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宋(校对)第11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5/230

  但先生仍旧教导:“当年给你取字为宏学,就是想你不拘小节,学天下所能学之事。凡事先学而后做,心中才有三分把握。而今你虽然官职卑微,但总是可以算是栋梁之才。万万不可为了身外之物而耽误前程。”
  “先生教导的是。”
  “有点风月,倒也算是小雅。但我听说你西北期间,流连乐营,却是大大不该。幸好有功而无过,以后切记要多加小心。”
  “先生教导的是。”
  “还有,忠君爱民,乃是当官的本分。你抗旨不遵,虽然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但凡事讲究一个因果。此次没事,不代表下次没事。我赠你韬光养晦四个字,你且好生琢磨。这为官做人,都是一个道理。”
  “先生教导的事。”
  “恩!”先生很满意欧阳态度道:“今天就在这边吃饭吧!”
  “是!”
第168章
回乡琐事(下)
  第二天去拜访的是欧阳生母柳氏,这就可去可不去,毕竟是改嫁的,在朝中没有注册。这次带的是梁红玉一起去。虽然有县里事先提醒,但柳氏是真没想到欧阳会来。虽然有所准备,但也是手忙脚乱。幸亏欧阳同母异父的十一岁妹妹也能帮忙,买小点,烧水泡茶。柳氏除了这个女儿,还有一个八岁大的儿子。柳氏现在丈夫是县里为数不多的郎中,看得出一家人生活虽然说不上富裕,但也算得上小康。不过丈夫这几天送儿子去杭州上学堂了,没在家中。
  梁红玉把手镯套在欧阳妹妹手上问:“叫什么?”
  “王保福。”
  欧阳恶寒一个,这名字也太滥了。不过身为当代文人代表宋徽宗女儿名字也是滥得没边。什么赵金奴、赵金罗、赵富金。欧阳问道:“上学了吗?”
  柳氏一边说:“女孩子家上什么学。这家我一个人也操持不过来,她在家还能帮上点忙。我不是也不识字,还不是过得好好的。”
  “话不是这么说。你看杭州扬州和洪州,还有阳平附近那一带,不识字嫁都不好嫁。你说妹妹将来就找个好人家,不识字可不好找好人家。”
  梁红玉一边道:“是啊!婆婆,现在场子里有事通知就在场门口写上,我记得有这么一个事。说是场主通知大家去拿过节钱。可结果识字的都去拿钱了,不识字的什么都没有。婆婆你看,这哪个当了工长的不认字?上面的人都是发文下来给工长看,一个场子百来个工长,总不能一个个通知吧!”
  王保福很懂事道:“爹说好的学堂贵,还有弟弟将来也是要拿状元光宗耀祖的,我却是迟早是要嫁出去的赔钱货。”欧阳弟弟是去杭州里上学的,那学费确实不一般。但先生更是不一般,乃是特聘的告老翰林。
  “真懂事。”欧阳摸摸王保福的脑袋,从包裹拿出一张白纸,再拿出一个印泥。把王保福的手印按在上面道:“妹妹现在也是有钱人了,!”
  柳氏疑惑问:“什么钱?”
  “我打算把在新城的采茶股份转到了妹妹名下,回头我让人办了契约送到采茶厂大股东那。”欧阳道:“每年也就万贯左右的分红。契约是死契,不能再转了。保福乖,要听话。要是你为了弟弟好,这钱可不能让你弟弟花上。还要记得,十八岁之前不要嫁人。”
  “这合适吗?”柳氏忙问,她可是知道万贯是什么概念。
  “有什么不合适的。”欧阳道:“女孩子就得要有几个钱。但你要听我的,这钱就不能让弟弟花上。否则将来就是一个败家子。一边是弟弟,一边是妹妹,虽然手心手背都是肉,但看得出来这弟弟已经有很好的照顾,听说还雇了专人在杭州侍侯起居。而我这妹妹这天气还光着脚在地上走,几件衣服都是旧衣服改小的,我这当哥哥的当然要说句公道话。这事就这么定了。”
  梁红玉一边道:“官人,你觉着保福敢不把钱交给家里吗?这钱交到家里,小叔子还能好吗?”
  “……”欧阳想想也对,对柳氏道:“这么着,这契约我就交给我哥管,你有难处尽管找他。这保福我带在身边。你看怎么样?”
