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市民的奋斗(校对)第600部分在线阅读
“战争至少短期内不会结束,大可不必担心。”
其实自由债券也是投机,50元可以买100元17年期的保值债券。投机股市只是少数人,绝大多数人,对变幻莫测的股市心存疑虑,经历了十五年前经济危机,股市在很多人眼中根本就是吃人的老虎。自由债券最好、最省心,但发行量远低于市场吸纳能力。职业金融投机商李历清同样关注国内股市过热问题,自由债券无法吸纳民间闲置资金,是导致股市过热的重要原因。
“国会已批准增加780亿华元自由债券。”
“不是新闻,加上这笔自由债券,总发行量是2890亿华元,国人爱国之心可见一斑,绝大多数人还是认为投资国债稳当。”李历清忍不住感叹。在中国,战争时期购买国防债券一直被视为爱国表现,在此次战争中,自由债券亦被赋予同样意义。不过,相比八千亿存款总额还是太少。
喝茶时,李历清感觉老朋友言不由衷,西储是国债代理商之一,但显然没必要与自己谈论这个问题,难道……
“这是第十三期自由债券,也是最大一笔。”留意到朋友的神情,罗子明意有所指。
“分析人士指出,国务院准备大干一场,是不是?”
“朋友告诉我,今年政府原本不需募集如此巨额国债,这是国务院、准确说是总理办公室要求国会通过的,你知道,总理的意愿总会有人帮助达成。”
李历清才明白罗子明在债券问题上扯来扯去的原因,难道知道内幕?不对,西储虽是总理产业,但却令不少官员避之不及,总理并不是通行证,反而是负担。
“打不打仗我不知道,但债券必定与军事行动无关。”
“你意思是……”李历清直视罗子明。国会通过这期国债后,李历清同样怀疑国债用途,一方面通过时机是德国驱逐中俄慈善救济机构,二是美国新一界总统宣誓就职,托马斯·杜威总统就职演讲中透露出异样信号。
国会通过巨额国债前,就有消息称,外交部在伊拉克等地频繁秘密会见他国外交人员。尽管消息没印证,但还是非比寻常。突增国债、中德关系骤然紧张、美国新总统信号,诸多事件在李历清脑中连成一条线,但线之间又缺少必要联系。
“与军事行动无关,会是……”突然李历清恍然大悟。
“难道……”
“十有八九,准备好了吗?机会来了。”
……
司马始终不能适应国务院总理官邸眼花缭乱的枝状吊灯、封闭空间,全副武装的海军陆战队士兵。司马更喜欢北郊庄园,即便离此三条街区的宅子也比此处舒服。但每天仍得去办公室上班。
今天,司马进入办公室时,大家能察觉总理心情不错。走在地毯上步履轻盈矫健,甚至非常难得的与职员开玩笑。
“瞧你们,估计又熬一夜,赶紧抓紧时间休息一下。”经过作战室,碰到一名年轻军官正端着空咖啡壶走出来,司马兴高采烈的关心,参谋顿时手足无措。
“总理正在和内阁成员开会,心情很不错。”舟冠升走进总理办公室外休息室时,总理办公室一位与其熟识的女职员边倒茶边提醒。很多官员都很在意总理心情,以便汇报时注意。
“美国政策是和平的,尽管被迫卷入战争,但在战争中,我们更明白自由与信念的重要性。同样,我们尊重所有国家,无论大小,还有民族权利与尊严。我们永不容许由侵略者所支配和和解主义者赞许的和平。在战争中唯一任务是悍卫自由,属于我们的自由,第一要务是击败日本,不计代价与牺牲。”司马挑重点朗读托马斯·杜威就职演讲。
“尊重所有国家,无论大小,尊重民族的权利与尊严。新总统的上台,美国政策发生根本性变化,注意到这些字眼了吗?”司马喜笑颜开指着“民族”这个词说:“这是美国第一次提到这个词,意味托马斯准备彻底放弃殖民地利益,这是中美之间最大分歧,不是吗?”
