夙夜宫声第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77

  寇明生脸色一变,回头见是刚刚进宫,才跟了自己不久的本家侄子,忍不住张口骂道:“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兔崽子,别说我小小一个总管,就连皇上都得让她三分!若不是她能够摸透太后的心思,这宫里倒霉的人就多了!”说到这里,他又心有余悸地叹了一口气,“这富贵团圆糕的缘故连我都差点忘了,幸好郡主还记得,否则捅出漏子使得太后大怒,那牵扯下来,非得打落几十号人不可!”
第一卷
宫深不知处
第二章
瑟瑟寒风
  一晚上,崔夙只用了半碗梗米粥,吃了几颗蜜枣。而太后却用了两个银丝卷,送上去的每道菜肴撤下盘时,都略略用了几筷子,喜得那些伺候在旁边的太监宫女眉飞色舞。果然,等到饮宴结束,太后只是淡淡一点头,当即每人赏一千钱。旨意一传下去,整个乾明殿伺候的下人全都是喜出望外。
  皇帝撇下了皇后,和崔夙一起亲自把太后送回了慈寿宫,直到等着太后歇下之后,两人方才在一大堆内侍宫女的簇拥下出了大殿。
  这一夜没有月光,但崔夙能够清楚得看见,旁边这位皇帝的额头上已经隐现几丝皱纹,那冠冕底下的乌黑头发中,也依稀可见几根银丝。她不由有些恍惚,尽管从辈分上,皇帝是她的舅舅,但是,和她死去的母亲相比,皇帝足足要年轻十几岁,如今还不到三十。这种年纪却早生华发,不得不说,傀儡生涯不是人人消受得起的。
  走着走着,皇帝突然停下了步子,低声唤道:“夙儿!”
  崔夙微微一愣,随即上前问道:“皇上有何吩咐?”
  “今天多亏你了,若不是你警醒,只怕这一个除夕夜又不太平。”皇帝温和地一笑,苍白的脸色中仿佛露出了几许红润,“朕没有什么东西送给你,赶明儿送你一幅画吧!”
  崔夙没有料到皇帝居然注意到了适才那一幕,一颗心猛地跳动了两下,按捺了片刻方才平静了下来。她竭力不去想那话语中的深意,微微屈膝谢道:“多谢皇上!”
  直到御驾一行走远了,她方才收回了目光。三年前的那一场惊变曾经让天下震动,但是,时过境迁,居然已经有人忘记了。不过也不奇怪,人说一朝天子一朝臣,沧海桑田,还有多少人会记挂那些已经失势的人?
  除了皇帝的居处延福殿,她的居处玉宸宫是整个宫廷中离慈寿宫最近的。因此,她得以在周身冻僵之前跨进了宫殿。玉宸宫经过改建,下面烧着地龙,即使在隆冬之日也散发着一股暖意。而在整座宫城之中,设有地龙的宫殿也不过寥寥数座而已。
  几个宫女上来替她解开厚实的披风,待到她坐定,又有人捧来了银盆毛巾和一应用具,待到重新梳洗完之后,她已经让人把原来那个复杂发式完全解开,一头长发如同瀑布似的垂在肩头,身上换了一身居家常服,那套华贵笨重的礼服也命人收拾了起来。
  她缓缓喝着热茶,一点一点地压下了胸口那些寒意,仿佛被冷风冻僵了的肠胃也渐渐暖和了下来。正当她盘算着让小厨房做些什么宵夜解饿的时候,耳畔便传来了一个声音:“郡主,乾明殿寇总管送来了一个小太监,说是您要问话。奴婢把人安置在了东偏房,不知郡主现在是否要见他?”
  崔夙下意识地放下了茶盏,毫不犹豫地点了点头:“把他带进来!”
  见那报信的宫女匆匆出去,她往旁边扫了一眼,随即吩咐道:“你们都下去,留下沉香和豫如。还有,吩咐小厨房去准备宵夜,不拘什么,暖胃的就好。”
  一会儿功夫,大殿中顿时空荡荡的,只留下了崔夙左右的两个宫女。不多时,刚刚那个小太监便低垂着头挪了进来,行到跟前时立刻跪下磕头:“奴才谢郡主救命之恩!”
  “沉香,豫如,你们出去看着,没有我的吩咐,不许任何人进来!”
  两个宫女对视一眼,悄无声息地退了下去,诺大的空间中便只剩下了这两人一坐一跪。崔夙沉默良久,突然开口问道:“你家王爷还好么?”
  那小太监闻言大惊失色,连忙解释道:“郡主问错人了,奴才只是尚食局的杂役,并非跟着什么王爷。”
  “哦?”崔夙眉头一挑,随后冷笑道,“你那时曾有一次跟着你家王爷进过宫,你若不是他的人,难不成还是我记错了?我和你家王爷何等交情,你敢说不认得我?”
