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1968(校对)第26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63/523

……
基金会所处的大楼外。
“怎么样怎么样,应聘你了吗?”
“肯定是应聘了,你没看发仔去了那么久吗?”
发仔刚走出来,外面几个小兄弟杂七杂八的开始询问起来,看着众人期盼的眼神,他摇摇头道:“暂时没有应聘上,不过我见到霍先生了,他说只要我考上教师证,就聘我当南丫岛中小学的老师!”
“什么!你看到霍耀文了!”
“我去,发仔你好威啊,面试你的人居然是霍耀文。”
“不可能吧,霍耀文怎么可能会跑来招聘老师,该不会是你没应聘上,吹水的吧?!”
发仔的几个小兄弟都是从南丫岛一块出来读书,一块出来打工的,这会儿突然听到以前一块长大的人,居然能够见到香港鼎鼎大名的霍耀文,有人心里羡慕的同时,也有人心里产生了巨大的落差。
见有人不相信,发仔红着脸,争辩道:“是真的,霍先生亲自面试的我,他说只要我考上教师证了,就聘用我当老师。”
看发仔信誓旦旦的模样,哪怕有不相信的,这会儿也产生了怀疑,难不成真的是霍耀文面试的发仔?
有人撇嘴道:“教师证有那么好考吗?我又不是没帮你问过,光考试就需要三次,还不加上面试的。”
“我肯定可以的!”发仔点点头,坚定不移的说道:“我一定会考上的。”
招聘老师偶遇发仔,这只是个突然闯进来的小插曲,接下来的数日,来面试的人倒是有几个,可对于总招聘人数五十人来说,实在是少得可怜。
最后没办法,霍耀文只能打了个电话给教工联合会,找到傅正让他帮忙询问一下有没有教工会的成员愿意去南丫岛教书的,每月工资加吃饭的补助2000块。教书多年拥有管理学校和学生经验的老师,进校不仅可以直接当主任的,工资最少也是2600块。
这已经算是高薪酬了,如果是放在两年前,可能来的人还是很少,大家宁愿少赚一点,也不愿意跑到南丫岛教书,毕竟那儿除了海就是山。
但是现在香港中小学教工薪酬普遍很低的情况下,这么高的薪水又有免费宿舍,还补助三餐的钱,自是吸引了不少教工的注意。
特别是从傅正口中得知,学校初创,除了普通教师外,还要招聘教导主任、年级主任、副校长这些职位时,一下子就吸引了数十个人过来面试应聘。
来应聘的人数增多,挑挑选选,新校的普通教师和主任级别的都已经弄好了,就是校长的人选暂时还未有定论。
不过现在距离学校正式开学还有几个月,时间上倒是不怎么急迫,所以霍耀文也没有强求,只是让傅正在教工会那边帮忙找找看有没有合适的人选。
……
数日后,耀文图书出版公司,总经理办公室内,姚文杰将手上调查的香港报馆资料递交给霍耀文,一边说道:“总经理,最近我调查了一下,现在全港的报馆大大小小五六十家,其中有三家因为历年来的经营问题,亏损最为严重,如果我们提及收购,想来他们应该是会答应的。”
香港报纸行业竞争是最为激烈的,大大小小的报纸有很多,所主打的报纸内容也是丰富多彩,上到国际新闻,下到市井小道,更有报道香港马赛和澳门狗赛的专报。
如此激烈的竞争,势必会造成更多的报纸卖不出去,姚文杰选中的三家报馆都是日销不足五千的报纸,这个销售量,既饿不死人,也吃不饱饭,完全可以用苟延残喘来形容。
“那就三家全资收购了。”霍耀文看完这三家的基本资料,除了每日销量上惨不忍睹外,相应的人员和印刷设备倒是齐全的很,收购下来几乎无需再过多的调整就能重新开工。
“三家全收购?这会不会有点多了。”
姚文杰一愣,他的想法是挑选一个最划算的买下来,要么换个名字成为一份新的报纸,要么还是老名字,但要大刀阔斧的改革一下。
霍耀文摇摇头:“不多,你这份资料很详细,三家全收购了,组成我们自己的传媒网,也无需改名,还是按照老的报纸名字发行,不过报道的方向需要更正一下。”
作为后世过来的霍耀文,最清楚干媒体这行,舆论是最重要的。一家大的报纸,像《明报》《星岛日报》或者《大公报》《文汇报》这些,他们身为老牌报纸的确是有让人信服的能力,可除了大报纸外,只要小报纸有读者,那么在舆论导向上就很有用处。
“总经理我没弄明白你的意思。”姚文杰对传媒这个词不陌生,但传媒网络是什么,他就有些搞不懂了。
“你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我想要打造一个足以覆盖到全港所有阶层所有市民的一个传媒公司,就像蜘蛛编制的网一样。”
霍耀文看姚文杰还是模模糊糊,不太明白的样子,他摇摇头道:“这个说起来有点复杂,一时半会说不清。等把这三家小报收购了再说,顺便让法务部的人注册一个新的公司。”
“知道了总经理。”姚文杰心里还是很疑惑,心想着等会儿回去后查查这个传媒网络是个什么意思。
...
