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市民的奋斗(校对)第48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80/730

  顾维钧点点头,同意松冈的意见,但仍没有开口,只是留意松冈念出的条约内容,这才是需要关注的事情。
  前几条包含国际协定中习以为常的项目和规定,基本上是固定模式,无非是用“冠冕堂皇”的理由和借口证明条约的正确性、合法性、有理性而已。松冈很快读过去了,当提到真正核心问题时,诵读的速度渐渐放慢。
  “第九条,鉴于……”此时会议室内,回响松冈的宣读声和翻译员的声音,偶尔顾维钧会打断松冈,就一些问题提出疑问。
  一周后,谈判结束,对于谈判结果,顾维钧、松冈都非常满意,在仔细敲定条约内容各自回报本国后,当天下午,双方就接到通知,在条约文本上签字,同时分别盖下两国外部印鉴。
  “没什么可怕的了!”在收到《中日互不侵犯条约》以及其它条约副本后,福井川用异常平静的口吻说道,望着沉思的首相,松冈垂着头,不敢直视。此时,外界谁也不知道福井川在想什么,只是静静的用手指敲击条约上中国外交部的印鉴。
  ……
  夜晚华盛顿大雨滂沱,披着海军雨衣的陆战队军官走出白宫警卫室时,外面的雨比原先更大了。走出警卫室,他从口袋里拿出一盒烟,点燃一支,然后开始在雨中走动。雨中漫步让他精神一振,香烟味道显得格外好,这时,他无间留意到总统椭圆形办公室内发出灯光。
  “已经凌晨三点了,怎么总统先生还没休息?”总统办公室的灯光让军官颇为诧异。
  他并不知道,就在他休息的时候,总统被人从床上喊起来,同时重要内阁成员也被电话喊进了白宫。
  “确定吗?”罗斯福再次求证。
  “一个小时前,中日两国向外界宣布两国签署《互不侵犯条约》的消息,驻日、驻华大使馆证明消息的准确性,他们收到两国外交部门递交的备忘录。”科德尔·赫尔肯定的回答。
  六月一日,当中国外交总长乘飞机前往东京时,美国外交界就处于极度震惊中,日本竟然和中国人和解?尽管在过去一年半中,日本多次流露出这种迹象,但大多数人非常肯定,以日本人的性格绝不会同中国达成全面和解协议,甚至在《华盛顿邮报》报道这一新闻时,评论员用:顾将灰溜溜从东京回到中国,形容中日和谈。
  十天后,一切全变了,日本人欣然接受并同中国签定《互不侵犯条约》,而且根据分析其中可能涉及大量秘密条款。
  “总统阁下《中日互不侵犯条约》并不值得关注,我们担心的是,在《中日互不侵犯条约》之外,会不会存在秘密条款?秘密条款的内容是什么?其中是否涉及到美国利益?而且条约会不会形成西北、东京轴心?这才是我们关注的重之重。”战争部长亨利·刘易斯·史汀生强调自己的观点,话语中表现出浓浓的担忧之意。
  对于史汀生口中的西北、东京轴心,罗斯福感觉非常担心,在欧洲柏林、罗马轴心形成,而苏俄伙同德国入侵波兰的举动,进一步显示欧洲很可能形成柏林、罗马、莫斯科轴心,如果亚洲再形成西北、东京轴心,后果不堪设想。
  “我们没有这方面的情报吗?”海军部长弗兰克·诺克斯用嘲弄的眼神扫视一眼战争部长史汀生。
  “情报?君子不偷看他人信件。我们可敬而绅士的史汀生部长解散了所有情报机构,看看现在我们的情报机构在做什么?”
  欧战结束前后,美国拥有世界先进的情报机构,史汀生将其解散后,很长一段时间,美国情报机构一直处于混乱状态。联邦调查局专门负责国内情报,国家情报活动则由国务院、陆军部、海军部等部门分管。各个机构各自为政,负责领域界限不清,有的大量重复,有的根本没人研究,情报搜集和分析不成体系,人员素质普遍低下。不仅不能提交高质量的情报,机构之间还经常为经费分拨不公或越俎代庖争吵内讧。
  见有机可乘,大量德国、苏俄和中国间谍抓住机会,来到美国疯狂搞情报,而此时美国政府很多机密东西都缺乏必要的保密和控制手段,要搞到它们易如反掌,而美国有可能搞到他们的情报吗?
  “我们的国家缺乏一个像样的情报和反间谍机构。”弗兰克诺克斯补充道。
  面对同僚的指责,史汀生用沉默作为回答,毕竟他说的是实话,当年的确是自己解散了大量情报机构,自己当然有自己的理由,当时情报机构已经沦为政客们相互攻击的工具,而不是国家情报机构,解散是必要的。
  “就是说,我们根本不知道,在中日两国条约背后是否存在秘密条款,现在所有的一切是建立在推断上。”内阁成员间就情报问题冷嘲热讽,让罗斯福感觉懊恼,恼怒实际上是对美国情报机构的现状非常不满意,还得不停协调各情报机构之间的纷争。几年前为扩大反间谍工作,自己给联邦调查局专门拨款,让其他情报机构很不服气。
  而联邦调查局局长胡佛又拟出一项规划,要求与陆、海军情报部不定期交换情报,但是这两家不买他的账。同时,国务院、财政部等其他非军事情报机构也不愿意削弱自己的情报职能,觉得联邦调查局太过嚣张。情报界吵得不可开交,正像弗兰克所说,美国缺乏一个像样的情报和反间谍机构。
  “总统阁下,海军情报处获得一些情报。”弗兰克·诺克斯突然邀功似的,炫耀海军情报部门取得的成就,“尽管现在并不能肯定情报同《中日互不侵犯条约》的秘密条款有直接联系,但至少可以证明中日条约中存在秘密条款的可能性。”
  罗斯福只说了一个字:“说!”
