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市民的奋斗(校对)第54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41/730

  “看到了吗?就是这玩意,帮咱们建立现代化后勤,武器从出库到现在只用7小时。再过五天,武器就会用卡车运到日本人民军的各部队中。”在海关例行公事检查报关单时,一名少校军官向身旁少尉解释码头上密密麻麻的集装箱。小小的不起眼的集装箱,曾经被国内杂志评为中国现代史上新四大发明,它改变了整个世界。
  二十五年前,全世界都很难真正理解源自西北边防军的集装箱,会给世界带来多大变化。共和5年,中国还不是世界工厂,购物者在美国中部商店里还不常看到中国生产的低档商品,中国工厂还没有把商品卖到世界各地。在集装箱出现前,货物运输非常昂贵,以至很多东西跨越半个国家运输都不划算,更不用说跨越半个地球了。
  那时,集装箱运输的概念还没有形成,世界上大多数贸易中心都非常重视码头。货物运输是一个市内的行业,雇用数百万人。这些人带着各种货物,或拖或推、或车载或肩扛往返穿行于城市各处与码头之间。在码头区,一群群工人背着货物爬上跳板,在轮船底舱里艰难行进,最后把箱子和桶堆放到各个角落。
  很多码头前面一般是仓库,如果不是仓库,就一定是工厂。几个世纪以来,为更快运进原材料和运出制成品,制造商仍聚集在码头附近。不管是旧金山还是蒙特利尔,汉堡还是伦敦,上海还是里昂,都是如此。
  而当时地处内陆的西北,却没有这种便利。最初两年,西北工厂生产的货物,从工厂装上火车、从火车运到码头,其间复杂转运浪费大量资金,以至工厂不得不压低利润保证用较低价格赢得市场。在此期间搬运工人工资,要占到货物运输总支出一半,再加上支付给码头所有者吨税,货物航运成本的60%~75%发生在轮船停泊于码头上时,而不是航行时。
  为提高商品竞争力,共和三年,西北公司设计了标准化集装箱,其形式是一种可卸下的封闭货车车厢,可以很容易地用起重机在铁路平板货车、汽车底盘、仓库地面和船只之间转移,从而最大限度降低运输费用,尤其是搬运人工支出。而标准化集装箱,则是出自西北边防军物资集装箱。
  共和5年11月12日,用油轮改造的“自由15号”集装箱货轮搭载202个集装箱,4015吨货物,主要是军火、食品、机器和车辆零件,还装载53辆平板卡车,货物数量达到惊人的125482件,而且大小种类各不相同。
  12月23日,“自由15号”货轮进入法国里昂港,船队中其它23艘商船都采用传统散件运输。在里昂港一台特制龙门吊式起重机帮助下,货物只用4小时就完成装卸,而船队中其它商船,码头工人昼夜不停干活,卸船用4天时间。当“自由15号”货轮运送的货物经火车又经卡车被送往前线,交到士兵手中时,同一船队货物甚至还未完成卸船。
  战争改变一切,战时英、法两国码头工人数量不足,使拥有集装箱专利的中华远洋航运公司不需要担心码头工人因集装箱夺去工作而罢工,集装箱运输因无与伦比的快捷性、低成本,使中远洋海陆联运能力比一年前提高5倍,业务在战争期间迎来爆炸性增长,更在战争期间迅速发展成为最重要的货物运输方式,甚至是集装箱帮助中国成为世界工厂。
  过去,满世界跑的商船水手可以在异国港口上岸玩好几天。如今,只能在存放集装箱的偏僻堆场逗留几小时,一旦高速起重机完成金属箱子的装卸,船就会立刻拔锚启航。
