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1968(校对)第13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5/523

第170章
寮屋
一晃数日过去,步入十月,香港闷热的天气略微有些好转,可这并不代表凉快了许多,反而是越来越热,只是这种热从闷热改为了晒热。
霍耀文这段时间可以说忙的是头昏脑涨,每天都在学校和基金会内来回的奔波着,每天都在跟罗巧珍和张承颐商量着基金会的事情。
这几天,会里筛选出了遍及港岛,九龙,新界三地的贫困学子,第一批总共有一百七十三个人,都是学习成绩优越,但家里的条件十分困难的中学生。
虽说九龙以及开始普及六年免费教育条例,但中学生读书每年的花销也不小,不包括伙食费,光读书的费用,一个学期都要小一千港币。
如果是普通家庭,一年两千的花销还是支付的起的,可这一百七十三人,家里面的条件实在是太困难了。
有一百二十一个学生,他们还是住在九龙或者新界的寮屋。
何为寮屋,简单讲就是非法占地而建的临时居所,其建筑通常相当简陋,大多以铁皮及木板等搭建而成,所以又俗称铁皮屋、木屋。
这些寮屋都最少有二十年以上的历史了,香港沦陷时,大批量的房屋被日寇给摧毁,导致无数家庭无家可归,不得已只能弄些木材或者铁皮来搭建临时住所。
当然,还有很大一部分人,是因为内地战争,逃亡来香港这边的。
当时房屋管理方面不是很严格,僭建违建的现象时有发生,等临时住所搭建好以后,有些人这一住就是十几二十年。
因为距离市区很远,大都是在偏远的地方,所以英政府对他们也是不多理睬,任其自生自灭。
一直到1953年圣诞夜深水埗发生石硖尾寮屋区大火,令五万三千名灾民无家可归,迫于社会舆论和各方面的压力下,当时的香港英政府才不得已在原址附近兴建徙置大厦,尽快为灾民提供安身之所。
这也是后来香港修建屋邨的起因。
屋邨修建不是一天两天能够解决的,而且修建屋邨几乎都是港英政府出钱,在修建了慈云屋邨等大型屋邨后,财政情况已经岌岌可危。
所以对于香港目前尚存的寮屋区,他们大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一直到数年后麦理浩登台,制定了居者有其屋计划,这才彻底的把香港所有的寮屋全部拆除,让大部分人都住上了廉价而又现代化的公共屋邨。
住在寮屋区的人,可以说是社会的最底层,这些人大都没有文化,做的最多的工作也都是苦力活,工资不高也就罢了,还要养几个孩子,再加上现在住在寮屋的人渐渐老龄化,上有老下有小,所以很难为孩子提供上学上的钱财帮助。
程龙的警察故事1中,就有很好的展现寮屋区的景象,那些还算是好的了,80年代都搭建起了院子,可现在的寮屋除了能够略微遮风外,连雨都挡不住。
......
九龙秀茂坪上,一片寮屋,沿山而建,密密麻麻,杂乱无章。
霍耀文紧跟在罗巧珍以及两名基金会考察人员的身后,不顾脚上泥泞的泥巴,艰难的走到了秀茂坪上。
当攀上来以后,霍耀文发现面前的寮屋很多,大都是用木头和铁皮搭建的屋子,看起来似乎很安全很平稳,可没有梁柱,又不是水泥做的,怕是一阵台风刮过,恐怕就会直接吹飞了。
一名员工道:“会长,我们先过去找人问一下王大海,陈庆,马璐璐的家人,等找到了我再过来通知您和罗理事。”
“嗯你们去吧。”霍耀文点点头。
秀茂坪这片寮屋区挺大的,少说也有一百多户,杂乱无章的建筑,又是依山而建,路况狭小,加上早上下了一场小雨,泥泞不堪,很难走,霍耀文又不是搞什么下基层,做面子工程,也没必要在大夏天里折腾自己,找了个阴凉的地方,一屁股坐下来休息。
罗巧珍喘了口气,爬了二十多分钟的山路,的确是有些累,走到霍耀文的身边找了块干净的石头坐下,看着不远处的寮屋区,缓缓地说道:“这里我来过一次,是去年跟天主教基金会的人一块来的。”
霍耀文瞥了一眼罗巧珍,她今天穿的是一件很干练的休闲服,问道:“来做什么?讲教义?还是宣扬上帝的福音?”
罗巧珍白了他一眼,说:“上帝的福音是不需要宣扬的,他就在人们的心里,我是天主教徒,所以不希望你拿这种事来开玩笑。”
霍耀文竖起手,表示自己是无心的,随即转移话题道:“这里的条件这么差,他们怎么不搬到屋邨去住?像他们这种情况,申请屋邨应该很轻松吧?”
