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黑科技系统(校对)第58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86/1643

  【哈哈,也许是来自东方的神秘力量?】
  【这太疯狂了!】
  【……】
  虽然自从七大千禧难题公布以来,便不乏前赴后继的挑战者。
  但关于杨米尔斯方程的命题,却鲜有人在这一领域取得过如此关键性的成果。
  如果能够通过数学的方法,证明杨米尔斯方程的解是存在的,那么想来求出这个通解具体是什么的那一天,应该也不会太过遥远。
  由于这件事情的影响过于重大,就连很少关注数学领域研究进展的《自然》,也节选了这篇论文摘要部分的两百字,在新一期的刊物上对其设置了“Highlight”,并且部分节选展示在了封面。
  而与此同时,在接受《科学》杂志的记者采访时,论文的审稿人费弗曼教授对这篇论文运用到的数学方法,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
  “很少有人能同时在三个以上的数学领域中,分别达到极致的水准。而他不仅仅做到了这一点,并且将偏微分方程、微分几何、拓扑学三个截然不同的方向融合在了一起,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了一种全新的数学方法。”
  记者:“是那个神奇的L流形吗?”
  费弗曼:“是的。”
  记者:“可是有人评价说,他在证明杨米尔斯方程解的存在性时,并没有再次基础上创造新的数学工具,仅仅只是对在解决NS方程时创造的数学工具进行重复利用……请问您怎么看这种观点?”
  一个数学命题的价值并不是体现在命题的本身,而是体现在解决这个命题时所能创造的数学方法。
  如果这篇论文只是用数学的语言,告诉人们杨米尔斯方程的通解是存在的,却不能为求出这个通解铺平道路,那么即便它同样算是一份出色的成果,但也很难达到杰出的水准。
  费弗曼:“我认为这种观点是不客观的。体现一个数学猜想价值的不一定非得创造一种全新的数学工具,它也可以是对现有的数学工具进行完善,或者哪怕只是一种抽象的数学思想。”
  记者:“你认为他在此基础上强化了L流形的理论?”
  费弗曼点头:“没错。一个理论从生涩发展到成熟,往往需要五年甚至是十年的时间,以及无数个数学命题的积累去沉淀。很少有人能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做到这一点,但他却做到了。”
  “通过引入L流形的方法,他成功在偏微分方程和微分几何之间搭建了一条桥梁,并且将拓扑学的思想和方法引入了进去。如果要我用非专业的语言进行描述的话,他的做法便是让方程变得不再是纯粹的方程,而是一种存在于特殊空间内的几何。”
  记者:“这太抽象了,能说的更具体点吗?”
  费弗曼耸了耸肩:“就好像是在一个不规则的图形上做了一条辅助线,经过一种特殊的变化,让原本复杂的东西能变得一目了然。”
  记者:“可是我注意到,Arxiv上跟进这方面研究的人很少。虽然这个数据可能不够客观,但如果它真的这么管用,为什么没有人去考虑用它。”
  费弗曼:“这个问题很简单,你不能指望一个诞生不到两年的理论,立刻成为学术界的主流,就算是格罗滕迪克也做不到。不说深入研究它,就算是学会用它,也是需要一定的时间……更何况,这种方法存在一定的门槛。”
  记者:“所以,你对他的工作评价很高?”
  费弗曼:“是的,而且我相信任何真正看懂了那篇论文的人,都会产生和我一样的想法。”
  记者:“最后一个问题,可能与杨米尔斯方程本身无关……当然,您也可以不发表看法。”
  费弗曼笑了笑说:“你问吧。”
  记者:“你认为他有可能成为本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家吗?”
  这是个很难的问题。
  毕竟二十一世纪也才刚刚开了个头而已。
  在记者热切目光的注视之下,费弗曼想了一会儿,开口说:“这取决于黎曼猜想是否能在本世纪得到证明。如果不能的话……”
  说到这里,他顿了顿。
  “那么毫无疑问,不是可能,他已经是了。”
第613章
克雷研究所的来信
  在投稿时陆舟根本没有想过,他投稿在《数学年刊》上的那篇论文竟然会引起如此程度的反响。
  毕竟那只是个阶段性成果而已,还远远没有触及到杨米尔斯方程最核心的难点,顶多他只是迈出了别人还没有踏出的第一步而已。
  直到卢院士激动地拉着他,连珠炮似得问了他一堆问题,他才逐渐意识到,事情似乎没自己想的那么简单。
  杨米尔斯方程在物理学界的地位,远远比它在数学界的地位要高的多。
  也许对于后者而言它仅仅是个困难的偏微分方程,但对于前者而言,它却意味着通往大统一理论的第一块阶梯,名副其实的现代理论物理学的圣杯!
