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市民的奋斗(校对)第51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10/730

  “这里是威克,战斗仍在继续。”8月29日当天,美国所有报纸都刊载了这句话。威克岛和美国海军陆战队特遣队以及坎宁安少校的名字,家喻户晓。小小岛屿上的血战,震惊了美国。
  “麦克阿瑟打死200名中国士兵,撤出马尼拉。在威克,坎宁安少校和陆战队在没有增援、没有火炮、甚至没有半自动步枪的情况下,打死同样数量的中国士兵,支撑陆战队和志愿者战斗下去的是对美国的忠诚。陆战队员!永远忠诚!”
  在新闻媒体宣传下,全美1.45亿美国人都知道在太平洋、在威克,有一群勇敢而爱国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员,进行最为坚决的抵抗,重创了入侵威克的“中国鬼子”,尽管失败了,但“英雄的、有历史意义的防守战”让美国感到骄傲。
第140章
美国
  “宣战当天下午四时十分,罗斯福总统佩带哀悼死难将士的黑袖章,在对中国的宣战书上签了字,在他的身边,围着国会两院的领袖,闪光灯不断发出刺目的白光。此时所有的美国人都知道,这场战争美国已经不能独善其身,在太平洋,一个野心勃勃的军事联盟已经向美国发起了挑战,他们轰炸了菲律宾、炸死了数千名美国士兵,他们在西海岸击沉了美国运兵船造成数千名美国士兵沉尸于汪洋。
  尽管美国人是出名的不驯,但是他们却干脆而迅速的,甚至于愉快的甩掉了孤立主义,尽管并不是所有人,顽固的孤立主主义仍然随时准备对政府搞游击战式的突然袭击。正像宣战后的第四天,埃尔墨·戴维斯在哥伦比亚广播电台作的广播讲一样。
  总有一些爱国公民真诚的希望美国打赢这场战争,但是他们也希望英国输掉,又有一些人希望美国打赢这场战争,但英国也赢得,还有一些人希望美国打赢这场战争,但希望罗斯福输掉。”
  尽管时值胜盛夏,由于一些军事专家警告中国军队可能会使用他们的秘密轰炸机对美国本土进行轰炸。毕竟这个‘军事独裁国家’在对日战争时就使用了世人未曾获知的划时代性的H-17型轰炸机,过去的十八年间,中国一定研制出了新型的“洲际”轰炸机,用于对美国的轰炸。
  根据总统签署的命令,美国全国实行灯火管制,在入夜后,整个美国都陷入一团黑暗,军队在战略性工厂、港口和造船厂巡逻警戒,白宫和华盛顿的各个建筑物上,竖起了机枪岗哨,由政府部长摩根过将总统卫兵的增加了两倍,但未能说服他在宾夕法尼亚大道布置坦克,以防止中国空降兵的偷袭。
  这一天,整个美国几乎所有城市的官员从早到晚一直在监督实施预防空袭和破坏坏活动的紧急措施。纽约市市长菲奥雷洛·拉瓜迪亚有些神经质的向公众宣布,自己将决心保护曼哈顿“免遭任何可能的轰炸”,进行了民防动员。
  警察局将中国人和其它轴心国的人集中在一起,用渡船送到港口对岸的埃利斯岛上看管起来。时代广场图片新闻橱窗前,围着一堆堆哭丧着脸的观众,身着制服、即将奔赴太平洋的水兵们,气宇轩昂向围上的民众发表演讲“我们很快就会打败中国人,打到上海!”,而他们的演讲得到了民众的欢呼和女孩的热吻。