  “行!”柳氏一口答应。
  欧阳叹口气,商量都不商量就答应,就可以知道王保福在这家里的地位。其实这事已经很普遍了。不仅是这时候,就是90年代末的农村,仍旧是这样。一个女孩子早上五六点就要起床煮饭,不起就会被骂懒。而男孩子则是母亲帮忙穿衣服,父亲负责背上学。记得2000年一个调查,农村男性学历比女性学历要高出两个年级。为什么女性会被歧视,第一个原因是劳动力,第二个原因是‘嫁’字。女性体力本不如男性,再加上小脚一说,基本没有什么劳动能力。而嫁出去的女儿如同泼出去的水,现在养的都是别人的媳妇,而儿子则是养老送终的。
  别人的事没办法,毕竟这是观念。但自己的妹妹不能看着让她受委屈。既然留在这不合适,那就带走。阳平在大宋这重男轻女的风气还是比较轻点。要么说重男轻女是和经济发达于否成正比。在越穷的地方,一个女孩出嫁的聘金就越高,名曰买老婆。一次性买断。而富裕家庭则是关心女孩将来在婆家过得好不好,会不会受委屈问题。别说聘礼,可能姑爷需要买房时候还会慷慨解囊。
  而古代通奸惩罚更是说明重男轻女,女的要浸猪笼,男的却只有点小麻烦。把错误的责任全加到女人头上,本来就是不公平。即使是赵玉当了皇帝,女性地位却没有多少的提高。但这时候女性也算是庆幸,这朱熹出来后,女性仅剩的一点地位也被剥光。欧阳又想起了这人,有灭他九族的打算,只要自己挂之前他敢露名。
  柳氏本想留饭,但欧阳看王保福在家待遇,心情不是很好,也没给柳氏面子,招呼一声,过些时间回阳平会捎上王保福,就离开了。让欧阳真正生气不是王保福家里地位,而是连柳氏身为女人的人,都有很严重的重男轻女的情节,这才是他无法理解的。什么女人同情女人,根本就是扯淡。
  县里又耽搁了几天,欧阳看了几处的采茶场。阳平出产就是不一样,面积大,管理规范。每亩之间都有隔离,避免虫害传染。还有精品区,专人管理,卖大价钱的。按照协议,此地茶叶粗加工后可以送到扬州再加工,也可以把生茶卖给东南商业协会进行处理。欧阳觉着现在什么场子都不具备从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能力,技术管理都跟不上,也赞成这么专营的办法。但要求批发要有竞争,避免垄断而导致的价格压低。
  回到欧家庄,那就郑重了。伯父请出祖宗牌匾让欧阳跪拜后才进村。村口就是大功亭,显然没有丝毫克扣,几千贯钱把亭子建得非常阔气。石料、木料、雕刻全是上等货。
  进了村,第一件事去祠堂上香,伯父歌颂了祖宗有灵什么的,还说本庄乃是大宋名将之后,说欧阳没有丢人。说到激动处,唏嘘不已。
  这么玩了欧阳一整天后,终于是进入正题。欧阳先看望了伯母,没有想象那么恶劣,让人扶着还能行走,听说是赵玉送来太医的药,服了后才有气色。欧阳马上吩咐人,回去后找几个退休的太医来看病。
  接着是梁红玉的事,伯父早听自己儿子说过,心里还是不满意的。他觉着欧阳前程似锦,又是状元,又有大功朝廷,长的又一表人才,怎么也得和高官联姻。而梁红玉在乐营呆过,又是小妾名分,要转正他是不愿意的。不过伯父小时候对欧阳虽然严厉,但也是宠爱有加,再者欧阳也这么大了,见多识广。伯父也知道要替欧阳做这个主,已经是不可能了。要么说翅膀硬了。最后看梁红玉几日下来表现着实不错,也就勉强答应了下来,好歹也算是将领之后,而且还救过欧阳。
  本来是要下媒书,而且还要请梁红玉的母亲到场。但……如同高中考本科和专升本一般,还是有一定的区别。不过媒书还是得有的,有个明媒正取的名份,而后在祠堂拜过祖宗,梁红玉就上了族谱,名正言顺成为欧家夫人,当然这族谱上不是写梁红玉,而是写梁氏。欧阳还得报案到吏部,里面还是写XX地方梁氏。
  一切安定后,伯父就找欧阳说话,主要议题也是担心欧阳太能干,他举的例子就是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伯父道:“祖训有云,欧家人不得掌兵。你这次虽然是监军文职,但却大包大揽。宋来对官员甚好,只要不掌兵,一般都不会有杀身之祸。一朝天子一朝臣,忠君不仅是爱君,更是爱自己。只要你忠君,即使有天大过错,都可全身而退。你明白吗?”
