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1968(校对)第39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93/523

余光中抬了抬眼镜,这篇文章很有讽刺意味,虽然挂着科幻的外皮,但内核却是在讽刺现实,讽刺人性。
...
第503章
诗坛最后的守夜人求订阅!
《一日囚》这部小说讲述的是某个来自未来的罪犯,被法庭宣判余下的终生只能在一天的24小时内渡过,也就是说,从第一天的0点到晚上的24时,这个世界将会重置到前一天。
创意方面是有的,但也并不是没有先例,就好像1993年上映的《土拨鼠之日》一样,都是男主角无限的重复着一天的生活,除了他自己知道这件事外,别人根本不知道。
这个某一天某一个时间段无限轮回的概念,在后世还是比较普遍的,可是放在当下,却是创意十足,星新一这个创作了几十年的老牌科幻作家,都被这个精妙的幻想给震撼到了!
特别是这篇《一日囚》中的B先生,被时间和空间囚禁的十年时间,这十年的三千六百多天,每一天都是一模一样,唯一不变的就是B先生。
就好像一湖清水,B先生是石子,他掉进湖里,激起了浪花,而很快这个涟漪又再次回归到了平静,仿佛从来没有过石子,也没有激起所谓的浪花。
所以,当星新一把自己代入进这篇小说中的B先生时,那种对一日囚的恐惧感,截然而生,随之而来的是一股兴奋,“霍先生,这是我看过的最精彩的一篇微型科幻小说,我敢打赌,这绝对是最精彩的,丝毫不亚于艾萨克·阿西莫夫的《我,机器人》!”
“星先生你太过誉了,怎么可能比的了阿西莫夫先生的《我,机器人》。”霍耀文还是有点自知之明的,阿西莫夫的《我,机器人》可以说是开创了机器人流派的三大不可更改的定律,哪怕是放到几十年后都被大众推崇至极。
他的这篇《一日囚》虽然经过了修改,但硬伤还是比较多的,逻辑性也完全没有办法跟《我,机器人》相提并论,充其量算是一偏软科幻,以创意为主。
星新一激动道:“不不,我绝对没有过誉,这篇短文写的的确非常非常棒,是我这几年看过最好的科幻小说!”
余光中瞥了眼激动异常的星新一,很好奇他手中的稿纸到底写的是个怎样的故事,不由张口道:“星先生,我觉得我手上这篇也很不错,我俩换着看看。”
“好。”星新一点点头,互换了稿纸,忍着内心的澎湃,把它交给了旁边的翻译员。
余光中也开始看起这篇被星新一推崇至极的《一日囚》。
张承颐看他俩一个在认真听日语翻译,一个还在认真看稿纸,也是露出笑容,转头望着霍耀文道:“看来你写的这三篇短文都很不错。”
“还可以吧,写的时间有点短,逻辑性和细节并不是特别的完美。”写这三篇短文,霍耀文只花了一天的时间,毕竟故事早就在脑海中,他只需要按照自己的书写方式给誊抄出来就行了。
写作上的技巧,张承颐也不是很懂,便没多说什么,而是转移话题道:“过段时间我可能要去一趟澳洲。”
“去澳洲?”霍耀文愣了几秒,随即想到了张承颐在澳洲工作的儿子,“老师这是去找你儿子?”
张承颐道:“不错,我那个儿子在澳洲那边办了一所华人学校,现在正缺人,一时半会找不到,就发电报给我,想让我去那边当个校长。”
“哦?那恭喜你了老师,这一去就直接当个校长。”霍耀文笑了笑,老师虽然快70岁了,前两年身体也有些不好,不过最近倒是精神了很多,看起来修养的不错,一直在家里待着养老,恐怕他也没那个耐心。
澳洲在没有发生四个月大火前,周遭环境和空气可以说是全球数一数二的,又是华人学校,想来也没那么多的糟心事。
“什么校长,就是让我顶上去罢了。”张承颐嘴上这么说,但面上似乎还挺高兴的,他干了一辈子的教育工作,老了在家待着,对他来讲也算是一种煎熬吧。
“那也是校长啊,对了是什么学校?中学还是?”
“好像是一个小学加中学的一所学校,主要学生以华人为主。”
张承颐想了想,说道:“学校在墨尔本,那里是整个澳洲华人聚集最多的城市,听我儿子说早些年也有所华人学校,只不过后来因为教学设备不齐全被取缔了。他就跟当地一些华商合伙开了这么一所华人学校。”
“那老师以后是在澳洲定居了?”霍耀文有些不舍得说道。
“可能会住段时间,要是那边招到老师了,我可能就回来,毕竟在香港住了几十年了,也不太想重新换个环境。”
张承颐犹豫了几秒,他其实也不想离开香港,毕竟朋友学生都在这,只是儿子孙子他们都在澳洲,人老了难免会想要儿孙满堂、膝下承欢。
“好了。不聊这些事了,到时候我跟你师母坐飞机去澳洲,你可要来送我,你师母准备了好多的行李和特产,打车的话不是很方便。”
张承颐笑了笑。
“行,到时候老师提前通知我就行,保证随叫随到。”
“斯国一!”
