原因无它,这萧国舅就是萧奉先,乃是耶律延禧的皇后萧夺里懒的兄长,如今的第一宠信之人。耶律延禧原本最爱皇后,自打萧瑟瑟得宠之后,不免分薄了皇后的宠眷,自然让萧奉先大为惊怒。若非是看在耶律延禧十分眷顾这位文妃,怕是早就要有所行动了。
  萧瑟瑟见耶律延禧欲言又止,只得强笑道:“萧国舅此来必有要事,臣妾便先告退了……”
  “瑟瑟!”耶律延禧一把拉住了萧瑟瑟,略一沉吟便开口建议道,“不如这样,你先到后殿避一避,萧奉先不会待太长时间,他走后你再出来。”
  萧瑟瑟原本就想知道萧奉先所来何事,点点头便应了。
  萧奉先一进房便闻到一股女人身上的幽香,眉头不由微微一皱,转瞬又换上了一幅泰然自若的表情。见过礼后,他便直截了当地问道:“皇上,西夏前来请援的使者已经来了很久,若是再拖延下去,一旦宋国再大举进兵,恐怕李乾顺那边难以支撑。”
  “难以支撑?前时不是还有人说李乾顺雄才大略,必定能给宋人迎头痛击吗?”耶律延禧一听这老调重弹,顿时很有些不耐烦,“李乾顺还屡屡来使请求尚公主,照他这个样子,西夏的国土就全都打光了,还拿什么来尚公主?哼,你不会对朕说,要出兵伐宋吧?”
  “皇上玩笑了!”萧奉先起初唬了一跳,怔了片刻便反应了过来,随即换上了一幅笑脸,“自从澶渊之盟后,我朝和宋国井水不犯河水,每年还有岁贡入帐,何必要为了区区西夏而大动干戈?臣的意思只是,让边境那边稍微施加一点压力,免得宋国那个小官家不把皇上放在眼里?”
  “施加压力……”耶律延禧重复了一遍这四个字,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你说得不错,这个大宋小官家一登基便是喊打喊杀的,在西北那边闹得不可消停。虽然说那里和我朝没有任何关系,但此消彼长,关键时刻还是不能放着夏人不管。嗯,说起来,这一次西夏四监军司一起进犯西宁,听说又败了?”
  萧奉先闻言心头剧震,要知道,耶律延禧不理朝政是出了名的,这些外国的军报更是一向由北院枢密管理,这一次怎么会知道夏人又吃了败仗?他强自压下心头惴惴,装出了一幅惊讶的样子:“原来皇上已经知道了?臣刚刚从北府那里得到了消息,还想向皇上分说分说的。”见耶律延禧不置可否,他便明白这位君王并不是真正看重此事,不由长长松了一口气,转而挖空心思地掐头去尾。
  “其实,夏人这一次不过是运气不好。羌人大首领多罗巴既然投了夏国,他们便多了一个天然的向导,再加上青唐一带刚刚归了宋人,诸羌之间还有不少想要起反旗的。结果他们就在可以斩杀高永年的情况下功亏一篑,让宋人得到了调兵的时机。皇上,您说这不是夏主李乾顺倒了大霉吗?”
  “说得倒也是,不过,西夏的军力确实早就不如从前了。”耶律延禧原本就不认为宋国有多大战力,此时更是对西夏的屡遭败绩嗤之以鼻。“唔,就让边关那边摆出一点架势来,看情况再让人出使宋国,让他们的官家罢了战事。”
  “皇上圣明!”
  萧奉先及时送上了一句颂圣俗语,见耶律延禧露出了疲态,连忙知机地告退辞了出来。然而,才出内间,他的脸色立刻变得无比阴沉,挥手招来了几个内侍。
  “这几天皇上都是招谁侍寝?”