  “侄儿明白。”
  “明白就好。我们先祖临终前曰:宋朝乃是赵家天下,不是李家也不是王家。近百年来赵家人处处有王。当今皇上几年前之所为,为什么没有什么阻挠?不是因为花石纲,也不是因为太上皇无道,而是因为她姓赵。”伯父道:“你所为我都清楚,但你却是错了。忠赵等同忠国。忠国未必就是忠赵。”
  “伯父教导的是。”欧阳苦笑,自己怎么一路被上政治课。
  “你别不以为然,据我看,这朝中下个倒霉的不是你,也不会蔡京,也不会是劳苦功高的将军,而是童贯。异姓封王,又是前君的王,手握重兵,把持军需,又非恩科出身,朝内树敌颇多。先前可能不敢动,但当今皇上武功新成,正是意气风发之时,自然要把兵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又有秦凤路这支虎狼之师,童贯要是聪明,就该立即请辞。”
第169章
功盖汉武
  “伯父你真是不出半步门。就知千里事。”欧阳赞一个。这事欧阳不知道,但是也能看出点名堂。新火器虽然没有取代冷兵器,但却成了边防军必备武器。而各路都有派送,惟独是童贯的河北西路,这本是优先配送的精锐,却一直以各种理由搪塞。一会借口秦凤路战备,一会说河北东路要和秦凤路成犄角。一会又说阳平军厂没有工期。童贯几次上表都被搁置。看得出赵玉还在给童贯机会,毕竟童贯也算是有数的军事人才,弄回来在枢密院任职,也有用武之地。
  “其实从皇家报和你哥说的话,就能猜测出七八。”伯父道:“就看怎么看了。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后,咱欧家先祖担心子孙们不懂事,惹了忌讳,特意留下祖训。从祖训可以看出,这朝廷内斗的险恶。”
  伯父为什么说这些,原因就是皇家报报道的明年五月专门为杭州舰队开武举恩科,伯父希望欧阳不要再去当主考。陆路而今有名头的将领是你门生,水路也是你门生,你还让不让皇帝混了?其实这事惠兰也和欧阳重点说了,欧阳在和赵玉说舰队事时,也表示别让自己累着,让别人当主考吧!赵玉点头,最后决定来个以老中青三代将领为考官的比试。
  在老家住了一个月,衙役也幸运的寻找到了退休的太医,太医看过后表示,只要精心医治,欧阳伯母还是可以起来行走,但是没办法再干重活。欧阳大喜之下砸了万贯,于是太医也大喜,这为皇帝看一辈子病赚的还不如这一笔。其表示定然在半年之内让欧阳伯母下地行走。
  三月中旬,欧阳告辞伯父离家。这每年一界的足球赛要开始准备,这武举也要开始了。西北的苏千也差不多要回来商议事情,军厂那边也应该有点动静。事情多,没办法。
  到了新城接王保福,欧阳见到了保福他爹,两人实在没什么说的,他爹对欧阳带走保福也没什么意见,两边没话说,欧阳也就再免了一餐,客套请大家有空可以去阳平玩,而后就带了保福上路。
  保福很懂事,嘴也甜。换了一身漂亮新衣裳后,长的又可爱。连一干衙役都很喜欢她。到了杭州,再次拜会周安。周安也恰好安排好周屏前往阳平,左右一看,刚好带上,于是船队中就多了周屏带的十来个人。要说周屏一个女孩也不容易,没带下人,带的都是从周府内部选出来的人,一路上还给他们补习教导。而欧阳感觉周府这些人怕周屏胜过怕周安。
  周屏加入,欧平纠结上了。在欧阳身边呆的是抓耳恼腮。和他说什么都是心不在焉。欧阳一看,这小子还没过劲,于是就把欧平打发到周屏船上去,自己也乐得清闲。至于这对小男女会不会发生一些不该发生的故事,欧阳就不管了。大家都是斯文人,总不至于谁被逼的跳河吧!
  ……
  一路坦荡的回到阳平,身为一个知县旷工是很不正确的行为。同行们都很羡慕欧阳这个知县。有钱拿不说,不呆在县里一样有钱拿,最重要是即使呆在县里,县里的琐事不处理也有钱拿。欧阳对某知县笑谈,其实我们这些读书的最没屁用,既然这样,不如就让他们去管理好了。大家各司其职,工作效率一上去,欧阳想找事都找不着。
  如欧阳回到衙门,展铭和甘信就问候了几句,而后夸奖下王保福,也没有半点汇报工作的意思。过了没一会,欧阳才知道,他们不汇报工作是因为他们消息不够灵通。
  首先找上欧阳是苏老爷,这两人加苏千可以说是阳平商业协会的龙头。苏老爷一般不问事,欧阳也不做具体的事,欧阳原本以为苏老爷就是来走访一下,没想到却带来一个应该算是坏消息的消息。
  欧平帮周屏去安顿,梁红玉则带了王保福去买些生活品,外带报名学堂。欧阳把苏老爷让进文房。苏老爷客套几句后就进入正题:“大人,太学士陈东可认识?”
  陈东?说不上认识。不过不久前在张邦昌一事中,自己借他的手用了一下。说熟嘛!朝廷内即使是李纲也说不上熟。此人刚正不阿,性格有点象宗泽,但比宗泽会识时务一些。但能力比宗泽相差颇多。欧阳点头:“认识,不知苏老突然问起,有什么原因吗?”
