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宏图(校对)第25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52/582

  “你好,领事先生!”
  在带着阿拉伯风格的殿堂内,坐在王座上的奥玛阿里赛义夫汀二世向李旭微微点点头示意,作为文莱苏丹的他,并没有因为其是中国领事,而走下王座,这关系到他那有些自以为是的尊严。
  “您好,尊贵的苏丹陛下!”
  着一身白色军装式样服装,李旭弯腰鞠躬。
  “请坐,领事先生!”
  奥玛阿里赛义夫汀二世指了指一旁的白色阿拉伯式软椅,尽管身为苏丹,在现在这个时代,别说是对各国领事,就是对西洋商人,他也不会让其站在那里说话。
  “谢谢苏丹陛下!”
  对此,李旭并没有客气,尽管相比于过去的“天国上差”的趾高气扬差出很远,但他知道那种表面上的趾高气扬对于他将在这里办的事情没有任何益处,西方的公使、领事看起来都是彬彬有礼可是却不妨碍他们笑着从索取诸多利益。
  在道谢的同时,李旭的脸上露出一种谦和的职业笑容。
  “陛下忙了一天,我又来打扰,实在对不起。”
  “怎么会呢?”
  奥玛阿里赛义夫汀二世连忙说道。
  “贵国数百年来与文莱来往不断,其间两国交往因种种原因断绝,现在能够重新开始往为,本王非常高兴,能够见到领事阁下,也是件让人极为高兴的事情……”
  “的确,现在两国能够恢复交往,确实的是件让人非常高兴的事情。”
  李旭连忙笑着说道,在简单的客气之后,李旭便开门见山的提出了自己的来意,他的来意很简单。
  “陛下,这次我之所以前来拜见苏丹陛下,是为了一件事情,需要靠知陛下。”
  “哦?什么事?”
  奥玛阿里赛义夫汀二世诧异的看着面前的这位领事。
  “想来陛下已经知道,我刚刚从苏禄过来,在那里我同苏禄苏丹签署了一项条约,根据这一条约,中国南洋公司将会以每年5000银元的年租,租借其统治的北婆罗洲地区!”
  什么?
  惊讶的看着眼前的这位领事,奥玛阿里赛义夫汀二世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在说什么?难道他不知道至少在名义上北婆罗洲是属于他的,属于文莱苏丹的。当然,早在几十年前苏禄苏丹就已经脱离了文莱的控制,但至少在名义上北婆罗洲是属于文莱,尽管它的实际统治者是苏禄苏丹。
  “既然你们已经签署条约,那么,还有必要再来告诉我吗?”
  奥玛阿里赛义夫汀二世能不能热情立即冷淡下来,语气中带着浓浓的不满,在他看来这是某种不尊重。或者说眼前的这个中国人压根儿就不尊重他。
  “陛下,我此次去苏禄是为了与其洽谈通商事宜,而他们主动表示愿意向我们提供租地,以作为商船必需的锚地。”
  感觉到对方语气中的不满。李旭面不改色心不跳的继续说道。
  “鉴于我们两国之间的友谊,我认为有必要再回程时,告知陛下,同时希望陛下能够确认,我们与苏禄苏丹签署的这一条约。”
  他说什么确认条约?
  诧异的瞬间奥玛阿里赛义夫汀二世意识到对方话里的意思,他所说的确认条约,实际上是承认了文来对北婆罗洲的统治。甚至确认了对苏禄苏丹的宗主权,实际上等于给足他的面子。哪里有一丝轻视的含义。
  “如果可以的话我希望能够代表南阳公司同陛下就北婆罗洲的租借,签署一份新的条约,当然在年金上我们不可能给予更多。”
  实际上在过去的几个月里李旭一直在向那些英国人学习做他们,是如何开拓殖民地如何同土著人打交道。这是他必须要学会的,与土著人打交道最大的特点就是利用他们的矛盾。现在就是一个尝试。
  李旭根本就没有去苏禄,自然也就不可能和苏禄苏丹签署租借北婆罗洲的条约。而他之所以会这么说就是为了利用文莱与苏禄之间的矛盾,进而达成自己的目的也就是租借北婆罗洲。之所以敢于这样蒙骗,原因非常简单,除了两者固有的矛盾之外,更重要的是他们之间并没有多少联系。
  “这……”
  面对李旭提出的要求,奥玛阿里赛义夫汀二世不禁有些犹豫,虽说在他看来,整个婆罗洲都是文来的,但是实际上,北婆罗洲几十年来一直都是由苏禄苏丹统治。不过他在乎的并不是苏禄苏丹,他想到的是另一个问题,现在的婆罗洲已经有了荷兰人,几年前那个英国人还夺走了古晋,现在中国人又来到了这里。
  是接受还是应该拒绝?