“总理,只是个模糊不清的信号而已。”
中美停战,大多数人仍然感觉将信将疑。尽管罗斯福去世,副总统曾派人与中国接触,但美国坚持,中国必须无条件从菲律宾撤军。这一直是双方最大分歧,即便美国作出不会向菲律宾派驻军队的承诺,国会也不可能接受“屈辱”条件。
“少川,你觉得呢?”司马兴高采烈地问顾维钧。杜威宣誓就职前,外交部与其私人代表进行接触,而且颇有进展。
“尽管中美在亚洲问题上存在分歧,但在维护欧洲殖民地利益和维护本国利益之间,托马斯会选择后者。”顾维钧的回答其实毫无意义,罗斯福亦有与中国结束战争的愿望,但利益差距太大,和平进程缓慢。
“但,托马斯比罗斯福、更希望结束战争。”
“托马斯认为,中美战争是‘罗斯福诡计’,现在中美唯一分歧就是菲律宾和澳大利亚。”司马笑道。
心情之所以不错,并不只是因为托马斯的就职演说,更重要是托马斯和其班底大半是孤立主义者,政治信仰决定了美国会主动结束“错误”战争。
“而且,檀香山是美国人无法消除的痛,托马斯希望与中国达成进攻日本本土的谅解,同时,希望借助中国力量击败日本。以前,是我们想结束战争,现在却是美国想结束战争,可以使我们在谈判桌上取得更多优势。”内心深处司马对罗斯福提前去世深感庆幸。
罗斯福去世让美国失去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他一手搭建的有利美国的战后格局,很快就会随托马斯的上台遭到毁灭性打击。人在政在,人亡政亡,在美国同样如此。托马斯与其幕僚的短视,及与罗斯福对“美国利益”的不同理解,会使美国彻底失去主宰世界的机会。
“总理,难道……”宋子文惊讶地看着总理,中美最终会媾和不出意料,但总理意思,很可能对日本动手,这实在出乎意料。
“战争最终目的,是为中国构建一个百年安全平台,如果成功,这场战争将为中国去两个大敌。子文,世界只能养起一个中国,甚至养一个中国都困难。至于日本,亚洲只能存在一个强国,日本恰恰在我们身边,所以……”
司马神色轻松,一旦中美签订停战条约,美国未来已经注定,孤立主义会将美国逼上绝路,等到美国人意识到,早已无力回天。几十年后,北美的美国会和南美的阿根廷一样,成为罕见的从发达国家退回发展中国家的国家。
“战争后,教育部会在世界范围内建立‘汉语培训中心’,中国教育测验中心将会在同期,公布汉语能力考试标准,标准将会在全世界推广,也就是‘检定非汉语为母语者的汉语能力考试’。”说到这个考试,司马得意洋洋。
另一时空“检定非英语为母语者英语能力考试”是美国设立的世界范围内教育成果收割机。美国人不必对他国教育付出任何代价,不必拓荒、播种、耕耘,就通过“教育成果收割器”和奖学金,轻轻松松把世界各国教育培养出来的尖子收割走。在美国强大军事力量后面,是强大经济、科研。强大的经济科研,依靠的是世界各地最优秀人才的耕耘。
“这是吸引海外留学生的一部分。人才流失最可怕,未来中国必须是一块海绵,从世界吸引人才资源。不分种族、国家,给全世界每个人均等机会,只要努力奋斗,都可以实现梦想,当然是在中国。小小地球只有一个大国家可以诠释梦想,在另一个时空梦想是美国梦,而在这时空,地球人的梦想只能由中国去诠释、去证明。”
总理的豪言壮语众人显然并不能完全理解,中国有千万欧裔,来中国时并没有经过汉语考试,结果呢?不还是为中国发展贡献才智,照样熟练掌握汉语,不过大家宽容的没有打搅总理兴致。当初总理提出汉语考试时曾说:这不仅仅是个考试,而是推广,战后世界繁华消失,未受战争干扰的中国势必成为伊甸园,利用人们对伊甸园的向往,吸引人才来中国。考试只是个筛网,筛掉庸才,得到人才。
“总理,德国政府仍然拒绝释放扣押全部人员,仅出于人道主义,释放了所有女性救援人员和55岁以上老人。”顾维钧打断总理的意淫,“考试诠释梦想”显然不及德占欧俄地区人道主义救援组织扣押危机迫切。过去两周,外交部一直承受着巨大压力。
“继续施压,务必让德国无条件释放救援人员。德国人正在扩建海军,向中国定购舰用大功率蒸气轮机,是吗?”司马扭头问穆藕初,德国在大功率蒸气轮机技术上远落后于英、美,同样落后中国,建海军势必向中国定购。
“是,除此之外德国商务机构正与通用动力公司商讨购买专利。”
“停止向德国输出大功率蒸气轮机,吊销出口许可证,通知德国政府,降低德国贸易信用级别,和德国贸易必须进行时时结算。注意安抚德裔情绪。总理办公室可以安排一次我与德裔社群领袖人物的会面。”稍加思索,司马决定。德国反应意料之中,希特勒无法承受中俄羞辱性的“解决方案”,但也绝不会主动和中国打仗,出于面子一定会找点别扭。