  苏老爷点头:“刚收到消息,陈东在前日早朝上表,历数了亦官亦商之十大垢病。请皇上禁止本地官员参与行商。”
  “大臣和皇上什么看法?”
  “大人是知道的,这京里的官哪个和商人没有说得清道的明的关系。当场就被一干大臣们呵斥,请皇上将陈东降罪。但让人奇怪的是,皇上却觉两边都有道理,于是就这么被搁置了。”
  欧阳想想后道:“苏老是怀疑这陈东是皇上指使的?而朝廷似乎想搞什么?”
  “恩,据消息说。宋纸币即将发行。”苏老爷道:“大人也知道,这朝廷发币不是不行。但是朝廷准备多少实钱呢?”
  恩,这是个准备金的问题。朝廷准备金越低,宋币就越不值钱。这赵玉要是来个空手套白狼的话,商人的损失可不是一星半点,最麻烦是钱庄的损失。原来你存一贯钱,但现在一贯钱只能买半贯的东西。老百姓自然是不干。而拥有钱财最多的商人资产也会大面积缩水。如果朝廷收一百贯钱,发一百贯钱的纸币,那根本没有区别。如果收一百发两百,那问题就严重了。
  欧阳给赵玉的进表是发行债券。或者是收一百发行一百二这样比较温和的办法。或者是委托阳平钱庄发行纸币,收铜钱,最后用黄金来作为衡量标准。
  苏老爷道:“陈东表上最重要一条就是,商人可能主导宋的经济。而发行纸币则控制了这样事情发生。老朽也不是不同意朝廷发放纸币,但是这实钱多少一点都不知道,确实有点心虚。说不好,阳平钱庄就可能倒闭。”
  欧阳皱眉头,这国家发行钱本来就是不公平的,多出来的钱是要老百姓消化的。经济增长之下,可以适当增加。但欧阳却不感觉赵玉想适当增加。否则这事她必然要和自己提起,毕竟自己是赞成的。欧阳提出以税利为标准,比如去年国库收一百贯,今年收一百二十贯,那就可以相应发行三十贯左右的纸币。但你要发行两百,那就通货膨胀了。虽然宋没有这个通货膨胀的概念,但是户部的人不会不知道影响。
  国库没多少钱,欧阳是知道的。西北打仗,买军火,东南减免税赋,安抚西北、杭州舰队船只、码头、军营建设费用。还有……要这么看来的话……欧阳道:“苏老,皇上好像有点急功近利了。”
  “恩,老朽也这么觉着。”皇上要钱,自然是有用。打通丝绸之路,能让她在历史上记下重重一笔。但要打通这条路,不是一年两年就可以。要将这路变成常备路,更不知要花费多少银钱。其次封禅泰山,要说赵玉也勉强也有资格,但是根据欧阳无聊时候计算。诸方蕃王跟随,铺设道路等等费用,最少不低两千万贯,这还不算百姓们的损失。
  再或者……欧阳大惊:“难道皇上要联辽对金,或者是联金对辽?”对金,舰队连雏形都没有,对辽更是扯淡,两败俱伤,金人捡便宜。但只有这个解释最合理,也最能解释为什么赵玉突然有杀鸡取卵的态度。欧阳忙喊:“来人,把惠兰找来。”
  ……
  惠兰来了一说,欧阳知道麻烦大了。完颜阿骨打派儿子上表东京,而且以藩王身份接受了赵玉的册封,尊宋为父国。并且说将年年入贡朝拜。
  苏老爷倒不觉有什么问题,而是道:“大人,你刚才也说了皇上急功近利。这偌大的一个金国成为藩属,等同将金国纳入宋内,这是多大功绩。”
  “苏老爷有所不知,这金国……”
  惠兰笑道:“大人,如果光是这事,惠兰定然派人快马知会。只不过还有另外一件事。朝廷派户部尚书为钦差前往辽国临潢府商议购买燕云十六州的新州、武州、应州、莫州之事。”
  欧阳纳闷问:“什么意思?”
  “是杭州舰队。皇上大力组建杭州舰队,并且五月公开武举举将。辽使团说愿意和宋重修盟约,两国一致对金。而金国收到消息则是大为恐惧,一旦宋舰队真和辽盟,宋人从海路包抄金人后路,金人基本就算是败了。所以上书臣服。”
  “哦!”欧阳放下心来,这赵玉确实有点急功,急着想拿回燕云十六州。不过在各种办法中,选择了一个很商人的办法。
  惠兰道:“大人可能有所不知。这西北大胜后。皇上特意抽选了几十人进行研究。皇上现在很明白,大宋现在最不缺的就是钱。只要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那就不叫问题。”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5/2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