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大丈夫(校对)第118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83/3147

  这年月可没有什么挖掘机,什么炸药也没有,几乎就是靠人力来修建庞大的陵寝,要耗费的钱粮数量惊人。
  宫中的小金库几乎被倒腾空了,赵曙每每看着空荡荡的库房就欲哭无泪,觉得自己大抵是史上最穷的皇帝。
  而重臣们都在祈祷着,祈祷他能活长些。
  要是赵曙紧跟着驾崩了,为了修建他的陵寝,估摸着大宋会财政崩溃。
  生死之间有大恐怖,但对于活人来说,生死之间更多的是钱财的烦恼。
  “今年的岁入不错,特别是汴梁周边,托粮食丰收的福,百姓们敢花钱了,商人们敢大量进货了,各处赋税都有了明显的提升……”
  这是农业带动商业,在此时就是最佳经济模式。
  “其次就是市舶司,目前是冬季,后续商船数量很少,所以臣就大致算了算。”包拯看了王安石一眼。
  今日的朝会来的人不少,王安石也在,在被包拯看了一眼后,他心中微微一动。
  市舶司,上次王雱就跟着陈昂去了南方清理市舶司,功劳不小。
  “今年市舶司的收入会在一百二十万贯以上!”
  “那么多?”
  赵曙惊讶了。
  韩琦失态的道:“不是说一百万贯吗?竟然还多了二十万贯。”
  别看大宋的岁入多,可再想增加却很艰难。而市舶司以前的岁入大概在六七十万贯,这一下就翻倍了。
  意外之喜啊!
  多出了这六十万贯,能解决许多事情。
  赵曙赞道:“上次是谁?”
  “陛下,是陈昂和王雱。”韩琦的记忆力值得骄傲,“不过却是沈安的提议,若是没有沈安的提议,市舶司还在那些蛀虫的控制之下。”
  王安石进京就展现了新一代改革家(愣头青)的风采,这种性子的人自然引发了老臣们的警惕,特别是经历过庆历新政的韩琦等人,更是觉得要小心此人。
  大宋不能再来一次狂风暴雨般的新政了,否则这艘大船会翻。
  于是王雱的名字刚闪耀了一下,就被沈安的名字给掩盖了。
  赵曙点头道:“当初沈安许诺,说是市舶司要达到百万贯的岁入,当时不少人都以为这人是大话,说谎成性?还有什么信口胡言……”
  “是。”曾公亮想起了当初沈安的坚定,不禁有些惭愧,“陛下,年轻人虽然不稳重,可那股子冲劲却很难得。朝中需要稳重,但也少不得冲劲……”
  这话很是漂亮,但韩琦却忍不住盯了他一眼。
  你曾公亮这是想取代某的首相职位吗?
  狼子野心啊!
  这一刻韩琦想动手收拾人。
  赵曙看着这些变化很是平静,他说道:“三司就是大宋的管家,自从包卿去了三司之后,大宋的财政就平稳了许多,可见包卿的本事。朕虽然登基时日不长,可这些时日也感受到了包卿的严谨……”
  正在暗斗的韩琦和曾公亮相对一视,两人都觉得菊花一凉。
  欧阳修更是觉得自己的屁股后面好像吹来了一阵冷风,冷飕飕的,难受至极。
  官家这是要重用包拯吗?
  若是重用,此刻的包拯是三司使。三司使号称计相,可终究不是宰相。
  那么……站在他前方的韩琦三人就危险了。
  包拯恍如未觉,“陛下,明年大宋的财政会好许多,第一是金肥丹已经散播了出去,各处会增收。农户增收就多了钱粮,他们会去买东西,商人就会跟着买更多的东西……这是一个好的变化,各地的赋税在明年会有一个提升……”
  赵曙含笑道:“百姓的日子好过了,赋税也增加了,这便是君臣百姓的好日子啊!”
  若是沈安在,会说这就是双赢。
  把蛋糕做大,然后各方的好处都会增加,这才是理财之道。
  包拯继续说道:“明年的增收主要是看农户,其次便是市舶司。”
  “市舶司还能增收?”
  赵曙觉得短期内怕是不成了。
  包拯很自信的道:“能。沈安私下告诉臣,说他那边有一整套市舶司增收的计划,只等着按部就班的实施。”
  “好!”
  赵曙欢喜的道:“若是如此,诸卿,大宋再整顿军备,盛世就不远了。”
  韩琦等人也在憧憬着。
  “从读书时臣就在想盛世是什么样的。”韩琦当年的日子也不好过,所以说来很是唏嘘,“后来在史书里看到了汉唐盛世,其中一条就是百姓温饱,再次就是对外百战百胜……”
  如今的大宋百姓还不敢说温饱,但随着金肥丹的普及,这一天不远了。
  至于对外作战,这几年大宋好像也没输过。
  这一刻君臣都想起了一个人。
  沈安!
  带来温饱的金肥丹是他弄出来的。
  神威弩和火药这等兵家利器也是他弄出来的。
  百姓温饱,对外取胜……都有他的身影。
  赵曙点头道:“朕期待着那一天的到来,诸卿勉力。”
  他有些动感情,韩琦等人同样如此,齐齐躬身道:“臣等鞠躬尽瘁,死而后己。”
  ……
第746章
沈法师
  汴梁下雪了。
  沈安顶着一头雪出现在了榆林巷里。
  “快跑!”
  一群孩子在玩闹,见到沈安后,有人喊道:“待诏回来了。”
  孩子们顿时就停止了奔跑,仰头看着他,眼中有些盼望的神色。
  沈安大方,以往经常请街坊吃酒,孩子们更是得了许多好处。
  此次他出门办事去了那么久,孩子们一时不见他,竟然有些想念。
  沈安下马,回身吩咐道;“那边的羊肉干拿出来些。”
  “是。”
  闻小种解开一个包袱,拿出了大块大块的羊肉干,然后叫了孩子们过来,一人掰一块。
  “多谢待诏!”
  “吃吧吃吧。”
  沈安笑眯眯的,有家长出来见了就拱手道:“却是偏了待诏的东西。”
  沈家在这里住着,榆林巷经常就会有些贵人往来,这是第一重好处;第二就是沈安很大方,经常给些好处,以至于邻居卖房都舍不得,临别时会说什么‘这里和沈待诏是邻居,本该多收你些钱才是’这类遗憾的话。
  ——某和沈安是邻居!
  这话是榆林巷百姓出去时经常说的,并深感自豪。
  “孩子们很可爱。”沈安有些怀念家中的妻子和妹妹,就赶紧往里走。
  “果果……你哥哥回来啦!”
  有孩子觉得这样更威风些,就提早报了信。
  沈家大门打开,庄老实迎了出来。
  “郎君辛苦。”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83/314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