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宏图(校对)第203部分在线阅读
“怀仁,你看这里怎么样!”
李观深指责江畔的一片空旷的土地,对身边的赵凤勤说道。
“你看,这里可以停泊大船,到时候可以在这里修建一座小码头,方便货物上下船。”
对于赵凤勤,李观森可谓是极为感激当初要不是他,又岂会有今天的湖南第一机器缫丝厂。
去年前往武昌考取工部学堂名落孙山的李观森,在印书馆经赵凤勤一番点拨,便决定创办机器缫丝厂。
因为父亲早亡,家中只有自己一人的原因,作为当家人的李观森,便典卖了父亲多年积蓄下来的500余亩土地,凑出了6000余两白银,在长沙他兴办了一家小型的机械缫丝厂,取名为“湖南第一机器缫丝厂”。甚至连他本人都没有想到,这家规模不大的私营企业竟然抢去了一项桂冠,它是中国第一家机械缫丝企业。
实际上它之所以能够夺取第一,是因为武昌的官办丝厂因为规模相对庞大,投产晚于第一机器丝厂。
不过虽然如此,作为两湖地区第一家私营机器企业,仍然得到官府的倾力支持,尤其在湖南更是如此。官府甚至多次帮助其解决生产原料的购买等问题。
因为湖南第一丝厂的成功,所以李观森才会有进一步扩大企业生产的想法,不过他并没有选择扩建长沙的工厂,而是选择了刚刚光复的广州,在这里设立新厂。
李观森之所以会选择广州,是因为这里通航近海,生丝可以直接出口海外。
“咱们在这里办厂就再也不需要考虑,通航压货的事情。”
李观森口中的“通航压货”,所指的是下游受战乱侵扰,所以有时候航行总会受到一定的限制,有时货物会在武昌压存月余。但广州却不同,广州通海,没有任何航行限制。也正因如此,在知道督府光复广东之后,他便选择了在这里设立新厂。
“次山,这里可是广东,你是湖南人,万一到时候,惹出什么乱子来。”
赵凤勤不无担心地说道,毕竟当初在长沙设立工厂已多有不便,很多人总觉得那烟筒有伤风水,若非是官府的支持,这工厂能不能办起来都不一定。
“怀仁你想多了,要知道左大人需要工厂,他李大人同样也需要工厂,我可是听说他李大人,还准备在广东建铁厂来着,都府治下可不是当初,只要咱们办厂不论是在湖南还是在广东,地方官府肯定会支持咱们!”
赵凤勤所言倒是不虚,这督府也罢、地方官厅也好,与过去满清朝廷不同,是鼓励殖业办厂,而且这又于官员的政绩紧密相连,也正因如此,他左宗棠才会倾力支持第一机器缫丝厂,甚至搓和着湖南本地士绅为其筹集了十五万两的股本,当然那些人之所以投资支持第一机器缫丝厂,原因是因为去年短短数月支持第一机器缫丝厂既获利数千两,收回了最初的投资,正因其获利颇丰,才使得那些士绅轻易为左宗棠所说服,进而投资第一机器缫丝厂新厂。正是凭着这笔股本,他才会一方面扩建长沙的旧厂,于汉阳的兵工厂定购蒸汽缫丝设备。另一方面,又从湖南官银号贷款十万两,用于创办广州分厂。而这次来广州,一来是为了通过洋行,从国外选购建厂所需要的机器,二来则是为工厂择址。
不过与最初的计划不同的是他的计划发生变化,而整个计划之中,变化最大的恐怕就是将第一机器缫丝变成第一机器纺纱厂。这是他在来广州的路上,接触到了洋布之后生出的念头,当然更重要的是,洋纱、洋布的市场远超出他的想象。
“去年广州自外洋的输入棉花达52万担,价值500万元,棉布占第二位,每年进口35万匹,价值148万元;呢绒占第三位,每年输入价值103万元;棉纱棉线占第四位,每年进口价值为62.5万元,外洋棉花比之湖南、湖南便宜4成,即便是加了两成五的关税,成本亦远底于湖南,于广州办厂,纵是加之经珠江、北江经由山路入湘江之运费,机器纺出之棉纱、棉线亦底于湖南土纱。”
置身于舢板上,看着那片江边堤岸,李观森的神情显得有些激动,曾几何时,他也是苦读圣贤书,而现在他所研究的却是这殖产之道,尤其是那机器工厂,第一缫丝厂的成功无疑等于为他开启一道新的大门,让他在土地之外看到新的机遇。实际上,看到这个机会的并非仅仅只有他,在他于左宗棠的支持下扩建缫丝厂的时候,于长沙已经有人创办机器缫丝厂,用蒸汽机生产高质量的生丝。
“可是,你别忘了,三个月前,督府才花60万从广州的洋商手中买下了大批的外国床单、衬衣布、斜纹布发生,那些东西都是长期积压的商品!”
