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断大明(校对)第75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52/1265

  “哈哈,我也听说了,不少人还都学了,还有一位老尚书,七十多了,纳了两个十二岁的小女孩,休了两个三十多的妾室……”
  两边的百姓们倒是异常的冷静,没有过激行为,只是议论声越来越大,越来越离谱。
  钱谦益站在马车内,面上一直都很冷静,只是脸角偶尔会抽搐一下,双眼都是阴冷的怒火光芒。
  柳如是,苏溪两人已经下了马车,在路边缓缓走着,听着乱七八糟的议论声,两人不时凝眉头。
  苏溪跟在柳如是身侧,皱着眉头,一脸的厌恶道:“小姐,在江南我还不知道,原来这位钱大人这么不堪,令人作呕。”
  柳如是心里轻叹,在南直隶的一些风光艳丽,高谈阔论的人,在京师认真追究起来,丝毫没有‘风流雅致’,反而都是种种不堪,不能入耳。
  “走吧,我们先找个房子。”柳如是道,营救钱谦益也不是一时半会儿,她需要认真筹划,同时,她也要悄悄打听一些事情。
  “嗯。”苏溪又看了眼囚车上的钱谦益,跟着柳如是转了一个方向。
  钱谦益的马车一路来到长安西门,转过西公主门,进入了督政院。
  这里是大明六部,督政院,大理寺等的集中之地,除了内阁高官,大明三品以上的官员几乎都集中在这里。
  或明或暗,不知道多少人注视着钱谦益,看着缓缓使近督政院的囚车。
  钱谦益这个人太特别了,特别到这些大人们都无法忽视。
  他是江南文坛领袖,以前的东林魁首,曾经的皇帝近人,礼部侍郎,身份极度的复杂,现在更是一路从江南押送入京,身陷囹圄。
  或明或暗观察的人,神色都异常复杂,钱谦益下狱,不知道会牵扯出多大风波,还会连累多少人。江南是乡党的盛行之地,若是真要株连,后果难以想象。
  相对于宫外文武百官的心态复杂,内阁的一干阁老们神色就轻松多了。
  毕自严,靖王,孙传庭,汪乔年都在,郑友元抬着手,汇报道:“诸位大人,京城的舆情已经都转向钱谦益,对于‘宗室降爵案’的讨论基本上被遮盖过去,宗室那边虽然偶有些怨言,但没有大乱子出来,应该不会再有什么事情发生……”
  毕自严脸上难得有笑容,看向孙传庭道:“孙阁老这个手段确实不错,‘降爵案’通过,算是千秋功德,日后‘宗室’再也不会成为我大明的包袱了。”
  除了靖王,其他人都微不可察的点头。
  宗室的问题已经缠绕朝臣几十年了,当初‘国本之争’中就有提及,但神宗皇帝退让已经让朝臣很满意,在福王就藩过程中的封邑,建造府邸等各种所需,还有大量的赏赐,外廷文官都没有过多坚持,这也让宗室再一次膨胀,进而无从约束,尾大不掉。
  宗室不仅占尽了天下良田,庞大的岁禄,外加衍生出来的各种特权也让文官集团大为不满。
  当今皇帝屡次对宗室出手,外廷虽然有些微词,心里都是异常痛快,高兴。这一次的‘降爵案’也算是某种延续,外廷的这些大人们都非常坚定,团结一致,某种程度来说,还是外廷的大人们第一次这么齐心协力的做一件事。
  毕自严目光转向靖王,汪乔年,道:“接下来就是‘审判’,督政院,大理寺准备的怎么样了?”
