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太尉新传(校对)第11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9/282

  “看来你确实长进了!”蔡京瞟了一眼长子,微微抿了一口杯中茶水,细品之后便觉得齿颊留香,“高伯章和严均达在朝中时日不过数年,自然不如我和你叔父的人脉,不过,他们胜在得圣心,所以只要肯做,这些事情都是手到擒来的。王处道受他荐举经略熙河,赵正夫继他之后治理西南,两边都做得有声有色。王处道也就罢了,我倒是没想到,赵正夫在亲民资序上没经历过多少时日,在民政上居然能够做到那个程度,看来过一段日子说不定就要回来了。”
  “要不是当初赵挺之从中作梗,王厚便肯定是唯爹你马首是瞻,又怎么会让高伯章占先?”提到当年旧事,蔡攸不觉脸色一变,竟重重冷哼了一声,“爹本与他交情菲浅,他却帮着别人,如此人岂可放任其回朝?”
  “我只是说他可能回来,谁说他就一定能够回来?”蔡京眉头一挑,脸上露出了深深的自信之色,“虽然在圣眷上我略逊高伯章一筹,但是于治国一道上,我自信绝不输于他,若非这一点,你以为爹我为何能坐稳这尚书左仆射之位?攸儿,好生去做,爹只能够为你铺路,将来如何便要靠你自己了!”
  “孩儿明白!”
  望着蔡攸步出书房,蔡京忍不住微微叹了一口气,喃喃自语道:“有些事你还是不明白。”只是沉吟片刻,他便扯过一幅宣纸,蘸满浓墨奋笔疾书了起来。他如今位高权重,纵有心思也不能事事对他人言,不免将满腔思绪全都倾泻在了笔下。旁人若是能得他亲笔手书一幅,往往是视若珍宝不肯示人。不过,数尽朝中,除了赵佶之外,有他亲自赠送题字手书的也只有寥寥数人而已。正当他写得酣畅淋漓之际,外头突然传来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相爷!”
  写到一半被人打搅了兴致,蔡京自然是恼怒万分,可是看清了管家后头的那个人,他立刻便消了满腔怒火。因为那个手捧长卷的不是别人,正是福宁殿的一个内侍。
  “蔡相,圣上新作了一幅画卷,一时不知该题何字,因此命小人将画卷带来,请蔡相品鉴之后题字。”
  “哦?”虽然时常和赵佶一起品鉴字画,但这种事蔡京还是头一次遇到,心中不免有些惊疑。略一沉吟,他便笑着点了点头,“既然是圣上钦点,我就恭敬不如从命了。不过,我听说圣上最近作画频繁,难道只有这一卷未得题字?”
  “蔡相果然通晓圣意,没错,圣上还画了另一幅长卷,准备过两天命人送往高府。圣上说,那一幅是为了贺高相,而这一幅和蔡相合作的画,他日会作为送给严学士的婚仪贺礼!”
第十一章
吐真心夫妇情深
  虽说君子娶妻重德不重色,但是,世上还没有哪个男人能真正做到这一点,严均自然也不例外。因此,在纳采、问名、纳吉、纳成之后,英娘便借故到霍家去探视了一回即将出嫁的新娘霍娴,一见如故之下立刻认了干姐妹,顺便也安慰了一番霍家那位老孺人。谁知一归家,她便看到高俅正在指挥人在正堂悬挂一幅牡丹,顿时觉得一阵奇怪。
  见妻子回来,高俅立刻示意管家接了自己的活计,笑吟吟地迎了上来。“怎么,见着那位新娘子了?看霍端友一表人才的样子,他的妹妹至少也应该是品貌端正吧?”
  “何止品貌端正,严大人这一次是有福了!”英娘一想到自己初见那少女的情景,忍不住称赞道,“霍家是常州望族,霍端友虽然早年丧父,但其母也是知书达理的,不仅把家中料理得妥妥当当又为儿子娶了妻,就连女儿也教导得异常出色。”
  “哦?”高俅原本只是出于政治上的考量而提出了这桩婚事,此时听得妻子如此赞誉别人,情不自禁地大笑了起来。“均达如今可以放宽心了,既然此事已定,将来也不会再有人缠着他要嫁女许妹。嗯,他如今虽然升了官,住的却还是老宅子,此次借着成亲的机会,圣上应该会另赐他一座宅邸才是。”
  “你还说呢,当初三弟成亲的时候多大一处院落,如今他离京任官,只能空关在那里,简直是浪费。早知如此,就该让三弟在这里成亲,不该让圣上赐那么惹眼的地方!”英娘一想到出任华亭市舶司提举的高傑,登时又是好一阵埋怨,见高俅但笑不语,她只得没好气地丢过一个白眼,这才指着厅堂上的那幅牡丹问道,“对了,我倒忘记问你,这是怎么回事?”