  集装箱降低货物运输成本,改变世界经济形态。低廉的生产成本、运输成本,使中国商品以前所未有的竞争力出现在世界各国市场,尽管有贸易壁垒、关税保护,但中国商品仍能以较低廉的价格获得市场,而新式码头龙门吊、起重机、运输集装箱的平板货车,同样刺激了中国工业发展。
  30年代前,全世界码头70%的龙门吊起重机出自中国,80%的平板拖车出自中国,甚至集装箱的便捷还改变了各国交通体系,公路第一次真正成为不逊于铁路的重要运输途径。正是小小的不起眼的集装箱成就了中国工业经济奇迹。
  “为什么要把武器交给日本人?”显然少尉对集装箱并没有多少兴趣,相比集装箱,他更关心箱子里装的东西。军火尽管是老旧的储备物资,但交给日本,未免匪夷所思了,毕竟日本曾是中国的敌人。
  “想让别人为你卖命,总要给一点好处,不是吗?”总理办公室内,司马笑眯眯的轻声说道。
  “我批准了对日本6亿华元的军火贷款,可能有人不理解,但大家应该看到,得到军火后,日本陆军军备会得到加强。而且我们主要提供轻武器,日本轻武器实在太落后,甚至还用三八式,显然不行。所以,我们要向他们提供更多半自动步枪、自动步枪。”
  “总理,轻武器输出并没有多少妨碍,但必须考虑到,军火现金贷款可能会影响中国安全。”罗臣伯提醒总理注意。国防委员会主席罗臣伯很难相信一直对日本保持警惕态度的总理,竟然会在昨天批准对日军火贷款案。过去日本的确从中国引进了军事技术,但军事技术大都是“正常”商业行为,而此次却是军事贷款,显然有违政府即定对日政策。
  办公室内,司马在厚厚的地毯上踱步,双眉微锁,盯着脚下地毯思考,并不时抽烟。关于那个计划,知道的人永远只有自己、顾维钧、沈鸿烈三人,至于其他人,永远也不会知道背后的内容和计划本意,即便设计者顾云泽本人,恐怕也不会了解。
  “伯扬,中国海军遭受重创,利用日本保持太平洋优势,是不得不做出的选择。为此,只能加强日本的进攻能力,让日本人去牵制美国力量,所以向其提供军火贷款势在必行。如果日本进攻能力得不到加强,我们就必须亲自对付美国人。向日本提供一条步枪,未来在澳大利亚就能牵制一名美国士兵,向日本提供100万华元,就能多造一艘驱逐舰打美国,中国压力就可以减轻,而且最后……”
  司马眼中闪出一丝笑意,“伯扬,你觉得中美之间,有必要进行你死我活的战争吗?”
  罗臣伯诧异地看着总理,尽管中美之间的确没必要进行你死我活的战争,但这和日本有什么关系?
  “伯扬,民间希望中国击败占领美国,甚至全世界,但可能吗?不错,中国有6亿人口,可提供数千万军队,但真能占领全世界吗?即便得天保佑,占领全世界,可结果呢?长年战争、持续不断的占领反抗,最终会一点点抽干中国的财富。中国在战争中目标明确,底线也是明确的,不是为了扩张,而是为了安全和战后利益。德国人可以吹嘘粉碎旧体系,日本人可以鼓吹世界革命,意大利人可以说要建立罗马帝国辉煌。但我们,需要实际上非常有限,国家安全战略和战后势力范围。粉碎旧体系的代价并不是中国愿意承担的,我们不愿意拿国家做赌注。”
  说到这里,司马颇感无力,胜利就像一种传染病,会令人狂热,国内民众就被胜利病感染,似乎一夜之间,中国应该占领整个世界,似乎占领整个世界才是中国人的责任,一些人甚至鼓吹占领美国本土,一厢情愿的相信,美国无法承受牺牲。似乎只要中国军队登陆美洲,3亿美国人就会立即举起双手向国防军投降。
  那些人啊!如果知道国防军武器库中有原子弹那种终极武器,或许真会叫嚷着炸平美国,一个城市一个城市的炸,一直炸到美国政府投降,可是政府投降之后呢?3亿美国人5亿件武器,美国佬真会乖乖做中国顺民,把枪交给国防军,政府可以投降,但反抗仍然会发生,核武器可能带来美国政府投降,但同样也会带来仇恨。