  这两人也都知道,杨涟,王纪等人已经送到天津卫,最迟今天晚上就会装船送走,南直隶那边估计也已经差不多,这一口气要‘调任’两千多人,对内阁来说也是不小的压力,需要格外的谨慎。
  靖王与汪乔年对视一眼,道:“督政院已经准备好了,拟定了七条罪状,都查有实据,无可辩驳。”
  毕自严点点头,靖王尽管在‘降爵案’上对他有所不满,可做事向来稳妥,不用担心,目光看向汪乔年。
  这个人是破格提拔,根本是因为要提升大理寺的地位,他的能力倒是没有具体经验过。
  汪乔年现在已经破为镇定,看着毕自严,微微倾身,道:“大人放心,大理寺业已准备妥当,绝不会出乱子。”
  毕自严看了他一眼,又转向孙传庭,道:“这件事孙大人来统筹,务必要稳妥有序。这件事了结,我们还有很多细碎的事情要做,已经年尾,不能再耽搁了。”
  “是。”孙传庭应声。他现在已经发现,内阁虽然没有派系,但并不协调,每个人似乎都有自己的立场,毕自严并不能完全掌控内阁,一系列的政务还是在借助皇帝的既定计划以及威望来推动。
  ‘这就是皇上要我加入内阁,并且协助毕阁老的原因吗?’孙传庭不动声色的环视一圈,心里自语。
  内阁在外面商议,朱栩的班房内,曹化淳也已经奏报完了。
  “头皮太痒水太凉,名节千古尽成殇……”
  朱栩放下手里的奏本,轻叹一句。大明不缺乏铮铮铁骨之人,却总被一些软骨头给遮盖了,着实是可怜又可叹。
  曹化淳完全没有听过这么一句,顿了顿,道:“皇上,可有什么吩咐?”
  朱栩随手又拿过一道,边翻着边道:“内阁那边是准备怎么做的?”
  曹化淳转头看了眼,道:“内阁打算明天开审,可能会用三天审结,然后专心于‘新政’梳理,还有就是大演武,皇上大婚,以及明年的大廷议。”
  朱栩‘嗯’了声,道:“让他们处置吧,内阁也需要锻炼一下。对了,准备一下,明天咱们也去看看,钱谦益或许还有什么后招说不定,朕亲眼瞧瞧。”
  “是。”曹化淳应声。
  朱栩没有再理会,低头看着手里的奏本。
  这是北安南巡抚,温体仁上奏的。
  他在奏本里言称多尔衮等人行为很是‘乖张’,不受平王府节制,并且拉拢了琉球,朝鲜等设立的府县,有成为‘藩镇’的可能,希望朝廷能尽快弹压,以免辽东旧事重演。
第887章
直辖村
  朱栩手指在桌面上缓缓敲击,目光冷静如渊。
  在南方是绝不可能重演辽东旧事,只是这个‘乖张’特别有意思,朝鲜,琉球等的府县也被拉拢,更值得推敲。
  当初攻打安南,琉球,萨摩藩,科尔沁,朝鲜等都有出力,朱栩需要的是空地,没精力去梳理那么多麻烦事,并且也要给这些小弟一些甜头,日后好驱使,是以将安南一分为二。
  北安南占据了安南一大半,南安南就一分为九,给了这些人小弟,其中以建奴的多尔衮实力最强。
  东南半岛上现在也是乱象纷陈,四分五裂,都极其虚弱,有实力的没几个,但他们土地肥沃,物产丰饶,多尔衮等人的建奴骑兵也气势低迷,需要人口,粮食,更需要富饶的地盘。他们以战养战早已经是习惯,这还没有站稳脚跟,就想着要吞并四周的小势力,扩增实力了。
  朱栩看着奏本,手指敲击的小马蹄声不绝。
  他就是要放开多尔衮,任由他在半岛折腾,动静是越大越好,最好能将东南半岛搅和的一塌糊涂才好,这样才方便明朝的‘接收’。
  温体仁这个人,能力,手段都是有的,只是大局观差了些,与大明的文官差不多,眼光都集中在‘中国’,并没有积极拓展的野心与眼光,时时的还想着回京。
  朱栩目光闪动着,将这道奏本扔到一边,自语似的道:“先待着吧。”
  曹化淳看了眼温体仁的奏本,悄悄的退了出去。