第337章
当就当第一
姚文杰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耀文图书出版公司成立的这几年来,每年出版的书籍不说本本大卖,但几乎都有盈利,统管的《青少年周刊》和《九州周刊》也是卖的越来越好,公司的利润更是逐年攀升,但他对于传媒领域,或者说对于报纸能够产生的舆论影响,还是非常浅薄的。
这个不是眼界的问题,而是姚文杰打心里还是认为报纸,除了报道重要新闻外,就是找人写写稿子,写写小说来提升销量。浑然没有想过报纸也是能够左右社会舆论、甚至是成为政zhi的工具。
后世那位传媒大亨,报业大佬,只是一介商人,就凭借旗下遍布全球的传媒网络,成为了福布斯全球最有权力人物排行榜的前十名。
要知道这前十人,每一个都是各国政要,说句话都能让“地球”抖一抖的大人物。可以说,只要这位传媒大亨想,他能够一夜之间,左右全世界的舆论。
所以一个传媒网络是有很大潜力的,只是姚文杰不太懂这个罢了,霍耀文也没指望快五十岁的他能够弄明白这些,琢磨等到日后有了雏形,在找一个专业的人士来运作新的报业公司就好。
霍耀文坐在办公室内,一边看着这三家报馆的资料,一边用手指头敲打着桌面,心里开始琢磨起该怎么运作这三家报馆。
这三家报馆,分别叫《新报》《成汇报》《华字日报》。
《新报》主打的是时讯新闻,只不过报馆规模小,发行量又低,一直只能在九龙黄大仙区卖卖,别的地方不是没有,而是买的人很少,所以以报道地区性的新闻为主。
《成汇报》有点像《文汇报》,不过东施效颦,没有几个好的撰稿人,写出的评论性文章,太过浅显,加上没知名度,也是小报一个。
《华字日报》的话,就有点意思了,这本该是香港开埠继《中外新报》以来的第二份中文日报,只不过早在45年日据时期就倒闭了。
后来,现在的老板花点钱买下了这个报纸名字,重新开馆,想着能够借这个名头大展身手,只可惜人们只记得住第一,第二是谁就无人知晓,这么多年过去了,报馆越来越差。
在霍耀文心里,《新报》和《成汇报》可以将时讯新闻和评论报纸风格继续下去,虽说很难超过《明报》和《文汇报》,但换几个总编,找一些知名撰稿人长期写点文章,撒一波钱,倒也是能站住脚跟,不像现在这样苟延残喘。
只是这《华字日报》就有些麻烦了,什么乱七八糟的新闻和内容都报道,也不知道这个报馆的总编是怎么想的,一点风格都没有,也不难怪卖不出去了。
他想了想,这样也挺好,《华字日报》既然什么乱七八糟的都报道,那就按照这个风格走下去,什么火就报道什么,现在才72年,后世那种狗仔报纸几乎没有,虽说有类似风格的,但还是有那么一点节操在的,既然这样就将其改成一个偏向八卦却又带一点正经的报纸。
这回咱就不当什么第二了,要当咱们就当个第一;香港第一份八卦报纸。
嗯,这听上去似乎还不错,霍耀文摸着下巴,如是想道。
“叮铃铃……”
忽然,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在寂静的办公室内响起。
霍耀文随手接起:“喂,我是霍耀文。”
“耀文啊。”
电话那头传来的是阿嫲的声音。
霍耀文连忙问道:“阿嫲怎么了?”
“你晚上早点回趟家,家里有点事。”
“什么事!”
这下让霍耀文担心坏了,阿嫲几乎从不打公司的电话,这会儿不仅打来了,还说家里有事。
阿嫲道:“你别担心,没出什么大事,都好好的,只是有个老家的亲戚过来了,算起来应该算是你二表舅,你也该回来见见的。”
二表舅?
霍耀文眉头蹙起,在香港他就舅公和大爷爷他们这两家较近的亲戚,其他的虽然也姓霍,可早都八竿子打不着了。
这会儿突然冒出个二表舅,自是让霍耀文心里疑惑的紧。
等挂了电话,他思虑再三,还是没等到下午下班回家,直接收拾好办公桌,将西服套上,拿上公文包回九龙观塘的家了。
……
九龙观塘,霍家宅内,阿嫲拿来一些水果放到桌上,朝着坐在对面明显很拘束的几个人,说道:“没事了,到了这就是到了家,先吃点水果,垫垫肚子,晚饭还要等一会儿。”
一个身穿黑色中山装的老人,连忙摆摆手道:“不急不急,我们都是吃着来的。”
旁边几个年轻男女,看着盘中那饱满还沾着水珠的葡萄和苹果,各个都暗自咽了口唾沫。
阿嫲扫了眼几人,笑了笑说道:“那正好,吃点水果也有助消化。”
“这个……”
老人看了眼身边几个早就眼睛发直的后辈,想了想还是点头道:“李骏、凯南、來娣你们还不快谢谢姨姥姥。”
三人连忙道谢:“谢谢姨姥姥。”
“呵呵,好好,吃吧。”阿嫲笑呵呵地将水果朝前推了一下。
三人见状,纷纷对视了一眼,也是小心翼翼的拿起苹果,开始大口大口的吃了起来。
就在这时,外面响起了汽车引擎的声音。
好不容易缓和下来的四人,都是一哆嗦。
“可能是耀文回来了,刚刚我打了电话,他定然是急着回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63/52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