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断大明(校对)第27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78/1265

  “公爷,现在就属你爵位最高,魏国公跟靖王穿一条裤子,您得登高一呼啊……”
  朱国弼微微一笑,一身精致长衫,笑道:“诸位不必着急,这巡抚衙门得罪的也不止咱们,那些六部的尚书,侍郎,都察院的御史,哪一个被削去官职的能高兴,等着吧,很快就有好戏看了。”
  众人都是一怔,不过想到保国公在应天府的能量,会意过来,都一脸放心的笑了。
  “哈哈,有保国公出手,那我就放心了。”
  “咱们等着看好戏吧,只希望不要等的太久啊……”
  “喝茶喝茶,呵呵,今天心情格外的好啊……”
  几乎是保国公府一干人商议声落下,之前的南京一干前任的工部,刑部等尚书,外加侍郎,二十多个三品以上的大员,加上贡院,国子监等官员士子将巡抚衙门给围的水泄不通。
  各种抗议口号,如雷般的响起。
  “靖王乱政,滚出南京!”
  一干尚书侍郎们,都七老八十的人,站在巡抚衙门前,大太阳如火,晃晃悠悠,仿佛随时都倒下。
  衙门内的黄立极等人,面色凝重,沉着说不出话来。
  这些人,打不得骂不得,还不能跟他们‘扯’,真要是出点事,非弄出个‘党锢之祸’不可。
  李夔龙站在他边上,道:“大人,不止是巡抚衙门,各地知府,知州也有,很多事情都做不下去,照这样下去,不说会不会再出事,怕是皇上的计划,不能按时完成啊……”
第369章
暴风雨前
  景阳宫,偏房内。
  朱栩坐在软塌上,看着面前的两位大臣。
  一个是毕自严,一个是李邦华。
  毕自严是第一任的天津卫巡抚,前户部尚书,遭魏忠贤构陷,被迫辞官回乡。李邦华是现任的天津卫巡抚,乃是与袁可立一样,中立的东林党人。
  朱栩看着两人,很是满意,笑着道:“给两位大人搬个凳子。”
  李邦华是第二次见朱栩,毕自严还是第一次,两人是老同僚,对视一眼,都抬手道:“臣不敢。”
  曹化淳搬来凳子,放在两人身后,两人也都没真坐。
  朱栩也不在意,笑着道:“今天朕召二位大人来呢,一来是想问问天津卫的情况,二来,想听听毕大人对户部,税赋的想法。”
  李邦彦稍作沉吟,道:“皇上,‘三方布置’之策已渐显成效,山海关,天津卫,登州水师互成犄角。臣已开垦荒田近五万顷,还在不断开垦,用不了多久,就足以支撑辽东的粮饷。臣也奉命清查了占役、虚冒等事,颇见成效。”
  朱栩听着不时点头,心里却暗叹,这位怕是也不太相信他这个皇帝,说的很是笼统,毫不涉及具体事情。好在他通过各种渠道也了解的差不多了,听完便笑着道:“嗯,天津卫乃是辽东最重要的后方,朕交给你是放心的。还有什么其他的建议吗?”
  李邦华抬头看了眼朱栩,微微躬身道:“臣请皇上防备乱民,缉捕奸细,非朝廷所准,不得结社,严禁流言。”
  朱栩听着前面还算高兴,后面就不是味了,京城里的流言,怕是一多半都出自他这个‘兴兵乱政’的皇帝的,难怪他们都很是拘谨的模样。
  这位李邦华也是清流的砥柱,万历四十一年,神宗皇帝不想让福王就藩,多番推脱,群臣不敢多言,李邦华带头,才领着一干谏臣逼得神宗皇帝按时让福王就藩。同时,他还数次上书,大谈特谈神宗皇帝‘贪财’的爱好,哪怕被弹劾贬官,也不改前言,称‘宁忍枯燥问学,不做反复小人’。
  不过,李邦华有句话说对了,结社,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朱栩想了想,抬头对着不远处的曹化淳道:“拟道旨意拿来给朕看,大意就是让顺天府严控京师安稳,再命文昭阁,商议民间结社等事,尽快复奏。”
  “是。”曹化淳面色不动的应了一声。
  朱栩见李邦华不说话了,目光转向毕自严,这位,才是他今天要见的主角。
  毕自严赋闲了两年,对朝廷各方面局势洞若观火,抬手看着朱栩道:“臣有十二策,请皇上垂听。”
  朱栩眼睛一亮,对不远处一个小太监示意。
  那小太监连忙拿笔,做认真记录状。
  毕自严稍微愣了下,便道:“第一策,臣请移盐税补户部空虚。第二令商贩运送米粮充实边镇。第三,裁汰裁汰冗兵冗役。第四,检查军饷虚冒。第四。开垦京东水田。第五,兴办军屯。第六,严控地方侵吞税银,按亩起科……第十二,清查天下隐田。”
  朱栩笑容越多,道:“毕卿所言,深合朕意。不瞒你说,朕想要清丈天下田亩已非一日,只是阻力丛丛,难以决断,你来的正是时候。”
  毕自严一直在打量朱栩,听着他的话,心里暗道‘果然,近年天下接连大变,怕都是皇帝在背后推动。’
  他立在那没有说话,他是被文昭阁召进京,现在想来,应该是皇帝想到他了。
  朱栩右手按在手边的案桌上,拍了拍,道:“毕大人,可听说了南直隶之事?”
