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市民的奋斗(校对)第48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87/730

  “多少年来,我竭尽全力想避免,但还是发生了。”司马极度失落。世界并没有按照自己的设想发展,曾经看似完美的剧本,变成了笑话。石磊当然理解老板的失落,因为作为剧本的制定者之一自己同样失落。
  “老板,计划赶不上变化,至少我们已做足了功课。”
  “做足了功课?”司马苦笑。
  “按计划我们可以获得最丰厚的回报,投入却极其轻微,但现在……我们做足了功课,但结果却……”司马非常寞落,局势真如纪尧姆分析的方向发展,自己只能带领中国走上最不愿意走上的道路。充满风险,看不到希望的道路,但只能走下去。
  “老板,现在不是懊恼计划失败的时候,应该尽力应对危机。”石磊提醒。石磊清楚老板失落、忧虑的原因,但没有退路。石磊随手将门扣死,避免外人看到老板失落的情绪。
  司马无奈地摇头,“如果昨天收到情报,或许还来得及,世事弄人不是吗?我们计划好了一切,但最关键的时刻,发生了改变,而且是180度的转变。”
  “吸烟吗?我忘了……”司马客气一句后,才意识到石磊并不抽烟,这是一个好习惯。点着香烟,烟雾在司马周围弥散。司马紧皱眉头走到地图边,注视着小小的泰国,泰国竟然成为转折点。
  “该死的泰国佬!”司马咒骂道,是泰国疯子毁了全盘计划。在办公室内渡了数分钟步子,勉强冷静下来的司马命令石磊,“通知他做好准备,或许我们将要携手并肩。”
  “是!”石磊点点头,尽管老板没有说通知谁,但石磊心知肚明。此时中国要提前做好一切准备。
  “另外通知那些地方,做好最后准备,如果……就执行应急计划,绝不能留下一丁点可用之物,明白吗?”司马心如刀绞,如果真到那一天,一瞬间,自己将损失数十亿元,钱并不重要,但对中国的重创不容忽视。司马同石磊共事颇有得心应手之感,毕竟只有他了解参与了解全部计划。
  “让他们做好准备,可以放开手了,过去的一切禁令都将彻底开放,未来几年中,我们没有选择,只能争取胜利。”提到胜利,司马犹豫不决,自己可以带领中国走向胜利吗?如果真的只有那条路可走,中国是胜利还是毁灭?因为后世历史教训,司马迟疑不定。
  “四石,我们还有回旋余地吗?”
  石磊微皱眉头,默默思考数十秒,“问题不在于我们,而在于他们。总理,根据纪尧姆发回的报告,他一直试图走这条路,对于他而言,这条路是摆脱困境的唯一选择,回旋余地不大。”
  司马点点头,“所以我相信,他们会无所不用其及的逼迫我们,提出根本不可能接受的条件,诱使我们动手。”
  “然后他就得到充足的理由,不是吗?我想这就是他们需要的。”
  再次点燃香烟,司马深吸一口,然后趴在地图上仔细查看,眉头紧皱,后世流传的不为多数人认可的阴谋论在司马脑海中浮现。历史有时候就是如此荒谬,仍然固执的回归原位,只不过角色发生变化。
  “继承日本的地位,但同样继承了日本的麻烦,最终导致中国走上荆棘之路。”深蓝公司研究报告中曾提到,出于对未来的警惧与担忧,自己才会不惜代价做好准备,就像石磊所说,至少在一切真的发生前,自己已经做足功课,唯一的顾虑是恐惧,源自后世经验上的恐惧。
  但他们真就强大到不可动摇吗?司马颇为疑惑,或许并没有想象的强大,或许还有机会。司马心中仍存侥幸,但愿不会如纪尧姆推测的方向发展,希望还能挽回。有孤立主义的阻拦、有国会和舆论的牵制,美国政府或许不会选择战争。纪尧姆密信中最后一句,无疑是提醒自己应该注意,但……望着地图上大洋对岸的大国,司马长叹一声:“难啊!”