  见那小太监依旧不答话,她不禁有些不耐烦了,一蹬脚便站了起来。“我若是成心要追究这里面的隐情,就不会把你单独叫到这里,也不会屏退无关人等,叫寇明生把你送过去用刑,你敢不招?我不想为难你,你只需回答实话,否则,我现在马上叫人进来!”
  “郡主开恩!”那小太监终于恍过神来,慌忙膝行几步道,“奴才确实曾经是江东王的人,只是江东王当日出京之后,朝廷不允许带那么多太监侍女,所以奴才也被遣散了。奴才早早净了身,在外边没有活路,最后只得通了门路重新进宫伺候,绝对没有其他用心!”
  崔夙冷冷看着那小太监,目光愈加冷冽:“你是不是要我再提醒你一次?我说的王爷,并非指的江东王,而是江东王的第三子,曾经封为楚王,眼下降封为新平郡王的那一位!”
  新平郡王四个字一出,那小太监忽然浑身簌簌发抖,但是过了好一阵子,他却抬起了头,脸上的惧色渐渐淡了。直视了崔夙许久,他这才低声道:“郡主既然都知道了,奴才也不敢隐瞒。郡王临行前,把我们这些昔日伺候的都遣散了,因我们都是罪人,各家王府大多不肯收,冻饿街头死去的不计其数。小人在宫里还有些门路,所以千辛万苦方才重新进来,辗转调入了尚食局,奴才也已经三年没见过我家郡王了。”
  他苦笑一声,声调中忽然带了几许怨恨:“郡主,就算真的是皇上无道,郡王并没有错,凭什么要连郡王也一并迁出京城?太后曾经还夸赞郡王是千里驹,难道皇上无道,郡王也就不是太后的亲孙儿了吗?”
  “住口!如今皇上尚且在位,那一位只是江东王!”再次听人提起往事,崔夙几乎有一种透不过气的感觉。她起身缓缓走到门前,驻足凝神细听了一会,直到外头丝毫没有动静,这才稍稍松了一口气。她回过头来看着那小太监,突然张口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那小太监刚才几乎存了死志,一口气说完,见崔夙呵斥一句后却问了这个,他不由得呆了一呆,然后才低声答道:“奴才沈贵。”
  崔夙缓缓走回座位,坐定之后,她这才点点头道:“既然有人用富贵团圆糕害你,你也不必再去尚食局了。看在你家王爷的面上,我和那边打个招呼,你便留在我这里当差,好过在外面受人欺负,一个不好还得赔上性命!”
  这一番大起大落让沈贵呆若木鸡,他万万没有料到会因祸得福,一愣之后慌忙连连磕头拜谢,见崔夙无语,方才小心翼翼地退了出去。不管怎么说,这深宫之中步步危机,若是能跟着这一位得宠的主儿,自己这条性命兴许总是无碍的。
  小厨房很快送来了一锅鸡汤,崔夙一口一口用热汤暖胃,心中却剧烈翻腾了起来。
  太后有三个儿子,十几个孙子,但对于太后来说,这些人有谁比她自己更重?当今那位寿昌皇帝是太后的第三个儿子,也是太后在先帝死后册立的第三个皇帝,若是皇帝再不济事,太后还可以立孙子,除非她死,否则,大权岂有旁落那一日?
  “男儿有泪不轻弹,女人也不是水做的骨肉……太后,你第一次见面就教给我这两句话,难道就是告诉我,一旦走上这条路,就再也无可挽回?”
  她的脑海中闪过那张懒洋洋的脸,忍不住摇了摇头。此去经年,谁知异日能否相见?
第一卷
宫深不知处
第三章
鸿鹄之志
  大年初一一大早,各宫妃嫔就带着各自的太监宫女串起了门子,这大过年的,礼物自然无可避免。而皇后的宣德殿照例是门庭冷清,除了几个洒扫的太监宫女不见有旁人出入。
  皇后失宠早已不是什么新闻,尽管皇帝皇后不管什么场合从来都是成双入对,但是,只看皇帝一月也难得去宣德殿一回,那些耳聪目明的嫔妃便知道其中玄机。更何况,太后娘家的侄女陈淑妃入宫不到三个月,便以绝色美貌博得圣眷,一举自婕妤晋封淑妃。可谁知昨晚陈淑妃和那位宁宣郡主第一次正面碰撞,居然落了下风。
  “皇上昨晚并未宿在陈淑妃那里!”
  “真的?这些天可都是陈淑妃侍寝,这一朝说扔就扔了!”
