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黑科技系统(校对)第65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52/1643

  “说到秃,咱们搞材料的怎么也比不上搞数学的吧?”
  悠闲地喝一口咖啡,杨旭摇了摇头说:“那可未必,你看陆教授头发少吗?”
  刘波一脸无言以对的表情,隔了好一会儿才憋出来一句话。
  “……我觉得把那种妖孽拿来当样本是不具普适性的。”
  杨旭笑着说:“那行,等下班了你去数院和化院分别逛一圈,挑那种年龄相仿的教职工瞅瞅,目测比较一下总有那什么普适性了吧?”
  听着两个人的对话,滚着鼠标滚轮在旁边刷着论文的钱忠明终于忍不住插一句嘴。
  “看起来年龄相仿的……怕是不太好找吧。”
  办公室里陷入了沉默。
  好一会儿都没人说话。
  咳嗽了一声,刘波打破了沉默。
  “咱们还是别讨论这个悲伤的话题了……”
  这一次,很罕见的办公室里的所有人都默契地达成了公式,没有人再开口。
  实际年龄和生理年龄这个话题……
  对于材料狗而言,实在是有些太过沉重了。
  午休的时间很快过去了,到了差不多一点钟的时候,坐在办公桌前的众人已经陆续进入了工作状态,而到了一点半的时候,已经没有人在闲谈,所有人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忙。
  回到了自己的办公室里,杨旭拉开椅子坐下,打开了笔记本电脑。
  就在这时,他忽然发现邮箱里躺着一封新邮件,而且是陆舟发来的。
  “……应用于锂空气电池的高透量氧分子分离膜?”
  扫了一眼邮件的标题,杨旭的眉毛顿时挑起了一丝饶有兴趣的神色,很快将邮件中的附件下载了下来,打开之后一行行仔细看了起来,并且越是往下看去,脸上的表情便越是震撼。
  一直以来,锂空气电池在学术界都属于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支持的人不少,但质疑的人同样不少。其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锂金属极度活泼的性质,几乎会与空气中除了稀有气体之外的所有气体发生反应。
  想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分离空气中的氧气,只允许氧气进入反应体系。
  最理想的方法是,在锂金属的表面或者是电池的进气口之类的地方,添加一层只允许氧气通过的分子筛或者膜之类的东西。这说起来似乎很简单,但想要做到这一点却相当困难。
  然而,在这封邮件的附件中,陆教授不但指明了一条明确的研究路线,更是列出了几条可行的技术思路。
  “……这东西是在研究杨米尔斯方程的时候顺手完成的吗?”看到了附件文档的最后一行,杨旭轻声叹了口气,靠在椅子上盯着天花板,忍不住说了句,“这家伙果然是个妖孽……”
  在研究杨米尔斯方程这种世界级难题的同时完成这项工作,这还是人吗?
  当然了,这还是杨旭不知道。
  如果让他知道除了杨米尔斯方程之外,陆舟还解决了可控聚变技术小型化的问题,只怕他这会儿已经开始怀疑人生了……
  不管怎么说,现在技术思路已经有了,至于究竟能不能行得通,那便是需要他们去做的事情了。
  想到这里,杨旭选中了陆舟寄给他的那封邮件,在工作邮箱的通讯录里面选中了群发,然后从办公椅上站了起来。
  接着,他回到了先前的大办公室,站在门口敲了敲门。
  “新任务,有活干了。”
  办公室里的几名研究员唰唰地抬起了头,向他投来了询问的视线。
  钱忠明最先开口,推了推眼镜问:“新任务?什么课题?”
  杨旭言简意赅地做出了说明:“一种高透量氧分子分离膜,具体的内容,以及具体该怎么做,我已经将相关的文件发到了你们的邮箱。”
  高透量氧分子分离膜?
  在听到这句话的瞬间,钱忠明的脸上顿时浮现了一抹惊讶。
  而坐在旁边不远处办公桌前的刘波,脸上同样是浮现了一丝震撼,紧接着语气带着几丝激动地轻颤问。
  “一种高透量氧分子分离膜?难道这课题是……”
  “嗯,”杨旭点了下头,继续说道,“我们的下一个课题。”
  “是锂空气电池。”
第688章
熏肉三明治的另类吃法?