“嗯,申请屋邨是比较简单,可他们舍不得那点租金。”
罗巧珍叹了口气,在天主教基金会做了四五年,她对寮屋区的情况知道很多,说道:“住在这里的,大都是没有什么文化,收入来源又不稳定,每个月拿几百块去租屋邨的房子住,他们是没有这个条件的。”
霍耀文惊愕道:“不应该吧,家里如果有两个人出去务工,哪怕是去码头做苦力一个月也能有一两千。”
“是,一个月是能赚点钱,可他们生的孩子太多了,花销太大,根本不足以支撑他们搬迁到屋邨去住。而且申请屋邨房子的人太多了,排队的话也不知要等到什么时候。”
罗巧珍记得去年跟天主教基金会一起,来给这些人送一些教会的免费食物,每家每户最少都有三个孩子以上,家里又有几个老人,这么多张嘴巴,光吃都能吃垮。
顿了顿,罗巧珍继续道:“我小时候家境尚可,从来不知道香港还有这么贫穷的地方,直到我从英国念完法律回来,在天主教基金会担任律师后,跟着他们看到了香港贫穷落后的一面,我想要努力改善这些人的生活,可我在天主教基金会工作了差不多五年的时间,走遍了香港大大小小的寮屋区,以及大澳修建在船上的棚屋区,最终明白了一个道理。”
“什么道理?”霍耀文顺着她的话问道。
罗巧珍侧目看了一眼霍耀文,讲道:“真正令他们贫穷的原因,不是钱,而是知识!”
她深吸一口气,又吐了出去,继续说:“只有学习知识,才能够让他们脱离贫穷,才能让他们真正的离开这里。”
罗巧珍看霍耀文不说话,又道:“所以我在听到我哥说霍先生你创办了教育基金会,需要一名律师后,我直接辞去天主教基金会的职务,来为你工作。我想只有让这里的人走进学校,学习知识,才能彻底的脱离这片贫穷的地方。”
霍耀文深深的看了一眼罗巧珍的侧脸,他没想到这位漂亮的女律师居然有这么伟大的想法,倒是不由的高看了她一眼,心里也算是明白,为什么对方放着律师这么好的身份不去律师楼赚钱,反而来到自己这个基金会担任常驻律师,还无偿的担任理事。
“霍会长,罗理事!”
这时,一名员工快步跑来,气喘吁吁道:“学生的家已经找到了,我们现在过去吧!”
霍耀文站起身,拍了拍屁股上的灰尘,说道:“嗯,走吧。”
罗巧珍紧跟在后。
第171章
请柬
从去了九龙秀茂坪资助学生的家后,接下来的一个星期,霍耀文除了照常在学校教书以外,剩下的空闲时间,就是跟罗巧珍和基金会的几名外派考察人员一起,走访了第一批一百七十三名需要资助的学生。
第一批资助名单,基金会财务处的人计算了一下,按照现在学生读的年级,如果全都读到书院或者大学毕业的话,平均每个人需要1.1万港币,总计花费180多万。
听到财务处的人统计的金额,让霍耀文头皮有些发麻。
一个学生还看不出来什么,可将近两百个学生,三四年的花销就需要一百八十多万。
这也太多了吧!
不过幸好不是一次性支付,哪怕是最快大学毕业的学生,最少也要三年的时间。
可就算如此,霍耀文也开始为基金会的未来着想了。
如果单纯靠霍耀文在港大出版社的分成来维持基金会的运转,这根本不现实,往后需要资助的学生肯定会越来越多,想要让基金会长期经营下去,那么就必须要对外募集资金。
或许是因为有了这一个星期的了解,霍耀文倒是对自己成立的这个教育基金会,多了几分感情,不再像之前那样,只当它是提高自己名望的一个机会。
...
翌日,基金会内。
“咔嚓。”
罗巧珍捧着文件打开办公室的房门走了进来,看到霍耀文坐在那,她道:“会长你什么时候来的?”
“哦,我刚过来。”
霍耀文低着头回答了一句:“罗理事,资助学生的名单有没有派人送到周爵士哪里了?”
“前天就让人送过去了,现在我想周爵士应该已经看了吧。”
罗巧珍也没多说这事,话道:“会长你来的正好,我这事要跟你汇报一下。”
霍耀文抬头问道:“什么事?”
罗巧珍坐在他的面前,把手上的一份文件放到了霍耀文的跟前:“这是最近几天向我们基金会申请助学金的名单。”
霍耀文皱眉说道:“申请助学金?我不是说过了吗?我们暂时不接受任何的申请,只会从各个学校去找需要帮助的学生。”
“这我就不清楚了。”罗巧珍耸耸肩,表示自己也不知道。
霍耀文翻开文件看了一眼,申请的人还挺多的,有二十多个,资料也都有,看上面的信息,似乎每个人的家庭都挺困难的。
“往后申请的资料,只接收不回复,找人专门统计登记在案,以后可以考虑优先从这里面筛选出真正需要资助的学生。”
霍耀文把文件合上,看着罗巧珍说道:“但是要记住一点,申请的资料,一律不准同意,必须要派人去多方调查清楚,经过严格审查才能批准。”
罗巧珍道:“我已经再三嘱咐下面审核的员工,每个资助的学生都务必要严格审查。”
霍耀文点点头赞扬道:“嗯,你做的很好,这方面一定要严格才行。”
“我知道的。”
罗巧珍应了一句,忽然想到一件事,又说道:“对了会长,周爵士早上发来了一封请柬。”
“请柬?”
霍耀文面露诧异之色。
罗巧珍起身走到书柜边,从里面抽出一份红色的请柬,递给霍耀文道:“是慈善宴会的请柬。”
慈善宴会?
霍耀文接过请柬,打开来一看,时间,地点都有,内容是以周希年的口吻邀请自己参加这个星期周六,位于港岛中环文华酒店举办的一场慈善宴会。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5/52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