赵凤勤说的是事实,实际上,现在督府之所以受到西洋商人的欢迎与支持,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的督府是其重要的“贸易伙伴”,督府除去购进机器设备之外,同样也购买大量的外洋商品。
就像义军其军营中使用着白布床单,行军时使用帆布帐蓬,他们的军装使用斜纹布,衬衣使用衬衣布,甚至就连同缝鞋的缝鞋线也全都来自外洋。在这种情况下,赵凤勤自然不支持李观森于广州办纱厂。
“次山,当初,咱们是想在这里办缫丝厂,利用广州临海可以直接出口的便利,现在你却要与这里办机器纱线厂,这纱线积压的话,到时候官银号催要贷款,到时候又该如何?难不成,真让他们收厂不成?”
曾几何时,赵凤勤只是书报馆里的排字工,当初办机器缫丝厂时,因为无人可用,李观森请其作为缫丝厂的技工,理由是他懂机器,也就是从那时起,他便跟在洋技师身后学着使用机器,对于李观森自然有一种知遇的感激,也正因为这份感激,使得他不想看到好友倾家荡产,毁于纱厂之上。
“怀仁,当初我办缫丝厂花了多少银子?”
面对好友的反对,让的李观森反问道。
“6754.25两!因为办厂用的地是家里的,若是算上那十几亩地的话,应该为7000两!”
“没错,办缫丝厂费时只需月余,投资不过万两,虽说规模有限,可获利却极为可观,半年既可获利数千两,且不说机器丝厂之中每一个女工可抵十余人之工,便就是厂丝质量亦远非土丝所能相比,我第一缫丝厂成本则如是也,用茧则如是也,沽出之价,竟多三分之一。如此方才有一月获利千两之天价,那左大人为我募来的15万两银子的股本,那里是股本,分明就是世人看到机器缫丝之利,所以才欲投身此业,他日待到湖南之地,土丝为厂丝所淘汰,尽是机器缫丝之时,我第一缫丝厂又当如何?”
李观森的忧虑听在赵凤勤的耳中,让赵凤勤忍不住反问道。
“既然如此,那你为何还要接他人的股本?”
“接,怎么能不接,我于武昌同文山义熟里的洋教授打听过,当今缫丝机器以及工艺最好的是法国,而武昌机器与其尚有差距,且洋师亦远不是法国一等好手,我用5万两银子把工厂扩充数倍,至于另外十万两,则准备从法国购买新机,聘请一等洋师,到时候,即使是他人纷纷办以缫丝厂,缫制厂丝,只要我等丝质上等,自然销路无虑……”
虽说是个半路出家的生意人,但李观森现在已经摸着了生意的门道。但他的解释反倒让赵凤勤更加迷惑了。
“若是如此,那又何需再办这个纱厂?这纱厂投资大不说,且风险极大,咱们好好的缫丝不是更好?”
“投资大、风险大,所以一般人才不敢投资,现在若大的中国没有一家机器纱厂、布厂,若是咱们办了起来,到那时督府还有可能再用洋布吗?”
就在两人说话的时候,那边新建的码头附近却是一阵锣鼓喧天掺杂着鞭炮声传到这珠江上,甚至就连同停泊于新码头附近的洋船亦纷纷拉响汽笛,甚至说连同附近的炮台亦随之鸣响,好奇中李观森问道船家。
“船家,这是在干什么?”
在通译的翻译中,李观森才知道今个是铁路投入使用的日子。
“铁路、火轮车……”
第二百六十四章
铁路
“1854年4月17日,中国历法是个吉日,也正是在这一天,全长12.56英里广州港铁路的修通,标志着铁路这种现代交通工具进入了远东这个古老的国家,同样也意味着,西洋现代工业文明真正意识上敲开了这个古代国家的大门!”
《北华捷报》1854年4月23日。
三月二十。
按国人的说法,这一天是吉时,此时的广州西关码头一带早已经是一片人山人海,那座西式建筑旁更是挤满了百姓,人们的脸上尽是一副好奇、兴奋之状,更是瞧着那铁路上的正喷吐着浓烟披红挂彩的火车,而兴奋的指指点点着。
而在那用洋灰铺就的同样披红挂彩的月台上,更是挤站着广州的官员士绅,在这些士绅中自然少不了伍崇曜等旧十三行的行商们,虽说行商已废,但现在这十三家依然是广东最为显赫的士绅。
“这便是那火轮车!”