  那几个内侍都知道萧奉先乃是皇后的兄长,哪敢有所隐瞒,当下便有人上前低声道:“回禀国舅,自从到了大定府,都是文妃侍寝。”
  “萧瑟瑟!”萧奉先恨恨地在心里骂道,目光中遽然射出一股阴寒,随即声色俱厉地吩咐道,“你们伺候的时候用心一点,无论文妃对皇上说什么,都要一五一十地报给我知道,不许有半点遗漏!”
  见众人噤若寒蝉地应了,他方才满心恼怒地拂袖而去。他的那个皇后妹子一辈子都是个贤良淑德的人,让她在背后耍点计谋根本不可能。而眼看着萧瑟瑟一日日占去耶律延禧的全部宠眷,他的心中如何不急?最最可恨的是,这个女人居然还敢言外朝之事!
  萧奉先一走,萧瑟瑟便立刻出了后殿,见耶律延禧满脸疲倦,立刻奉上了一杯早就备好的热茶,然后方才说道:“皇上,臣妾刚刚在后殿听到,宋国还在对西夏用兵?”
  “是啊,你先前说西夏又遭败绩,朕原本还半信半疑,现在看来,李乾顺果然没用!”耶律延禧轻蔑地吐出一句话,随即摇摇头道,“这些事无关紧要,不管怎么样,宋国也不可能闹得太过分,哪怕他们占了西夏的城池,到时候一旦议和,还是得原样吐出来。”
  “只怕未必吧?”萧瑟瑟轻吐樱唇,见耶律延禧神色大愕,便顺势进言道,“宋国自新君登基以来,用兵西北的规模越来越大,显然是志不在羌人。西夏虽然和我朝屡有仇怨,但毕竟是西北的一大屏障,万一夏人元气大伤,那……”
  “瑟瑟你过虑了!”耶律延禧二话不说地大手一挥,打断了萧瑟瑟接下来的话。“夏人的骑兵虽然及不上我契丹铁骑,但也不是宋人那半吊子的军队能够收拾得了的。哼,自从李元昊称帝开始,西夏和宋国打了多少仗,哪一次宋国不是先赢后输?就算前些年打胜了,最后还不是因为钱粮而收手?宋国的那个小官家不过是想要炫耀军功,不用去管他!”
  见耶律延禧摆明了不想再听劝阻,萧瑟瑟只得怏怏住嘴,心中却是忧心忡忡。她不是那种没有见识的女人,旁人自以为立国两百年的辽国稳若泰山,她却仍旧察觉到了危机,只是,君王不听,她一个女流之辈又有什么办法?
第三十二章
贺帝寿暗度陈仓
  从九月初开始,大宋开封府便开始筹备一年一度的天宁节。由于前三年尚在哲宗赵煦的丧期之中,因此赵佶的生日天宁节一直都没有大肆操办,而这一年西北战事连传捷报,各地又没有什么灾荒,是以从宰相蔡京高俅以下,谁都认为这一年的天宁节不应该再草草从事。
  虽说西北战事如火如荼,用去的钱粮不在少数,但是,一来有高额的茶税顶着,二来这一年又算得上风调雨顺,三来内库中更是满满当当,赵佶虽然在明里表示无需大肆操办,背后却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最后干脆还从内库中拿出了二十万贯钱犒赏禁军。这一下子,蔡京等人哪有不知道君王心思的,很快便将消息散布了出去,得到了好处的百姓当然称颂官家盛德不提。
  而这一次的天宁节,远道来贺的各国使节也同样不少。自从八月初高丽使节先抵达京城之后,紧接着,辽国、西夏、吐蕃、大理、于阗……一众使团竟是将客省和四方馆挤得严严实实,贺礼更是极尽贵重。尤其是奉有旨意求宋国罢兵的西夏使团,一听说了城中沸沸扬扬的伐夏传闻,一众人便是人心惶惶坐立难安。偏偏赵佶根本没有召见他们的意思,这更是让自正使以下的官员如坐针毡。
  不过,对于寻常民众而言,无疑是教坊试验新乐以及诸妓的排练更有意思,除此之外,便是禁中即将散钱于七十岁以上老者的传闻更令人激动,至于那些装束和本地人不一样的外国官员,反倒不能引起他人多大兴趣。
  此时此刻,高俅的心思却没有放在天宁节上。粉饰太平是给他人看的,身为宰辅,他自然知道孰轻孰重,眼下诸国使节齐聚一堂,正是背地里耍手段的好时候。这几天之中,开封府也不知用了多少方法紧盯着使团中人,唯恐闹出了什么乱子。而他和蔡京等人则在紧锣密鼓地密议着伐夏之事。倒是蔡京这个老狐狸的提议最为大胆,竟然提出可以让西北将士在十月十日天宁节这一天正式进兵。
  蔡府书房中,微服出行的赵佶负手而立,背后则站着几个最为得力的大臣,人人的脸上俱是一片凝重。伐夏不是一句空话,三军、钱粮、善后、外交,没有一件事是能够疏忽的,只要任何一个环节有所偏差,则事情必定难以收场。
  “辽国已经陈兵边境了?”