  尽管报纸上已经提到中日两国军事联盟的舰队主力舰吨位是太平洋舰队的2.5倍,是美国舰队规模的近1.5倍,就任何一个方面,美国海军能阻挡两国联盟的进攻已经是上帝保佑了,而唯一值得庆幸的是。日本尚未对美国宣战,这或许是上帝永远偏爱美国的全释。
  在全国各个城市,青年人蜂拥报名参军,陆军和海军的征兵站门口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在中国和日本军队可能入侵的西海岸,高射炮连正在匆忙进入好莱坞山、长滩和西雅图阵地——波音和道格拉斯这两家大型飞机制造厂眼下随时可能成为中国“洲际轰炸机”的轰炸目标。
  手持猎枪的农民,在荒凉的海滩上巡逻,准备随时粉碎企图登陆的中国军队。因为在宣战的第二天,有一位警察报告,一架国籍不明的飞机,正在侦察圣何塞以西的沿海,于是从从洛杉矶到旧金山,同时拉响了警报,负责西部防务的威廉·奥德·瑞安将军断定这些飞机是从一艘航母上起飞的,直到傍晚,负责搜索的轰炸机群搜索数百海里外的外海,也没发现“所谓的中日联合舰队”,瑞安将军不承认这是一场虚惊,说是他的战斗机把中国人吓跑了。
  在西部各管辖区的电话交换台更是频频接到有人对美籍中国、日本人甚至亚洲人的盯梢以及故意毁坏的报告,在整个美国,中国人开设的商店、超市、加油站遭到打砸。唐人街被视为“中国间谍活动大本营”而遭到爱国者的攻击。
  尽管所有人都明白,空袭和大规模入侵的可能性不大,但夜间灯火管制和防毒面具的分配仍然需要进行下去,采取这些措施在总统和白宫顾问看来,是为了使美国人适应战争环境,适当限制个人自由和消费,以便动员全国进行一场长期的艰苦战争。”华盛顿邮报1941年8月23日——战争爆发的岁月。
  这里是威克,这里在战斗!”当威克岛这场规模不大,但却异常惨烈的战斗在美国文学家、新闻记者的笔下,变成一场如同史诗般的战斗,美国各地的报纸在数天内头条新闻都在盛赞美国海军陆战队的这种模范战斗精神时,各种赞扬以及史诗般的描述,都无法掩盖一个事实——威克岛的沦陷。
  美国民众为威克岛发出的42份明码电报而热泪盈眶,在他们心中坎宁安少校、陆战队员和岛上的民工,无疑是真正的美国英雄,好莱坞甚至宣布要制作一部如“买卖城之战”一般的史诗性的战争巨作,送给威克岛的英雄。而与于的同时,所有人都在质疑,坎宁安少校、陆战队员和岛上的爱国者们所等待的援军到那里去,为什么在宣战后长达十天的时间里,都没有得到任何支援。
  当国会议员和民众们质疑声不绝于耳的时候,威克岛上的英雄和威克岛上的战斗,转瞬间在被报界从头版撤去,英国首相丘吉尔戏剧性的到达美国的消息,淹没的了美国的新闻界。丘吉尔是在8月30日傍晚六时,也就是威克岛沦陷的当天到达华盛顿,在华盛顿机场,所有的新闻记者看到走出机舱的丘吉尔满脸堆笑,嘴里叼着一根雪茄。漫步走下飞机。
  8月20日,在中国对美国宣战时,我和怀南特、哈里曼两人正在用餐时,饭桌上放着霍普鑫斯赠给丘吉尔的价值15美元的美国收音机,里面传来英国广播公司宣布的中国对美国宣战的消息后,我立即打电话指示外交部立即办理对中国宣战的立法手续,英国的行动向曾经的保证一样,连迟一分钟都不行的……在我致电罗斯福总统时,罗斯福总统同意我尽快带着我的三军参谋长来到华盛顿,商讨两国共和对抗人类有史以来最邪恶的敌人时,现在,我来了!”