  在这样的情况下,哪怕只是一点点微小的进步,也很难不引起整个业界的震动。
  毕竟自从进入了二十一世纪之后,除了发现了一些早已被预测到的粒子,验证了标准模型上的几块拼图,这个领域已经太久没有诞生过“新的东西”了。
  当然,被震惊到的显然不只是理论物理学家们,还有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这件事情的吃瓜群众们。
  甚至于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后者对这件事情讨论的热情,反而要比前者更加的强烈。
  尤其是《科学》杂志对审稿人费弗曼教授的采访出来之后,更是将热度推向了高峰。
  以至于陆舟坐在食堂里吃个饭,都能听到旁边几个明显不是物理系的学生,兴致勃勃地瞅着自己这边,并且在那儿窃窃私语地议论着什么。
  光是这还没完。
  一天上完了数论课之后,他拿着课本刚走出教室,门里门外一群人便围了上来。
  这些不知道从哪里混进来的记者们,变着花样掏出了藏在身上的相机、话筒、录音笔,见缝插针地往靠近陆舟的方向挤了过去。
  “您好陆舟教授,我是企鹅新闻网的记者,据传闻您正在挑战关于杨米尔斯方程的千禧难题,请问这是真的吗?”
  陆舟:“是是是,所以呢?”
  “加州大学的陶哲轩教授曾经在个人博客上提到,如果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最好的方法便是让陆教授产生兴趣……请问您对于这句话怎么看?”
  陆舟:“请你问他。”
  这时候,被挤在人群后排,抢不到采访机会的记者,伸长了脖子喊了起来。
  “《数学年刊》刊登了您的论文,我们可以认为关于杨米尔斯方程的千禧难题已经被您解决了吗?”
  听着这个外行的问题,陆舟一脸头疼地解释道,“证明解的存在性只是一个阶段性成果,并不——”
  “……如果克雷研究所将一百万美元的奖金颁发给您,您打算如何使用这笔巨款?”
  陆舟:“???”
  这些人,难道都不听人说话的吗?
  话筒接二连三地塞过来,一时间陆舟也是应接不暇。
  好在反应迅速的王鹏,及时挡在了他的前面。
  陆舟便眼看着那没多粗的胳膊,硬是给他从人群中开出了一条道来。
  差不多又过了十来分钟,校保卫科的人闻讯赶来,一群穿着黑外套的保安们齐齐上阵,才将这些干扰教学工作的“社会人员”请出了校门外。
  好不容易摆脱掉那些无孔不入的记者们,逃到数院实验楼的陆舟,总算是长出了一口气,一屁股坐在了自己的办公椅上。
  可能是注意到他脸上疲惫的表情,备战国考的林雨湘眼睛转了转,起身走去了办公室的饮水机旁边。
  没过一会儿,就在陆舟打开笔记本电脑,正准备开始工作的时候,她端着杯咖啡笑眯眯地走了过来。
  “累了吧?我帮您泡了点咖啡。”
  “谢谢。”接过了咖啡,陆舟礼貌地说了句。
  “不客气,”林雨湘抿嘴微笑着说,“这次我尝试了下速溶的,不知道合不合你胃口。”
  “嗯,挺好喝的。”
  “太好了,”双手开心地合十在一起,林雨湘用一脸期冀地目光看着他,用一种很容易让人误会地口吻继续说,“那……你要是喜欢的话,以后我天天泡给你喝怎么样?”
  根据她的经验,在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只要再配上一双天真无邪又无辜的视线,就算是个女人她也有办法让她小鹿乱撞一会儿,更别说是一条没尝过恋爱是什么滋味儿的单身狗了。
  然而就在她刚刚这么想的时候……
  认真想了一会儿,陆舟开口说:“天天就不必了吧,我也不是每天都在这里。”
  林雨湘:“……???”
  不知道是不是自己又说了什么不该说的话,还是踩了什么地雷的缘故,看着动作僵硬地向着自己座位返回的林助理,陆舟总觉得她的背影里似乎充满了……一种奇怪的挫败感?
  算了,不管了。
  吹了吹咖啡杯上飘着的热气,陆舟喝了一口之后,便将杯子放在了一边,然后如往常一样打开了Arxiv,开始检查自己跟踪的几个研究方向的最新进展。
  不得不说,理论物理学家们真是个寂寞的群体。
  他依然记得,当初750GeV的线索刚出来的那几个月,Arxiv上几乎被这颗超出标准模型之外的“神秘粒子”刷了屏。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86/164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