  听到赵佶这句问话,高俅脸色倏然一正,点了点头道:“没错,析津府和大同府都有了动静,不过距辽国国内传来的消息,这应该只是虚张声势。”
  “朕料想他也是虚张声势。”赵佶微微一笑,脸上尽显自信,“自从辽主耶律延禧登基以后,不理国事,亲小人远贤臣,国内又是天灾人祸不断,对耶律乙辛余党的穷追猛打更是让朝中鸡飞狗跳,朕也不信他会突然变了性子。不过,虽然如此也不可太过大意,北面的城防以及相应准备都齐全了吗?”
  “圣上放心,河间府、真定府、太原府三地的帅臣都得到了政事堂密函,已经暗中做好了准备。”蔡卞上前一步,很是笃定地禀奏道,“不过,光是预备还不够,必须提防契丹铁骑在恼羞成怒下真的出动。”
  “卿言甚是。”赵佶立刻把目光转向了严均,见其脸色岿然不动,不由笑骂道,“均达,要是你到了西北还这个样子,非得带回一个铁面将军的雅号不可。朕问你,女真和渤海那边有消息了没有?”
  渤海两个字一出,蔡卞不禁微微色变,见前面的蔡京高俅都是若无其事的表情,他立刻换上了一幅镇定之色,但心中却不无芥蒂。为枢相本就让他觉得屈就,如今这么大的事情却连一点消息都没有,显而易见,他的圣眷便是远远不及他人。及至回忆起入朝之后步步掣肘,他更是心下大恨,随即一想到严均便要远去西北,他的脸色才稍稍好看了一点。
  “女真人不想在这个时候便和辽国起冲突,但是在渤海,似乎有了动乱的影子。”严均略一迟疑便直言不讳地道,“西北这段时间连连用兵,臣此番悄悄而去也不会有所惊动。但是,伐夏毕竟不能速战速决,时间一长,辽国这边的动静便很难说了。这一年多以来,女真人已经聚起了兵马三千余,实力比当年有了很大增长,各部族长也已经因为契丹贵族和辽主的勒索而愤愤不平,而据可靠消息,耶律延禧因为爱鹰在一次捕猎中不幸死亡,已经又派人去女真五国部,索要海东青十只。”
  “十只?”
  赵佶情不自禁地叫出了声,然后便突然大笑了起来。“人说辽主好猎,果然是不同凡响!即便女真人想要忍气吞声,只怕也未必能够应付这样的索要,只要再加一把火……”
  虽然赵佶只把话说了一半,但言下之意却显而易见,在座都是深涉此事的重臣,自然心中有数。最后,赵佶方才把目光转向了严均。
  “均达,你此去西北意义重大,朕也不给你期限,只要你能够扎扎实实地把每一仗打好!至于西军之中的那些骄兵悍将,朕给予你全权,若有不服军令者,全都依军法处置!你这一次要抢在别人注意之前赶去,朕也不好派太多的人,不过等到宗泽去西北的时候,朕会在殿前司捧日军中挑选一千人,以作为你的中军亲军!”