  在机场上面对记者,叼着雪茄烟的丘吉尔有些激动向美国人宣扬着大英帝国的“慷慨”,英国第一个站在美国这一边的国家,因为急于会见罗斯福,丘吉尔几乎是大踏步的径直走进总统等待着的黑色林肯轿车,在轿车朝着白宫驶去时,车里的两位首脑,就已经深入讨论起了两人此时最关心的问题。
  太平洋问题,中国宣战的十天来,太平洋几乎没有传来任何好消息,坏消息到了一个接着一个,十天来。无论是丘吉尔或是罗斯福,所接到的来自太平洋的坏消息,恐怕超过了两人毕生的总和。
  “中国人虽然口说大话,气势汹汹,他们并非果真要一战而打垮美国、打垮英国,他们的目标是有限的。根据过去十八年间,他们形成的观点看来,他们觉得,东南亚容不得美国或任何一个黄种国家染指。由于德国人征服了欧洲,时机对于中国而言已经成熟,把帝国主义剥削者驱逐出去,奠定一个为亚洲人所有的和平的亚洲世界,一个在中国领导之下的所谓黄色联盟,跟未来的世界之主德国友好相处他们的作战目标是迅速占领他们梦寐以求的地区。”
  几乎是在丘吉尔上了罗斯福的专车,丘吉尔便开始用自己的那张三寸不烂之舌,尤其是大英帝国政客的那种聪明的甚至有些过份的外交手腕说服着罗斯福,坚持阿尔金夏方针,即先德方针。而最让丘吉尔忧心忡忡的却是,日本至今仍然未向美国宣战,在这种情况下德国和意大利自然不会向美国宣战,尽管无论是希特勒或是墨索里尼都是喜形于色的。
  相比于希特勒、黑索里尼、甚至朱加什维利的喜形于色,丘吉尔和罗斯福此时无疑是笑不出来的,香港的沦陷,马亚亚、缅甸以及菲律宾的摇摇欲坠,中国在太平洋、东南亚展开的全面攻势,让两都感觉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为了共同击败一个敌人,两人却一手推出了一个更为强大的敌人,这或许是两人从始至终都不愿意看到的。
  “温斯顿,现在中国人已经占领了威克,他们下一步就是占领夏威夷,来自太平洋的威胁是当前美国所面临的最大的威胁,但我们现在和以后,都会继续支援英国!这一点是不需要怀疑的。”
  神情显得有些憔悴的罗斯福一路上更多的时候是听丘吉尔在那里分析着欧洲的局势,罗斯福知道丘吉尔来这里是为了什么,英国需要美国的援助,而欧洲的英国是否能够击败德国或在抵挡德国的进攻已经关系了美国的生存,但中国对美国宣战之后,美国不可能坚持过去一样,坚持欧洲第一的战略方针,那一设想是挑战美国的是日本,而不是中国。
  这一次丘吉尔来华盛顿,是美国军事首脑第一次作为正式盟友和英国军事首脑坐在一起,会议由罗斯福和丘吉尔主持,任务是讨论大战中的最重要的作战计划会议议程,这最终将来决定两国在大战中的战略走向,而的丘吉尔选择“阿卡迪亚”作为会议的代号,希望这个词所比喻的古希腊田园牧歌式的静谧。能够成为英美两国联合指挥协调一致的象征。
  可是事与愿违,虽然罗斯福和丘吉尔在两国团结的问题上非常一致,共谋同盟国的利益,他们的军事指挥官却不是这样想。就在丘吉尔和罗斯福共乘一辆车朝白宫驶去时,美国海军部内刚刚出任美国舰队总司令,这一前所未有职务的欧内斯特·金的眉间却看不到一丝喜色。
  在美国海军里边流传一句俏皮话,说什么海军上将欧内斯特·金“用一管喷火器剃胡子”。金是一员海军航空兵老将,生平勋绩不可胜数,包括把一艘在公海沉没的潜艇升上水面。金本来已经被安顿在军务会议里面终养天年,那是一个专门收容一个无处安排的海军老将的顾问小组。
  生性冷酷,咄咄逼人,因而不得人心。自尊心被金损伤的,前程毁在金手里的,都大有人在。几乎是在中国对美国宣战后的当天,罗斯福任命金为美国海军总司令。据说金曾有过这样的话,“等到大事不妙,他们就会来找龟儿子了。”
  随着丘吉尔的到来,金知道自己将要面对什么,自己曾护送罗斯福总统去加拿大纽芬兰的阿金夏湾和丘吉尔那个该死的胖子会面,也参加了美英两国高级军事官员会谈,在那会谈上已经定下了罗斯福——丘吉尔方针。而这一次丘吉尔之所以来美国,无非是督促美国对德宣战,同时坚定罗斯福“德国第一”决定,而自己必须要和这个方针作斗争,现在在太平洋上挑战美国的不仅有中国,还有随时倒向的中国的日本。
