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黑科技系统(校对)第34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44/1643

  大概猜到了长老的态度,身为科技部一把手的吴老,一时间也是不禁犯了难。
  其实出于情理,他也认为陆舟配得上这个荣誉。
  但由国家机构颁发的奖项,毕竟和学术机构颁发的不同,需要考虑的东西也不仅仅只是学术上的问题,还需要考虑实际情况,尤其是其它人的反应。
  沉默了片刻之后,吴老换了个委婉的角度,开口劝说说道。
  “您现在将这份荣誉颁给他,若是等他取得了更大的成就,又该怎么办?难道把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荣誉颁给他吗?”
  老人并不在意地笑了笑,“若他真有这本事,又有何不可?”
  吴老轻声叹了口气:“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获奖者平均年龄超过八十岁,若是颁给一个年轻人,恐怕难以服众……”
  犹豫了下,他继续说道。
  “而且,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对他来说,这未必就是一件好事。”
  未必是一件好事儿。
  这回老人倒是没有说话,仿佛是想到了什么似得,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沉默了大概一分钟之后,老人开口说道。
  “你先忙你的去吧,这事儿我再考虑考虑。”
  吴局长松了口气,点头道:“是。”
  说罢,他转身向门口走去。
  然而就在他刚走到门口的时候,老人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等一下。”
  在门口停下了脚步,吴局长回头看去,恭敬道:“还有什么事情吗?”
  老人从办公桌上捡起一封信,食指将它轻轻推了出去。
  “我这里有封信,你拿回去琢磨下。”
  吴局长立刻将那封信纸拿了过来,展开之后往上面看去。
  然后,他微微愣了下。
  只见在那信上,写着一行标题。
  《论计算科学在前沿研究领域的应用与未来学科发展的大势所趋》
  ……
  此时此刻,远在德国的陆舟并不知道,自己寄往金陵大学的那封信,被一层一层地往上送到了哪里,最后又被谁交到了谁的手上。
  相比起政治方面的事情,还是纯粹的科学更能引起他的兴趣。
  从大使馆回来之后,他便和克利青教授前往了德国东部城市格赖夫斯瓦尔德。
  这座人口不到七万人的小城,几乎就是为格赖夫斯瓦尔德大学而存在的,安静地坐落在波罗的海沿岸的一角。做个不恰当的比喻,这里就像是德国版的普林斯顿,远离城市的喧嚣,很适合读书以及养老。
  不过,陆舟和克利青教授此行的目的地,却不是格赖夫斯瓦尔德大学,而是位于小城郊区的螺旋石7-X研究所。
  走进了研究所,克利青教授带着向陆舟来到了一间实验室,找到了这里的负责人,并且向他介绍道。
  “这位就是我和你说的拉尔夫·克雷伯教授,他在这里已经工作了十年,大概是这里资历最老的研究人员兼工程师之一了。”
  “没错,我可是看着这台小家伙长大,包括它的父亲,”摘下安全帽夹在了胳膊下面,留着络腮胡的克雷伯教授咧嘴笑了笑,向陆舟伸出了右手,“欢迎!来自普林斯顿大学的教授,很高兴你对这个伟大的工程产生兴趣。”
  说起仿星器这个东西,和普林斯顿大学还有着不小的渊源。虽然如今在这项技术上领先的是德国,但这个概念最早却是普林斯顿大学的物理学家莱曼·斯皮策(Lyman·Spitzer)教授提出的。
  只不过这一想法在当时被认为过于超前,无论是从材料学还是工程学的角度来看,都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实现的。
  直到十多年后,第一台仿星器的雏形才真正诞生。然而直到五十年后的今天,仿星器也仅仅是个雏形,距离完全实现那张理想化的蓝图,依旧还有不知道多少个五十年要走。
  握住他的手晃了晃,陆舟不好意地笑了笑,谦虚说道。
  “我只是一个数学教授,对核聚变没有任何研究,来这里打扰主要是为了满足我个人的好奇心,恐怕帮不上你们什么忙。”
  “哈哈,有什么关系?在我看来,普林斯顿的数学教授比物理教授更了不起。”克雷伯教授哈哈笑了笑,毫不顾忌地当着一位诺贝尔物理奖得主,说了一句对物理学家很失礼的话。
  并没有给克利青教授反驳的机会,停顿了不到半秒钟之后,他将安全帽重新戴在了头上。
  “你们来的正是时候,今天正好有一场实验安排。跟我来吧,我带你去看看我们的小家伙。”
  说罢,他招了招手,带着两人向门外走去。
第364章
一次六秒?