  到那时,国防军所有优势力量都将被抵消,因为它既没有战场和战线,找不到有组织敌军,更没有敌我双方军队大规模对阵。中国对战争付出的代价,将会超乎想象。美国950万平方公里国土上,都有可能是国防军战场。
  届时,维持美国需要多少军队?100万?200万,或者更多,持续不断的维安战,后世几十万美军在小小伊拉克,花费军费2倍于战争军费开支。成为战争泥潭的美国会是什么情况?连年累月的巨额军费开支最终将抽尽中国财富。
  想到这,司马颇为无奈地摇摇头。国民狂热可以理解,但如果自己也跟着狂热,恐怕真是拿国运相赌了。以国运相赌可以喊,但真正要拿所有家底去赌,还没有那个豪气,中国只能成功,而成功前提是给自己定下一个相对有限的目标,而不是以整个国家命运去赌一个不可能实现或者说实现起来很困难的目标。
  “帮助美国重新树立一个新的敌人,是最好的选择。日本全面介入,给中国一个再好不过的机会,从战争中抽身的机会,金钱远无法与战略上的胜利相提并论。随着日本介入战争,中国太平洋上的舰队,可以抽调到印度洋,展开对印度的攻势。我们需要,按照最初计划,帮助亚洲各民族实现最终独立。”
  司马并没有把话说透,日本介入使中美之间第一次出现和谈可能,尽管时机还不成熟,而且美国还无法意识到机会,但随着日本行动,一旦敌人发生转变,面对从主要敌人退居到次要敌人的中国,美国自然需要重新考虑之前的选择,究竟以中国为敌还是以日本人为敌。
  最终实现还需要一个合适契机,至于契机的形成,恐怕只有等日本主动提供,如果日本不行动,中美之间仍然很难避免再次发生战争,但假如契机出现,中美之间的战争就会停止,一切都会回复原位。战争本意,是帮助中国建立良好的国际战略格局,而不是以自身之力彻底粉碎国际格局。以良好的国际战略格局,构建中国自身安全战略格局。
第178章
我还会再回来
  1月15日,日军南方特遣部队进攻棉兰老岛。1月16日,棉兰老岛美军退入丛林,日军完成对棉兰老岛占领。1月17日,日军南方特遣部队进攻苏拉威西岛。
  相比热闹的东南亚,被世界遗忘的巴丹相对平静。守岛部队不断巡逻,想办法加强横贯半岛的防线。粮食成为最头痛问题,前线部队口粮只有平常三分之一,几次想通过日本海上封锁线向巴丹和科雷吉多尔运送给养的努力均遭失败。骑兵战马已无饲料可喂,温赖特将军含泪下令把所有军马和驴都杀了,包括心爱的良驹约瑟夫·康拉德在内,军马和驴成为士兵口中美味。
  一月底,军内病倒人数多到惊人程度,巴丹是世界上疟疾最猖獗的地区之一,奎宁已断了来源。由于饥饿和痢疾,兵员身体虚弱,仅一月第一个星期就有五百多人患疟疾住院,医生担心疟疾即将流行。几个月来,巴丹岛主战场呈现出异乎寻常的平静,国防军停止全面进攻,双方只是小规模冲突和互相炮击,谁也没有向对方发起主动进攻。
  善于运用媒体的麦克阿瑟成功将胶着战况描述为:中国军队进攻受到挫败。较之美国及盟国在其它战场上的失利,总算给人以鼓舞。特别在美国国内又掀起一股麦克阿瑟热,美国许多州议会投票通过全州谢意,各城市市长和市民团体每日都向巴丹岛寄来大量电报,对麦克阿瑟和守岛将士表达深切赞扬。
  尤其是海军惨败消息传来,巴丹更成为美国抵抗中国侵略的一座明灯,但只有前线才知道实情,中国军队并不是进攻受到挫败,而是主动停止了全线进攻。当美国举国上下都在赞扬巴丹抵抗精神时,身处明灯中的美菲联军士兵却饱受磨难。尽管还有人说一支一英里长的船队满载给养和增援部队正在驶来,但菲律宾部队还是美国部队都不再相信这个永远不可能实现的流言。