  “……一、守住一条通向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主要前进基地的交通线,位于中国飞机航程之外的一条弧线上的各个岛屿都有军事设施。二、经由西南太平洋各群岛用炮火向北打开缺口,实行侧翼进攻。三、穿越中太平洋的环状珊瑚岛群向西挺进,作为主攻方向,用越岛作战的攻势进逼吕宋岛和进尔威逼中国本土……”
  海军部的参谋人们在面对着一份若大的太平洋地图,在那里洋洋洒洒地介绍着的过去二十年,不!准确的来说应该是36年间,美国海军军事学院数代精英完善的反攻计划时,欧内斯特·金时而走着神,占据着金的大脑的不是菲律宾一封又一封求援电报,更不是国会议员的督促,也不是日益临近的随时可能爆发的中美两国海军的决战。
  今天威克岛的沦陷,已经将中国海军的野心显露无遗,中国海军正在向珍珠港逼近,他们试图占领夏威夷,从而夺取中太平洋的控制权,但此时这都不是重要的。海军军事学院制定的计划是非常完美,但是无论是自己或是海军要把这一计划付之实施,首先需要满足的是战区内的兵力问题。陆军总参谋长乔治·马歇尔将军是一个能干的计划者和组织者,他力主“德国第一”,并且要在一九四三年大张旗鼓地进攻法国,尽管德国还未向美国宣战,他马歇尔就是在这么干。
  陆军!陆军!无论是太平洋第一或是德国第一,其实本质上是军种的分歧,太平洋第一,那么起主要作用的,就将是海军,陆军将演变成辅助的角色,这显然是陆军无法接受事情,在这种情况下,陆军显然更希望靠陆战决定胜利的欧洲和德国人打仗,而不是在太平洋作为海军的附属和中国人打仗,最重要的是,陆军甚至根本不认为美国可以击败中国。
  马歇尔更是不断地向总统鼓吹着“在亚洲采取坚决的守势,在太平洋,依靠海军彻底粉碎中国的梦想,利用一系列的海战胜利,迫使中国回到谈判桌前,同时在欧洲集中英美两国的力量击败德国,介时在海战中遭受失利的中国人自然同意回到谈判桌前,美国不能为了一场看不到胜利希望的战争,付出数百万青年的生命!”
  该死的丘吉尔!该死的马歇尔!欧内斯特·金在心中继续咒着着这个刚刚到达美国的英国首相,不知道他又要给总统灌什么迷魂汤。但在另一方面,金知道,那个胖子无论给总统灌什么迷魂汤,都无法改变一个事实,即中国在太平洋的攻势和步步进逼。
  一直以来金都不是一个亲英派。对这个新盟国傲慢而过分聪明的外交手腕金一直都怀有成见,这个成见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形成的,当时金担任大西洋舰队司令亨利·梅奥的参谋长,有机会亲自观察英国如何施展外交手腕,梅奥本人也是极其不喜欢和不信任英国人的。金既然正在采取行动加强对美国海军的控制,就绝不能让英国发号施令,以免降低太平洋战区的地位。
  当丘吉尔在白宫二楼挂上旅行地图,开辟一间通讯室,建立起英帝国的临时司令部的时候,美国的参谋长们最初的这种敌对情绪并没有缓和下来。丘吉尔住在东北角的一套房间,隔壁就是总统和他的密友哈里·霍普金斯的住房。当讨论重大的问题来制订同盟国的战略时,首相可以就近同总统亲密往来。
  丘吉尔享有一种独特的有利条件,他喜好交际,把他的战时内阁团结得像一家人,这样的安排非常适合英国人。一时间,在白营二楼一向清静而无人光顾的二楼,随着丘吉尔的入住,成为了英国的指挥部,各种显要人物和文武官员夹着老式的红色送文袋,匆匆忙忙的在这里进进出出,英国官员的这种官气十足,到让让白宫的办事人员感觉有些惊愕和羡慕。
  丘吉尔来华盛顿的时候,带来了一份精心准备的情况介绍,他在介绍中支持继续执行“欧洲第一”战略,要求美国恢复在自宣战后发生后中断了的、根据租借法提供的武器援助。
  美国参战的最直接影响,就是在10天前,美国陆军部下令美国各港口已经装船的全部租借物资暂停离港,就是说冻结了原本拨到中东、北非的重要物资,从情报人员那里丘吉尔获知那些武器,已经悉数转到了太平洋方面和西海岸,这使得自己不得不担心美国的战略思想可能有急剧的转变,可能放弃先前同意的“首先对付德国”的策略,而把全部的力量集中用来对付中国。
  丘吉尔坚信,自己同总统面对面的会谈,能使他奠定“进行战争的主要战略基础”,让双方参谋长另行开会解决具体问题。英国议事日程上的第一道议题是,丘吉尔决心说服罗斯福同意同盟国发动一场大规模战争,将德国军队赶出北非。
