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断大明(校对)第43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33/1265

  朱栩天天看着门外,天色一片明朗。
  对于督政院,朱栩一直有顾忌,以往的都察院在京城都是党争的利器,若是地方也这么来,朝堂上的党争是没了,只怕地方上就没个消停,陷入内耗了。
  不过孙承宗等人倒是很乐观,督政院在地方是废是立都是朝廷一句话的事情,如果执行的好,未尝不是打击贪腐,遏制人浮于事的一个好办法。
  靖王早就在偏殿等着了,一听宣,就立马快步过来。
第538章
督政院是利器
  靖王真的激动,以往的督政院并不能展现权力,从皇帝传过来的话风中,他感觉到了希望!
  “臣朱履祜参见皇上!”朱履祜一身的王服,显的尊贵又颇为干练。
  朱栩点头,道:“昨天曹化淳应该跟你说了,跟朕说说吧。”
  靖王确实想了一个晚上,见皇帝问起,抬手就道:“是,臣将督政院分为内外二层,在内,专门负责律法的修订,完善,核查在外官员的言行,制定方略等等。在外,分十八御史,坐镇各省,负责纠察,审核,考验等事宜……十八省御史,轮流调动,任期三年……除了督政院之御史,各地名老,德高望重之人也将请入督政院,以服众……”
  朱栩静静的听着,靖王的这个方法,类似于都察院,又做了不少改动。
  待靖王说完,朱栩颌首,道:“督政院,要以核查政务,反贪污为要务,不能事无巨细都上奏,更不能以‘风闻奏事’之权行攻击,党争之实!”
  靖王心里明白,抬手道:“臣为督政院定有铁律,督政院不涉党争,不涉政务,但经发现,罢官夺职,永不叙用!”
  朱栩点头,这个在靖王的奏本上看过了,道:“督政院的职责,还有就是要考察各省落实朝廷的法度,政策的详细情况,及时的反馈给朝廷,对于各省官员,也要定期的考察,绝不能松懈……”
  督政院,也是革新官场氛围的一把利刃。
  靖王将朱栩的话一字不落的收入耳朵,沉色道:“皇上尽管放心,督政院绝不是以往腐朽的都察院,必将以全新的衙门,言行,风纪,影响天下,扭转颓废,奢靡之气……”
  朱栩看着他,笑了笑道:“嗯,你做事朕向来放心,去好生准备,十天左右各省官员就要进京,你要做好接待任务……”
  靖王神色一喜,这可是六部尚书的特权,他慌忙抬手,大声道:“臣遵旨!”
  待靖王走后,朱栩站在御书房的屋檐下,抬头看着渐渐昏暗下来的天色,心里长松一口气,道:“这军改,倒是比朕预想的要顺利一些……”
  他却不知道,他的威望已经如山岳一般,一般人岂能对抗!
  曹化淳站在朱栩身后,神色带着一丝忧虑的道:“皇上,卫所,军户,世袭等延续两百多年,非一朝一夕可以破除,虽然皇上强力整军,奴才还是觉得,在各地,未必如奏报说的那么好。”
  朱栩双眼眯了眯,曹化淳的话其实朱栩心底有数,只是,所有的改革都是建立在‘违法’的基础之上,对待这一部分,朱栩除了装作不知道,不承认不否认之外,也没有什么其他办法,真的要扒开来,朝廷以及他的脸面都不好看。
  军改还是他初登极之后推动的,哪怕孙承宗都背不起这个黑锅。好在朱栩现在威望隆重,在这个时候,谁也不会拿这种事来给他添堵。
  朱栩背了背手,道:“这些只能以后慢慢来消化了,传旨,三日后,军改会议,武成阁!”
  曹化淳连忙抬手,道:“遵旨!”
  朱栩在景阳宫频繁的接见这些武将,没有刻意的瞒任何人。
  刚刚回到内阁的朱由检,恰好看到杨嗣昌进入兵殿,没有多久,毛文龙又亲自将他送了出来,这两人都曾是手握重兵的将领,现在都奉调入京了。
  他身后站着来宗道,周道登,王承恩三人,三人的表情也各异。
  来宗道是平静,眼神有着哀叹之色。
  他初来京城时,信心满满,敢以大义的名义问了皇帝三个问题,没想到这才多久,‘文乡会’分崩离析,他这个东阁大学士也有名无实,一切都不是他想象的模样!