  麦克阿瑟苦苦央求,请求陆军派出一批飞机飞越菲律宾上空,以便压下敌人宣传气焰,消除巴丹岛上散兵坑里士兵中普遍存在的担心:华盛顿已经把我们给卖了,让他们听天由命吧!一股致命的无可奈何的情绪在前线散兵坑里滋长。坚守几个月的士兵,疲惫不堪,饥肠辘辘,用粉笔在头盔上划上V字,不是代表胜利(victory),而是代表炮灰(victim)。
  白天,国防军从空中和地面向他们发起无情的进攻。晚上战壕前方高音喇叭中劝降声不断。前线士兵睡眠不足,食品、医药匮乏,使岛上伤亡率直线上升。绝望的情绪在美国军队中蔓延,也在菲律宾军队中扩散。一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动摇军心的歌词在巴丹、科里吉多岛上传开。
  我们是巴丹苦兵卒,没有妈,没有爸,没有山姆大叔。没有婶,没有叔,没有侄儿和侄女。没有枪,没有飞机大炮,可是没有人在乎。
  “缓慢饥饿使人筋疲力尽,这就是毁灭驻军最有力的因素。”拥有世界上唯一一支正规化心理战部队的国防军,不断向麦克阿瑟及所属部队散发大量文字宣传品。无数纸片随国防军飞机飘洒在巴丹、科里吉多岛阵地。
  在麦克阿瑟看来如恶魔诱惑般的英文传单,却在守岛士兵中产生很大影响。因为传单,无论是劝降、引诱或是挑起思乡之感,都体现出一个中心思想,即麦克阿瑟在岛上所作的任何努力都是徒劳的,因为后路已被切断,美国已抛弃了他们,他们已成为瓮中之鳖。
  “目前,战斗结局已定,你们注定走投无路。但失去判断力的麦克阿瑟将军愚蠢的拒绝了我们的建议,并以你们宝贵生命为代价,继续徒劳挣扎。美菲联军士兵们,还有一条路为你们留着,在未晚之时立即放下手中武器,向中国国防军投降,我们将充分保障你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最后重申:立即投降,建立菲律宾人共享共治的新菲律宾。”
  与此同时,每当夜幕降临,收音机就会传来甜媚而流利美式英语劝降声,扰乱士兵饱受创伤的心灵。
  “美军士兵们,你们的国家已把作战注意力,放到遥远的地域去了。你们的期待,只换来死亡而已,你们的情人希望你们回到她们身边,抚慰她们寂寞的心灵,而不是战死在巴丹的泥泞之中。”
  多数士兵以嘲弄的态度对待,但天长日久,加之援兵物资久拖不至,士兵的意识和情绪发生微妙变化,尤其听闻太平洋舰队主力尽没的消息,巴丹陷入一片慌乱与混乱中。但绝大多数士兵却长松了一口气,经历了漫长的等待,增援希望破灭反而让很多人彻底放松了。或许,麦克阿瑟很快会投降,士兵期待“温暖的战俘营”,幻想战争结束。
  1月17日,马尼拉的白崇禧将军直接给麦克阿瑟送去正式招降书。
  “美国远东军司令,麦克阿瑟将军:诚如将军所知,阁下及远东军命运已经注定,问题是能坚持多久?将军已将粮食配给减少至最低。将军及属下的战斗精神、名誉、威信已经得到证实,为避免无谓牺牲,拯救将军及部下,我们劝你投降。我军将继续攻势,不会给你足够的防御时间。如果将军决定投降,请尽快派使者前来接洽,以实现全线停火及谈判,否则,残酷的战争会给贵军带来进一步灾难。希望将军以明智务实态度,挽救阁下及改正生命。真挚的朋友,中国国防军第23军司令白崇禧。”
  麦克阿瑟当然不会为之所动,但信内容泄露对美军士兵士气打击却不容忽视。
  “道格拉斯,士兵早已筋疲力尽。靠在潮湿的堑壕里,唯一值得庆幸的只有生命尚存,即使生命还得依靠中国人的怜悯。打败白崇禧?如果可以的话,我想士兵更愿意祈祷白崇禧立即把我们打败,投降成为期待的唯一的选择。”
  远东军参谋长萨瑟兰将军清楚,巴丹从未给中国人重创,并挫败中国进攻,停止进攻是因为想用最低伤亡,围困战换取美菲联军主动投降。