  在阿卡迪亚会议开幕式上,丘吉尔首相就像前一天晚上在宴会上雄辩地介绍了英国的雄伟战略,从而经说服罗斯福总统同意自己的观点,同时试图争取美国的军事首脑们也支持自己的观点。尽管深夜的讨论是在充满欢乐气氛中进行的,但是丘吉尔和罗斯福还是未就打败德国应比对日作战更重要的问题达成共识。
  而美国人在对德作战问题上的暧昧,却令英国人为美国的态度变化感忧心忡忡时,担心罗斯福总统和美国军事参谋长们将会屈服于舆论界要求集中力量进行太平洋战争的强大压力,以及中国舰队在太平洋带来的实质威胁而最终倒向太平洋。
  “德国!”亨利·威利斯平静吐出了两个字。
  “正如丘吉尔所述,德国对全世界充满了占领欲望,而中国,他们的要求非常明确,即西太平洋以及东南亚的亚洲地区,或许丘吉尔可以一再的要求我们帮助他们保卫殖民地。”说到这,亨利在心下一乐,那位有着聪明到极点的外交手腕的丘吉尔,今天竟然会犯下这种低级的错误,他竟然认为自己在昨天已经说服了总统,在求美国增援亚洲的部队调去保卫马来亚。
  那些将军们愤怒抗议让麦克阿瑟赤膊上阵保卫美国,大发雷霆的陆军部长威胁要辞职,哈里·霍普金斯被派去平息将军们的怒气,幸好他圆滑地否认了丘吉尔有这样的想法。
  “但是,我们必要看到一点,中国之所以对美国宣战的一个根本出发点,出自于中国总理所惯有的投机心理,就像丘吉尔说的那样由于德国人征服了欧洲,时机对于中国而言已经成熟,把帝国主义剥削者驱逐出去亚洲,奠定一个为亚洲人的亚洲世界,在中国领导之下的亚洲,但是……”说到这里亨利的话声一顿,注意一下岳父,他正全神贯注的听着自己的建议。
  “对于中国人而言,他们更多提寄希望于远隔重洋、养尊处优的美国人会对一场耗费巨大而又不十分有利可图的战争感到厌倦,因而会缔结一项保全面子的和约,所以……”
  “中国人还是在投机!”罗斯福把亨利的话题接了过来,亨利和丘吉尔以及任何名军事参谋不同,作为一名亚洲问题的专家,他更多的是从中国人的性格上去分析问题。
  “中国人无法放弃自己主导亚洲的梦想,这是千百年来的使命感交汇的产物,亦是这场战争的直接导火索,在另一方面,您认为的我们彻底击败中国需要牺牲多少美国人?”亨利的话让罗斯福的眉头一皱。
  按照国防部的统计,即便是最好的情况下,击败像中国这样庞大的国家,首先需要进行至少三年到四年的太平洋海战,随后,美国还需要登陆亚洲大陆,一步步的打到中国的首都,这将是一个历时数年的艰苦战斗,到那时将会有数以百万计的美国人失去生命,而且这还不考虑到其它的因素。而且最重要的是,恐怕陆战还未取得胜利,国内就面对远比战场上更为严峻的压力。
  “同样的,中国想彻底击败我们,亦将面对同样的局面,两国想击败彼此都需要保障穿越太平洋的后勤线,都需要面对对方本土数以千万计的武装人员,这对于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一场恶梦般的残酷陆战,正因如此,陆军并不愿意进行一场看不到胜利希望的战争,他们之所以倾向于德国第一原则,是因为,在这场战争中德国是最主要敌人,打败它是胜利的关键。一旦德国被打败,意大利就会跟着垮台,而苏俄会在德国人处于劣势时,就会撕毁条约,向德国进攻,而中国为避免与全世界为敌,将会寻求与盟国媾和的可能,当然条件合适的话,无论是英国或是美国都可以接受这一点,正因为如此,丘吉尔才会要求在东南亚采取最坚决的守势,因为丘吉尔知道,一旦那些地区被中国占领,那么英国永远也无法取回。”
  当说道避免与全世界为敌时,亨利的眼中异样的眼色稍闪即逝,就在昨天,为了让美国放心,丘吉尔带来了一条异常重要的情报,这份情报自己在今天上午已经发出,按照战时路线,这一份情报将会从美国被传到墨西哥,从墨西哥再到阿根廷,其间可能费时数天,唯一值得庆幸的一点,这并不是一份紧急情报,但却是一份异常重要的战略性情报。
  “英国人能不能守住马来西亚和缅甸甚至于印度,都与我们并没有任何关系!”罗斯福随口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同时抬起头看着亨利。
  “我们有可能把日本拉到我们这一边吗?”
