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断大明(校对)第90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02/1265

  许杰摇头,道:“皇上的心思向来难猜,毕阁老也颇为担心,所以希望我们能做的彻底,利落一些,到时候还有一些周旋的余地。”
  杨景辰,方孔炤看着许杰,又沉默一阵,杨景辰道:“若不是善后的事情太多,我倒是希望许大人能一起去京城。”
  许杰知道杨景辰的意思,道:“下官连夜写一封信,到时候请二位大人待转给毕阁老,相信会有些用处。”
  杨景辰,许杰都微笑,许杰到底是江苏巡抚衙门的人,这样一来,他们能与毕自严多亲近一分,少吃一些哑巴亏。
  大理寺的判决很快传遍全城,有轻松,有人失望,自然也有带着愤怒。
  “我就猜到,昏君,朝廷不敢大开杀戒,要是真开杀戒,我们就直接反了!”
  “他们当然不敢,也不想想,整个大明靠谁养活,就这三百多人……等着吧,其中大部分肯定会以各种方式赦免,偷偷摸摸的放了……”
  “这一次是失败了,但肯定还会有下一次,我们一定要拨乱反正,还本归清!”
  “这次还是错了,想要达成我们的宏志,还得想办法进入朝廷,我们得改弦易辙,步步为营……”
  “没错,东林先贤是对的,只有众正盈朝才能匡扶社稷,还归祖制,让天下太平,我大明万年……”
第1073章
问政
  景正二年,八月初一。
  一大早,天微亮,凉风习习。
  外廷的大人们整整齐齐的排着队,在等着宫里的钟声。
  内阁五位辅臣,六部尚书,侍郎,五大地方总理大臣,陕西,江苏两省巡抚,二十多人,整整齐齐的排列成两队,每一个人都缄默不语,表情各异。
  他们至少都是前天晚上进京的,但是经过一天多的探听,等来的不是任何好消息,反而越发不安。
  毕自严束手站在最前面,右侧领头的是孙承宗,两人面无表情,没有言语。
  后面的靖王,汪乔年,孙传庭,傅昌宗,周应秋等人一样安静的立着,微垂着头,躬着身,完全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金銮殿,这座以往最为盛大,庄严的大殿,已经很久没开了,朱栩登基以来,总共也没开过几次。
  这一次,怕是又要出大事!
  这是所有人共同的心声,没人谁在这个时候交头接耳,屏气凝神,秩序井然,心思如潮。
  与此同时,坤宁宫,朱栩伸着手臂,张筠以及一干宫女正在给他穿着龙袍,最为正式,最为复杂的那一种,从脚到头顶,每一个细节都要精致到最好。
  以往朱栩对这些是烦透,能简单一点就简单一点,现在,要求奇高。
  张筠知道朱栩一向喜欢‘简单’,最烦那些繁琐的仪程,礼制,见他这次这么在意,情知今天事情的重要,更加用心。
  曹化淳站在不远处,道:“皇上,不拟定一个稿子吗?”
  曹化淳隐约知道朱栩要做什么,心里有些担心。尽管现在的朝局已经不像七八年前,但外廷的大人们依旧是‘老顽固’,在一些问题上,是不会妥协的。
  朱栩肩膀都酸了,还是在那举着,神色不变的道:“没什么可准备的,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后面再整理。这一次,朕要在他们脑袋里好好的撕开一个缺口!”
  曹化淳虽然隐约知道,但却怎么也猜不透朱栩具体要干什么,听着他的话也是似懂非懂,便没有继续问。
  朱栩感觉快要穿好了,便对张筠道:“布木布泰就要离京了,你到时候送一下,慈熠你先照顾着,如果有什么问题,就去找海兰珠。”
  张筠给朱栩挨个系扣子,闻言道:“是,臣妾明白,慈熠很乖,倒是没有操什么心。”
  朱栩微微点头,张筠识大体,知分寸,无需他多言。
  宫外再次响起沉闷,厚重的钟声,曹化淳听完三声,道:“皇上,时间差不多了。”
  朱栩看了眼外面,眯了眯眼,眼神深邃的好似发光,声音有些飘忽的道:“好,走吧。”
  “是。”
  曹化淳命人摆驾,新任的禁军统领王一舟护卫在朱栩右侧,一队威风凛凛的禁卫跟在旁,直奔皇极殿。
  金銮殿是俗称,初名奉天殿,嘉靖年间改为皇极殿。
  金銮殿内,大殿两侧文武分站,落针可闻,默默等待着。
  “皇上驾到!”