  “哦,那是圣上刚刚命人送来的。”
  “原来是圣上……什么,既然是御赐的物件,你竟然敢挂在这个地方?”英娘起先还没注意,回过神来立时大惊,“圣上下赐的物件,人家谁不是视若珍宝藏在库房里头供着,你居然敢挂在外头?要是让那些御史听到了,指不定……”
  “我的夫人,这是圣上专程送来的贺礼,而且还特地嘱咐挂在正堂,否则你认为我有多大的胆子?”高俅用手指摩挲了一下鼻梁,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曲风亲自把东西送过来的时候,还透露说圣上会有大动作。比起这幅画来,恐怕那时才容易引人弹劾!”
  “原来如此。”英娘低声答了一句,心底忍不住还是生出了一缕黯然。她当然知道丈夫所指为何,事实上,就在数日前,府中上下便开始计划着办喜事。虽说不可能真办成娶正室那么隆重,但谁都知道,伊容和宫中两位娘娘情分非同小可,又和夫人英娘情同姐妹,因此求吉日卜吉时一项都没漏过去,英娘自己也费了不少功夫。可即便如此,听到丈夫流露出那种口风,她的心弦仍旧被狠狠触动了一下。
  “英娘……”
  “没什么,我只是为伊容妹妹高兴,她都等了你那么多年了!”英娘死命克制住心头情绪,勉强露出了一个笑容,“很少有哪个女人会这么死心眼的,她为了你浪费了大好青春年华,如今风风光光操办也是应该的。至于圣上那边,我曾经听皇后提起过,说是圣上会借机给蔡相的两位如夫人封赠,所以说,就算弹劾,也不会都集中在你身上。”
  赵佶的心意固然让高俅感动,但是,他更在意的却是妻子的感受。虽说这么多年的夫妻生活下来,他深深了解到英娘是这个时代最典型的温婉女性,但是,这并不代表着对方温良贤德的外表下,就一定不会在意有别的女人插进来分走感情。此时,他只觉心乱如麻,也顾不上有别人在场,突然一言不发地伸手把妻子拉进了怀里。
  “高郎……”只是低低迸出了两个字,英娘便再也说不出一句话,眼泪无声无息地落了下来。她自小受到的那些教导无不告诉他,身为女人不能妒忌,这些年她也努力告诫自己要做到这一点,但是,事到临头,她却发觉一切都是徒劳。
  相拥许久,高俅抬起头来时,却见四周的家人躲了个一干二净,心下暗暗赞许他们知情识趣。他轻轻地用手拭去妻子眼角边的泪水,低声安慰道:“英娘,我对你的心不会变的。”
  “嗯。”英娘似乎又回到了当初谨小慎微的时代,声音比蚊子更轻,“我不是妒忌,只是……”
  “天底下女人哪有不妒忌的,若不是你真的一点事都没有,我还觉得不舒服呢?”高俅在妻子背上轻拍了两下,这才正色问道,“王皇后说的话,你以为有几分可信?”
  “圣上如今虽然很少去她那儿留宿,但毕竟她是后宫之主,郑贵妃又多次劝说过,所以圣上少不得过去坐坐,闲话的时候便说起了此事。”英娘稍稍回忆便很肯定地答道,“蔡相的那两位都是生育过的,兼且两人的儿子都已经受了荫补封了官职,所以应该不会错。只是这分明是圣上让蔡相替你分谤,蔡相会不会心生不满?”
