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黑科技系统(校对)第30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05/1643

  “只是阶段性成果。”
  做出这个结论的同时,王海峰心中也松了口气。
  如果这个HCS-1材料被陆舟做到了像改性PDMS材料那种无可更改的程度,别说是他只能愿赌服输,换了那些国际化工巨头、碳硫复合材料国际大牛也是一样。
  不过很明显,这个HCS-1材料并不算完美。
  当然了,即便是阶段性成果,这个HCS-1材料展现出来的优越性能,也相当令人震撼了。如果解决了生产工艺的问题,说不准在一些对电池能量密度要求较高、但对重复使用率要求不高的领域会被用到。
  比如,无人机……
  刘宏迟疑道:“万一他们只是发了阶段性成果,还有更重要的成果没放出来……”
  王海峰斜了他一眼:“你会脱了裤子放屁吗?”
  刘宏愣了下,支支吾吾了一阵子,讪讪一笑道,“……不是可以多发几篇论文吗?”
  被自己的学生给逗乐了,王海峰呵的笑了声:“那你讲讲,他是缺个博士学位?还是差个职称没评?需要计较那么一两篇论文?”
  意识到自己问了个很蠢的问题,刘宏顿时闭上嘴不说话了。
  确实,普通科研狗需要论文来积累自己的学术资本,好在实验室里谋一份体面的差事,有朝一日能熬出头。
  一般的教授也需要论文,来证明自己的学术能力,完成学校的科研指标,同时也好在下次再申请科研基金的时候,履历能写的漂亮点,工作人员的口吻也能客气点。
  但对于已经混成科研老板的人来说,这叫事儿吗?
  工科领域的研究,尤其是从企业手中拿钱的横向课题,专利才是最关键的东西。
  拿不到专利,前面就算做了再多的工作,也不过是为别人的成功做铺垫。对于一些大型研究项目来说,即便是对成果有九成的把握,也不会把阶段性的成果放出来。
  除非是真的缺钱了,需要用阶段性的成果稳定投资者的情绪,同时给新的投资者下饵,让他们产生很快就能看到成果的错觉。
  显然,陆舟不属于这种。
  外行可能不了解改性PDMS材料有多值钱,但搞材料这行的王海峰却是知道的。优美科不只是为了这个专利支付了四个亿,更是让出了大笔持续的利润。
  那么,就只剩下一种可能性了……
  王海峰眼中闪烁着精明:“这小子不简单,只怕在去年七月拿出改性PDMS材料论文之前,就已经在做相关的研究。上次研讨会大家都在打哑谜,就他一个人把话说这么明白,我就猜到他可能已经研究出些成果了。”
  一般人拿到专利号后就开始写论文了,几乎没有人会等到国际专利授权全都下来之后才开始投稿。考虑到专利注册周期,所有的文件全都到位,至少也得十二个月的时间。
  也就是说论文虽然是16年夏天发表的,但真正的研究成果,很有可能在15年就已经做出来了。
  现在如此迅速地又拿了篇论文出来,王海峰有一万个理由怀疑,陆舟其实早在一年前,也就是改性PDMS薄膜技术研发出来之后,便开始在做这个空心碳球的研究。
  刘宏隐隐约约想到了一种可能性,但还是不敢确定:“您的意思是?”
  “他的研究大概是陷入了瓶颈,”王海峰老谋深算地笑了笑,“落袋为安,年轻人还是嫩了点,这点时间都等不起。”
  在研究进展陷入停滞的情况下,为了防止别人先自己做出重大成果,抢先放出阶段性成果,也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手段。虽然会暴露自己的研究进度,但相对的也能换来更大的主动权。
  毕竟成果在手上憋得越久,风险也就越大。尤其在一些热门的研究领域,多等两个月,没准别人也做出了同样的成果。
  考虑到有这么多研究机构在做空心碳球,这种可能性还真不低。而一旦别人抢先发表了自己的成果,这将意味着前面做出的所有努力全部白费了。
  在王海峰看来,陆舟便属于典型地年轻气盛,虽然有些城府,但沉不住气,这点儿压力都承受不了。
  “我们的课题继续进行,”思忖了片刻之后,王海峰看向了刘宏,接着说道,“以防万一,你去帮我打听下金陵计算材料研究所那边的情况,想办法找个人打听下,他们的研究进度怎么样了。”
  “可是我不认识金大的人啊,”刘宏犯了难,“而且就算认识,你觉得人家会告诉我吗?”
  王海峰骂道:“你是猪吗?什么都靠我替你安排了,还要你有什么用!”
