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大丈夫(校对)第310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100/3147

  役夫跪下,冲着汴梁方向虔诚的叩首,“官家万岁!”
  “官家万岁!”
  茶馆里气氛肃然。
  一个茶客一直在记录着什么,稍后把今日茶馆里的这些话整理了一下,让人送去某个地方,在那里和各处的消息汇拢后发往成都府路,最后一路被送去汴梁皇城司。
  说书先生第二天就去了乡下。
  他一路到了村子,有村老见了就叫人全部出来。
  “都听听朝中的大事,还有那个什么杂学,上次说的什么惯性,都记好了。”
  一村的人都蹲在村里晒谷子的场坝里,就先生得了凳子和茶水。
  “都听好了。”
  先生在说,下面唯一一个识字的村民在记录要点。
  “……这免役钱就是让你等不去服役的钱,不是富户不必交,谁敢来收,只管去告状。”
  “真不交?以后都不交了?”村老蹲在那里,觉得不靠谱,“这哪朝哪代有事情不是让种地的去做?那些富户都蹲在家里面吃肉玩女人呢!”
  说书先生扬扬手中的报纸,“这北邙报的名头知道谁写的吗?韩相公!”
  “是韩相公啊!那就没错了。”
  “知道这北邙报谁弄的吗?沈国公!”
  “呀!是沈国公啊!那就没跑了。”
  “住口!”村老骂道:“先生还得继续说呢!别耽误时辰,那个……李家的娘子,你且回家去弄碗汤饼,晚些给先生润润喉咙。”
  先生满头黑线,继续念道:“……免役法……”
  不只是他,眉山的三位说书人此刻都在各地溜达,每到一处就读报。
  他们只读那些正经事,什么八卦都丢弃了,所以速度很快。
  晚些他念完了,村老起身道:“官家是好官家,来,都跟着老夫磕个头。”
  众人跟着磕头,村老起身道:“前阵子有人说以后还得要收咱们的免役钱,老夫就琢磨着果然如此,可这北邙报一说,老夫这就明白了,合着是有人在造谣,他们想干什么?”
  说书先生刚想解释,村老不屑的道:“老夫一辈子不说多少见识,可却知道这人心坏得很!那些人造谣干啥?不就是想让咱们也反对这个免役法吗?
  咱们反对这个免役钱,到时候天下都反对,那京城的官家怕是就要走投无路了……”
  “不能说走投无路。”先生真的很无语,觉得这老人说话没遮没拦的。
  “怕什么?”村老说道:“那些人就是想废掉免役法呢!到时候又和以前一般,让咱们这些人去服役。今日听了先生说的这些,这免役法老夫都清楚了,以后谁敢来造谣,打死,就埋在村口!”
  杀气腾腾啊!
  先生看着那些一脸理所当然的壮丁,想到某些传言,不禁脊背发寒。
  在这等偏僻的地方,村老就是律法,真要弄死几个人埋了天知道。
  “先生拿着!”村老摸出了十枚铜钱,“少是少了些,可也不能让你这么白跑一趟。”
  先生婉拒了一番,最后还是收了。
  等他走了之后,有村民说道:“那先生都说了不收钱呢!”
  村老呸了他一口,骂道:“蠢货!那是假的,他从城里骑驴过来,这人不吃,驴也得吃吧,那吃的从哪来的?就算是有人给钱,可要想让他尽心读报,咱们就得给好处。记住了,这年头别想着只让人给你好处,不然这好处它就长不了。”
  先生一路去读报,身后总是跟着一个男子,两人默契的你读报,我在边上记录。
  那些信息飞快的汇总,然后汇集到了汴梁。
  ……
  “这是成都府路的消息!”