  “一门多诰命虽说不合礼法,但终究是莫大的皇恩,老蔡是聪明人,嫌隙自然不免会有,但我日后上门去说道一声,应该也就解了。”两年多的同僚共处下来,高俅自忖摸到了蔡京的七分脾气,因此并不认为会闹僵。“对了,阿玲……”
  说起白玲,夫妻两人顿时沉默了。谁也没料到,往日身体康健的白玲在生产的时候居然会那样危险,先是胎位不正,产后又是大出血,慌得一家人都是团团转。好容易保住了母子平安,两人却都是三灾八难的病痛不断,英娘和伊容也不知到庙里烧过多少香,请过多少知名的大夫,白玲这才在过了年之后稍稍有了好转,只是襁褓中的高鹏举却仍旧病弱。
  “大夫私底下说,阿玲还是水土不服。”想到昔日那样明艳开朗的人如今却成了药罐子,英娘也觉得一阵难过,“大夫说,她在西南瘴气浓厚的地方待得时间太长,平日看不出端倪,可一旦换了地方,又因为生产而伤了元气,这养息就要花很多工夫。”她说着突然停住了话头,犹豫了老半天才嗫嚅道,“我悄悄对王皇后提过,想请圣上借着如今这个机会再赐她一个诰命,也好让圣恩冲一冲……”
  妻子一番话说得高俅心中激荡,在无边的感激之外,剩下的就全都是深深的惭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从为官之后,家里的事情他几乎什么都没管过,全都丢给了妻子一个人。此时此刻,他唯有低头轻吻了一下那抹红唇,然后长长叹了一口气。
  高府内院一共分成了三块,内宅右边住着高太公、金氏和高蘅,中间则是英娘的正房和高俅治事用的书房等其它屋子,内宅左边则住着伊容和白玲。至于如今尚未成年的两个孩子则是随着母亲居住,但各分拨了仆妇使女伺候。
  此时此刻,白玲正抱着孩子躺在树荫下的藤椅上。她自己也不明白,自小就没怎么生过病的自己如今为什么会变得这样孱弱,就连走路也是轻飘飘的。只是,每当看见怀中那个小小的孩子,她就会把所有的胡思乱想都抛在脑后。这就是自己的孩子,自己和他的孩子……
  虽然很少出门,虽然身体不比从前,但是,她的耳目却一如当年。从那些使女仆妇的闲聊中,她还是渐渐明白了京城是一个怎样的地方。繁华的表面背后,似乎如同西南的危林中一样潜藏着无穷无尽的危机。贬官、罢斥、弹劾,不绝于耳的就是这些各式各样的消息,在这里,任你有百般武艺,仍然当不起权贵轻飘飘的一句话。
  她不太明白高俅给儿子起的名字是什么意思,她知道那一定代表着极好的含义,但是,她仍旧按照乌族人的习俗给儿子起了个小名——阿蒙。倘若义父得知自己用了部族的名字给这个孩子作为小名,不知道他会不会骄傲呢?
  “阿玲!”
  听到耳边传来的那声轻唤,白玲不由一怔,但很快就转过了头去,露出了一个灿烂的笑容,炫耀似的把儿子高高抱了起来。“你看,阿蒙又长高了!”
  “嗯!”高俅从白玲手中接过儿子,小心地逗弄了一番,脸上现出了几许温情。十一年了,自己只有一个女儿和这么一个儿子,不管花多大的代价,他都不容许这个好不容易降生的生命有任何闪失,包括面前的女子在内。
  “阿玲,是不是觉得整天在家里太闷了?现在外头风光正好,若是你愿意,便带着家人坐车出去走走。等到你身子养好了,不妨像当初在成都府那样和伊容出去游玩逛逛。京城里好玩的地方多了,你才转过几回?”
  白玲歪头看着面前的良人,许久才重重点了点头。
第十二章
福宁殿廷议伐夏
  崇宁三年六月,朝堂上因为赵佶颁下的数道圣旨而变得沸沸扬扬。原因无它,起头只因为赵佶突然赐了蔡京的两个姬妾县君的诰封,群臣自然是一片哗然。
  宋制,门下省给事中掌封驳之权,若是觉得宰执所拟政令不合,则可以奋起而上行封驳之权,除此之外,中书省舍人院的中书舍人也有封还词头的权力。然而,自从哲宗绍圣年间诸多直臣遭到贬斥之后,这一条便渐渐无人再用。现如今蔡京当政,门下省三个给事中全都是蔡党一系,剩下一个人又是高俅提拔上来的,全都装聋作哑,而舍人院四个中书舍人也全都是一个态度,除了沉默还是沉默。
  就当所剩无几的几个正直台谏气不过,摩拳擦掌准备联名弹劾的时候,严均的婚事便开始办了。由于是续弦而非初娶,一应礼制自然有所稍逊,但是,这并不妨碍其妻霍氏得到了郡君的诰命。
  而就在严均续弦的第二日,高府突然也相当高调地迎进了一位新人。原本寻常人只认为那是普通的纳妾,但是,宫中郑贵妃王德妃遣贴身内侍道贺并送上两份贺仪,这一举动顿时让不少人为之侧目。不久,人们便得知那位新人乃是当初慈德宫钦圣向太后的司殿女官,郑贵妃王德妃的手帕交,于是方才释然。但是,赵佶紧接着的一道旨意让前时尚未平息下去的舆论又轰动了。
  赐向伊容许昌县君,赐白玲德阳县君!
