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就会跑(校对)第47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79/485

  8月16日,塔林Ergo世界挑战赛,贾克斯·特林以10秒17的成绩获胜。
  8月22日,约恩苏的芬兰精英运动会系列赛的最后一次比赛中,贾克斯·特林以10秒13战胜了牙买加史蒂夫·穆林斯,获得额男子100米冠军。
  8月31日,意大利罗韦雷托,贾克斯·特林以10秒09获得了男子100米比赛的第二名,第一为牙买加新秀约翰·布雷克,对方以10秒06的成绩获胜。
  一个月,四场比赛。
  禁赛四年的贾克斯·特林重返田坛!
第五百八十一章
入选国家队
  2010年8月19日,新加坡。
  从前两天开始,整座新加坡就进入到了一种沸腾的状态,城市街头到处都是吉祥物Lyo和Merly两个吉祥物的身影。
  8月14日至26日,第一届夏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正在新加坡举行,这是第一次国际奥委会的大型运动项目在东南亚举行。
  青奥会的概念是由奥地利人约翰·罗森佐夫于1998年首次提出这一想法,但国际奥委会起初并不赞成举办青奥会,一个是担心青奥会的出现会使得不少年轻运动员训练运动过量,另一个则是成本太高。
  一直到了2007年,国际奥委会主席雅克·罗格于2007年7月6日在危地马拉城举行的第119届国际奥委会会议上正式宣布了青奥会的计划。
  当时11个国家参加了青奥会主办权的竞选,最终新加坡以53票的成绩胜过了莫斯科的44票,成为了青奥会东道主。
  本届青奥会共吸引了来自204个国家的约3600名年龄在14—18岁的运动员,参加了26项体育项目的201项赛事。
  新加坡当地为青奥会准备了18个比赛场地,其中田径场地是著名的浮动的滨海湾体育场。这是一个浮动在海面上的体育场,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浮动平台。
  超过三万个现场座位,因为新加坡国家体育场于前两年拆建翻修,成为了这届青奥会的主体育场。
  不过滨海湾体育场的场地虽然很大,能够举办一场足球比赛,但并没有设置跑道,田径赛事并没有在这里举行,而是在距离城市中心的碧山体育场进行。
  碧山体育场现场有六千个作为,上午10点30分,整座体育场内已经是坐满了前来观看比赛的观众。
  “不要紧张,正常发挥出你应有的水平就好了!”
  陶江龙站在看着已经热身完毕的谢正,伸手轻轻给他拉了一下衣领,“这次呢,有国家队的几位教练过来看,你一直想进国家队,现在机会已经摆在眼前了。”
  “真的吗?是哪位教练过来?”谢正穿着一身红色的短跑服,虽然年龄不大,但身高挺拔,只有一股子年轻人的锐气,听到陶江龙的话后,不由眼睛反光。
  “你激动个什么劲,忘了我怎么跟你说的了?”陶江龙轻拍了一下谢正的肩膀,面色微微一板,“每逢大事需静气,越是大型的比赛,情绪越要稳住。”
  “知道了。”
  谢正挠了挠头,似乎有些不好意思。看得陶江龙有些有些无奈地摇了摇头,再次开口说道:
  “我知道他们有人过来,但是不是这场比赛就来,我可做不了准,预赛而已。跟你说这个不是要给你压力,而是让你自己心理有点准备。”
  “嘿嘿……”听到陶江龙这么一说,谢正顿时忍不住又笑了起来,“我觉得应该会是袁教练过来看我的比赛。”
  “好了,别想这些了,准备上场吧!”
  陶江龙看着这位自己退休前最后的弟子嬉皮笑脸的模样,忍不住笑骂了一声,“皮猴子,你要是跑不好,可别怪我不放人。”
  “放心吧,教练!”
  谢正小跑着朝旁边检录区方向跑去,听到陶江龙的话,又转过头,行了一个军礼,接着才继续小跑着离开。
  看着谢正离开的背影,陶江龙才慢悠悠的从旁边的椅子上捡起了自己随身带着的保温杯。
  虽然新加坡的天气很热,但他肠胃受不得冷,几十年下来的习惯,即便大夏天也是喝温水热水。
  轻轻抿了一口茶水,砸吧了下嘴,陶江龙才沿着通道,朝碧山体育场观众席最下方的教练和媒体席位。
  体育场内此时气氛已经越发热烈了起来,本届青奥会男子200米的预赛即将开始,整个场馆虽然不大,但前来观看比赛的观众还是有不少。
  “陶教练,这边!”
  陶江龙的身影刚一出现在教练席,就看到一个身量不高的男子就冲着他招了招手。
  “袁指导,没想到你今天就过来了!”