  “要说陈淑妃也是太后娘家侄女,怎会斗不过一个来历不明的小丫头!”
  “嘘,声音轻点,让人听到可就糟了,我们一清二白的,拿什么和她们斗?”
  而在这大批走动的人潮中,独独不见陈淑妃的身影,事实上,此时此刻,她正在宫里对着自己的母亲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诉苦,言谈中句句不忘数落昨晚的事。她又怎会晓得,她这宫中有多少太后的眼线,又有多少人受过崔夙的好处。
  崔夙却根本不曾理会陈淑妃的小小心思,照例去太极殿转了一圈之后,太后和皇帝在前面上朝,她则在后面裹着厚厚的披风,坐在宽大的椅子上迷迷糊糊地补觉。
  昨天晚上睡得实在不好,她几乎整夜都在做噩梦。三年前那一桩惊天大事之中,仅仅是贵胄大臣便有十几家彻底落马,而曾经君临天下的天子,也在一夕之间跌落尘埃,牵连人员无数。尽管不是第一次见识太后的手腕,但是,对于亲生骨肉尚且如此狠辣,这却着实令她心悸。迷迷糊糊地,她仿佛又看到了那一张张凄凄惨惨的脸,还有那永远满不在乎,仿佛天塌下来也毫不在意的少年。
  “夙儿,夙儿!”
  她一个激灵惊醒了过来,见是皇帝那张温和的笑脸,慌忙站了起来:“皇上,可是已经下朝了?”
  “朕都和你说过多少次,不用成日里皇上长皇上短的,叫得人沉闷得很。”大约是身边没有其他碍眼的人,皇帝的口气中少了几分落寞无奈,多了几分生机,“你是朕的侄女,叫一声舅舅难道不好么?”
  崔夙惊讶地看了皇帝一眼,若有所思地想了片刻,随后则笑道:“礼不可废,今后若是无人的时候,我便可叫一声舅舅,当面却是不敢,免得叫人耻笑了去。既然下朝,我得去慈寿宫看看,再过一会若是别人都去了,又该有人说我有违孝道了!”
  皇帝眉头一挑,心知肚明地笑了笑,随后便挥手任其离去。望着那远去的背影,他的脸上却露出了几许阴霾,和那些只懂得撒娇扮痴的嫔妃相比,她又何止强数倍。只可惜,横在他们之间的除了无数不怀好意的眼睛之外,还有那一层辈份。
  匆匆到了慈寿宫,崔夙便见几个年长的宫女正在替太后试着年前新做的衣服,连忙也过去帮衬,时不时再说些凑趣的话,倒是逗着太后笑了好一阵。好容易选中了一套紫红色的宽袖大摆袍服,她又从满盘子的金玉首饰中选中了一根光溜溜的白玉簪,见人挽好了太后的发髻之后,遂命一个心灵手巧的宫女小心翼翼地插了上去。
  “这么多人当中,也就是夙儿你最知道哀家的心了。”太后看着镜子中那个清爽利落精神的人影,满意地点了点头,“她们平日都是粗粗笨笨的,也只有你来了方才警醒些。唉,你进宫的时候才不过八岁,如今转眼竟是已经要及笄了!”
  一想到三月头里的生日,崔夙也忍不住一阵恍惚,最后强笑道:“七年前的情景我倒还记得,那时思念娘亲着实狠了,竟是抱着太后哭了好一阵,把太后那件新衣服的前襟都沾湿了,如今想来,竟是和昨日的事似的。”
  “你是个没福的,但也是有福的。”太后瞧了崔夙好一阵,冷不丁迸出一句莫名其妙的话,紧接着便长叹一声,再也不在这个话题上纠缠。
  没多久,闻讯而来的一群妃嫔纷纷来到了慈寿宫,莺莺燕燕挤了满屋子人,仅仅是送来贺新年的节礼便堆满了一桌子。众多女人中,陈淑妃自然打扮得最出挑,她却不像别人奉上了礼物便退到一旁,硬是仗着自己是太后娘家人的身份,当面炫耀似的把礼物的盒子打了开来。
  “太后,这是用取自极北之地的白熊之皮做的,说是垫在床上,无论是再严寒的天气也始终能够得保温暖。臣妾思量太后向来有腰腿酸痛的毛病,所以便命人苦苦寻了几张,做成了这一块褥子,聊表臣妾的一片孝心。”
  她一边说一边又打开了另一边的盒子,然后盛气凌人地扫了周遭其他嫔妃一眼:“这是产自天竺的香料,有凝神安心的功效,只需那么一点,便能效及整个大殿,听说只是米粒大小便是价值千金。太后往日时不时会有头痛,所以家父特意命人高价购得了这些香料,命臣妾转呈太后!”