  “萨瑟兰,任务已不再是打败白崇禧,海军失败令增援化为泡影,该死的日本人已经向美国宣战,日军很快就会占领荷属东印度。美军潜艇很难再提供补给,巴丹已成死地,必须果断放弃巴丹。和白崇禧尽力周旋,设法拖延3~5周,力求冲破中国人的包围圈,跳到北面三描礼实山脉密林中打游击,求得一线生机。”
  神情颓废的麦克阿瑟指着作战地图沮丧不已。投降不是唯一选择,至少不是自己的选择。一月前,就用一封接一封电报,向华盛顿强烈呼吁:要么战,要么和。尽管马歇尔将军断然打消投降可能,同时还提醒,只要还有抵抗的可能,就不能谈论投降。
  而自己则向罗斯福总统保证,菲律宾部队没有丝毫缴枪投降的意图。
  “我打算在巴丹岛战斗到毁灭,然后在科里吉多也这么做。”但再进行徒劳战斗还有意义吗?战斗无非是让更多人死去而已。
  “将军,华盛顿电报。”一名通讯官走进来,萨瑟兰注意到他表情极不自然,电报内容是什么?萨瑟兰迷惑不解。
  麦克阿瑟接过电报,登时暴怒,“该死的官僚,竟然让我在这个时候离开巴丹。”麦克阿瑟挥舞电报大声咒骂华盛顿,拒绝增援不说,现在竟要求自己离开。如果不能履行与守军同甘苦与巴丹共存亡的承诺,自己的形象就全毁了,士兵现在叫自己麦克阿瑟狗,到那时会怎么称呼?
  从麦克阿瑟手中接过电报,萨瑟兰发现是总统、马歇尔和陆军部长联合签署的电报,命令麦克阿瑟立即乘坐潜艇,转赴墨尔本,统率澳大利亚美军。华盛顿显然认为,牺牲麦克阿瑟这位在美国深孚众望的英雄,在政治上是灾难。而且美、英、荷、澳盟军司令部行将垮台,菲律宾南面的新几内亚、澳大利亚面临危险。
  由于英国集中精力对付即将进攻印度的中国军队,所以,属英国势力范围的澳大利亚,就越来越依靠美国。罗斯福、马歇尔一致认为有必要任命新的盟军统帅,麦克阿瑟是绝佳的候选人。恰巧此时,澳大利亚总理柯廷同英国人因派兵出征中东意见不合,因而向华盛顿提出,要求麦克阿瑟前去负责新成立的西南太平洋战区司令。
  “立即回电给罗斯福,我要与守岛部队共存亡。”麦克阿瑟对通讯官咆哮,如果离开,麦克阿瑟在菲律宾积聚的声望将毁于一旦,绝不能接受。
  “萨瑟兰,如果华盛顿拒绝,我将辞去所有职务,作为一名志愿兵加入巴丹守军。我承诺过,我会与士兵共甘苦,与巴丹共存亡,我不会改变观点。”
  萨瑟兰叫住通讯官,“道格拉斯,你不能这么做。现在留在这里毫无意义,没有增援,情况不为外界所知。如果你到澳大利亚,能集结起一支强大力量,可以再次打回菲律宾,光复巴丹,去澳大利亚显然比留在巴丹更有用。将军,你必须接受华盛顿的命令,到澳大利亚更能为被困官兵做实事。”
  1月19日,温赖特被召到科雷告多尔。萨瑟兰通知,麦克阿瑟将于次日晚乘潜艇离开菲律宾去澳大利亚。萨瑟兰告诉温赖特,将委任他为新建立的吕宋部队司令,指挥吕宋所有部队。
  “如果你同意,琼斯将军将加上一颗星,接替你指挥第一军。”麦克阿瑟从马林塔缝道东端一座灰色小楼里出来,对温赖特正色地说:“我要你通知部下,我屡次反对无效后不得不离开。”
  “当然,一定办到,道格拉斯。”温赖特明白已成定局,道格拉斯离开意味华盛顿决定彻底放弃巴丹,美国不愿意看到一位上将战死沙场,投降的屈辱将由自己承担。
  “到澳大利亚,我会尽早回来,多带些东西回来。”道格拉斯紧紧握住温赖特的手,极力表明,一定会兑现诺言。
  “撑下去,我一定会回来。”麦克阿瑟留给温赖特一箱香烟和两支刮胡膏。