  “除非我们能给出高于中国人的开价,否则我仍然相信日本会在适当的时候参战,这一点,显然是我们无法给出的。但中日之间永远不可能像美国和英国一样,组成联合司令部,他们只会根据自己所分割的势力范围划定战区,而且一旦两国完全分割后,他们的矛盾就会爆发出来,介时……中日有可能会因利益上的分歧而发生冲突,他们的结合只是利益和安全上的结合,如德国和苏联一般!”
  在说到利益和安全上的结合时,亨利的语气显得有些玩味,过去自己曾经如此提醒着罗斯福,他们在某种程度上赞同自己的观点,但在另外一方面,却认为中国对美国造成的实质威胁,却是美国所不能接受的,中国和日本或是因为利益,但是和德国的结合倾向,以及对亚洲、太平洋所表现出的欲望,却是不能接受的。
  最终这种不能接受,直接演变成为一场战争,在罗斯福看来,这是中国野心暴露的结果,但这同样也是自保的选择。在一周前,自己接到来自国内的指示,要求自己尽一切可能帮助英国促成“阿尔金夏协议”的执行,这就是自己所需要完成的任务。
  “在中国向我们宣战之后,在舆论和政府内部都更倾向于在太平洋彻底退击中国的进攻的时,在我们的内部,同样也有着也不赞欧洲不太重要的观点。他们大都是出于战略的考虑,假如我们击败德国人,进而解放欧洲,那么欧洲的工业技能、人力、技术、各类工厂、可迅速加以利用的原料,都会进一步加强美国的实力,令美国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击败中国。所有我们必须要仍然坚持欧洲第一,亚洲第二。一旦占领了整个欧洲的德国,再占领英国,那么形势就会立即朝着有利于中国的方向发生决定性的变化,美国就会遭到全面的孤立。不得不在两线面对中德两国的进攻,这是我们所不能取胜的,现在英国人仍然在劳劳的牵制着德国的海军,这使得我们可以将海军派往太平洋,击退中国攻势,以守势力代替攻势,同时尽一切可能可能尽快赢得欧洲战场的胜利。”
  罗斯福在重复着马歇尔和其他人的观点,在中国宣战之后,马歇尔等所强调的是在太平洋展开守势,利用美国优势的海军,进行一系列的海战,打消中国趁火打劫的念头,而在欧洲则集中力量进攻德国,在击败德国后,集中全世界的力量打击中国,面对全世界的进攻,中国人只有两个选择,一个是投降、二是接受媾和条件。
  “……一直以来,中国政府和他们的总理,所表现出的投机主义倾向,是爆发这场战争的根本原因,对于美国而言,彻底击败中国并不现实,但打消他们的投机心理,却非常容易……德国,关键在于德国,只要击败德国,中国人在谈判桌上主动作出让步!”
