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大丈夫(校对)第131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10/3147

  “包拯说没钱是实话,十多万贯让三司出,他也无能为力。”
  赵曙觉得世间事总是这般的有趣,“可裁减宗室优待本就是在节省钱,这个就有趣了。”
  他转身过来,问道:“什么条件?”
  内侍说道:“包拯说此刻出钱的宗室,一万贯保证五服之外的三代入读,五千贯保证一代入读……”
  他一脸不敢相信的看了赵曙一眼。
  官家,老包疯了啊!
  他穷疯了。
  竟然把入学资格卖的比嫖汴梁头牌的价钱还高,这不是疯了是什么?
  赵曙抬头,突然笑了一声,问道:“包拯……朕本以为他老了,想着看看过几年让他颐养天年,如今看来他依旧有胆略,也能做事……”
  内侍不知道官家为啥从一件事转到了对包拯的看法上,不过陈忠珩正在盯着他。
  “官家之话但凡泄露半句出去,后果你该知道。”
  “是,小的不敢。”
  陈忠珩摆手,内侍告退。
  “此事看看他们是否聪明……你以为呢?”
  赵曙突然问道。
  陈忠珩浑身巨震,真的是巨震……
  赵曙看了他一眼,“别装惶恐了,说话。”
  陈忠珩知道他说的是宗室,但巨震是礼貌,所以先震再说才能保平安。
  “一万贯太高了,那些人怕是舍不得。”
  “可五服之外的子孙怎么办?”陈忠珩渐渐有了些文官的风采,“读了宗室书院,自然有官家照拂……好歹也是一条出路呢,那可不是能用钱买到的。”
  “是啊!照拂……可朕却不愿……不,朕不想把这个麻烦丢给子孙。”赵曙皱眉道:“包拯的初心是好的,可若是有人买了怎么办?难道朕的子孙还得为了那些所谓的亲戚去谋划?大宋还得要给他们好处?那和之前有何区别?”
  赵曙低下头,再抬头时眼中已经是冷漠一片,“去传话,五服之后,朕,朕的子孙不会再管。”
  卧槽!
  这是要分家了?
  稍后消息传了出去,韩琦纠结的道:“官家是不是太无情了些?好歹都姓赵,这一下子就分家了,这史书上不好写啊!”
  曾公亮淡定的道:“那不算事。”
  韩琦本在唏嘘,闻言就瞪着他说道:“难道你还能再活五十年,到时候盯着那些人修官家的……”
  后面两个字是‘史书’。
  五十年后,赵曙若是活着就是八十多岁了。古今帝王能活到八十的就算是祖坟冒青烟,所以这话自然就是在调侃曾公亮。
  曾公亮翻个白眼,决定不和韩琦说话。
  “包拯的本意是好的,他想让书院成为一个特殊的例外,进去读书之人就能得到皇室的照拂,可官家这么一拒绝,他就坐蜡了。”
  三个宰辅齐齐摇头,韩琦依旧是跋扈的道:“官家莫不是觉着包拯老迈,不堪用了?”
  嘶……
  曾公亮和欧阳修齐齐惊讶,然后觉得这事儿怕是要起波澜了。
  “三司使是计相,若是得力,在朝中的话柄不轻,若是官家要让包拯下台,多少人会盯着三司使的官位?”
  随后外面就来了不少奏疏,都是一些重臣的建言。
  “看看这份……他建言要派御史下去盯着地方赋税,把那些藏匿田亩的豪绅都给抓出来……颗粒归仓。”
  “这个更厉害,竟然建言多收青楼的赋税……这是从女人的身上捞钱,办法不错,却不要脸。”
  “……”
  朝中暗流涌动,老包却依旧如故,三司内他的咆哮声让人头皮发麻。
  而沈安回到家中之后,竟然看到了郎中,差点把他的腿吓软了。
  “尊夫人……大概三月会生产。”
  今日胎动厉害,吓到了杨卓雪,庄老实就请了郎中来。
  这郎中是相熟的,从杨卓雪怀孕开始就一直是他来。
  “内子如何?”
  沈安第一句话竟然是问妻子,而不是孩子,这让郎中不禁点头赞道:“待诏是好汉。”
  好你妹,赶紧说话。
  沈安想打人,郎中抚须笑道:“尊夫人的身子骨是极好的,说实话,某看过许多妇人,少有能及。”
  这是好事儿,沈安挑眉道:“老实……”
  边上伺候的庄老实低眉顺眼的过来。
  “给双倍诊金。”
  有钱的感觉就是好啊!
  郎中起身拱手道;“如此某就却之不恭了。”
  沈家有钱,郎中们都巴不得他家有人生病。
  可从沈安到果果都是身体健康,吃嘛嘛香,没给他们赚钱的机会。
  “郎君,有客人。”
  “哪的?”
  “说是宗室。”
  “不见!”
  沈安自然而然的给宗室吃了闭门羹,随后消息传出去,苏轼来了,赵顼也派来了王崇年。
  书房里,沈安揉揉眼睛,打了个哈欠。
  “宗室最近牢骚不少,大王担心他们转向这边……到时候不好收拾。”
  王崇年说的很是隐晦,苏轼却满不在乎的道:“宗室现在不就是好勇斗狠吗?觉着自己是烂泥,所以谁都不怕。”
  王崇年干咳一声,提醒他这是宗室,你要谨言慎行。
  可苏轼是谁,以后革新派和保守派都被他喷过,这样的人,你就不能指望他有什么政治智慧。
  “不过安北这里不怕,他们真要敢来,开门放花花。”
  苏轼得意的道:“他们再亲难道还能比大王更亲?都快不成亲戚了,想作死就成全他们。”
  沈安看着他,心想难怪以后的革新派和保守派都想干掉他,这人的大嘴巴还真是让人头痛啊!
  王崇年笑道:“此事却有些不好办。”
  沈安打断了苏轼的话头,说道:“告诉大王,此事稳妥的很!”
  “稳妥?安北给说说。”苏轼最近在研究兵法,所以对这等事兴趣很浓。
  “五服之后就是百姓,百姓要学什么?”
  “谋生之技。”苏轼的这个回答得到了沈安的赞同。
  王崇年提出了另一种可能,“科举呢?读书然后科举。”
  沈安摇头道:“可以,他们考中了为官也没问题,可终究走不稳,走不远。”
  王崇年佩服的道:“是了,他们毕竟是宗室,除非是再过几代,否则等他们做了重臣,朝中就会忌惮。”
  曾经的亲戚,还是皇族,如今做了宰辅……这个有些膈应啊!
  弄不好以后就成了权臣,重演当年兄终弟及的一幕。
  所谓兄终弟及,指的是当年赵匡胤驾崩后,不是儿子接班,而是由弟弟赵匡义登基为帝。
  “正是。”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10/314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