如果中国依赖德国工业产品,希特勒一定会实施禁运,但相反,德国唯一底牌是俄国人对同胞的关心及中国德裔社团力量。中俄两国民间救济组织德占区内志愿者,成为政治牺牲品。庆幸的是不必为此付出生命代价。
中德关系骤然紧张让英国大松口气,按照四石汇报,丘吉尔得知消息后,忍不住大喊“上帝保结英国!”当然免不了难听的下半句。
“总理,这么做可能会引起严重后果,必须确保一千余名人质安全。”
“少川,现在必须向德国表明态度,德国人当然不会屈服,我们也不需要德国屈服。外交部在时机成熟后,通过其它渠道向德国透露,只要释放扣押人员,一切问题好解决,不过现在仍在表现出强硬姿态。”司马提醒着顾维钧。
“中德紧张局势对中国更有利,但需要把握火候。外交部在对德交涉中,必须掌握火候,确保德国不会反弹,扣押人员可以慢慢解决。”
第253章
太阳
沙漠傍晚仅有几分钟,随后,天地陷入漆黑。绿洲外灌木、胡杨之类树木组成十数公里防护林被黑暗吞噬。一片黑暗中央,是座灯火通明的城市,艾丽斯城。艾丽斯城是座特殊城市,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城市面积1385平方公里,人口36万。但城市居民却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甚至城市都不曾出现在共和中国地图上。市名却由总理亲自命名。
艾丽斯市民不需要担心失业,保持零失业率同时,平均收入远高于中国其它城市,而且,城市向所有居民提供免费医疗、食物,交通工具。最特殊之处是,非常安全。冬天沙漠之中寒意逼人,城市外隔离铁丝网围墙上一行电灯闪烁,一跟望不到头。入夜后,巡逻队武装巡逻频繁,数道铁丝网围墙警戒塔上,警卫不时转动探照灯,探查防护林隔离带。
铁丝网内城区,荷枪实弹的哨兵夜以继日在工作区研究所里流动放哨。两人一组沿一条非常复杂的路线巡视研究所。尽管已深夜十点,工作区研究所楼宇仍然亮着灯,白天,除去武装警卫,工作区域很少见到行人。深夜更是冷冷清清,明亮灯光透过窗户和路灯一道将柏油路映的宛如白昼,偶尔有执勤警卫走过,别无他人。
两年来,理论部的理论研究陷于停顿,失败痛苦萦绕在研究人员心间。
“有门,我知道应该怎么办了。”清寂的办公室内突然传出异常兴奋的叫喊,所有人目光都被一个年轻人吸引。
“怎么办?快说。”理论研究所负责人李觉先紧张地抓住邓稼先。邓稼先是西大原子物理学院一名在校生,在此担任助理。
核聚变炸弹研制并不是一帆风顺,尽管总理早在29年1月就下达研制“聚变炸弹”的任务,甚至将其命名为“氢弹”,但却有一些物理学家反对。整个基地都在讨论地球毁灭问题。尽管绝大部分物理学家认为这种危险不存在,氢弹爆炸不会引起地球链式反应,但平息争论却需理论上的支持,毕竟谁都无法承受判断失误的损失。
理论部所有人不分昼夜的计算、思考,用数月证实热核炸弹引起的反应不可能冲进地球轻元素,这是违反自然基本规律的。在取得成果后,理论研究所便致力于超级聚变炸弹的基础理论研究,但却举步维艰。
“原先理论认为,要用许多炸药来引起热核反应。原理说得通,但难以制造。如果不用大量炸药,改用别的方法压缩热核材料,很有可能成功。”邓嫁先激动的汇报。
李觉先拍拍邓嫁先的肩膀,“抓紧时间上机计算,以数据说话。”无论如何,总是条新的思路。上机模拟计算必不可少,X基地有中国最先进的大型电子计算机。
理论研究所月前,刚刚完成银河3计算机的安装,每秒钟可运算一亿次,使得繁杂计算轻松无比,电子计算机淘汰了初期的电动计算机。
李觉先表情淡然,邓稼先却信心十足,“好,我现在就去计算机部。”
“不知道结果什么时候出来?”已经凌晨4点25分,银河3已经进行了五小时计算,但仍然没有消息。
“你觉得氢弹威力有多大?”于化鹏问老同学邓稼先。同届考入原子物理学院的1465名同学,只有123人进入艾丽丝城。没来城市参与工程前,于化鹏很难想象中国已经拥有可以毁灭一座城市的武器。
“当前,原子弹最大当量4.2万吨,氢弹按照计算可达100万吨当量。”邓稼先回答。被命名为“宝贝”的氢弹威力竟然比原子弹大24倍。
“100万吨,可以把西北、上海那样的大城市夷为平地。毁灭是原子物理的本意吗?”