第111章
美国的沉默
  美利坚合众国华盛顿特区宾夕法尼亚大道1600号,一场秋雨后,白宫漂亮的草坪上水珠在灯光映照下,晶莹剔透。白宫气氛非比寻常,内阁成员云集到总统办公室内,一个个面色凝重。
  清脆的铃声响起,“这是叫我们……”亨利对卡尔顿说道,然后两人并肩朝总统办公室走去。白宫的过道和楼梯显得寂静如常,秘书们和身穿制服的听差们步履轻徐,一如既往,但总统顾问卡尔顿知道,太平年月即将结束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风暴正在亚洲酝酿,随时会席卷太平洋。
  椭圆形办公室大写字台上,乱糟糟放着小摆设和舰艇模型,两年来从未变动。富兰克林罗斯福却比半年前显得苍老许多,灰白头发更加稀疏,发紫的眼泡里眼睛混浊无光,更显老态龙钟,瘫坐在扶椅里有气无力的向进来的人招手。内阁成员直挺挺坐在长沙发上,注视着走进来的亨利,亨利刚从预算局拿到几十万美元,组建美国情报协调局。
  罗斯福对亨利和卡尔顿的到来很高兴,“亨利,你应该已经知道,中国人占领了泰国。”
  “恐怕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整个战役就像奇迹,总统先生。”亨利在公开场合从来称呼罗斯福为总统先生,而不是爸爸。
  “正如你所说,中国早晚有一天会扩张,但是先生们一直都非常怀疑。”罗斯福无奈地回答,亨利注意到总统先生用无奈的语气掩饰亢奋。
  “尽管不希望同中国发生对抗、甚至战争,但中国人肆无忌惮破坏世界和平,占领泰国就是明证,整个东南亚可能落入中国人的魔爪。”
  享利一时不知所措,应该怎么回应?自己之所以伪装成反华派,是为了避免他人怀疑,而现在中国可能陷入战争,自己应该如何应对,亨利想竭力阻止,但可以阻止吗?显然没有那个能力。
  罗斯福显然期待亨利支持自己。沉默十数秒,亨利模棱两可的勉强回答罗斯福,“总统先生,我们要警惕中国人在亚洲的扩张,同时不能擅自招惹中国人,必须把一切控制在中国人和我们都能够接受的范围内。”
  “哦!”罗斯福吃惊的盯着女婿,为什么在这个时候他发生了转变,顿时颇感不悦。
  “亨利,中国正在威胁亚洲安全,《中日互不侵犯条约》中的秘密条款内容是中日携手侵吞亚洲。你一定认识莱克希将军。”沙发上身材瘦长、神情冷漠的莱克希将军朝亨利僵硬地点点头,“你好亨利。”
  “莱克希将军两星期前访问日本,带来了非常有意思的情报!”亨利一愣,难道国内真与日本签订了秘密条约?
  “你喜欢日本人吗?亨利!”
  “我对他们印象深刻,总统先生。在我刚刚从商时,日本的特殊政策给予了我很大帮助。”亨利直言不讳,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得益于日本特殊的进出口政策,自己第一桶金就是从日本捞取的。
  “你接触过日本士兵吗?什么地方令你印象最深?”
  “先生,和每个东方人一样,他们不怕死,而且更具冒险精神。”
  几个人的目光对视了一下,莱克希将军的声音微弱、沙哑,“我想每个人,都会与你有相同的感觉。日本人打仗很勇敢,而且富有冒险精神,没人会有不同意见。毕竟当年他们挑战中国、俄国而且都打赢了,在中国的第二次冒险尽管失败了,但现在的日本无疑更强大了。”莱克希将军不无担忧。
  “我去日本是应日本海军部朋友的邀请,众所周知,日本发生了革命,陆军彻底革命化,但海军不同,仍保留大量旧军官,有些人与我保持友谊,所以我才能以私人身份造访日本。日本海军遭受中国军队偷袭重创,但两年内就修复了全部主力舰,而且没有华盛顿条约的限制,他们可以疯狂造舰,像标准排水量6.5万吨的红三月级战列舰,是世界上最大的战列舰,日本为什么要建立一支庞大的舰队呢?”