  朱栩随手又拿起一道,是江苏巡抚方孔炤的奏本,除了言及钱谦益的事情外,还有就是金银村的‘商贸’,现在从各地涌入金银村的人超过了三万,各色人等都有,复杂难明,出现了各种事情。碍于布木布泰的特殊身份,加上金银村的特殊,南直隶上上下下都有些束手束脚。
  金银村除了外事局,其他的权力基本上都掌握在布木布泰手上。外事局是太后生父,国公张国纪在执掌,他又是个甩手掌柜,面对金银村发生的事情,虽然堆到了江苏巡抚衙门,可他们却无从处置。
  朱栩微微点头,这是预料之中的,新事物的出现,总会面对旧势力的纠缠,打压,围追堵截,甚至妄图去消灭。
  后面跟着的是内阁的票拟,字迹苍劲有力,刚正笔直,显然是毕自严的字迹,只有八个字:‘严合法度,酌情处置’。
  上位者的批复总是很有学问,下面的人需用费尽心思去揣度才能得要领一二,朱栩却是一眼看穿。
  毕自严还是希望拴紧‘商业’,对海贸更是疑虑重重,虽然不能禁止,可还是想要小心翼翼,不能‘胡来’。
  抽掉毕自严的票拟,朱栩拿起笔,写到:今旨,金银村划给朝廷直辖,一应事等由旨而行,江苏不得擅端。
  “送到外面。”朱栩合起来,递给曹化淳道。
  曹化淳接过来,没有打开去看,道:“是。”旋即招来一个内监,小声嘱咐送给内阁中书郑友元。
  金银村的事情,朱栩需要能够随性发展,不受外面的影响,布木布泰到底是蒙古女子,所受儒化有限,做起事情拘束较少,将来不管发展的如何,都是一个开端,会对大明内外形成不间断的冲击。
  这种冲击,朱栩希望越大越好。
  钱谦益进京,被关入督政院,各种非议层出不穷,弥漫了整个京城。
  钱谦益——在野,是文坛领袖,在官,曾是礼部侍郎。哪一个都相当显赫,不是一般人。
  他这次这么‘风光’的被押赴京城受审,着实惊动了很多人,不过百姓们怎么议论,看热闹是一回事,京城在野在朝的官员们,出奇的一致,没有立刻上书,更没跑动关系,都齐齐的静默着,安静的一如往常。
  不过到了当天晚上,似乎是过了静默期,亦或者是督政院要在明天过堂的消息‘泄露’,京城上上下下都沸腾起来。
  开始有奏本递入内阁,稍微‘正’一点的人,写到‘国朝宽宥,厚待士人,酌情于理,纲纪于人,轻重宜中’。大概意思就是,国朝向来大度,对待士人宽宥为要,于情于理,小惩大诫。
  稍微过激的就直言‘身前有纲,身后有纪,身前身后,天理奈何?’,也就是说,生前有纲纪,死后有法度,活着死了,都没有逃过纲纪,这还有天理吗?
  最激烈的,甚至于直接开喷,字里行间都见愤怒:‘庙堂不惴,江湖不怨,身为士人,前后难饶,刀俎加身,鱼肉何命?’
  内阁的几位阁老班房里,灯火通明,几乎所有人都看到了类似的奏本。
  汪乔年,靖王,孙传庭等人都分配了职权,也有权,有义务的处理一些朝野各地的奏本,现在灯光照映在几个人的脸上,很是有些晦暗难明。
  好一阵子,汪乔年拿着奏本,刚打开门,就看到对门不远处,靖王也出来了,不等他抬手,不远处孙传庭同样端着一个盘子出来。
  孙传庭抬头也是微怔,旋即会意过来,道:“咱们都去毕阁老班房吧。”
  其他人两人都点头,神色有些凝重。
  毕自严听三人说完,端坐不动,道:“嗯,我也看到了一些。这些人应当与钱谦益没有什么瓜葛,只是出于对一些误解或者是愚昧。明日公审的时候,朝报,六部的报纸都要去观看,然后尽早刊登出来,以稳定人心,遏制非议。”
  靖王面色不动,道:“还是皇上有远虑,早早的让刑部,吏部等尚书旁听,应是早有所料。”
  毕自严没有说话,有时候不得不承认,在某些事情上,皇帝比他看的远,看的清楚。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52/126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