  此话一出,顿时全场皆惊,须知捧日军既隶属殿前司,便是享受的一等一待遇,精锐固然不假,但上战场的机会却着实很少,此番赵佶竟下决心用捧日,足可见已经对改革军制有了定计。和面露笑容的高俅不同,蔡氏兄弟却彼此对视了一眼,目光中同时闪过一丝忧虑。
  “就依照前言,既然是均达你坐镇西北,秦凤、泾原、环庆、鄜延、熙河、永兴军,这六路兵将全数由你节制!”
  六路兵将!
  虽然早知赵佶会做出如此决定,但真正听到这句话,在场的其余人还是感到了一阵晕眩。虽说大宋朝确实有文臣担任主帅的惯例,但也少有如此赋予兵权,更何况,西北在打了几十年仗之后,西军已经变成了一支名副其实的铁军,天底下便再没有比严均更名副其实的封疆大吏了。
  高俅却是心中感慨,要知道,若是没有改变历史,那么,拿到这个位置的便是童贯,幸好如今童贯依旧是王厚的副手,虽然因为两次大胜晋升了官职,却仍旧不得掌管一路。现如今,总算不会再出现一大批西军大将听命于一介阉臣的状况。
  出了蔡府,严均自然是回府准备,高俅却和赵佶登上了同一辆马车。君臣对坐之际,两人同时生出了一丝感慨,曾几何时,在端王府中也是如此状况。只是如今斗转星移,一切都已经不同了。
  “伯章,朕是不是太心急了?”
  “圣上愿意拿天宁节出来当幌子,自然是想早一天看到战果。但是,于国于民,西北这场仗都非打不可,不存在什么心急不心急之说。”高俅见赵佶此时方才收了一脸自信,露出了患得患失的神情,反而觉得一阵亲切。“西军如今名将云集,只要均达能够将他们拧在一起,那么,一定会取得丰硕战果。”
  “大敌当前,朕也希望他们能够摒弃派系之争,否则也不会把均达派过去!”赵佶长长呼出了一口气,面上却露出了几许无奈。“均达在军略布置上朕都不担心,朕只担心他在那些悍将手下吃亏。算了,这些事想也没用,他既然敢主动请缨,至少便有七八成把握……对了,姚平仲的伤情有消息了吗?”
  高俅被赵佶突如其来的问题问得一愣,许久方才叹了一口气。“虽说已经派了名医过去,但远水救不了近火,只希望他吉人自有天相,仅此而已。对了,圣上真的准备免去高永年知西宁州之职?恕臣直言,虽然高永年此次轻敌冒进确实有错,但他屡战都是一马当先,在军中颇有威望,倘若因罪而……”
  “伯章,你的意思朕明白。”赵佶摇头打断了高俅的话,“高永年的处分朕尚未决定好,不过,他确实不适合用来守一地,攻城略地才是最适合他的。此次西宁州一事,刘仲武曾经多次劝他不要轻易出击,他却置若罔闻,由此可见,谨慎持重的刘仲武方才更加胜任西宁州知州一职。至于高永年,朕有意把他调给均达直接指挥。”
  高俅闻言愕然,转念一想又觉得很有道理。虽说经此一役后高永年必定会有所收敛,但人的性子是不可能改变的,治其轻敌冒进之罪是一回事,赏其击败夏军之功又是一回事,断不能功过相抵这么简单。
  “确实还是圣上想得周到。”低声答了一句之后,高俅陡地却想到了昨日曲风悄悄传来的话,脸上顿时掠过了一丝阴霾。事涉后宫以及阉宦,到底该如何处置或是进言,才不至于引动大波澜?