  罗斯福冷冷的回答:“过去,我们纵容日本海军扩张,是因为强大的日本海军可以牵制中国海军。华盛顿条约后,日本的确发挥了这种作用,中国战舰尽管频频出现在世界各大洋,但主力依然在本土警戒日本。当时我们对日本的政策,无疑是正确的。”罗斯福耸耸肩,“但没想到,我们并不了解日本人,也不了解中国人,或者说我们远没有中国人对日本那么了解,中国有句话叫空心汤圆是吗?”
  罗斯福询问亨利。众所周知,亨利是一名商人的同时,同样是个东方问题专家,他曾利用对日本的了解,从日本人身上获得难以想象的回报。
  “是的,总统先生!”亨利点点头。
  “中国人给日本许下一个空心汤圆,结果福井川欣然吃下,日本发生改变。”罗斯福把视线再一次投向莱克希将军,示意他把话题继续下去,毕竟情报是他获得的。
  “消息是我在日本访问时,从日本朋友嘴中获得的,中国人和日本人签定了范围广泛的合作协议,中国将以政府信用担保的形式向日本出口废铁等多种工业物资,甚至同意向日本转让飞机技术以及其它武器技术,但最重要的不是这些,而是合作的前提,是建立在中国和日本就瓜分亚洲达成共识。”
  莱克希将军的消息让亨利和卡尔顿大吃一惊,“瓜分亚洲?”卡尔顿感到难以置信。
  “是的,从朋友口中,我得知日本海军正在进行战备,他们在南方的行动将会得到中国人的配合,比如借用中国港口、商船等诸多方面的合作。”
  “南方的行动?”卡尔顿打断莱克西将军的话,急待解释。
  “先生们,在日本最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解放全人类’,在日本,多年赤色教育使日本的扩张野心包裹在‘输出革命’的伪装下,当然这亦是红色政权最大的特点。目前日本国内有了新观点,认为日本应该利用欧战重燃,德、英和法,先后陷入战争无暇东顾,亚洲殖民地出现前所未有势力真空的良机,帮助亚洲国家赢得民族解放,实现黄种人的自主独立、共同繁荣。”莱克西露出嘲讽的笑容,嘲笑黄猴子的野心。
  “难道泰国是中国的冒险尝试?”国务卿科德尔·赫尔明白了中国为什么会出兵泰国,绝不是所谓“恢复泰国的自由与民主”。
  海军部长弗兰克·诺克斯点点头,将情报比对后,中国人占领泰国的原因昭然若揭,“中国想通过泰国试探各国反应。”
  “中国人成功了,泰国的保护国英国、法国都不愿意在敏感时期得罪中国人,根据美国驻两国大使回报,英、法对中国的军事行动先后表示理解,尽管万分不满,但两国害怕中国倒向德国。泰国的传统盟友日本,同样倾向中国,显然中日已经就东南亚利益进行划分。”科德尔·赫尔如实描述了英法反应,但中日两国东南亚利益划分,是科德尔的推断。
  “无非是慕尼黑的亚洲版本,相比德国人,中国人更干脆、更直接,更具野心、当然更巧妙,他们找到了非常棒的借口。早晚英法会自食恶果,当中国飞机出现在印度时,英国就会意识到绥靖政策并不能制止中国扩张,泰国无法满足中国的扩张欲望。”战争部长史汀生用四个“更”形容中国,同时不忘讽刺英法的忍让与退缩。
  提到借口时,史汀生瞄了一眼总统,总统曾想用同样的借口干涉欧洲,只不过国会没有批准。
  亨利静静的倾听谈话,发现自己错过了重要东西。三个月前,自己从预算局得到45万美元拨款,筹办美国情报协调局。根据“家里”指示,自己必须牢牢掌握情报机构。自己费尽心机,招来了一大帮精英分子,有哈佛大学知名学者、著名诗人、商人富翁、银行家、电影导演、剧作家等等,全都是显赫的人物,个个精明强干,神通广大。
  几个月来,在自己的领导下,情报协调局迅速膨胀,工作人员从几十人猛增到六百多人,在华盛顿和纽约都设有大大小小的办事处。但自己对此仍不满意,想把机构规模扩大一倍。情报协调局建设耗费了绝大多数精力,否则根本不可能错过先前的内容,难道他们已经做出了决定?