  当朝首相次相,同赠一门三诰命,这是大宋开国未曾有过的事,自然引起了更大的轰动。只是在议论之余,不少人都在揣测赵佶此举的用意,当然,要不是因为恪守礼法的一帮老臣全都早已不在了京城,这一番风波的后果就是纷至沓来的弹劾。
  饶是如此,若不是来自延安府的一封战报,恐怕这一场因叙封而引起的波澜还会继续演绎下去。六月八日,知延安府陶节夫八百里加急送来奏疏,其中大意很简单,延安府守军夺下了延州北面的石堡城,并斩杀夏人数百!
  “好,陶节夫这个延帅果然称职!”
  福宁殿上,赵佶的脸上尽是掩不住的欣喜。也难怪他如此高兴,登基之后除了早期因压力而不得不做出些许退让,其后的用兵便是连战连捷,这不能不让年轻的君王喜上眉梢。
  “先前陶节夫奏报筑城的时候,朕还以为他要另建新城,谁知竟是复石堡寨!早在宋初的时候,我朝便在延州北面筑了石堡寨,而后因种种原因废弃,反而为夏人所得。如今一朝得复,陶节夫立下了大功!”
  虽说有蔡京在前面挡去了不少风雨,但高俅仍然因为一系列的事件而焦头烂额,此时见蔡京顾盼之间极为得意,不由暗自叹了一口气。陶节夫的上任不过是去年的事,而究其原因则是因为蔡京的举荐,当然,他对于这个做官期间风评极好的延帅并没有什么成见,只是觉得蔡京此举颇有些争功的意思。然而,如今他却不得不卖对方一个人情。
  “圣上所言极是,石堡寨自从落入夏人手中之后,便一直当作粮库使用。此次陶节夫一举下之,而后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筑起了坚城,不仅力拒夏军于石堡寨之外,而且还斩杀其统军以及其下军士数百人,扬了我大宋军威之外,更是得了夏人一座粮仓!”
  “哈哈哈,伯章所言不错,筑城之外更是得了军粮无数,这确实是意外之喜。唔,应该说陶节夫发兵正是时候!”赵佶闻言更是大悦,情不自禁地捋着下颌寥寥几根胡须,重重点了点头,“若是西北官员都能如陶节夫一般,那朕又何愁边关不宁?元长眼力不错,果然荐了一个能臣。”
  蔡京斜睨了一眼高俅,心中不知转过了多少念头。一门多诰命,这份殊荣对于他来说自然也是相当难得的,可是,由此引来的一大堆麻烦也同样讨厌。为了平息舆论,他暗地里使了不知多少劲,可是高俅倒好,根本就是坐享其成。可是,事情的起头都是赵佶造成的,难不成自己还要去责怪皇帝?
  “圣上过奖了,微臣只是荐一个人选罢了,真正用人的还是圣上。若不是圣上信任,陶节夫又哪能有如此功劳?”他弯腰谦逊了两句,又顺势进言道,“如今羌事既平,不妨令陶节夫设法招纳西夏牧人来归,宣扬我朝圣德。一旦李乾顺得知,必定会耐不住性子纵兵出击,如此便可抓住时机迎头痛击,相信必能挫其锋锐。”
  赵佶微微颔首,却仍旧有些迟疑:“元长所言有道理,只不过,西夏既然打的是联辽抗宋的主意,如若屡遭败绩,岂不会向辽人请援罢兵?”
