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大丈夫(校对)第150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506/3147

  现在是论功行赏吗?
  包拯说道:“臣只是觉着大多数人赞同之事,怕是不大好。”
  赵曙有些惊讶的道:“这话……有道理啊!”
  真理永远都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这话有异曲同工之妙。
  他颔首道:“对于三位宰辅,你如何看?”
  这话里有些莫名的含义,若是早就觊觎着进政事堂的官员,此刻定然会脱口而出。
  可包拯却想了想,说道:“都是栋梁之才。”
  他说这话时神色中多了些不自在,大抵是违心之言。
  三司使号称计相,算的上是宰辅。
  既然是宰辅,大伙儿自然是你看我不顺眼,我看你觉得不称职,反正一句话,老子天下第一。
  没有这种心态的不是特别豁达,就是心态好到爆炸。
  包拯乃是大宋第一喷子,豁达和他不沾边,心态……但凡见过他喷人的,都在担心他心脉的老毛病发作,一头栽倒。
  只是沈安的调养方法和救心丸给力,让包拯越发的精神了。
  赵曙说道:“三司你觉着如何?”
  “是重任。臣自上任以来,未曾敢又丝毫懈怠,每每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这就是钱罐子,看守钱罐子的责任实在是太重大了。
  赵曙点点头,“你……朕知道你的性子虽然暴躁,却纯粹……”
  帝王不怕你的性子有缺陷,就怕你八面玲珑。
  这样的人没有帝王稀罕他的效忠,因为那是毒药,会让你放松了警惕。
  包拯心中一动,说道:“臣从未多想什么,只知道尽力而为。”
  “尽力而为就不容易了!”
  赵曙想起了包拯和欧阳修之间的矛盾,就点头,“你去吧。”
  就这么说几句莫名其妙的话?
  包拯觉得这个召见有些莫名其妙。
  等出去后,他想起了韩琦之事,一仔细分析,就苦笑了起来,“那个小子……”
  官家在此次倒韩事件里袖手旁观,看清了许多人,事后定然是要有些动作。
  那么……难道政事堂要有变化了?
  包拯突然止步,喃喃的道:“那个小子,他的谋划难道能成?”
  从鼓动身边人支持韩琦开始,沈安就开始了一次逆行。
  大家都在倒韩,你却挺韩,这不是逆行是什么?
  一片人山人海的涌动中,沈安带着几个人在相反而行。
  在那些嘲笑和幸灾乐祸的注视下,他们成功了。
  “这个小子啊!”
  包拯突然笑了起来。
  他支持韩琦,只是为了给沈安擦屁股。在他看来,韩琦肯定会倒台,到时候那些人必定会清算沈安,所以他要冒头,站在最前方,那些人想攻击沈安的话,首先得攻击他。
  他已经做好了准备,可没想到这事儿竟然逆转了。
  逆转也就罢了,看官家的意思,分明就是有意自己进政事堂。
  包拯只觉得心中一热,觉得这天空都是清朗。
  轰隆!
  雷鸣声很沉闷。
  赵曙坐在那里,面色冰冷,“弹劾韩琦的大多是随大流,擅自揣度我的意思,想落井下石。此刻包拯等人的坚持就难为可贵……”
  陈忠珩听到这话,不禁为自己的好基友感到了不平,就冒险说道:“官家,是沈安啊!”
  赵曙看了他一眼,问道:“辣酱可好吃?”
  “臣死罪。”陈忠珩觉得自己要大祸临头了。
第944章
羞耻的问题
  陈忠珩隔三差五的拿沈家的辣酱,这事儿不是什么秘密,宫中人知道的很多。
  而陈忠珩在宫中的对头也不少,早就有人去告了黑状,只是一直没回应。
  做人要厚道,特别是做帝王的身边人,那更是要近乎于白痴般的厚道。
  所以陈忠珩的举动实则就是给官家一个把柄,若是他想动自己,那么这个勾结宫外的罪名就是现成的。
  陈忠珩觉得这只是有备无患,多此一举,可没想到今日却被点了出来。
  他面色煞白的跪了下去,“臣有罪。”
  赵曙并未理他,在想着朝局的变化。
  韩琦的性子注定他不能成为权臣,这是好事。曾公亮的性子差了些,不过能和韩琦形成平衡,所以在韩琦为相时,最好别动。
  至于欧阳修,那只是一个搅合的工具,在韩琦和曾公亮之间来回搅合,利用他老好人的脾气来形成均势,所以最好也别动。
  可包拯呢?
  赵曙在想着这个问题。
  而御史台里,那些倒韩大军哀鸿一片。
  “竟然被沈安救过来了。”
  “韩琦重新执政,御史台的好日子怕是没了。”
  “不会吧。”
  “不会?你不知道韩琦的性子,那最是睚眦必报的一个,他既然能过了这一关,必然会一一报复回来,咱们御史台首当其冲啊!”
  “苏轼来了。”
  苏轼缓缓进了御史台,看到众人面色不对劲,就问道:“这是怎么了?可是为了韩相之事?那事吧,某以为御史台无需在意,毕竟咱们是以弹劾为生的,韩相再怎么说也不能对咱们下手,否则御史台可还能监督大宋?所以都安心吧。”
  众人一想也是,刚才只是大家心急如焚,失去了判断能力。
  “苏御史果然高见。”
  “苏御史此次算是立功了,不知道上面怎么说。”
  “他没法升官,至少现在不成。”
  “是了,他才来御史台没多久,只能再熬熬资历。”
  众人不知道是该感到庆幸还是苦涩,都觉得轻松了不少。
  苏轼淡淡的道:“官家先前提及了某,说某这个御史做得好。”
  操蛋啊!
  刚轻松了片刻的官员们只觉得满头黑线,恨不能找东西来堵住苏轼的嘴。
  此次御史台几乎全军覆没,唯有苏轼和杨继年没有走错路,所谓曲高和寡,这种情况下苏轼和杨继年就引来了不少嫉妒的目光。
  苏轼心中得意,抚须道:“下衙后某请客……”
  他只是随口一说,觉得大家此刻心情郁郁,定然不会同意。
  “好,回头一起去!”
  “某定然会去。”
  “还有某!”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506/314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