  “难为你了,魏国公的一片好意,哀家也心领了。”太后微微颔首,示意身边的女官上前收起东西。
  崔夙似笑非笑地站在窗边,见一帮嫔妃全都在交口奉承那两件礼物如何贵重,心中不由一叹。慈寿宫中烧有地龙,整个冬日无不是温暖如春,何须什么白熊皮做的褥子?而太后向来以节俭示天下人,用那千金难买的香料,传扬出去又成了什么?所谓适得其反,大约便是如此了。
  只可笑这些人只看到太后掌握重权的尊荣,就此巴结奉承无所不用其极,却哪里知道太后心中的大志?
  “宁宣郡主这么早便到了慈寿宫,不知有什么礼物敬献给太后?”
  听到这一句十万分刺耳的话,崔夙便算是木头人,心中也不禁恼火。见陈淑妃得意洋洋地斜睨着自己,她遂缓步上前道:“孙儿花了一个月功夫,为太后亲手制成了一件袍服,虽然针脚粗陋,却是孙儿一片心意。”
  此时,从玉宸宫赶来的沉香赶忙上前跪下,双手呈上了一个宽大的盘子,只见上面赫然是一件袍服,不是绫罗绸缎,也并非是珍奇皮毛,竟是一件寻寻常常的家常布衣。见此情景,不仅嫔妃之中议论纷纷,陈淑妃更是冷笑出声。
  “这大过年的节庆之礼,郡主就送这种不值钱的货色给太后么?”
  陈淑妃这一开口,往日和她走得近的几个嫔妃纷纷点头称是,冷言冷语登时往崔夙席卷而去。
  “住口!”
  太后猛地一拍扶手,脸色冷厉地站了起来,房中一瞬间鸦雀无声。而她命人取过那件袍服,摩挲了半晌便感慨了一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尔等耳目尽困在这深宫之中,何尝知道哀家的宏愿!”
  见一帮嫔妃作声不得,她又赞赏地瞥了崔夙一眼:“传哀家懿旨,即日起,加宁宣郡主食邑五百户!”
第一卷
宫深不知处
第四章
昔日王孙
  正月十五上元节,民间照例是闹花灯的时节。尽管还是白天,便有不少好事的将自家新做的花灯高高悬挂在了外头,更有大户人家正在紧锣密鼓地准备晚上猜灯谜。而依着初一十五佛寺上香的惯例,这一日竟是从早上便闹腾了起来,而晚上皇帝还要奉请太后上五凤楼观灯,那场面更是恢宏。
  太后皇帝在太极殿早朝,崔夙却换了一身寻常装束,正在清点今日要带出宫的东西。太后信佛,但宫中却只有小佛堂,若要年年岁岁初一十五出去上香,却不免惊动巨大。因此,从三年前开始,便是崔夙接下了这样一趟差事,每逢初一十五便去云祥禅寺上香,同时代替太后施舍佛前香油。
  她带了沉香豫如,又点了两个小太监随行,内中便有刚刚调过来的沈贵。一行人来到丽景门,便有当班侍卫左重殷勤地迎了上来,验看腰牌之后便笑道:“郡主今日又是代太后到云祥禅寺去上香么?”
  见崔夙点头,他便不无讨好地解释道,“前几日京城遭了雪灾,听说压塌了好几间民房,京兆府那边已经是忙翻了天。卑职听说,外头不少富贵人家都在借着上元节的机会舍粥作善事,云龙禅寺这京城第一寺更是除了粥铺之外,还置办了不少衣服要散出去,今日那里必定是人山人海。郡主乃是金枝玉叶,今日最好多带几个人出去,否则就怕有了闪失。”
  崔夙虽然久居宫中,但每月有两次出宫的机会,对于这些事情自然心中有数。听得大雪压塌了民房,她的眉头一蹙,心中更是一沉,待听得左重劝她多带人,她却不以为然地摇了摇头:“左大人的好意,我心领了,只是带的人越多,越显得招摇,还是就这样的好。”见左重还要再劝,她便不容置疑地摆了摆手,随即便在沉香的搀扶下上了马车。
  “若是出了什么事,怕是京兆尹那里就要倒霉了!”左重嘟囔了一句,想想仍有些不放心,随即招手唤来一个心腹部下,细细吩咐了几句后,就打发人去京兆府知会一声。
  马车从丽景门出发,绕过内护城河,便转入了朱雀大街。崔夙从车帘的缝隙中往外看去,但见大街上人头攒动熙熙攘攘,一片热闹非凡的景象,不由很想跳下马车去人群中走走。可是,那一缕冲动很快就被压了下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7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