  但是拒绝又能拒绝得了吗?他们已经和苏禄苏丹签署的条约,既然是没有自己的承认,又能怎么样呢?又怎么能够阻止的了他们进入北婆罗洲。至少现在自己保住了面子。
  心里这般权衡,奥玛阿里赛义夫汀二世看着李旭,笑说到。
  “对于你们与苏禄苏丹签署的条约。本王当然不会反对,文莱与中国的交往已经有数百年,这种情谊自然不是用金钱所能衡量。所以这个年金额……”
  奥玛阿里赛义夫汀二世伸出了一个手指。
  “每年一元!”
第三百二十七章
国运
  暖暖的春风之中,穿着一身便装的朱宜锋与骆秉章一同来到了蛇山黄鹄矶头,虽说到了武昌已有两年有余,但这还是他第一次来到这里,在朝着山上的走去的时候,他朝着前方看去,只看到滚滚长江中帆船点点,虽是隔江而望武汉三镇的风光依然尽收眼底。
  这里便是自己开创一番事业的地方!
  朝着黄鹄矶头看去,看着那位于山巅上的黄鹤楼,现在这座江南第一名楼并没有毁于战火。
  来到黄鹄矶头的朱宜锋今天似乎很高兴,之所以会这般高兴,原因非常简单,因为去年派往南洋的总领事,不费一枪一弹,便租来了北婆罗洲,现在的北婆罗洲并非仅限于后世的沙巴地区,还有后世的北加里曼丹的部分地区,十数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就那么轻而易举得一起以5001元的“代价”租了下来。
  相比于气候恶劣的北海道,北婆罗洲将会是中国大规模海外移民的第一步,想到这个伟大的事业从现在拉开序幕,朱一峰怎么能不高兴。
  黄鹄矶头顶,看着破败的黄鹤楼,朱宜锋一边走一边顾盼。来到前,仰脸看看彩漆剥落的重檐斗拱,便随口问道。
  “这楼是哪年建的?”
  “回主公,黄鹤楼始建于三国,因兵火频繁,黄鹤楼曾屡毁屡建,故有着‘火经三发,工届八兴’之说,现在此楼重建于伪嘉庆元年……”
  尽管骆秉章并不是武昌人,但是对于这楼却极为了解。
  “火经三发,工届八兴。如此看来此楼也算是历经磨难了。”
  对于黄鹤楼朱宜锋并不陌生,曾几何时,于武汉旅游时,也曾来过此地,只不过在建武汉长江大桥武昌引桥时,占用了黄鹤楼旧址,后来重建黄鹤楼时,选址在距旧址约1000米的蛇山峰岭上。
  “儒斋可知,于武昌这黄鹤楼有着‘国运昌则楼运盛’之说?”
  “主公,听说武昌府年前就已经决定准备划拨五万元,用于整修葺此楼,这岂不是正应了‘国运昌则楼运盛’之理?”
  骆秉章不露痕迹的拍了个马屁。
  “儒斋这可不是像你啊!”
  朱宜锋一听便笑了,对于武昌府要修葺黄鹤楼,他并不反对,毕竟这座楼已经显得极为残破了。
  “其实这‘国运昌则楼运盛’之说,倒也合理,毕竟黄鹤楼大都毁于战火,若是太平盛世不然无毁于战火之忧。”
  朱宜锋随口解释道,这是后世听导游讲解才知道的“国运昌则楼运盛”之说。
  “若是说盛世……”
  话语略微沉顿,原本心情颇好的朱宜锋,这会心情也跟着变得有些沉重,他看着滔滔江水说道。
  “儒斋可知这盛世的代价几何?”