  亨利忧心忡忡,但表面上却在深思,沉默数十秒,亨利打断夸夸其谈的史汀生,“我们准备怎么做?”
  “与过去一样,美国政府不承认中泰两国政府或其代表订立的任何条约和协定,不承认损害泰国主权及领土完整的协议,不承认任何损害美国在泰权利的条约。我们已经将此通知了中国大使。”
  史汀生抛出“不承认主义”,不承认原则近期成了美国的看家法宝,波罗的海三国、波兰、捷克、阿比西尼亚每一个遭受入侵的国家,美国最后做出的决定就是三个字“不承认”。
  得到回答,亨利稍松一口气,“不承认”是意料之中,局势也许还可能挽回。
  亨利注意到总统幕僚明显分成两派,一派认为美国不应过份刺激中国、向中国施压,而是以不承认政策为核心,通过外交谈判遏制中国扩张。另一派则认为美国应该向中国施加压力,迫使中国撤兵,理由非常简单。
  “众所周知,不同于较温和的杨永泰内阁,司马内阁将扩张欲望巧妙掩饰在华丽辞藻下。在司马执政期间,战争成为中国解决国际问题的首选,对俄战争、对日战争、军备竞赛、派出雇佣军帮助兰芳赢得独立,中国一步步走向扩张。假如美国在泰问题上保持沉默,几个月后,当欧洲陷入战火时,中国军队会横扫东南半岛,日本可能助纣为虐,所以必须向中国展示我们的强硬立场。”
  罗斯福询问沉默不语的亨利,“亨利你认为呢?”
  “我们很难做出实质性的行动,不是吗?”亨利再次模棱两可。众人的建议和总统的几次插话,令亨利意识到,总统对向中国施压非常感兴趣,或许这是他期待已久的机会。亨利的心情非常复杂,因为自己非常了解总统岳父。
  “不过,美国的重心在欧洲,在亚洲我们必须尽可能维持均势。中日结合,只是暂时利益驱动,当两国利益发生冲突时,再次决裂在所难免。中国有五亿三千万人口,是仅次于美国的工业国家,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机械化部队,世界第四或许是第三大海军舰队,以战争潜力而言,中国还在美国之上,所以我们应该竭力避免美中战争。”
  “中国之所以和日本签定互不侵犯条约,显然是为了获取东方的安全,德国和苏俄签定互不侵犯条约后,使得中国在西线,在俄罗斯、突厥斯坦的压力加大,众所周知,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机械化部队,但苏俄却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坦克部队,坦克零头都比中国多。中国陆军只有九十一万,苏俄却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陆军,而且苏俄和帝俄矛盾不可调和,直接影响到中国在苏俄问题上的立场,中国不得不警惕西方边境安全。在我看来,中国人是基于安全原因同日本签定互不侵犯条约,而非我们推测的‘瓜分亚洲’,当然并非完全没有可能,但无论如何我并不认为过分刺激中国是个好主意。”
  说到此,亨利稍顿,调整思路继续话题,“当然,中国扩大太平洋周边影响力的企图昭然若揭,日本也想独霸西太平洋,甚至整个太平洋,中日矛盾不可调和。只不过中国主要目标在大陆,第一敌人是俄罗斯;日本主要目标在太平洋,第一敌国是我国。在没有达到目的前,两国不会翻脸。某种程度上,中国并不愿意与美国走向对抗,甚至战争。”
  亨利说完后,罗斯福反问道:“但中日之间在亚洲问题上存在秘密条约,并达成共识,是吗?”