第141章
苏联
  外人都以为朱加什维利住在克里姆林官一所由三个房间组成的小住宅里,法国作家亨利·巴比塞曾在小说里描写过这个住宅。但事实呢?朱加什维利虽然在克里姆林官有住宅,是沙俄旧枢密院重新装修而成,有厚实的墙和高高的天花板,可他已多年不住。从三十年代,他喜欢常住的房子是莫斯科近郊孔策沃市旁沃伦镇的一所别墅。
  朱加什维利的办公室与克里姆林宫住宅在同一座大厦,办公室在二楼。朱加什维利的正式办公时间在晚上七八点钟结束。结束办公后,他就会到楼下吃晚饭,朱加什维利不欢喜孤独,晚饭时间通常较长而且与他人同用。总之,他决不在克里姆林宫住宿,到晚上十一点钟左右他就会结束晚餐,回沃伦镇。
  一长串黑色小汽车从克里姆林宫的保罗维茨门开出。其中一辆小汽车里坐着苏俄人民的领袖朱加什维利。汽车驶出市区,顺着陀罗格米洛夫妇街开到明斯克公路,忽然转向左面一条平行的林荫道疾驰。林荫道各个入口都会站几名警察或面无表情的特工,这是阻止任何车辆通行的标志。
  黑色小汽车接着向左拐弯,转上另一条垂直的林荫道,然后再向右开上第三条通向山林的林荫道。汽车爬完山,开到两扇很高的木板门前,门上装有监视孔,汽车接近后,门就打开了,不用耽搁一点工夫。这里靠近莫斯科,而远离市区的喧嚣,高高的木栅栏和茂密的树林衔接,栅栏里面是一座木房。近几年,朱加什维利每天都住在此。
  那天夜里,他象往常一样,坐在长餐桌边一直工作到两点半。餐桌一头堆着文件和报纸,算作朱加什维利的办公桌。朱加什维利的习惯是:半夜三点钟左右走进小房间,房间里的墙壁和克里姆林宫办公室一样,贴着仿柞木浸染胶合板,再上面一点的墙上贴着漆布,夜里就在沙发上睡觉。旁边小桌上,放着几部电话机,但在夜里,他通常不用。
  一般情况下,朱加什维利要睡到中午十一二点,然后走到花园亭子里,吃早饭、看报纸、邮件。午后两点,一长列黑色小汽车从孔策沃别墅大门开出,没人知道哪一辆里坐着朱加什维利。汽车按惯常路线开进克里姆林宫保罗维茨门便消失了。朱加什维利的作息时间是政治局委员、人民委员、部队首长必须遵循的。
  1941年9月10日,星期六,克里姆林宫一号楼领袖办公室依然亮着灯,对习惯朱加什维利作息时间的人而言,这是非常特殊的。只有极少数人知道,一两个小时前,一位特殊的客人刚刚离开克里姆林宫,进入苏俄外交部为其准备的莫斯科秘密别墅。客人离开后,克里姆林宫一号楼领袖办公室灯一直未息。
  朱加什维利穿着乌克兰皮靴,踩在厚实的高加索地毯上没有一丝声响。他走到马克思和恩格斯肖像下面,不慌不忙点着烟斗,把一根擦着的火柴在烟丝上平稳地晃来晃去,心不在焉地听莫托洛夫的报告,此时,朱加什维利思绪万千。
  三年前欧洲,英法对德国实行绥靖政策,英法看到了希特勒的危险,又不敢与之争锋,在慕尼黑靠出卖别国,赢得所谓和平,并努力想祸水东引,让法西斯和苏维埃两大“恶人”拼个你死我活,互相削弱,以便从中渔利。希特勒正在为实现欧洲和全世界的野心精心准备。
  经历过俄国革命后艰难的反侵略战争,朱加什维利明白,即使是社工主义国家,想在这个时代生存下去,也不能独立于帝国主义列强之外,不能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当成敌人,不然将会陷入可怕的孤立。必须在帝国主义列强夹缝中寻找生存空间,谋取国家利益,必须寻找盟友,哪怕是露水夫妻。
  正因如此才会首先将目光对准力量强大的英法同盟。1939年4月,在莫斯科开始英法俄三国谈判,苏俄的目的是建立军事互助合作协定,以便未来欧洲一旦开战,能得到支持。然而英法代表团态度傲慢并无诚意,谈判不断拖延,一直谈到8月份,竟然毫无结果。朱加什维利明白英法即想利用苏联牵制德国,又不想承担任何义务。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10/7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