眼巴巴的盯着那卧于铁路上的黑铁制成的火车,瞧着那烟囱中喷吐出的煤烟,伍崇曜更是睁大眼睛,目中尽是不可思议之色。
这一切未免也太快了,几乎是就在巡抚大人上任伊始,便有几名洋人便于广州于番禺一带江畔之间进行着测量,随后官府便开始征收自西关至北郊黄边村一带的土地,征收的土地并不算宽,不过只有五丈余宽,初时百姓只当是修建官道。
后来百姓才知道是修铁路,铁路为何物,百姓们并不知道,但因为官府征地给价颇丰,并且给出在自己的土地上开筑工程得工钱的承诺,所以乡民欣然从事。甚至在许多人看来,这极为不可思议,似乎繁难之工程竟有欢声遍野,斯真难得之事。这是因为除了购地价高昂之外,施工期间又雇佣当地人筑路,用的数量很多,有时达2000人之多,每人每日的工钱约有200文,所以才会有乡人皆踊跃从事,毫无怨嫌之闻。
不过,也正因如此,这条长不过12华里的铁路,才会在短短一个半月内筑成。现在这条通往黄边村煤矿的铁路,对于广州百姓而言,无疑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冲击,与百姓们像是赶庙会看热闹似的,在那里围观不同,广州的士绅们,无不是神情凝重非常,这条铁路和这列火车在他们面前开启了一扇新的大门。
“公使阁下,这条铁路,虽说现在只是煤矿铁路,但却也是中国的新纪元,未来它将会一路向北延伸,一路延伸到湖南,湖北,并且从武昌继续向北延伸,最终它将会连接到中国的最北方,一直到西伯利亚,你知道不能修建铁路的地方!”
此时的李子渊整个人显得踌躇满志,看似平静的他,内心却是激动非常。
中国第一条铁路!
是他李子渊主持修建的!
尽管不过只有区区数公里,甚至就连修建铁路的铁轨,不过是英国人在印度修建铁路时剩下的多余材料。
但就是这条短只有数公里的铁路,却意味着一个新的开始,他是必将掀开中国道路运输的一场革命。
而他李子渊这是这一切的创始人!这正是他主持广东所取得的第一个政绩,至于其他,不过都是在汉督的指导下进行的寻常工作。
“这条铁路的路线是由英国工程师勘探,铁路的铁轨是有英国制造的,火轮车,同样也是英国制造的,现在英国的工业品即将在中国的大地上发挥其作用,我相信这正是中国与英国之间,友谊的新开端!”
文翰惊讶的看着面前的这位广东巡抚,这条铁路和火车已经证明了,他和清国官员的不同之处,同样也证明新政府的不同。
但真正让他惊讶的却是李子渊竟然能够用流利的英语和他说话,这完全超乎他的意料,从什么时候起这些中国官员放弃了他们的自大。
“巡抚大人,正如您所说的那样,这条铁路象征我们两国的友谊!”
在惊讶中,文翰用尽可能平静的语气回答道,作为英国驻华公使的他曾经接触了许多中国官员,但从没有任何一位中国官员能够像李子渊这样,给他带来如此强烈的冲击。
在广州的巨变发生时,他曾指示“英国的态度是保持中立”,甚至在李子渊查禁烟土的时候,面对商人们的要求,他也要求商人们保持冷静,表面上他的理由是中国人没有直接侵害到英国商人的利益。但实际上这是伦敦的直接指示,伦敦要求远东维持现状,对于中国的内乱保持中立。
伦敦的要求与现在俄罗斯与土耳其之间的战争有着根本的联系,未来很有可能会爆发战争,至少现在国会正在讨论这一切。
在英国随时都有可能卷入一场与俄国战争的情况下,维持远东的现状,就是身为驻华公使的文翰所需要履行的职责。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让步,就像现在他接受邀请出席中国的第一条铁路的通车仪式,就有与李子渊进行直接对话,希望他做出某些让步的念头。
但现在,眼前的这列火车以及李子渊口中流利的英语,完全改变了他的最初想法。
“巡抚大人,铁路正是由英国人发明的,英国同样有着全世界最先进的机器技术,我相信在未来中国修建铁路的时候英国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英国的银行,甚至可以向你们提供贷款!”
对于任何一个英国的驻外使节来说,商业利益都是他们所必须考虑的,而现在中国人修建铁路的举动,将会给英国工业界带来前所未有的利益。
对于英国来说,这才是英国所需要的,至于鸦片从来都不是英国的利益核心,英国的利益在于工业制造,英国追求自由贸易正是为了把英国制造的工业品销往全世界。
“向我们提供贷款?修建铁路?”
文翰的建议让李子渊一阵诧异,然后笑着说道。
“这件事儿并不是我所能做主的,但是我觉得有商谈下去的余地,也许你可以到武昌于汉督进行直接面谈!”
李子渊不经意间向文翰发出了邀请,邀请英国公使访问武昌,这是汉督的意思,他只是趁机发出邀请罢了。
“这是邀请吗?”
如果是在欧洲国家,文翰不会觉得惊讶,但在这里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邀请,他甚至有些不适应。
在文翰惊讶不已的时候,李子渊看着这火车,有看了一下怀表,吉时到了!
鞭炮声于火车站响起,火车同样拉响了汽笛,这里火车即将驶离火车站。
“公使阁下您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