  1月20日晚8点15分,科里吉多岛正值日落,夜幕降临,海水被微弱的夜风吹起涟渏。一辆悬挂四星上将徽章的吉普车,向科里吉多码头急驶而来,未等车身停稳,麦克阿瑟就跳吉普车,向等候在码头上的人群走去。他面容削瘦,一言不发,径直走上停泊在码头上“大鲐鱼号”号潜艇。大鲐鱼号一月前曾在仁牙因湾击沉一艘举足轻重的中国舰只:油轮,这是美国远东军潜艇部队唯一战果。
  随行人员包括他的夫人琼和儿子小阿瑟,麦克阿瑟手握软边战斗帽朝码头挥手告别。然后,麦克阿瑟转身,向潜艇艇长果断发出命令,“上尉,可以离开了。”
  潜艇离开码头,望科里吉多岛,麦克阿瑟唇边喃喃自语:“我一定会回来。”
  几分钟后,潜艇下潜至海下。随后几天,麦克阿瑟只能蜷缩高大的身躯,和夫人、儿子坐在潜艇艇长腾出的一间狭小舱室内,忍受潜艇内刺鼻异味的折磨及未知危险。
  “大鲐鱼号”驶离科里吉多岛时,远远数海里外,一艘猎潜艇上,一名穿便装的海军情报处情报军官,面带讥讽地看着声纳屏上的亮点。月前,利用打捞起来的美军潜艇上的密码机及密码资料,海军情报处电讯中心便成功破译美军潜艇部队密码,从“大鲐鱼号”接受特殊任务后,行踪便一直在中国海军掌控之中。
  猎潜艇长愤愤不平地注视着海军情报处军官,实在弄不明白,为什么长官会下令,不得攻击潜艇,甚至要为它“护航”,莫名其妙。如同几个月来,海军命令:没有明确命令不得攻击为巴丹运输补给潜艇,这真是个痛苦的命令,让机会一次次从眼前滑过,令自己的战绩大受影响。
  几小时后,驱逐舰接手“护航任务”,情报军官对艇长说:“方艇长,麻烦借用电一下报室。”
  “麦克阿瑟离开科里吉多岛。”放下电报,司马长松了一口气,放麦克阿瑟回澳大利亚,是参谋部制定的计划之一,让麦克阿瑟离开菲律宾到澳大利亚主持防务,是为了给日本增加占领澳大利亚的困难,澳大利亚必须变成泥潭,一个日本的战争泥潭。
  “总理,我们只能保证麦克阿瑟安全通过棉兰老,再朝后,我们无能为力,毕竟日本人已经占领苏拉威西。”计划实施人沈鸿烈自然知道麦克阿瑟的重要性,他是让日本陷入战争泥潭的重要因素,如果澳大利亚联军没有得力将领,日本很有可能会迅速占领澳大利亚,从而导致整个太平洋战略格局逆转,这是总理、参谋部都不愿意看到的局面。
  “尽人事吧!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祈祷上帝,不是吗?”司马笑道。得到176艘潜山级登陆舰,日军毫无疑问会成功登陆澳大利亚,最大疑问是澳大利亚人是否能够坚持。根据情报,日本下了血本,动用人民军最精锐部队进攻澳大利亚,这正中下怀。但中国同样需要澳大利亚坚持。当然,日本占领澳大利亚同样符合中国利益,只不过澳大利亚就无法变成日军绞肉机,令日军精锐尽陷澳大利亚。
  “总理,联合舰队已经出发。”汇报时,沈鸿烈注意到总理古井不波,显然心知肚明。在对外情报工作上,中调局工作效率高于其它情报机构是众所周知的事实,自己三小时前得到情报,而且是通过潜艇部队转交的情报。想来总理早已知之甚详了。
  “随同联合舰队出征的还有178艘登陆舰艇、105艘随行商船,日本孤注一掷了。为帮助日本,中国潜艇部队和留置舰队,必须尽可能保证切断夏威夷与美国本土联系,计划成功与否,在此一举。”司马从抽屉内取出调查局提供的情报,情报与其说是来自调查局,倒不如说来自日本人民军参谋本部。
  “总理,你觉得日本真会那么干吗?”沈鸿烈接过文件,沉重的询问。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41/7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