  陶江龙看着这名男子,脸上浮起了笑容,开口招呼道。
  “人才难得,这不刚好跟队过来,怎么也得来看看,这小谢还没进我们国家队,但我可是已经听不少人说过他的名字了。”
  袁郭华爽朗地笑着回答,他这话还真是没有带什么水分,国内出色的年轻田径运动员,他心里基本都有数,虽然他从粤省要比其他省份多选拔了几名短跑选手。
  但这却不是他只为了自己省份输送人才,而是他出身自粤省,那边的关系网络要比其他地方强得多。
  再一个粤省本身总体的短跑水平也要强一些,这些年进入国家队的短跑项目的运动员也会多几个。
  不过同样的,他对于其他省份的短跑运动员也是不遗余力的搜罗,国家队内部对于他的评价是能够跳出地域局限,为国家队发现和选拔最适合的队员。
  “我是想躲都躲不了你们!”
  陶江龙闻言笑着摇了摇头,谢正进入国家队这个事情,他知道是基本上是板上钉钉的了,不论是队里,还是谢正本人的意愿,其实都想进入更高的平台。
  但在他的心里,他一直是不那么愿意让谢正进入国家队,一方面是谢正现在的年龄还小,在他看来还有足够的时间再打打基础。
  另一方面,可能也是因为他快退休了,最后带的一个弟子,难免有些心软。这点和大多数的老人一样,总想将其留在身边。
  但雏鹰总会长大,需要更广阔的天空去任他驰骋。
  “陶教练,现在时间刚刚好。”
  袁郭华对于陶江龙的话,也不在意,老教练嘛,总会有这样那样的情绪,特别是快要退休了,只是现在的情况还是不太一样。
  顿了顿,袁郭华又继续说道,“现在是2010年,小谢是还年轻,但他成绩的上升势头很好,现在跟着国家队训练,明年是世锦赛,打磨一下,后年可能就有机会参加奥运会了。”
  “接力队现在是怎么一个情况?就那么缺人?”
  陶江龙心中其实早已经动摇了,不过话到嘴边语气还是让人听着有几分刺耳。
  袁郭华笑了笑道:“人是不缺,但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呐。现在接力队第一棒的苏丙天和第二棒的章裴孟都很成熟了,第四棒叶钦这个就不用我说了,整个队伍他是核心。现在就是还欠缺一个第三棒。这不是说我们国家队没人能跑了,而是要一个水平高有潜力的不容易。
  我要的也不是现在,要的是两年后的奥运会,五年后的世锦赛,六年后的奥运会……这样的运动员才是我要的,才是我现在要开始找寻培养的。”
  “你这个总教练果然真是未雨绸缪啊!”
  陶江龙皱着眉听完了袁郭华的话,心中也是一阵感慨。国家接力队总教练,带出了一系列出色的短跑选手不说,就是接力队在他手上一跃从亚洲水平,提升到了世界前列。
  这里面固然有除了一位超级选手的因素,但从其他选手的训练水平和赛场表现来说,足可见一斑。
  而且去年在粤省羊城举办的亚锦赛,中国队在男子4×100米接力项目,叶钦没有出场的情况下,同样战胜了日本队,拿到了一枚金牌,足以证明其能力,和这些年国内田径短跑选手的成长。
  “哈哈……”
  袁郭华大笑一声,面带红光,倒有几分为国选材的兴奋劲头。
  也就在此时,田径赛场上。
  第一届青奥会男子200米预赛已经接连进行了两组,刚好第三组选手上场。
  因为是第一届青奥会,选手的年龄又都是在14—18岁之间,参加的国家虽然多,但各个项目上能够达到参赛水平的运动员并不算多。
  男子200米四个预赛小组,总共也不过26名选手,只进行预赛和决赛。
  眼见预赛第三组即将刚开始,不论是陶江龙还是袁郭华,两人都停止了交流,目光全部投向了碧山体育场田径跑道上。
  一身红色的短跑服被分配到了边缘的第七道次,尽管谢正年龄不大,看着他但体形矫健,在一众选手当中倒也不显得稚嫩。
  一声枪响过后,比赛马上开始。
  从枪声响起之后,袁郭华忍不住就拍了一下自己的大腿。
  他之前是没有现车看过谢正比赛的,但耳朵里听到这个名词已经有好多次。
  其中还有一次是去年的世少赛,叶钦去给选手加油鼓劲后,回来向他推荐的。
  果然,谢正从起跑之后,袁郭华就看出了这么选手的不凡之处,步幅很大,爆发力极为出色。
  这一组选手里,不少同龄的黑人和白人选手在身体素质上都远逊色于谢正,短短的50米距离,以袁郭华的眼里就已经判断出对方在弯道取得了领先优势。
  再到了弯道进直道阶段的时候,谢正已经遥遥在前,展现出来的速度竟是让袁郭华感觉有点想当年城运会第一次看到叶钦比赛一样。
  最终的结果也没有太大的悬念,谢正一路冲过了终点线,获得了这组预赛里的第一。
  成绩是21秒27,比同组第二名的美国选手兰德登·桑德斯的21秒81竟是快出了0.5秒之多。
  当四组预赛结束之后,在所有年轻的选手当中,谢正的21秒27是最好的成绩,即便是其他几个小组的第一名,成绩最好的,也和谢正有0.2秒以上的差距。
  看到这个预赛成绩,袁郭华已经再没有一点犹豫,心中只有一个想法,这样的人才应该来国家队了。
  在谢正这个年龄,叶钦能够跑出的成绩也不过如此。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79/48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