  “是的,总统先生,这是必然的。可问题在于,中国人会做到何种地步,实际上我认为,中国人的底线是由我们的底线决定的,当我们的底线触及中国人的底线后,我们就知道中国人的底线在什么地方。”亨利用一句看似绕口令的回答提醒总统和内阁成员,中国人或许无意和美国宣战,但美国触犯到中国底线,中国人一定会做出激烈反应。
  罗斯福看着被自己留下用早餐的亨利,和过去不同,他并不赞同对中国施加压力,显然他和很多人一样,倾向于欧洲,而不是亚洲。联系到先前会议上的沉默,罗斯福觉得有必要把他留下来。侍役拉过一把椅子,给亨利端上鸡蛋、面包和咖啡,亨利若有所思的用汤匙舀汤喝。
  罗斯福一直渴望实施“干涉主义”政策,早在1937年10月在芝加哥的“隔离演说”就表明核心内涵。演说中,罗斯福指责法西斯国家把侵略战争的“瘟疫”蔓延到世界,呼吁世界各自由国家共同防疫、隔离法西斯国家。但“隔离演说”并不被美国人认同,美国“孤立主义”情绪,导致“隔离演说”被美国人看做胡言乱语。
  对于演说失败,罗斯福耿耿于怀,曾多次提及:为了美国人民的长远利益,有必要无视公众舆论。罗斯福是一位仁慈、可亲的独裁者,他固执己见,无视公正舆论,一步步把美国引入战争。此次真准备与中国开战吗?或许罗斯福只需要一个参战的借口,而能提供借口的,显然只有中国。
  罗斯福一面说,一面迫不及待咀嚼起来,“亨利,情报协调局进展如何?”松软微温的鸡蛋没搁盐,也没搁胡椒。但罗斯福吃的津津有味。
  “还行,我准备进一步扩大协调局,美国的情报工作相比中国、英国落后太多了。”亨利如实汇报。
  现在看来组建情报协调局是个鸡肋,情报协调局的组建工作牵制自己大多数精力,以至错过很多事情,此时,总统顾问的老岗位似乎更有价值,可以让自己时时了解最新动态。
  最重要的是,情报协调局并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地位,罗斯福多疑的性格使他不相信任何一个机构或某个人提供的情报,至少有十多条情报渠道在运转。另一个方面陆、海军情报部和联邦调查局担心情报协调局扩张会危及自身利益,因此十分排斥,拒绝提供秘密情报,总之,拖自己后腿的事他们没少干。
  放下手中叉子,罗斯福点点头,“中国用了二十年建立起世界最大的情报机构,与其相比我们落后太多了。中国在情报工作上,远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更为专业。”
  亨利适时提出先前思考的问题,“从事这项工作后,我才意识到情报工作的艰难和专业性,所以我觉得有必要推荐更为合适的人物负责协调局。”罗斯福很诧异,他曾经一再要求建立情报协调局,现在准备放弃了吗?
  “爸爸,或许多诺万先生,比我更适合这份工作,实际上自从组建情报协调局以来,多诺万先生居功甚伟。”
  “多诺万?”亨利的建议出乎罗斯福意料。
  多诺万是自己在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的同班同学,两人骨子里都是强硬派,经常因为意见不合争执,外人看起来像在闹别扭,其实两人私交甚好。多诺万强壮、勇敢、意志坚决,上了战场就极其兴奋活跃。尽管多诺万在欧战结束时,成为了英雄,但仕途坎坷。多诺万和自己在参战问题上观点一致,甚至更为激进。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87/7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