  曹化淳的尖锐嗓音忽然在左侧门响起,紧接着朱栩大步而来,径直走向龙椅。
  “臣等参见皇上,吾皇万岁!”
  毕自严,孙承宗等二十多人,齐齐行礼。
  朱栩一身龙袍,前所未有的严肃,他站在御桌内,环顾大殿一圈,微笑着道:“诸位爱卿……平身!”
  “谢皇上。”大明的这些高官们起身,礼数周全。
  朱栩坐在龙椅上,高高的俯视着这一群人,颇为开怀的道:“朕一直不太喜欢坐这么高,感觉与诸位爱卿有距离,说话都要这么大声。等内阁修建完毕,咱们就可以去那里了,不需要隔得这么远。”
  毕自严看着立在朱栩两侧的曹化淳与刘时敏,尤其还站在御桌不远处的王一舟,心头微沉。
  朱栩说的都是没有营养的废话,也让人没办法接,所以他话音落下,不出意外的冷场了。
  朱栩丝毫不觉得尴尬,沾了口茶,道:“说说正事吧,舅舅,陕川六省是什么情况?”
  现在朝野没有不知道情况的,傅昌宗出列,抬手道:“回皇上,表面上看,是士绅大户之类对朝廷的‘新政’不满,想要以此要挟朝廷,实际上,此事是叛乱逆贼蓄谋已久,精细筹划,对皇上,对朝廷不臣,企图颠覆社稷,祸害苍生。从普通百姓,商户,士子,士族大户,到朝野官吏都有涉及,主要发生在陕西与四川等的边界一带,地属偏僻,人稀,官府不能完全辖控,现已基本上平定,暂无大碍……”
  朱栩脸上满意,目光转到杨景辰身上,道:“江苏呢?”
  杨景辰出列,抬手道:“回皇上,江苏已经基本稳定,各项罪案也处置完毕,臣等商议过,将组建一些专门机构,以应对此类突发事件,确保江苏太平稳定,不再发生类似事件,臣等请皇上放心。”
  杨景辰说的更简单了,几乎是一言带过。
  朱栩看着杨景辰,神色不动,目光落在最前面的毕自严身上,道:“这件事,朕不问责,不打板子,不深究。朕想问的是,这件事为什么发生,根由是什么?过程是什么样,什么人在参与,目的是什么?这类事件是否还会发生,怎么避免,杜绝?”
  朱栩的目光是看着毕自严说的,毕自严几乎是下意识的站出来。
  朱栩问的这些,做为内阁‘首辅’的毕自严,都是有不少心得的,出列后,抬着手,稍作斟酌,便道:“回皇上,臣认为,这件事之所以发生,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党争余毒未清,一个对‘新政’抵制,这些人大部分是以前党争的余孽,还要推及至嘉靖年间。这些人仰慕过去的荣华富贵,权柄在手,肮脏龌蹉的交易方式,他们不习惯‘新政’,抗拒朝政清明,纲纪俨然。在臣看来,由此反复实属必然,不当意外。经此一役,臣觉得这些人已经没有再出乱子的能力,一来‘新政’逐渐完善,认可的人越来越多,已是大势所趋,二来,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力加强,一点风波不足以动摇社稷,地方便可轻松应对,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毕自严说的有条有理,很是严谨,讲道理,摆事实,几乎无可辩驳。
  不少人都暗自点头,毕阁老说的都在点上,掐中要害。
  朱栩看向孙承宗,道:“孙阁老,你有什么想法?”