  皇城司里现在因为北邙报的事儿增添了不少麻烦,各地的消息汇总之后,大家就得判断消息的价值,然后把最有价值的消息送给张八年。
  张八年看了今日的消息,然后看看天色,“某这就进宫。”
  天色尚早,赵曙刚开始吃早饭。
  “说吧。”
  他的时间紧,张八年就得在这个时候禀告消息。
  “成都府路的消息,北邙报把免役法说的很清楚,当地的百姓据此举报了五十余起案子,有贪了免役钱的,有富户和官吏勾结不交钱的……还有不少人在造谣,说免役法是恶法,以后会让百姓们也交钱……”
  “这是恐吓百姓,让他们畏惧免役法,随后他们再一鼓噪,免役法就成了人人喊打的恶法。”赵曙放下筷子:“这手段让人恶心!严查!”
  “是。”张八年见他生气,就赶紧说了好消息,“各处的百姓知道了免役法的详细后,都高呼官家万岁呢!”
  赵曙拿起筷子,笑道:“因为新政,那些人说朕是暴君。可也是因为新政,百姓却说朕英明,朕听了欢喜。”
  他心情一好,胃口就好,竟然吃了一碗汤饼还不够,又弄了两个羊肉馒头吃。
  陈忠珩看的眼皮子直跳,“官家,这羊肉包子……那衣裳……”
  先前赵曙起床穿衣裳时,发现又胖了些,竟然紧了许多,于是很是惆怅的说要少吃些。
  赵曙一怔,叹道:“罢了罢了,就吃一个。”
  吃了早饭后,赵曙去了朝中。
  “陛下,巡查御史本月报上来的案子多了七成。大多是百姓举报。”
  韩琦出班说了此事。
  赵曙点头,“这说明北邙报下去是好事。以往百姓消息闭塞,只能任由那些人摆弄。如今有了北邙报,有了那些说书先生,百姓也能知晓朝中之事,知晓官家您的一片苦心。”
  赵曙点头,“朕听闻有人惶然不安,说什么国将不国,可朕却知道大宋在蒸蒸日上。三司的韩卿说了,今年的势头极好,钱粮结余会更多。朕没加税,这钱粮为何多出来了?这便是天下大势在推动国势前行。
  商人们越做越挣钱,于是交税就越多。百姓收获的粮食越来越多,于是缴纳的粮食也就越多……还有燕山路那边,虽然说是今年依旧免税,可北方因此少了许多兵力布置,这三司也少了不少开销。
  等燕山路开始交税时,三司的钱粮还会结余更多。”
  “是啊!”
  宰辅们都憧憬不已。
  “等再灭了辽国,朕在想啊!这个大宋会是如何的模样。”
  赵曙踌躇满志的道:“大宋被欺负了百年,今日也算是扬眉吐气了,只等钱粮堆满了库房,那时候……朕也要去和祖宗说说,去问问祖宗,这可是盛世?”
  宰辅们不禁都笑了起来。
  “官家,已经是盛世了!”韩琦笑道:“大宋如今国力强盛,辽国惶惶不安,这不是盛世,何为盛世?”
  赵曙摇头,“辽人欺凌了中原一百余年,若是不灭掉他们,如何能称得上是盛世?朕死了都没脸去见祖宗!”
  众人赶紧躬身应了。
  “辽国那边要盯着,朕在想啊!只待水军归来,若是好消息,大宋就要扫灭了辽国!”
  他忍不住站起来,看着外面的春光,“这盛世终究会来,这是大宋的盛世,朕对此深信不疑!”
第1871章
第九名
  治平八年的春闱即将到来。
  杨卓超已经准备好了。
  十九岁的年轻人坐在窗前看书,嘴唇上有些淡淡的绒毛,就和刚成型的毛桃差不多。
  李氏在窗外偷瞥了里面一眼,然后去了后面。
  杨继年也坐在窗前看书,李氏见了竟然觉得父子俩都是一个模子出来的,但却没笑。
  “官人,大郎看着呆呆的,怕是在担心考不中呢!”
  李氏愁容满面的坐下来,杨继年抬头看了她一眼,“这第一次参加考试就能中的有几人?”
  “也是啊!”李氏想着这个就放松了些,“那就给大郎说说,让他别担心这个。”
  “你说这个做什么?”杨继年觉得妻子有些魔怔了,“他都十九岁了,这等事就该自己琢磨,否则如何成家立业?”
  李氏不服气的道:“大郎还小呢!”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100/314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