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大丈夫(校对)第2318部分在线阅读
高利贷破家,但许多手段令人诟病。
你若是没有官面的支持,很容易被收拾。
所以但凡放高利贷厉害的人,大多都和官面有勾结。
吕诲面色微红。
吴征看了他一眼,继续翻动册子。
“治平三年五月,冯耀祖出游十一次,皆是本地士绅出钱,其中还帮他买了两名歌姬。”
这便是隐形受贿。
“治平三年六月……”
吴征抬头,“封丘境内八个村子遭遇旱情,冯耀祖只去了两家,随即回城开了诗会。士绅云集,高才满座……”
吴征越来越愤怒,他真的忍不住了,“就在他们诗词歌赋不断时,就在他们高朋满座时,那些百姓在嚎哭!那时冯耀祖何在?他在搂着女人接受那些人的吹捧,洋洋自得!”
“这……”吕诲看向了冯耀祖,他想看到冯耀祖的驳斥。
冯耀祖面色煞白,说道:“胡言乱语,一派胡言……”
果然驳斥了吗。
吕诲心中稍安。
吴征一怔,旋即选择了相信沈安。
“治平三年六月,士绅刘田宴请冯耀祖,大张旗鼓,随后刘田以自己和冯耀祖交好为资本,随后总揽两个耆老名额,大肆搜刮。”
里正就是大宋最基础的统治者,他们掌管着一里之地的赋税劳役,堪称是一言可决生死。
而耆老更进一步,掌管着一乡之地的大小事务,换做是后世,大抵就是乡镇长官。
可在大宋,耆老和里正这些都没有编制。没有编制看似很委屈,可也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可操作性太强大了。
只要你和州县官员的关系好,一乡之地都是你说了算。
这等人堪称是土皇帝啊!
竟然这样吗?
吕诲半信半疑。
可冯耀祖却面色大变,说道:“你……你……”
见他期期艾艾的说不出话来,吕诲心中一紧,问道:“可是实话?”
吴征看着他,想起了他先前的冷漠,想起了唐介和韩琦的埋怨,不禁红了眼眶。
“吕知杂,什么是实话?”吴征哽咽道:“下官一心只想为百姓做事,为官家做事,可为何找出了问题却无人管?为何?你等不但不管,反而还压住了那些见不得人的事,为何?”
吕诲在,今日县里的官吏都来了,算是迎接。
此刻见吴征冲着吕诲开火,他们不禁傻眼了。
那吕诲是御史台的副手,你吴征只是个新任御史,你竟然敢冲着自己的上官咆哮?
关键是他直接揭开了吕诲等人的脸皮,被事情公之于众。
为尊者讳啊!
现在这个尊者却被自己的下属弄的狼狈不堪。
吕诲狼狈的道:“某问你可是实话。”
吴征看着满头大汗的冯耀祖说道:“您该问冯知县。”
冯耀祖此刻的头顶看着在冒气。
白气蒸蒸而上,看着恍如神仙中人。
可白气下面却是一张惶然的脸。
“此事……许多人也是这般。”
冯耀祖终于找到了反驳的借口,振振有词的道:“天下官员如冯某这般的不计其数,你盯着冯某作甚?”
这便是潜规则。
“可这是渎职,这是贪腐,这是犯法!”
吴征咆哮道:“为他人谋私利,这是什么?难道你冯耀祖以为这是正经事?莫非你以为这般作为不该被处置?那这个天下……”
他缓缓回身看着众人,坚定的道:“难道这等行径也能公行于天下吗?那吴某就算是死,也不会退缩,若是无人处置冯耀祖,某将去皇城……”
他奋力喊道:“某将会去叩阙!”
这是一个人的战争!
他面对无数灰色地带,选择了前进。
那些官吏纷纷低头。
这是大佬的战场,他们上去只会成为炮灰。
大部分人不以为然,可见这种潜规则的影响之大。少部分官吏心有戚戚焉,可却觉得吴征是蚍蜉撼树,不自量力。
但冯耀祖怕是要完蛋了。
但另一个问题却浮上心头:吴征是怎么收集到的这些证据?
此等证据没人会去收集,而且也不好收集,因为你一去打探消息,马上就会引发地方警觉,那些士绅会联手起来抵御你的查探,还会及时和地方官吏通气,一起把你弄走。
吴征原先就是被这么收拾了。
可他却查找到了冯耀祖渎职的证据,顷刻间就逆转了局势。
看看吕诲吧,那张脸黑的和墨汁差不多。
“冯知县,可是如此吗?”
这些事儿每个官员多多少少都有一些,真要追究下去,天下不安,这也是唐介和富弼选择退缩的主因。
可吴征还是出手了。
吕诲看着冯耀祖,眼神冷漠。
这事儿他判断没跑了。
冯耀祖头顶上的蒸汽越发的茂盛了,看着就像是一个蒸笼。
大滴大滴的汗水满脸都是,顺着流淌下去,胸襟渐渐被湿透。
他颤声道:“吕知杂,此事……此事……”
不消说,这是真的。
吕诲心中恼火,说道:“你就等着吕某的弹劾吧!”
才说完吕诲就觉得不对。
错了啊!
此事是吴征找出来的,要弹劾冯耀祖也该是吴征去弹劾,你吕诲去弹劾更像是抢功。
他冷哼一声,“罢了,此事某不管了。”
冯耀祖绝望的看着他,突然兴奋的道:“吕知杂,那么多事他吴征是怎么查出来的?下官觉着这是个阴谋,对,此事就是个阴谋。”
吕诲微微一凛,看向了吴征。
这是冯耀祖绝地求活的手段。
咱们都是一伙儿的,这事儿是有人在搞我啊!
吕知杂,他们今日搞我,明日说不得就会去搞你们,还等什么?大伙儿联手和他们拼了。
这也是一部分反对新政者的心声。
当他们的利益被触动时,就会生出这等想法,然后抱成一团,和新政殊死搏斗,不弄垮新政不罢休。
所以后来司马光从洛阳一路去汴梁时,天下会震动。
史书记载,司马光所过之处,‘军士’欢呼,‘百姓’雀跃……
整个大宋都在‘欢喜’,为司马光出山而欢欣鼓舞,觉得大宋有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