  孙承宗看着朱栩,出列,神色沉吟,道:“皇上,臣认为,此事是必然,或早或晚,都会发生。今次去除余毒,我大明朝堂至少会有十数年以至几十年太平。”
  朱栩的眼神转向孙承宗后面的靖王,道:“靖王,孙阁老说,‘十数年以至几十年太平’,为什么不能一劳永逸,永久的太平安生?”
  靖王的身份特殊,一直是小透明的角色,军国大事极力避讳,眼见朱栩问起,有些措手不及,出列后,快速想了想,道:“回皇上,臣认为,是人心。人心贪婪,如蚂蚁溃堤,纲纪最终都会被啃噬千疮百孔,复又再现混乱之象。纵观史书,小门小户之家,三代而败,大到历朝历代,三代而不堪,久而不能自持,败家亡国,不外如是。”
  朱栩双眼一睁,对靖王能说出这样一番话来,还是颇感意外,给了他一个赞许微笑,看向毕自严身后的汪乔年,道:“汪阁老,你认为靖王说的‘三代’,是何缘故?”
  汪乔年的履历并不厚实,是从皇家政院突然升上来,位居辅臣,是根基最浅薄的人。
  但他也是进士出身,读的书够多,出列,怡然自如的道:“回皇上,自古创业难,守业更难,后辈不知祖先创业艰辛,贪逸恶劳,奢侈无度,以至于败掉祖宗基业,茫然而不自知,悔之晚矣。”
  “贪逸恶劳,奢侈无度,家主,皇帝之过也。恩,说的有道理,孙白谷,你说说。”朱栩拿起手边的茶杯,看了眼孙传庭。
第1074章
初心
  孙传庭已经料到朱栩会问他,从队伍里站出来,抬手道:“回皇上,臣以为,国之亡替,皇帝纵然有责,为臣者责更大,天子托政于百官,百官当尽心尽力,为天子分忧,为苍生谋福,朝代更替,天子责三,臣者责七,兴亡皆系于民心,民心失,君臣枉然。”
  朱栩喝了口茶,面露思忖,道:“孙阁老说的有些道理,还不够透彻,还有哪位爱卿要补充的吗?”
  朱栩话音落下,王从义出列,抬手道:“回皇上,臣认为,君子于国有益,小人祸国,不论君上还是百官,当近贤臣,远小人,兼听明,偏听暗,事事洞明,国无大祸。”
  王从义话音一落,余大成出列,道:“皇上,臣有不同看法。何为君子,何为小人?王莽是小人吗?霍光是君子吗?东林不是号称君子?祸国不甚?臣以为,国之败,纲纪之失也,若是太祖纲纪一直能严守到现在,何来土木堡之败?又何来魏忠贤之乱?国之重,莫过于纲纪。”
  余大成的履历不怎么好,属于矮个子里拔高,众人都不太喜欢,他话音一落,杨景辰就出列,道:“皇上,臣以为,国政之要在于人,人心齐则国兴,人心乱则国乱。是以,历朝历代之更替,莫不与朝野党争有关。”
  杨景辰一说完,深恶党争的方孔炤出列,道:“臣赞同杨大人所言,国之兴盛在于朝廷,若朝廷和睦,百官无忧,尽心国事。若是党同伐异,官吏惊惧,苍生与之蒙难。臣认为,党争为国祸之最!”
  方孔炤一说完,工部尚书徐大化出列,道:“臣赞同方巡抚之言,一国之兴衰,不在于君上,而在乎于臣道,臣道有失,国之失,臣道若全,天下当兴。吾皇登基以来,奋力除党争,安抚百官,方才有今日。所以臣认为,为臣者,当恪守为臣之道,不二心,不逾矩,不懦弱,卑亢有度,国之幸也!”
  徐大化虽然做了多年的工部尚书,但因为一些关系,一直很低调,百官也清楚,对他都是不冷不热。
  他说完,后面就没人站出来了。
  朱栩坐在最上面,听了一阵子,道:“嗯,你们说的朕都听到了,大部分都是认为国之兴亡更替,归于人心,归于品行,说的很有道理,还有其他想法吗?”
  朱栩话音落下,大殿里依旧安静,很多人心思转动。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02/126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