  这座实验室是马普学会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旗下的“产业”,不过这种全球性质的研究,肯定不只是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一家单位在做。
  陆舟看过合作研究单位的名单,光是那些研究单位的名字便足以写满一页A4纸。如果这里论文的署名原则和CERN一样,只要参与研究人人有份的话,只怕论文的头几页纸都得腾出来写署名。
  不过,相比起这个庞大的合作研究团体来说,作为被研究对象的仿星器,却显得“小巧”许多。
  跟随着克雷伯教授的脚步,陆舟和克利青教授两人来到了防辐射隔离室内,终于见到了螺旋石7-X的全貌。
  安静地坐落在防辐射隔离室的中央,高约3.5米、宽约16米的仿星器,看上去就像是《星球大战》中走私货船船长汉·索罗的“千年隼”号。
  只不过刚刚经历一场大战的它,此刻正停靠在“星港”中,只能由着技术人员在它身上修修补补。
  走近了过去,陆舟可以清晰地看见,各种尺寸的设备密布在装置的表面,无数电缆从装备上蔓延到各个方向,看似杂乱无章地纠缠在一起。
  “这玩意儿……造价多少钱?”
  “据说超过十亿欧元。”看着这台装置,站在陆舟旁边的克利青教授,有些羡慕地感慨了一句,“如果将研发成本一并算上,恐怕是个天文数字。”
  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的经费,尤其令搞物理的同行们羡慕。
  明明同样是马普学会,明明同样是物理研究所,但凝聚态物理研究所的经费却比他们少上一大截。
  我羡慕归羡慕,克利青也理解这种情况。
  毕竟这种多国参与的合作研发项目,出资的不仅仅是德国政府,世界各国都在往里面砸钱。
  “这么贵吗?”
  陆舟砸了咂舌。
  原本他还有些膨胀地想着要不要搞一台过来研究研究,但现在看来,还是搞台超算更现实一点……
  “好了,别管多少钱了,预算不是我们需要去操心的事情,”拍了拍陆舟的肩膀,克雷伯教授笑着说道,“最后的调试已经完成,马上要开始实验了,现在我们去观测室。”
  ……
  和在CERN工作时的经历不同,强子对撞机自始至终都是运行在百米深的地下,除非持有专业资格证的工程师,否则根本无法进入管道内部。
  呈现在理论物理学家们面前的,只是屏幕上的数据,以及经过进一步处理的图像而已。
  而现在,呈现在陆舟面前的,除了连接在仿星器上各个部位的探测器之外,他甚至能通过一个类似于摄像头的东西,肉眼观测到轨道内部的状况。
  观测室内,所有工作人员严阵以待。
  “轨道密封性检测正常!”
  “充填保护气体!”
  “保护气体充填完毕,开始测压程序!”
  “……”
  “达到超导临界温度,电路充能完毕!”
  “磁场运行状况确认正常!”
  听完了各研究组的汇报之后,克雷伯教授立刻下达了实验启动地命令。
  “点火!”
  磁体电流达到15kA的瞬间,晶闸管快速开关关断,磁体电流转移至第一级耗能电阻上,产生2400V电压,使真空室中的气体被击穿,从而产生等离子体。
  陆舟通过屏幕看见,一层淡红色的膜状物质,在扭曲的环形轨道中结成了一条扭曲的圆环。
  令他感到意外的是,这幅景象还挺美的。
  “……这些等离子体的温度在达到峰值之后将突破上亿度,几乎相当于恒星的内部。没有任何一种材料能阻挡这灼热的能量,即便找遍了太阳系也不可能有。”同样站在屏幕前看着,克利青教授在旁边轻声说道。
  陆舟随口问道:“那仿星器是如何做到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44/164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