突然。
星新一又再次激动的大喊起来,抬眼望着霍耀文,他的嘴里冒出了大串大串的日语,听的霍耀文是脑壳发疼,连翻译员都有些来不及翻译。
等翻译员翻译出来,可以归咎为一句话,那就是这篇科幻短文同样非常精彩!
相比较星新一的第二次激动,余光中看完这篇《一日囚》后,反倒是没了之前看《楚门的世界》那般。
在余光中看来,《楚门的世界》是一篇文学性很强的作品,以一个从小生活在摄影棚中的楚门为主角,他从来没有见识过真正的世界,也没有看到过真正的大海,更别说天空了。
他的一生都被观众窥视,被节目组的人安排,这令余光中内心充满了压抑。一直到最后,楚门打开了那一扇通往外界的大门,制造他和这一切的“上帝”现身了。
面对“上帝”安排给他的幸福生活,楚门毅然决然的放弃了这一切,选择了从未接触的真正新世界,这种打破了规则,打破了拘束的反抗精神,是余光中这种文人最喜欢的。
所以《一日囚》这篇短文,虽然也充满了很多的意味,可余光中并不是很喜欢。
安抚了几句激动异常的星新一,再三表示答应对方把三篇稿子在日本的版权交给他运作。
“霍先生太感谢你了,你放心我一定会让日本读者看到的。”星新一激动的起身鞠躬。
“星先生客气了。”
动不动就鞠躬,再加上聊天需要翻译,霍耀文也只是礼貌的说了几句,便转头看向了余光中。
他对于余光中这位被后世人称为诗坛最后守夜人,可是一直喜欢的很,无论是他写的情诗,还是《乡愁》这类的现代诗歌,其才华也是有目共睹。
霍耀文说:“余先生,之前几次见面都没有好好的与你坐下来聊聊,今天难得大家都有空,我这刚好有几首诗歌,是以前写的拙作,还望不吝赐教。”
余光中笑着道:“赐教不敢当,大家互相学习,互相学习。”
霍耀文把他以前写的一些发表过和没有发表过的诗歌,包括《飞鸟与鱼》《故乡》这两首,一并递给了余光中、张老师、还有星新一看。
...
第504章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鱼与飞鸟的距离,一个翱翔于在天,一个却深潜海底。”
看完手中这首《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余光中不由惊讶的望了望霍耀文,没想到他写诗歌还挺不错的。
余光中道:“霍先生你写的这首现代诗歌很不错,正如我刚刚所言没什么可赐教的。”
“可我总觉得哪里有点不对劲。”
这首诗歌在后世流传甚广,几乎很多人都是耳熟能详,只不过霍耀文还是想听听余光中这位专业人士的点评。
“嗯……”
余光中仔细的又读了一遍,想了想说道:“鱼与飞鸟这两个本不交汇的生物,在霍先生你的笔中,却是充满了灵性,现代诗歌中都比较注重诗歌的音韵美,用简单的话语描写一种意境或者意象。重点是要有诗歌的意境和意象,不能简单的用白话来进行诗歌的格式堆积,这点霍先生你做的很好。”
“如果硬要说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可能是霍先生你过多的重复了诗歌,可以适当的精简一点,缩短到这几行。”余光中说着,拿起桌上的笔,在几行诗句中画了符号。
汗!
霍耀文看着余光中画出的几行,心里一阵汗颜,这些几乎都是原诗中最经典的几句话,看来网上那些扩充的几行似乎的确有点多余。
汗颜归汗颜,从这点可以看出余光中对现代诗歌的专业性,他笑着说:“难怪,我说为什么感觉不对劲,如果就这么几行的话,看起来精简了不少,也更能凸显出诗歌的主题。”
余光中怕霍耀文误解他的意思,跟着道:“其实加这几行也没什么,霍先生你这首诗歌写的非常不错,只要适当的精简一点那就最好了,我在你这个年纪的时候是写不出这么优美的现代诗歌。”
现代诗歌跟古代诗歌最大的区别,那就是现代诗歌比较散漫,如同散文一样,词语优美、富有意境即可,而古代诗歌不仅要字句工整,还要学会平仄押韵的规则。
“没事,我自己写的时候,也感觉这几句有点多余了。”霍耀文挥挥手。
这时,旁边一直在看稿子的张承颐突然道:“耀文,你这首短诗写的好,你什么时候写的?”
“哪一首?”
霍耀文侧过去瞥了眼,有很多诗歌都是他闲暇时写下来的,九成都是文抄来的,避免记忆衰退,忘却了,只有极少数是他文青病泛滥时自己瞎捣鼓的。
“这首《从前慢》。”
张承颐把稿子放到桌上。
余光中凑到桌前,认真的读道:“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从前的锁也好看,钥匙精美有样子,你锁了人家就懂了。”
读着读着,余光中眼前一亮,仔细的回味了一下这首短诗,意象不仅透着“从前”词与物的美,以及奇妙的隐喻。
以“从前”为基准,来描绘现代社会的节奏快速。
看到是这首,霍耀文摸了摸下巴,想了想说:“写了有一两年了,稿子也没整理过,就一直放在家里面。”
“这首短诗你写了有几年了?”
余光中抬头看着霍耀文,吃惊道:“霍先生,看来你对现代诗歌的创作很有天赋啊,这首诗和之前的《飞鸟与鱼》都有点新月派的风格。”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93/52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