  周道登相对就淡然很多,他进内阁,是信王‘半强迫’所致,他本不愿意来,可信王三番两次登门,他实在推脱不过。
  至于王承恩,他则是担忧,虽然皇帝这次没有‘真处置’信王,可确实‘处置了’,不论是幽禁,还是罚俸,都给了信王偌大的打击,这不止是对朝野,也是对朱由检本人。
  “你们说,皇上到底要干什么?”朱由检望着杨嗣昌离开的背影,表情莫名的道。
  身后的三人都没有说话,信王没头没脑的这么一句,他们着实难以揣测。
  朱由检见身后没有动静,眉头皱了皱,心里不由得羡慕朱栩。
  ‘我若是有傅昌宗这样的舅舅,周应秋这样的心腹,何愁大事不成,一筹莫展……’
  各地总兵,领军的将帅进京,自然非同小可,谁都能看得出,朝廷这是要‘搞大事情’了。
  以傅昌宗,周应秋为首的除开兵部外的五部同时也在加快准备着,各省的官员都将启程,用不了多久就会陆续到京。
  毕自严比孙承宗还要忙,政务相对军务更加的复杂,繁琐,单单涉及的人事,就足够他费尽心思。
  他们也在观察孙承宗,申用懋等人怎么做。文官一系的人数庞大,事情复杂,需要万分的小心。
  皇家政院,藏书楼。
  魏学濂放下手里的笔,长松了口气,看着笔迹未干的最后一页,神情大为满足。
  他边上站着一个年轻人,十六七岁模样,见魏学濂抄完了,便道:“你抄完了,我可以放回去了吗?这本是古籍,是陈博士好不容易从翰林院借出来的,要按时归还的,不然下次就不好借了……”
  魏学濂抄录的是一本西汉年间,董仲舒的手书,着实稀有罕见,听着他催问,摆了摆手道:“拿走拿走,谁稀罕。”
  那少年人连忙小心翼翼拿起来,放入盒子里,快步的带走了。
  一旁的曹鼎蛟看着他笑道:“魏兄抄录的那么认真,真的不稀罕吗?”
  魏学濂得意的哼了声,旋即哀叹道:“还要再抄一份还给藏书楼,谁定的规矩,我真的恨死他了……”
  曹鼎蛟收拾着桌上的笔墨,道:“收拾一下吧,待会儿要去教授那登记,参加今年的科举。”
  魏学濂愁脸一变,神色大振道:“这茬我给忘了,对了,快去。”
  两人收拾好,出了藏书楼,魏学濂突然看着曹鼎蛟道:“老曹,你觉得,朝廷这次召集天下的武将入朝,是什么目的?”
  曹鼎蛟心里叹了口气,纵然他一直小心翼翼的瞒着身份,可常在河边站哪有不湿鞋,魏学濂还是隐隐感觉到他的‘不正常’了。
  不过,这个也没什么,他边走不说道:“皇上登基以来,对军队改制颇多,很多地方没有尽善尽美,外加辽东平复,朝廷大概是想乘机奠定新的军制,安天下将士的心……”
  魏学濂点点头,看着曹变蛟若有所思。
第539章
火炮演习
  第二日,城外火器局基地。
  朱栩站在高高的瞭望塔上,身后站着毕懋康,徐光启,熊文灿,曹文诏,孙承宗等人。
  这还只是一个,其他六个瞭望塔上是秦良玉,杨嗣昌,洪承畴,卢象升等人。
  大明的高层将领基本都在这里了,全都好奇的看着不远处。
  这里是火器局的基地,从天启四年开始,已经七年了,处处都是水泥路,墙壁,宿舍,仓库,障碍物等等,日新月异。
  一群高级将领都好奇的看来看去,神色颇为惊讶。
  徐光启,毕懋康站在朱栩身后,两人脸上振奋,目光灼灼。
  徐光启道:“皇上,火炮我借鉴了红毛人的设计,在大炮之后加了‘大轮椅’,方便运送,对阵骑兵还不够,可要是步兵,绰绰有余!”
  朱栩看着不远处,从仓库里推出的一门门漆黑的大炮,果然都有了‘大轮椅’,看上去又像平车,前拉后推都可以。
  “射程多少?”朱栩道,这个他最关心,后世有一句名言‘真理在大炮射程之内’,虽然是武力炫耀,可也说明了,这个时候,大炮的射程真的非常重要!
  徐光启早有准备,抬手道:“皇上,我们经过多次测试,这种方法,射程在一千丈之外,若是在高处,可以飙升到一千五百丈!”
  朱栩脸上微微动容,这可是两公里多,依照他的了解,比欧洲现有的大炮射程还要远!
  朱栩转头看了他一眼,道:“嗯,不错!接下来,还是要提高射程,还有火药的威力,一定要不停的试验,与海外可以多交流,但也要注意保密,明白吗?”
  徐光启连忙抬手,道:“臣明白。”
  朱栩背着手,看着徐光启,这几年一直窝在这里,说不上功勋卓著,可也劳苦功高,沉吟一声道:“徐大化,明年朕考虑让他入阁,你好好做,工部尚书朕给你留着。”
  这是直接的封官许愿!
  朱栩身后的曹文诏,孙承宗没有意外之色,熊文灿,毕懋康等人神色微惊,按理说,毕懋康,徐光启这样的‘匠人’是没有资格入朝堂的,更何况是位高权重的六部尚书!
  徐光启是翰林出身,在地方,太仆寺都待过,履历厚实,是完全有资格的,可听着皇帝的话,还是一阵激动,长身拜道:“臣拜谢皇上!”
  朱栩摆摆手,道:“你应得的,用心做事就行。”
  徐光启应了声‘遵旨’,心潮澎湃的站在朱栩身后。
  毕懋康一阵眼热,他的资历虽然不如徐光启,可这些年也兢兢业业,当个侍郎没有问题吧?
  他趁热打铁的上前道:“皇上,破虏枪几经改造,现在射程远,威力大,皇上,可否要看一下?”
  相对来说,朱栩更看重大炮,一来现在火炮技术都相对原始,明朝很容易赶上,超越,可步枪不同,工艺制约着,不论是明朝还是欧洲,都是一个瓶颈,真正的实战性并不高,哪怕再过几十年,也没有什么突破性的进展,这不止是技术的问题,工艺上也做不到,唯有工业革命开启之后,才能新的发展。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33/126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