  略作诧异,骆秉章便轻轻鞠躬道。
  “主公,恕臣愚顿!”
  盛世的代价几何?这是什么问题?
  “所谓盛世,就是内无严重的政治腐败,外无迫在眉睫的敌国外患,社会治安良好,老百姓普遍能吃饱饭的时代。在中国历史上,这样大规模的盛世出现过三次,即汉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开元盛世,至于有人说什么康乾盛世……吃糠喝稀之世,焉能视为盛世?”
  凝视着长江上的点点白帆,朱宜锋继续说道。
  “可以说‘盛世’这个词是中国独有的。汉文化圈以外的史书中,找不出这两个字。无怪乎中国历史多灾多难,细细掂量,‘盛世’这个词本身就蕴含着无奈和不祥。‘盛’‘衰’相对,没有‘衰世’作为背景,就没有盛世的美丽和灿烂。”
  话到至此,朱宜锋的脸色微微一沉,这岂不正印证了这句话嘛。
  主公的脸色变幻,落在骆秉章的目中,他的心思同样一沉,正俗出声时,却见他又继续说道:
  “所以,历史上的每个盛世,都需要一个大规模的祸乱之世作为前奏。如文景之治。在这个盛世出现前20年,秦末战乱刚刚结束。十余年的战乱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的人口损失,天下人丁十不存五,至于经济损失,更是惨重。大汉王朝建立之初,大概比任何一个王朝都要狼狈。《汉书·食货志》载:‘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民亡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来到这个时空已经两年有余的朱宜锋,在过去的两年多之中,尽管主张向西方学习,但是这并不妨碍他翻阅史书,所以对于,很多史书典故能做到信手沾来。
  “当然最为人艳称的盛世当然是‘贞观之治’加‘开元盛世’。这个盛世的背景一样是空前惨烈的人口损失。在李世民登基的前三年,也就是武德七年,隋末的大规模战乱方才平息。《隋唐演义》中章章都是惨绝人寰的人间悲剧。贞观六年,魏征上奏仍说:‘今自伊、洛之东,暨乎海、岱,萑莽巨泽,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甚至直到贞观十一年,马周上书时仍然说:‘今之户口不及隋之十一。’”
  感叹着盛世之前的“衰世”,朱宜锋又用凝重的语气说道。
  “极衰之世的大破坏,正是盛世出现的必要条件。中国传统王朝崩溃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口压力,而大战乱则为新王朝解脱了人口压力,提供了兴起的宽阔舞台。正是隋末战争导致的人口大量死亡,造成田地大量抛荒,唐王朝才能实行均田制,给每个男丁发放一顷田地。战乱导致的自然‘土改’,同样是汉初‘招附流亡’、清初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事实上,在大动荡过去之后,新王朝只要能保证几十年内不发生大的政治动乱,那么并不需要它提出多么高明的发展策略,只需无为而治,顺势而行,自然就会收获一个丰盈的经济自动恢复期。所以说,每一次盛世,都是对前一阶段大灾难大破坏的一种反弹、一种弥补。第二,盛世的出现,得益于衰世提供的经验教训。前代君王倒行逆施的严重后果,给看够了人间悲剧的后代君王以极大警醒。盛世的君王们,都非常善于从前人的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
  朱宜锋的语气显得有些沉重,每每看到史书的时候,他总会想到自身,想到将来的中国。
  “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几个盛世,都是极衰之世付出高昂学费后考出的高分。当然,付出了极衰之世的代价,并不见得肯定收获盛世。事实上,盛世出现的条件远比这个要苛刻。在中国历史上,并不是所有的灾难都能由进步来补偿,更多的时候,灾难换来的只是更大的灾难。”
  注意到主公的脸色变化,感觉到其话语中的沉重,骆秉章立即意识到主公的心中之忧,立即说道。
  “盛世出现的最必要之条件是遇到英明的帝王,如汉之文帝、景帝,唐之太宗,无不是英明之君主。今日主公,虽主以三省,但三省已现盛世之气,想他日,主公一统天下之时,必定可将我中华带入远超文景、贞观的极盛之世!”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52/58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