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断大明(校对)第88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84/1265

  说完这一句,孙承宗又道:“申用懋很快就会到,蒙古各汗国的使者会去而复返,正式的‘投诚状’会递上来,各种契约都将签署,你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整军,严阵以待,以免任何变乱!”
  “遵命!”一群人应声。事情到了这个地步,已经是大事可定!
  景正二年,六月二十三。
  喀尔喀,瓦剌等各蒙古汗国的使臣在甘肃镇,向大明钦使,大元帅府元帅,孙承宗递上降表,约定了进贡的物品、数量以及时间。
  同时,孙承宗传达了朱栩的旨意,册封各汗国大汗为两字亲王,世子以及各郡王,还有是各种官署……赏赐无数。
  这些都是明面上的,私底下双方还有各种交易,林林总总两百条,涵盖方方面面。
  其中重要的有:一、大明皇帝陛下既蒙古大汗,一应制度依明礼而革新。二、组建蒙古骑兵,由蒙古总理大臣统领,驻地库伦。三、彼此互市,互通有无,人员自由来去。
  又过了两日,一切仪程结束后,孙承宗等人这才送这些使臣相继离开。
  最后一个走的是和硕特部的使臣,他递给孙承宗一封信,道:“这是我汗给大皇帝陛下的亲笔信,还请元帅转达。”
  这次蒙古的投诚虽然是土谢图汗开始,但其中影响最大的,无疑是漠西蒙古盟主,和硕特部大汗,固始汗,他积极推动各部落‘投诚’,才有这次这么顺利。
  孙承宗接过书信,道:“陛下对固始汗的事迹非常赞赏,若是有空,还请固始汗入京,想必陛下会万分高兴。”
  和硕特部承接着来自西方最大的压力,绝不希望与明朝再翻脸,这使臣道:“想必我汗也无比期待见到英明神武大皇帝陛下。”
  孙承宗又客套几句,目送他离开。
  他身后,秦良玉,满桂,赵率教等人相继走出来,塞外热风吹拂几人的面庞,发丝飞舞,披风鼓荡,几人都情不自禁的挺起胸口。
  目光炯炯,神色坚定!
  他们是大明将帅,当有傲气!
第1050章
‘新政’隐忧
  “快看报纸,今天特刊,快看!”
  三里河附近,一个年轻人拿着报纸,飞奔,狂呼,满脸惊喜。
  “蒙古投降了!”
  “就是伪元,他们投降了!”
  “我大明又增加了万里疆土,吾皇威武!”
  “吾皇威武,大明威武!”
  城南的皇家政院,军院沸腾了,无数人生员在狂呼,哪怕是博士教授都忍不住了,还有一些人跑去升国旗,在国旗下高声大唱。
  蒙元一直是大明的一根刺,这根刺在土木堡之变就从未被拔除,而且越扎越深,现在,彻底拔除了!
  哪怕是普通百姓都知道英宗年间的那场保卫战,这是一场将大明以往荣耀彻底打没了一场屈辱之战!
  “吾皇万岁!”
  东南西北四方,如海啸般沸腾,响天彻地,呼啸如飓风,席卷整座京城。
  礼部,一群郎中,员外郎,侍郎走入尚书沈珣的班房中,每一个都神色激动,难以自抑。
  “大人,我等想着给皇上……上奏,今年前往泰山封禅,不知大人意下如何?”右侍郎姚啟郅上前,目光热切的说道。
  泰山封禅,这不是一件小事情,历朝历代的皇帝前往封禅,只有两件事,一个是‘请罪’,另一个就是‘邀功’。
  当今皇帝陛下的武功已经远超太祖太宗,自然不会是去‘请罪’,在这个时候,自然是奉天许愿,向天地邀功!
  沈珣正在审阅‘景正大典’,抬头看着一群人挤进来,环视一圈,平静的道:“你们都是这个想法?”
  左侍郎贺知舟抬起手,道:“大人,我大明天灾连绵十多年,百姓士气低迷,正可利用此机会振奋人心,提升士气,实属一举多得……”
  “是啊大人,皇上登基以来,还不曾正式的祭祀天地,礼法有缺,现在正好弥补。”
  “大人,下官认为甚是。皇上不喜名利,但有些事不得不为,此事,还需皇上勉为其难……”
  “孙阁老等不日将回京,不若我等乘机联名上奏,请皇上前往泰山封禅,也要祈上天垂帘我大明百姓,恩将雨露……”
  沈珣神色不动,心里腹诽。你们从哪里看出当今皇帝陛下不好名利了?你们是真听不到外面那些流言吗?还什么勉为其难?
  虽然心里腹诽,但沈珣没有开口,因为他很清楚,乾清宫的皇帝陛下比他们站的高远,手段也更高明,不会像这些人预想的,这么就迫不及待的去泰山封禅。
  太露痕迹,太过拘泥于形式!
  等这群人激动之情平静了,沈珣道:“嗯,你们联名吧,这件事,不能是我礼部的事情,我待会儿还要去工部走一趟。”
  众人一愣,旋即醒悟过来,沈珣是尚书,自然是要与六部尚书一起联名。
  “是,我等明白了。”姚啟郅等人抬起手,都是心照不宣的笑容。
  沈珣看着这群人离开了,摇了摇头,有些无语。
  随着‘新政’得到认可的人越来越多,朝野上下的情势变化虽然无声却也很快,不知道多少人上赶着拍朝廷,拍皇帝的马屁。
  沈珣手边已经有一堆奏本了,都是在野的大家,名儒以及一些曾今的官员给他上的奏本,全是给皇帝歌功颂德,赞颂皇帝的英明睿智,武功盖世……这些溢美之词,让他看的都有些尴尬。
  沈珣将这些奏本放到一边,他相信,不止他这里,六部尚书,内阁等估计收到的更多,然后就是最多的司礼监了。
  内阁现在确实如沈珣所料,靖王拿着十几道奏本,出了班房,走到孙传庭班房,苦笑道:“白谷,你猜我收到的都是谁的奏本?”