  “圣上,如今正是要夏主李乾顺向辽国请援。”严均轻轻踏前一步,自信沉着地解释道,“辽主虽然登基未久,但国中大事尽付臣子处理,自己只管游猎,早已不知国中近况。据北面房细作来报,光是今年三四月间,辽国民众造反的便有大小七起,小则劫粮仓,大则杀命官,实可谓官逼民反。夏主李乾顺就算向辽国请援,其过程也必定辗转反复,正好趁这个机会进兵。等到辽国真的干涉,主动权就不在夏人的手里了。”
  “话虽如此,可是万一辽国真的陈兵于北面,我朝又哪里经得起两面用兵?”蔡卞终究比较谨慎,忍不住提出了反对。“此计着实太险了一些,辽主固然昏庸,在这些大事上应该不会那么愚笨的。”
  “元度相公,辽国如今并非辽主一人昏庸而已。”高俅见蔡卞犹豫,心知其惧怕其中风险,不由笑道,“如今辽国最见宠信的乃是国舅萧奉先,此人贪婪成性,只要有钱便什么都肯做,纵使南北院枢密也只能仰其鼻息。而另一个得用的则是海陵郡王萧芷因,其人刚愎自用,欲令朝中文武皆听他一人之言。所以说,只要在关键时刻让这两个人斗起来,辽国朝中很难达成一致,再者,这辽国的东边不是还有黑山白水么?”
  黑山白水四个字一出,蔡京蔡卞顿时对视了一眼,心中不无盘算。对于朝廷和女真人的交易,他们也曾经听说了一点,但一直没有派人去打听细节。如今正式从高俅口中说出来,不免便有几分惊心动魄的感觉。要知道,这就如同下棋时突然在敌方背后布下暗子,不到你死我活,是绝对停不下来的。
  “莫非真的是要遂太宗当年心愿,彻底灭了辽国?这心志也未免太大了!”
  蔡京飞快地思考着,很快换上了一幅表情。“听均达如此说,似乎把握不小。不过,夏国诸军监各有侧重,不知你准备从何处入手?”
  “若要削弱夏国,便不能以一州一城之地为胜。须知夏地取之易,守之难,进兵当以侵攻为上,逐步逐步削弱其实力,而后一步步筑坚城抗夏人精骑。等到时机成熟,则全力压上,这才是万全之道。所以,现如今的进兵,决不是欲取夏国之地的哪一座城池。而是吸引夏军出击,伺机扑灭!”
  听到这番杀气腾腾的话,高俅忍不住打了个寒噤,心中暗自称道。确实,对付那些从游牧民族起家的政权,争夺一城一池其实并没有太大的意义,不仅需要分兵据守,而且还要应对城内的民众,一个不好就被人开门揖敌了。只是,要和那些来去如风的党项人打游击战又谈何容易,这种时候,除非那些目光如炬的名将,否则休想成功。
  赵佶自然是听得怦然心动,扫了一眼其他三人便立刻问道:“均达说得如此自信,可有合适的人选么?”
  “有!”严均深深一揖,掷地有声地道,“泾原路行军副都总管折可适,可当此重任!”
  折可适!
  高俅只觉一道灵光自脑中闪过,忍不住想到了章楶。就是这个人,麾下一连出了好几个善战的将领,郭成、陶节夫、李忠杰、朱智用、种师道、折可适,全都是从章楶打过西夏的。只可惜赵佶用他同知枢密院事的时候,他早已经垂垂老矣,否则何愁征西夏无大将?斯人已逝,此时再想这些却是晚了。
  蔡京此时却微微皱眉道:“折可适虽然曾取天都山立下大功,但曾经有失期往事,再者他乃受钟传节制,此番用他是不是有些不妥……”
  “钟传为人轻率好名,臣一向就不赞成以他经略行边,不过事关重大,圣上只需颁诏旨一道,想必他必能体会圣意。”严均一口打断了蔡京的话,异常坚决地道,“我朝屡次征伐西夏都功亏一篑,虽然在人力物力上皆占据上风,但是,用兵除了以势压人之外,还在于一个迅字。虽只是袭扰,但是,能恰到好处地踩到夏人痛脚,便是统军大将的本事了!”
  “既然如此,便依均达所请!”赵佶不再犹豫,很快做出了决断,“枢密院与政事堂合议,即日下诏!另外,陶节夫前次刚刚进官,此次便不再迁转了,拟旨褒奖吧!”
  “圣上英明!”
  虽然是一句颂圣俗话,但其中有多少深意,便只有四个当事人自己明白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9/28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