  刘宏被喷的闭上了嘴,不敢说话。
  停顿了片刻,王海峰语气缓和了些,继续开口说道。
  “另外,我们的开题报告得改一下。”
  开题的时候,他只是笼统地描述了下做碳硫复合材料的空心碳球方向。现在陆舟放出了阶段性成果,他如果还用这么笼统的描述,很可能因为“新颖性”这条规则被打回来。
  不过这东西改起来很容易。
  至少对他来说,算不上什么大问题。
第322章
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
  有一点王海峰倒是猜对了,HCS-1确实还存在值得改进的空间。
  不过,有一点他却是猜错了。
  陆舟之所以放出阶段性成果,倒不是因为研究陷入瓶颈,也没他想得那么多弯弯肠子,而是因为根本不在意。
  即便他的理论在应用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他对于自己的定位,依旧是一名理论学者。而理论只有在传播和交流中,才能发挥它的全部价值。
  虽然很多拿到期刊的人会认为,那篇HCS-1的论文才是重点,而将理论计算的那篇论文当成陪衬。
  但对于陆舟自己来说,这种关系应该是反过来的,后者才是他想要表达的重点。
  两者是鸡和蛋的关系。
  如果有人能够理解他为计算材料这么新兴学科建立的数学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做出创新,他并不会感到有任何不妥,反而会感到荣幸。
  这也正是他将角谷猜想交给自己的学生去钻研,而自己只提供方法、方向、思路指导的原因。
  如果要他自己搞定这个课题,并不是很难。
  他现在的数学等级已经LV6,和LV5的时候对数学的领域不可同日而语。即便角谷猜想前人所做的铺垫工作并没有哥德巴赫猜想那么丰富,但就命题本身的难度而言,这个猜想的难度不会比已经困扰数学界两个半世纪的哥德巴赫猜想更难。
  长则一年,短则半年,只要将全部的心思放在上面,他有至少九成的把握能够将其解决……
  ……
  三月底的一个清晨,陆舟一如既往地准时出现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的办公室。
  不过和往常不同的是,这一次来到办公室的他,手中捏着两张试卷。
  将试卷分别发给了魏文和杰里科两人,陆舟言简意赅地吩咐道。
  “卷子上只有十道题,你们两个拿去做一下。两个小时后交上来,用不用手机都无所谓,网上能查到答案算我输。”
  和秦岳他们一样,在开学的时候陆舟便给魏文和杰里科两人列了一份书单,并且布置了相应的学习任务。
  现在距离入学已经过去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他觉得也差不多是时候看看,两人都学的怎么样了。
  卷子发下去之后,两人立刻拿起笔,对着草稿纸奋笔疾书了起来。
  陆舟出的卷子不算很难,但也不是简单到随随便便就能做出来的程度。
  魏文眉头紧锁,思考了很久才写出了第一道题。
  借着余光瞥了眼旁边的杰里科,发现这位的情况和自己一样,他才稍稍松了口气。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到了差不多十点的时候,陆舟宣布了考试结束,将卷子收上来后,粗略地扫了眼答案。
  两人的正确率出人意料的一致,都是做对了七道题,不过错的点并不相同。
  放下了手中的试卷,陆舟看向了站在办公桌前的二人。
  “魏文,你对希尔伯特空间的理解很到位,对于你以后的发展方向,我建议你可以考虑往数学物理这个方向发展。”
  魏文疑惑问:“数学物理算应用吗?”
  陆舟笑了笑说:“看你怎么看待应用这个概念,对于物理而言是理论,对于数学而言是应用。当然,这只是我的建议,你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进行研究。”
  听完了导师的话后,魏文陷入了沉思。
  暂时将他放在了一边,陆舟继续看向了自己的另一位学生,“杰里科,你擅长的领域应该是傅里叶反演变换这部分内容,这是一个很有潜力的方向,在理论上和工业上的应用都很广泛。如果你对这个领域感兴趣的话,我建议你可以多关注下这方面的课题,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点进行研究。”
  杰里科立刻说道:“教授,我可以跟着您研究计算材料吗?”
  陆舟用开玩笑的语气说道:“当然没问题,不过想要看懂我的理论,你还得再学至少十本书才够。”
  拿着改完的试卷,两人返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
  陆舟伸了个懒腰,正准备起身去泡杯咖啡提神。
  然而就在这时,办公室的门被推开,壮的和猩猩似得康尼,拿着一本期刊大步流星地走了进来,语气激动地喊道。
  “教授!”
  正在研究着文献的薇拉、秦岳、哈迪纷纷抬起头,向着噪音的来源投去不满的视线。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05/164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