  孙传庭放下笔,抱起一堆放桌上,道:“万历年间的三个阁老,天启年间的四个尚书,咱们比比?”
  靖王笑了声,道:“我的也不差,宗室十六位王爷的联名奏本,十三位公侯的联名奏本,还有皇后娘娘的大伯父,李娘娘的族叔……”
  孙传庭眉头跳了跳,这还真比他厉害。
  汪乔年出现在靖王身后,道:“白谷,王爷,大理寺除我之外,所有四品以上官员的联名,上奏请求皇上厉行‘新政’,推动大理寺改革完善……”
  孙传庭微怔了下,点头道:“还是你们大理寺高明。”
  汪乔年苦笑摇头,现在朝廷各部门都被这些大同小异的奏本淹没,让他也不知道如何是好。
  靖王微笑着,道:“没什么在意的,皇上那边肯定早就知道了,待会儿咱们挑几个比较好的,送去司礼监,刘公公,曹公公自然清楚怎么做。”
  孙传庭赞同,道:“这些事情先放着,皇上想必也不会去泰山封禅,眼下还是今年的夏粮之事。”
  说到这里,靖王与汪乔年都神色微沉,今年是‘新政’落实的第一年,‘官绅一体纳粮’,这件事在地方已经引起乱子,随着夏收逼近,将会越来越大。
  汪乔年道:“我已经收到上百封书信,都是各地大理寺主事的,他们言称一些地主巧用手段,开始避税。有的佃户状告地主欠粮,有的府县以历年欠粮为借口,有的甚至还放火烧毁农田……这还是江南富庶之地,在陕川等府县,地方上要么以青壮不足为由,请求减免,有的就是勾结盗匪,抢掠一空,以此要求朝廷赈灾……当真是花样百出,无所不用其极……”
  这些都是各种理由告到大理寺,在打官司,拖延塞着,所以被收集起来,集体上报的。
  靖王神色凝重,道:“督政院那边也是,各地收到了不知道多少奏本,书信,都是言称今年天灾严重,粮谷减产严重,希望朝廷暂时不要征税。我派出了一些官员去查看,上报上来,都是千里干涸,百里无一苗,甚至还有不惜提前收割,欺瞒督查……”
  这些孙传庭自然也收到了汇报,面色沉着,道:“皇上登基以来,减免粮税的府县高达数百,朝廷的国库早就见底,这些人丝毫不体谅上心,为了蝇头小利置国家利益于不顾,真当朝廷是摆设不成!”
  这个时候,毕自严从靖王,汪乔年身后走出,道:“各地巡抚的奏本怎么说?”
  孙传庭等人见毕自严来了,都转向他,孙传庭道:“江苏,浙江,湖广等地的奏本早就上来了,他们还是有些有心无力,对于府县控制力有所不逮。有几个参议还上奏,希望朝廷缓个两三年,等‘新政’推行到下面,对地方控制力大增,再完善赋税,到时候必然水到渠成,轻而易举……”
  这样的理由看似很对,何尝不是另一种的拖延塞着,几年后必然还会有新的借口!
  毕自严脸色淡漠,道:“皇上之前与我言,准备在督政院之下组建执法队,专门用来应对抗税。先看看再说,如果有必要,就组建!”
  明朝近年天灾连绵,地上长不出东西,百姓抗税的相当多,可以说,绝大部分民变都由此而来。但现在他们说的执法队,却不是,他是针对‘士绅’阶层的。
  可以预见,这个机构在组成前后,都将引来狂风暴雨。
  孙传庭自然意识到其中的危险性,思索一番,道:“那就先看看,孙阁老已经带兵入关,‘军改’必然会迅速推进,若是有人闹出大动静,可以借此狠狠震慑一番!”
  毕自严点头,旋即又道:“税务总局那边你盯着,他们给了我一个清单,据说今年能有五万白银的收入,日后几年还会更多,你觉得真假几何?”
  孙传庭知道毕自严不喜欢商人,除了对商人‘低买高卖,不劳而获’的厌恶,还有就是他认为东林党与这些商人关系千丝万缕,腐朽由此而来,深为恶痛。
  孙传庭稍做沉吟,道:“这个是在国贸寺之外,以国贸寺历年的上缴的税银来看,多半是真的。”
  国贸寺也就是惠通商行,现在受到了严厉的压制,已经‘行政化’,盈利能力被大大的缩减。
  毕自严神色平静的点头,道:“国库在日渐减少,若是能有个补充,对商人有所规范也是好事,不过还是要看着,莫要让他们太过纵容。”
  孙传庭会意,道:“现在外面沸沸扬扬,给皇上颂功,内阁是否要有所表示?”
  毕自严果断摆手,道:“皇上不是好虚名的人,你将近来‘新政’的进度汇总一下,晚上我去乾清宫与皇上再谈谈。”
第1051章
惊人相似的历史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84/126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