“研制超级炸弹,是为了防止外国人把同样的炸弹投在我们头上。”
“但,如果我们把原子弹或者氢弹投到别人头上呢?”同学的话让焦急等待结果的邓稼先无言以对,联想起一些老师提案遭到拒绝而退出氢弹研制。
“共和27年至28年初,主要担心英国、美国或德国率先制成原子弹。29年,中国再也不需要担心别人拿原子弹威胁中国了,我们唯一担心的却是中国政府可能用原子弹毁灭别的国家。”参加工程的专家曾以联名信方式,试图说服国务院将原子弹作为防御手段,信起到作用,战争爆发已经三年,原子弹仍然未接受实战检验。
但过去三年,专家发现,原子弹爆炸成功后,军方要求机构和参与工程的公司尽量缩小原子弹,满足军事需求。军方一直磨刀霍霍准备使用原子弹。携带原子弹的潜艇、远程轰炸机、弹道导弹,军方都已先后列装。
科学家甚至建议将原子弹投掷在沙漠或荒岛上作威力演示,并邀请其它国家代表参观,并向全世界宣布,已拥有威力强大的原子武器,迫使各国同意建立有效的国际监督,杜绝原子武器使用,造成核灾难。但军方显然不以为然,在沙漠上投掷原子弹远不如毁灭一座城市让人印象深刻,防御性武器梦想化成泡影,发明原子弹的学者无权支配创造成果。
“稼先,计算结果出来了,你是正确的。”一人冲出来,手中舞动一张纸,大声喊叫。从他手中接过计算结果,确信无误后,身高一米八的邓稼先像个孩子,蹦蹦跳跳嘴里一个劲地念叨,“太好了,太好了!”还意犹未尽的从兜里掏出一叠钞票使劲甩动,“走,上饭馆,我请客。喝黄酒吃螃蟹,一醉方休。”
大西北刺骨的寒风卷起纷纷扬扬的雪粒,啪啪地打在玻璃窗上。艾丽丝城“市政厅”会议室,却温暖如春,包括军方代表在内各研究所专家会聚一堂。
“市长”张镇国静静坐在角落。
“理论部不久前提出设想,使氢弹设计有新的突破,但还有不少难点尚未解决。‘加强型’方案和新方案各有千秋,也都存在问题,应集中力量于哪个方案?请大家畅所欲言。”身材高大的理论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邓嫁先,以浓重的安徽口音说。
“我先介绍新原理设想。”邓稼先以数据、图表说明新方案原理、计算结果。
于化鹏介绍新方案的物理基础,实现的可能性和途径,及困难。滔滔不绝发言时,汗水直冒,干脆脱下毛衣,只穿一件衬衫,边说边写,大黑板上满是草图、数据、公式。他的推断非常清晰,分析有条不紊。
会议结束后,理论研究所便将氢弹技术参数算出,从总体上勾画出结构、性能。根据理论研究所提供的数据,设计部绘出氢弹零部件图纸,送交第一、第二生产部加工制造。实验部则对氢弹部件进行检验。与此同时,协作公司开始按照要求,将特殊物资、元件,电子仪器、专用设备,源源不断运到生产制造厂,保证氢弹研制需要,一切按部就班。
理论设计日臻完善,为实验部氢弹爆炸冷热试验创造条件。
“冷”试验俗称“打炮”是在核工厂专用野外爆轰场进行。试验人员在野外挖坑、安装、接线、起爆、测定,随后填坑、清扫,将“冷”试验结果反馈到理论部、设计部,为热核试验提供数据。为更进一步测试热核材料聚变当量数据,掌握热核聚变规律。共和32年11月5日试验人员在戈壁滩国家核试验场成功进行热核材料核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