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大丈夫(校对)第194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947/3147

  赵曙心情大好,说道:“二十三万贯,明年吧,希望明年能有五十万贯。”
  别小看二十多万贯,对于庞大的大宋来说,每多结余一贯都需要各方协调节制。
  “陛下,大王求见。”
  嗯?
  赵曙点点头。
  这个儿子昨日就告假,说是今日有事出宫。他没干涉,想着年底了,孩子也需要出去和朋友们聚聚。
  这是回来了?
  赵顼来了,手中抱着一摞纸。
  行礼,起身后,赵顼说道:“臣有事请教陛下和诸位。”
  哟!
  大王竟然也会来请教咱们?
  群臣都含笑等着,赵曙笑道:“如此你就说来。”
  赵顼说道:“臣听闻上古治政,首要在于垂问百姓,百姓欢喜,上位者方能从容施政……不知可好?”
  这话的意思就是说,远古时期的君王们想要实施某项政策时,首先会去问百姓这项政策好不好,合不合适。
  这个话题在文人口中多有赞美,大抵说是远古贤王们都是这般的虚怀若谷,今日的官家该学着些才是。
  但是要注意,在他们的口中,所谓的百姓不是平头百姓,而是士大夫。
  大宋皇帝做事之前最好先问问咱们的意见,咱们同意了你再做。
  这个是不是很有皿煮石油的味道?
  可然并卵。
  这群士大夫的屁股是歪的,若是按照他们的意见来实施改进,这个大宋迟早玩完。
  历史上的大宋就是这么玩完的。
第1210章
墙头草
  皇子的教育一直是君臣关注的重点,为此赵曙给儿子配置了几个侍读,隔一阵子亲自过问他的功课……
  而韩琦等人也会不时的问问皇子的情况,以示关心。
  所有的一切都来源于恐惧。
  当年仁宗皇帝继位时太年轻,没有得到好的教导,以至于刘娥垂帘听政,差点变成了武则天第二。
  这样的事儿不能再发生了,所以大家都在盯着皇子,恨不能他马上就成熟起来。
  所谓的教育,大抵最多的就是经史子集,但作为未来的太子和帝王,有一项是必修课,那就是历代帝王的教训,这就是所谓的屠龙术。
  从历代帝王的成败中去汲取教训,这是君臣对皇子的要求,而他们最推崇的就是千年以前的政治生态。
  君王和臣子坐在一起商议国事,大家笑眯眯的。
  百姓拥戴君王和臣子,君王出门喝个酒,遇到百姓还能一起弄个趴体……
  这很嗨皮,但实际情况是那时候人口少,百姓愚昧,君王也没多少学问和经验,也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大家都懵逼,于是就商量着来吧。
  而到了后面情况就变了,始皇帝称帝开始,帝王高居九重天,自称是老天爷的儿子,简称天子,代替老天爷统御人间。此后的帝王就渐渐脱离了百姓,脱离了群臣,所谓孤家寡人大抵就是这个意思。
  在场的都是重臣,什么施政之前要询问百姓的意见,这种说法他们自然是嗤之以鼻。
  柄国之臣做事还要去询问百姓的意见,你真当老夫一天没事做了吗?
  若是这般,那大家什么都不用做了,整日和百姓厮混在一起,那还是什么重臣?
  但政治正确古今都通用。
  赵顼提出来的这个问题必须是正确的。
  “大王聪慧,正是如此。”
  “大王竟然领悟了这等道理,臣很是欣慰,很是欣慰啊!”
  “看来那些侍读还是不错,臣请陛下回头重赏他们。”
  赵曙也微微点头,很是欢喜。
  不管怎么说,皇子摆出了善于纳谏的姿态,这就是一个极好的开端。
  “如此,民意可为施政的理由吗?”赵顼继续问道。
  “当然!”这个问题没有谁会在大庭广众之下否认,否则就是蠢货。
  “臣以为大王已经领悟了学问的精髓,臣为陛下贺。”
  “臣为陛下贺!”
  一群臣子躬身道贺,赵曙微笑道;“他还年轻,还得继续刻苦用功,诸卿以后也要多多指教他才是。”
  群臣再次道贺,一时间殿内的气氛喜气洋洋的,大家看向赵曙的目光中都多了许多和善。
  这个皇子和沈安他们厮混在一起,离经叛道的事儿也做过,如今看来是改邪归正了,当真是可喜可贺啊!
  赵顼看了看他们,递上了那一摞纸。
  “臣前几日委托邙山书院的学生们去做了个询问,他们走遍了汴梁城,询问了许多百姓,各行各业的都有……如今结果在这。”
  “哦!”
  赵曙第一次听闻这等询问民意的手法,不禁好奇的道:“是问了什么?”
  赵顼抬头,神色从容的道:“大宋是否该取消岁币。”
  殿内马上就安静下来了。
  臣子们有的满头黑线,有的心中恼火,有的在冷笑……
  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憋屈。
  大伙儿才将夸赞了皇子,可谁曾想他马上就拿出这个东西来打脸。
  你们不是赞同施政要听取民意吗?来,民意来了。
  赵曙面色铁青,心中已经大骂了无数声逆子。
  朕都说了再议,就是等明年看看时机,看看辽国的反应再做决定。可这个逆子却一次次的进谏,此次更是弄了个什么民意。
  但先前他还夸赞赵顼来着,所以只能板着脸道:“说说。”
  赵顼深吸一口气,说道:“陛下,此次书院的学生们在汴梁询问了许多百姓,有七成五的百姓赞同废除岁币……”
  “七成五吗?”
  韩琦不禁为之变色。
  这便是民意吗?
  有人说道:“臣一直以为百姓会害怕辽人。毕竟一旦废除了岁币,辽人就成了大宋的对头,大宋需要时刻提防着他们南下……可百姓竟然不怕吗?”
  赵顼说道:“百姓怕,但有人说……”
  他想了想,“那人是个游商,他说自己走遍了南北各地,南边繁茂,北方却处处都是堡寨军队。北方的百姓麻木,一问就说不知辽人何时会打过来,到时候大家都做了辽人的奴隶,还有什么盼头?”
  北方的百姓百年来一直在面临着辽人的威胁,而且还经历过辽人的入侵和杀戮,都怕了。
  赵曙木着脸道:“人说主辱臣死,可朕此刻听闻了这个,却觉得百姓受辱,朕这个帝王也该死了。”
  “臣等有罪。”群臣行礼请罪。
  这是过场,也是套路。
  赵顼继续说道:“当雁门关击败辽皇的消息传到北方,堪称是普天同庆,那些百姓拿出积蓄的那点钱去打了酒来,一家子喝的醺醺然,通宵达旦,无比快活。”
  他诚恳的道:“陛下,臣仔细看过了此次询问的结果,这才知道百姓最大的希望就是国泰民安,衣食无忧,如此便是盛世来临……”
  百姓的要求从来都不高,安身立命四个字而已。
  可这四个字却格外的艰难。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947/314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