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宁帝军(校对)第156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565/1650

  “于是,我在县令大人和乡亲父老的资助下来到了桑国,找到了那家寺庙……可真破旧啊,只有一座屋顶上都长了荒草的正屋,两边的配房都已经坍塌,他们没钱修缮,那时候桑国还在内乱之中,谁有钱来供奉香火,他们也是艰难度日。”
  老先生继续说道:“我到了之后看到他们生活的如此困苦,于是用我带来的银子为他们重新修缮了房屋,他们请求我留下讲解大宁文化,我一时心软就留了下来,结果一留就是十多年。”
  “这十几年来,不但庙里的僧人已经都学会了宁字,他们还背诵了很多诗词歌赋,时间一久,城中的百姓们也都到庙里去听我讲,讲着讲着,整个海野郡城里的人就都对大宁格外的仰慕了。”
  老先生稍显得意的笑了笑道:“这十几年间,跟我听学的弟子已有数千人,桑国一统,厅太诵到了海野郡,他听说了我的事之后十分好奇,也来听我讲学,一来二去,还把孩子交给我……”
  孟长安深吸一口气,驻足,朝着老先生一拜:“先生这是大善之心。”
  “没有没有。”
  老先生连忙扶着孟长安:“可不敢受大将军如此大礼,我只是一介布衣,只是读书多了,所以讲了十几年也不厌烦,还有的讲,他们喜欢听也愿意学,我就多教他们一些。”
  “大将军,我是受人之托便忠人之事,这不正是咱们宁人历来的性子吗?不能答应的事绝不答应,既然答应了就一定会做到。”
  孟长安点了点头:“老先生说的没错,宁人都是如此。”
  老先生笑道:“所以在厅太诵接到英条柳岸的信之后他就来问我如何办,我就对厅太诵说,大宁至强天下第一,如果开战桑国必然会败,不如趁着这个机会让英条柳岸来,他来了,就有机会接触到大宁的人,接触到了,就能保全海野郡内数万百姓的生命。”
  老先生停下来,后退一步,很认真的行礼:“现在请大将军受我一拜,还请大将军答应草民一件事。”
  孟长安连忙扶着他:“先生请说。”
  “既然都应了他们投降,这海野郡的人又不会反抗大军,不要伤害他们。”
  孟长安点头:“先生放心,我答应你了。”
  老先生再次一拜:“大将军这才是大善之心啊。”
第一千五百一十三章
夜谈
  老先生一边走一边对孟长安说道:“这世上没有那么多的人心叵测,七成的人心叵测在位高权重,三成的人心叵测在贫贱愁苦。”
  他看向孟长安:“海野郡的百姓们时时来庙里听我讲学,他们最感兴趣的是大宁为何富足,可是富足这种事有一部分原因是先天的。”
  孟长安点了点头:“是。”
  老先生道:“地域的原因,桑国这种地方要么长期内乱,不内乱就会想办法去侵扰别国,所以我想请问将军,可知道如果将来打下来整个桑国,何以治民?何以治地?”
  孟长安道:“这些话先生不该问,但先生问了我就说……其实先生知道,想治民,先愚民。”
  老先生长叹一声:“知道是知道,可是一想到这法子就觉得有些过意不去,我这些年来在做的,何尝不是愚民之事,正因为如此,他们才会觉得投降不是什么坏事。”
  孟长安看向老先生,沉默片刻说道:“先生读圣贤书,圣贤书里也讲过,人有远近亲疏,每个人都知道远近亲疏,所以先生帮自己人何来的过意不去,况且想让桑人与宁人真的亲近起来不可能。”
  老先生没理解:“为何不可能?若长期教化还是可以的。”
  孟长安回答:“桑人还知道自己是桑人,那就是亡国之痛犹在,什么时候桑人不记得自己是桑人了那时候才行……所以桑人不会真的与宁人亲近,除非都变成宁人。”
  他看着老先生说道:“所以先生应该知道,反过来想,若这次是桑人赢了,他们的想法也一样,若得以相处除非是宁人都变成桑人。”
  老先生仔细思考了一下,觉得不寒而栗。
  “所以我一直都说,读书可明理,但未必所有读书人都可知世,既然不是每个人都知世,那么就更不是每个读书人都能治世治民。”
  老先生道:“我这样的读书人,就不该问大将军刚才的话。”
  孟长安笑了笑道:“先生是走在了前面。”
  “何为前面?”
  老先生好奇的问了一句。
  孟长安回答:“教化,教化这两个字先生走在了前面……对桑国动兵不是一世之念,陛下在二十年前就开始改革兵部,增加了兵部的职权,其中一项就是推演评估大宁周边各国的国情,皇帝的性情,百姓的民情,通过推演三情来判断周边各国谁有威胁。”
  “先生可还记得大宁灭南越?”
  老先生点头道:“自然记得,百姓们都说是因为几颗白菜的事,可那时候我就说,大宁不会妄动兵戈,如果真的是因为几颗白菜动手,大宁还会如此强盛吗?”
