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大丈夫(校对)第291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911/3147

  他跌跌撞撞的往边上的村里去。
  村子不大,可此刻外面大雨,大家都蹲在家里无事可做,有打孩子的,有打媳妇的……
  就在这热闹中,苏轼来了。
  “敢问……这雨水,今年可会发大水?”
  浑身如落汤鸡般的苏轼让村民们很是好奇。
  几个年轻人说不会,然后被一个老人骂走了。
  “赶紧走!”
  老人也准备赶走苏轼。
  “老人家。”
  苏轼可怜兮兮的道:“某是御史,来访查民情的。”
  “御史?”
  老人问道:“可有证据。”
  苏轼遇到了一个谨慎的老人,但等他拿出被浸泡的没法看的一份半成品奏疏时,老人不信,最后他拿出了私章,盖了一下。
  “车婆……”
  一个据闻是村里最有学问的男子来看了印章印出来的字,疑惑的道:“车婆是什么?”
  苏轼仰天长叹,“是东坡啊!”
  我去!
  某不是婆,是汉子!
  这一刻苏轼想死。
  “不认识!”
  老人依旧不搭理。
  苏轼绝望了,关键是又累又饿,还有些冷。
  他觉得自己讨要一点热水和汤饼定然是不可能的,于是就摸出了一串铜钱。
  老人的眼中多了亮光,“今年的春雨,比那年黄河决堤时还大。”
  苏轼低头看看手中的铜钱,只想抽自己一巴掌。
  这是要给钱才肯说实话啊!
  他觉得民风不够淳朴,不够好。
  于是他再度出钱租借了一头驴,就这么斜坐着回去。
  一路有个大汉跟着他,说道:“苏御史您别管他,他……他家大郎病了,为了治病,家里都折腾光了。”
  苏轼有了些明悟。
  在许多时候,坚强也得向现实妥协。
  但他骄傲的觉得自己不会。
  到家后,他开始奋笔疾书,然后倒下。
  “交给……交给元泽!”
  苏轼发烧了,但依旧记得自己的职责。
  当王雱得了这份记录时,皱眉道:“子瞻太实诚,可为友。”
  他没动。
  晚些来了几个消息。
  “说是今年的雨水太大了些,说不准,不过发大水是一定的。”
  “黄河边上的渔夫说了,今年若是不发大水,他就把自己的渔船一把火烧了。这话是他收了一贯钱后说的,某告诉他,若是谎言,皇城司会寻他说话。”
  “……”
  就在赵顼说出了那番话之后,王雱就已经做出了安排,这些人手就是去黄河附近打探消息的。
  王雱稍后进宫求见。
  “各处的消息都是今年要发大水。不过发大水是否会决堤,这个不好说。”
  苏轼的消息就被放在了这些消息的里面,显得格外的不打眼。赵顼翻看到了之后,说道:“子瞻是个好人。”
  他继续往下翻看消息,等看完后说道,“如此……我知道了。”
  王雱饶有兴趣的问道:“你想如何做?退缩?还是硬顶上去。”
  赵顼跪坐在席子上,深吸一口气,说道:“有人说皇子监国当无为,可我却不能坐视黄河泛滥。”
  他随即召集宰辅重臣们议事,提及了今春黄河泛滥的可能性。
  怎么办?
  臣子们也很为难。
  “招募民夫,修补河堤!”
  赵顼的决定马上就引发了反弹。
  各种意见都有,但支持的不多。
第1766章
担当何在?一物降一物
  监国皇子想招募民工修河堤。
  百姓自然是欢欣鼓舞,但这等事儿的决断和他们没关系。
  吕诲一听到消息就急匆匆的去寻司马光。
  “君实,北伐刚开始,钱粮就如流水般的花销了出去,若是延续一个月,三司也得头疼。”
  他一进值房就先寻茶水喝,一边喝一边抱怨。
  司马光安静的坐在窗户边上,静静的看着他。
  喝了茶水后,吕诲坐下,摸了摸胡须,“若是要修补河堤,那最少得发数万民夫吧?数万民夫连吃带用,这要多少钱粮?此时正好青黄不接,一旦北伐延误,那……韩绛怕是会疯了。”
  窗外春雨绵绵,司马光伸手出去探了一下,没够着雨水,觉着全是潮气。
  “韩绛反对。”司马光淡淡的道:“曾公亮等人也不赞同。”
  吕诲欢喜的道:“这就对了。”他突然压低了嗓门,“监国监国,不该做的就不能做,现在就要告诉他,让他知晓规矩才是……”
  司马光木然。
  “谏院,宫中来人了,大王召见。”
  司马光起身道:“年轻人,总是朝气蓬勃。”
  吕诲起身伴他出去,笑道:“毛躁就毛躁,君实你说什么朝气蓬勃。”
  稍后司马光进了宫中。
  重臣们全到了。
  这是打开大门商议事情的意思,也能避嫌。
  文彦博目光复杂的看着赵顼,在这件事上他有些犹豫,他更希望赵顼放弃这个想法。
  不只是为了钱粮的问题。
  更多的是……
  官家在前方征战,你在后面拖后腿,这个性质很恶劣,弄不好就是父子相疑的结局。
  父子一旦相疑,再想回到原来的状态就不可能了。
  这个才是他反对的主因。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911/314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