  毕自严心里转动着念头,眼光微闪,抬手道:“臣已听闻,臣认为,皇上太过急切,此事没有廷议,引起天下非议,南直隶之事,一年半载未必能消停,实乃失策。”
  朱栩眉头挑了挑,这毕自严还真是直言不讳啊。
  他神色不变,从软塌上下来,背着手站在两人身前,笑道:“倒不是朕急切,也不是朕控制不了廷议,而是南直隶,必须从快,决,一旦拖延,就是真的难行了。”
  李邦华脸上动了动,不得不赞同朱栩的话。
  明朝自张居正死后,多是因循守旧,谁妄言改动,都会被群起而攻之,有着无数的惨案在前面,哪怕是皇帝,也不能随心所欲。
  毕自严确定了心里的猜测,便心里暗松,想了想道:“皇上所言甚是,只是南直隶,不,江苏,即便有靖王在,很多事也未必能理顺,还需朝廷中德高望重之人前往,方可安抚人心。”
  朱栩何尝不知道,只不过赵南星因为阉党复起,撂挑子不干了。另外,他也从毕自严的话听出了‘毛遂自荐’的味道。
  他暗自一笑,这个毕自严,他喜欢。
  朱栩颌,背着手,来回走了几步,道:“朕打算让你去江苏,挂副左都御史,主持清丈江苏田亩。”
  毕自严是非常有能力,实干精神很强的人,尤其善于理财,他对大明的一系列弊端深知,也有改革的决心,闻言便抬手道:“臣领旨。”
  朱栩看着他怔了怔,他刚才好像是说了‘打算’二字吧?
  不过,他越的喜欢了。
  “好!”
  朱栩大声笑道:“朕会下旨给靖王,让他配合你,务必要好好做,江苏是一块镜子,你要给朕照清楚了!”
  镜子?
  毕自严先是一愣,旋即会意过来,皇帝这是要先在江苏练手,然后推广到整个大明!
  “遵旨!”
  毕自严的话里多了几分立军令状的味道。
  这也算君臣相谈甚欢了吧?
  朱栩很高兴,与两人,或者说李邦华基本是陪客,一直都是朱栩与毕自严在说。
  毕自严对他的十二策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其中不少地方朱栩已经改革过,也有很多从未涉及,听的真是让朱栩受益匪浅。
  朱栩对明朝现状的认识,或许很多地方比他们深刻,但更多的是,毕自严这些人理解的比朱栩全面,细微,更加的切中要害。
  足足谈了一个多时辰,朱栩这才颇为依依不舍的送走了毕自严两人。
  站在屋檐下,朱栩感慨道:“我大明还是人才济济的。”
  曹化淳站在他身后,没有说话。
  过了好一会儿,朱栩回过神,道:“对了,你先前说,黄太吉的兵马越过大凌河了?”
  曹化淳微微躬身,肃色道:“是,不过建奴没有靠近义州,广宁三十里,还修书给了毛文龙,请他‘协守’沈阳。”
  朱栩眼角眯了眯,冷笑一声。
  这位是怕被近在咫尺的毛文龙闯了空门吧?
  黄太吉吃过一次亏,既然还敢大张旗鼓的讨伐林丹汗,应该也是有后手的。
  现在与后金的‘和平’局面还不能打破,辽东,东江都在飞铸城,休养生息,他的精力也都被不断推进的改革,尤其是江苏拖着,辽东不能再出事。
  但是黄太吉公然‘抗旨’,不教训一下也显得他太软弱,让黄太吉无端升起不该有的心思。
  沉吟一阵,朱栩道:“传旨蒙古各部,协同林丹汗防守,再命祖大寿,在大凌河对岸建城,同时再清查所有与建奴有关联的往来,全部断掉。再命毛文龙,搞一次军事演习,规模要大,不过,不要真的去沈阳,哪里应该是个陷阱。”
  “遵旨。”曹化淳道。
  应天府,巡抚衙门。
  已经有几个人昏倒,都是三品以上的大员,曾经也是万历朝的老臣。
  这么一来,越的群情汹涌,整个巡抚衙门都被围了。
  “黄立极出来,给我们一个说法!”
  “为虎作伥,乱政害民!”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78/126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