  孟长安笑道:“所以刚才先生说读书可以明事理是对的……在得到详细情报之前,兵部根据对南越国皇帝杨玉这个人的性情来推演,就推测出这个人不安分,也正因为有了兵部的推演,所以陛下才会派人潜入南越打探消息。”
  “而在南越之后,第二个被兵部标明了会对大宁动武的就是桑国,对南越推演出来靠的是皇帝的性情,对桑国推演出来靠的是百姓的民情。”
  孟长安抬起头看了看夜色,已经夜深,可是这位老先生今夜显然是不可能轻易入眠了,他做了一件大事,难免会有些兴奋,对于大宁来说,老先生劝动了厅太诵等人投降,这是大功。
  对于老先生个人来说,这是大记忆。
  老先生问道:“然后呢?”
  孟长安继续说道:“然后陛下就召集文武百官来评定桑国的威胁等级,最终评定的等级是……从当时来看,五年后,桑国的威胁与黑武相当,十年后,桑国的威胁超过黑武,而从那时候算起来到现在,正好第五年。”
  “当时陛下问,如何应对,结论是先打比后打好,先生读书书里一定说的是要以德服人以理服人,要恩泽四方,要宽仁厚待,咱们中原人一直都自己说是礼仪之邦,还说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可是先生,当官的人和百姓们想的其实不一样,没挨打之前先打,做决策的人可能会被百姓们骂穷兵黩武,挨了打之后再打,会被百姓们骂后知后觉甚至是无能……”
  老先生仔细想了想,好想真是这个理,百姓们才不会去那么专注的想国家大事,第一他们不了解也想不出个所以然,第二他们脑子里有自己的生活,第三他们没那个能力。
  这是事情,茶余饭后的侃侃而谈和真正的国家大事比起来,又何止是天差地别那么远?
  百姓们好奇国事,好奇决策,好奇朝政,侃侃而谈的时候都是治世之能臣,可实际上,都是笑谈。
  “反正是要背骂名的。”
  孟长安继续说道:“所以晚打不如早打,被动打不如主动打,我们这些当兵的偶尔背一些骂名,但是百姓们过的更舒服更富足,无所谓。”
  老先生听了这些话之后沉思了很长时间,点头:“以前我也想过,为何国与国之间非要征战?为何大宁非要扩张?现在是明白了。”
  孟长安道:“那时候陛下问朝臣如何应对,先生猜猜我是如何说的?”
  老先生回答道:“刚刚大将军不是说了吗,愚民之策。”
  “那不是我说的。”
  孟长安自然而然的说道:“我说的是灭族。”
  老先生的脸色猛的一变。
  孟长安却依然云淡风轻。
  他看了老先生一眼后笑道:“攻下桑国之后,废掉桑国文字,废掉桑国礼仪,以大宁之文化礼仪教化,这样辛苦些,需要三十年的时间才能让一个民族忘记被灭国的仇恨。”
  “三十年……”
  老先生再次陷入沉思,许久许久之后说道:“所以大将军才会说灭族?”
  “嗯。”
  孟长安道:“灭族是最省力的做法,桑国地域狭窄,大战之后还好,人口不多,自给自足没问题,可是十年后呢?桑国的人口就能翻一翻,二十多年后再翻一番……那个时候,大宁为了养活桑国这片地方,国库就要每年都往这边拨粮拨款,每一年都是一笔巨大的数字。”
  他后边的话没有继续说,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后边的话确实太残忍了些。
  为什么陛下动念让孟长安留在桑地?
  难道真的仅仅是为了把他和沈冷隔开,隔山隔海隔万里路?
  自然不是,陛下天纵之才,是大宁数百年来最强之君,陛下的心思又岂是那么肤浅简单……
  就因为陛下知道孟长安下得去手杀人,所以才会选他。
  在渤海的时候,闫开松身为渤海道集军政民政大权于一身之人,难道不知道对渤海人应该以严治为主?可是他没有那样做,因为他下不去杀人的手。
  所以远征渤海是孟长安留在那大开杀戒,杀到大概二十年后渤海人都未必能恢复到被杀之前的人口,因为男人差不多都死绝了,没有被杀的男孩又能力养育下一代最快是十年后,在下一代又要最快十五年,所以加起来二十五年渤海族都站不起来。
  二十五年后,哪里还有渤海族人,都是宁人。
  老先生听孟长安说了许多,他读过很多书,明白很多事理,然而他还是想不到孟长安将来会在桑地大开杀戒。
  他相信孟长安说的那些话,比如废掉桑人的文字礼仪推行大宁的文字礼仪,可……并不是每一个桑人都有机会去学了。
  “先生要回大宁吗?”
  孟长安问:“若是先生想回大宁的话,我现在就可以派人去安排,护送先生到樱城,乘坐大宁的补给船回去,用不了多久就能回到故里。”
  “旧故里草木深。”
  老先生摇了摇头:“不回去了,十多年了,家里同岁同辈的也没多少人了……回去便会触景生情,挨着个的给那些老家伙们上坟烧纸,对我这个年纪来说太难熬。”
  老先生道:“我就留在海野郡城吧,将来大军灭了桑国之后,我留在这多多少少还有用,人这一辈子说来也不算那么长,长者不过百年,我回去给他们上坟烧纸是悲伤事,我留在这讲学布道是开心事,两者相较,还是后者更好。”
  孟长安抱拳一拜:“代大宁远征的所有将士谢谢老先生。”
  “可不敢。”
  老先生连忙回礼:“不敢不敢。”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565/165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