第三十三章
旧时禁中小宿卫
  傍晚,京城的城门再次热闹了起来,既有携儿带女进城逛夜市的,也有挑着空空如也的担子出城归家的,一帮禁卒忙着检查是否夹带,一时间城门口乱哄哄一片。
  夜色初下之际,城门口不远处却传来了一阵急促的马蹄声,不过转眼的功夫,十几骑人便飞一般地冲城门而来。这一群人个个戎装,彪悍挺拔,为首的老者看上去年过五十,相比其他人便显得有些瘦削,但精神矍铄目光炯炯,骑在马上腰背笔直,直到临近城门时方才叱喝一声,猛地一拉缰绳。刹那间,刚才还在疾驰中的众人便齐齐停了下来,这从极动到极静的骤然转换,顿时让城门口的禁卒和百姓看得呆了。
  好半晌,一个正在盘检一个小贩的禁卒便匆匆奔上前去,惊疑不定地打量着面前的这些人。人靠衣衫马靠鞍,虽然这些人看上去风尘仆仆其貌不扬,但是,一个个的彪悍劲却是明眼人都看得出来的,不消说,十有八九是刚刚自战场上下来。如今的官家爱的是能打仗的武将,喜的是能做事的英杰,因此,他们这些底下做事的人愈发不敢以貌取人。
  那禁卒在为首的老者马前弯腰唱了一个大喏:“这位大人,可是回京诣阙述职的么?恕小人无礼,可有通关公文或枢密院文书?”
  那老者闻言却是一愣,转而点了点头道:“不错,看来如今京城的卫戍已经比当日大有长进了!”他大手一挥,当下身后便有一人下马,从怀中取出一封文书递了过去。
  那禁卒被老者的口气吓了一跳,知道遇上了大有来头的人物,一看封套上的几个字更是大惊失色,慌忙退后又行了一个礼,这才放一行人进城。待到这十几骑人消失在城门口,他方才心有余悸地抹了一下额头上渗出的汗珠。好家伙,要是按照以往惯例加以盘剥,非得闹出大乱子不可。
  一旁的另一个年轻禁卒倒是不解了,上前拍了拍他的肩膀问道:“老黄,那是什么人,你吓成这个样子?上次那个拿了青唐王子的姚平仲回京,也没见你这么恭敬。”
  “小毛孩子,你懂什么!”老黄没好气地啐了一口,冲着那烟尘呆呆地又望了一阵,这才冷笑道,“姚家那个少年郎就算再有出息,想要独当一面至少也得熬个十年,哪像这一位……你知不知道,人家要是在外头,可是被称为王帅的!”
  “王帅?”那禁卒终究年轻,皱眉一想仍是觉得疑惑,“王帅不是在熙河与羌人打仗吗,怎么会这个节骨眼上回京城了?”
  “没见识,这天底下难道就只有一个王帅?”老黄瞪了身旁的同伴一眼,却懒得多说,扯着嗓子便去吆喝起那些进城出城的人来,只余下那年轻禁卒一个人站在城门口发愣。
  那老者却不知道自己引起了别人的注意,他径直去兵部和枢密院缴了公文,又得枢相蔡卞接见,及至出了禁中时,却早已是月上树梢。此时他方才觉得饥肠辘辘,见宣德楼前他自己的四个卫士依旧是站得笔直,他便不露痕迹地点了点头,招手示意四人近前。
  其中一人见老者颜色自若,便开口问道:“王帅,属下已经照您的吩咐让兄弟们回府歇息了,这么晚了,您是……”
  “暂时不忙回去!”老者抬头望了望天色,突然叹了一口气,“去姚府看看,我和姚帅虽然只见过数面,但毕竟和姚雄同在一军中效力过。如今姚帅既然去世,我至少也得去尽尽心意。说起来他还真是幸运,在西北建功立业的武臣无数,能够像他这样后半辈子在京城荣宠不衰的却不常见……开府仪同三司,多少文臣至死都没有这个殊荣,唉!”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8/28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