  如果说锂硫电池是锂电领域的核裂变,那么锂空气电池便是锂电领域的核聚变一样的存在。从外界空气中获取氧化物的思路,基本上代表着以锂金属作为负极材料的所有电池的能量密度的上限。
  比起传统锂离子电池,锂硫电池的能量密度高出了一个数量级。而比起锂硫电池而言,锂空气电池在能量密度上同样也高出了一个数量级,而且无论是体积能量密度还是质量能量密度都是如此。
  要说唯一的缺点,大概便是不太适合应用在手机或者人造卫星这几类设备上。
  毕竟锂空气电池的能量密度之所以高,很大程度上便是因为它的氧化物并非是集成在电池内部,而是位于电池外面,需要“呼吸”。
  手机经常放在兜里,人造卫星远离大气环境,这些设备很难发挥锂空气电池的优势。不过对于新能源汽车,或者是一些小型固定翼无人机而言,简直没有比这玩意儿更适合的供能设备了。
  也正是因此,相比起锂硫电池而言,锂空气电池在技术上的要求更加苛刻。
  不仅仅是所有锂负极电池都面临的锂枝晶问题,锂空气电池在此基础上更是对材料有着极为苛刻的要求。毕竟锂本身便是一种超级活泼的金属,要将它暴露在大气环境下,还得让它只与大气中的氧气反应,这其中的难度不言而喻。
  更不要说一系列复杂的副反应。
  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便是必须得找到一种能够过滤掉空气中的水蒸气、二氧化碳等等气体,并且精准、快速地定向筛选氧分子的薄膜。
  其实,这项技术在残骸一号上是存在的。
  唯一可惜的是,残骸一号的损毁程度较大,而这层薄膜又位于残骸一号的表面,即便是用扫描枪收集了残骸上的数据,想要将这项技术还原出来依旧存在一定的难度。
  不过幸运的是,凭借着自己在计算材料领域的造诣以及对于碳基材料的一些理解,陆舟倒是可以锁定几条看上去可能性比较高的技术路线,交给计算材料研究所的人去研究。
  作为一名学术带头人,他并不需要每一个项目都亲力亲为,只需要规划好研究方向以及一条靠谱的技术路线就足够了。
  如果这项技术能够取得成功,改变的将不只是电池领域。
  从工业生产到生活医疗,很多领域都能从中受益……
  金陵市召开的新能源汽车峰会一共召开了两天,期间陆舟在会上收到了不少名片,虽然他平时很少与资本界的人接触,但国内资本界的人士对他意外的感兴趣。
  不管是看在凌云勋章的份上,还是垂涎星空科技在技术研发领域的优势,很多人都主动和他交换了名片。
  对于那些对他感兴趣的人,不管他们是抱着什么样的目的,陆舟也都本着礼节性的原则做了回应。
  虽然这些人脉他暂时用不上,但未来的事情谁说得好呢?
  毕竟,不是所有项目都适合申请国家经费。
  峰会过去了大概一个星期,时间进入了十月的下旬。
  在这个秋高气爽,适合坐在办公室里钻研数学问题的季节里,陆舟很意外地收到了一封从瑞士那边寄来的邮件。
  邮箱是爱德华·威滕老爷子的。
  在这封邮件中,除了包含对他关切与问候之外,还着重提到了最近CERN的研究进展。
  尤其是关于“M粒子”的那部分。
  【……关于你在论文中预测的“M粒子”,相关的探索项目已经安排在本月的实验计划中,不出意外的话月底就会有结果。为了这次实验,我们已经开过了很多次会,我们都很期待能在实验中发现一些有趣的东西。】
  【最后,祝你身体健康,工作愉快,如果有新的消息我会第一时间告诉你……虽然我感觉CERN开报告会的速度比我写信的速度更快。】
  【另外,你见过一种长得像奶酪一样的豆腐吗?我不确定是不是金陵的特产,但夹在熏肉三明治里非常美味,我推荐你也试试。然而遗憾的是,我在超市里找了很久都找不到相同的口味……方便的话可以帮我寄一些过来吗?我会把钱打过来。:P】
  看到邮件最后那个“:P”,正在喝咖啡的陆舟,差点没被咖啡给呛到。
  长得像奶酪一样的豆腐是什么鬼?
  大概是豆腐乳?
  思忖了好一会儿,陆舟才敲着键盘,回了一封邮件过去。
  【……我大概知道你要的东西是什么了。】
  点击了发送,陆舟关掉了网页,正准备打开刚刚下好的论文,这时候他的学生吴水木正巧走了过来。
  “教授,去食堂吃饭吗?”
  “不了,我还有点文件要看……对了,不麻烦的话,帮我带一份熏肉三明治回来好了。”
  “熏肉三明治?行。”吴水木点了点头,答应了下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52/164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