  “昨天,海军情报部门获得情报,中国海军苏澳基地出现日本海军军官身影,这是自一九二三年后,日本军官第一次出现在中国军事基地内。考虑到苏澳海军基地的特殊性,我们有理由怀疑,其可能与中日两国签署互不侵略条约秘密条款有很大关系。”弗兰克郑重其事的报告着自己七八个小时前刚刚收到的情报,当时对这份情报并没有特别关注,现在同中日条约联系后,弗兰克觉得事关重大。
  “特殊性?”罗斯福、史汀生等均对弗兰克口中的特殊性感觉诧异,他们并不了解苏澳海军基地同其它海军基地的不同。
  注意到总统脸上的迷茫,弗兰克在脑海搜索关于苏澳军事基地的资料。
  “总统阁下,苏澳海军基地位于台湾省宜兰平原东南端,港区为南、北两半岛合抱而成的天然海湾,面积约四平方千米。港口在华盛顿条约签定后,由台湾港务公司承担扩建,湾口朝东南,筑有两组防波堤,以阻挡太平洋涌来的巨浪。湾内水深5~20米,北深南浅。有深水泊位十余个,年吞吐量超过五百万吨。华盛顿条约到期后,中国海军出资购买港口大部分使用权。军港在湾北部和东北部北方湾一带。城镇在湾西岸,有铁路、公路北通基隆、台北,南通花莲、台东;向西有横贯公路通桃园、新竹。军事上对增强台湾岛东海岸防御,从海上支援基隆港和前出太平洋活动具有重要作用。其系中国海军远洋综合补给基地之一,亦是临太地区最重要的军港。”
  沉默数秒后,罗斯福紧皱眉头从桌内取出世界地图,日本军官出现在中国军事基地内,本身存在问题。
  “这里有份世界地图,弗兰克,你指一下基地在什么地方?”弯下腰仔细查找了好一会,弗兰克总算找到了苏澳湾的大至位置。
  “在这里!”罗斯福、史汀生、赫尔三人看到地图上苏澳湾的位置后,同时一愣,所有人都意识到,那里距离菲律宾非常近。
  日本海军军官、军事基地、菲律宾,关键环节不断在罗斯福等人脑海中浮现,到底意味着什么?难道中国和日本真签定了秘密条约,如果存在秘密条约,美国必须重新审视对待中国的态度。一个中国在太平洋已经足够让美国警惕,如果再加上海军从未受到限制,吨位不亚于中国的日本……当欧洲陷入战火时,亚洲还不被这两个国家搅得天翻地覆。
  罗斯福脑海中浮现出女婿亨利对中国扩张情绪的分析,“日本扩张是出于对领土与资源的渴望。与日本不同,中国扩张除对资源的需求,更多出于使命感。中国曾经依靠朝贡体系维系着整个亚洲秩序,千百年来印度支那、缅甸、暹罗、尼泊尔甚至菲律宾,都曾是朝贡体系的一员。随着亚洲主义在国内传播,中国人心怀使命感看待遭受西方殖民统治的东南亚地区。其建立中华联邦,是为了重现帝国荣光……”
  中国到底想干什么?中日和约的内容又是什么?此时罗斯福不禁怀念女婿了,如果他在这里,一定会给自己很好的建议。尽管他属于反华派,但在自己的顾问中,没有比他更能冷静地看待中国问题,对中国的了解,甚至并不比中国问题专家差。
  上月,女婿看到欧洲燃起战火,就丢下自己夫人,还有自己的女儿、儿子,只身一人跑到欧洲战场巡视。目睹了德国在欧洲气势汹汹的进攻,分析了轴心国活动态势和走向,并考察了英法等国的准备工作,说是为美国参战做好准备。在这一点上,亨利和自己的立场一致,不过他比自己激进得多。
  欧战后的孤立主义,经济危机期间的英国因素,导致美国精英阶层对是否参与大战存在很多争论。经济危机前英国从纽约撤资,令投资者信心失稳,而那个“该死的英国佬”杰克·威利斯的投机行为,更是火上浇油,是一系列英国因素导致纽约股市崩盘,最终引发大萧条。按照普遍说法:英国婊子抽尽我们的财富,难道还要去帮那群杂碎吗?
  对于国内对欧洲局势变化的漠视,亨利非常生气,“在恶魔当道的时候,怎么能像个女人一样扭扭捏捏呢?”正因如此,他才会一个人跑到欧洲,亲自观察德国人入侵波兰以及英法两国备战。不过从他写的信来看,对于英法两国在德国入侵波兰后的“静坐”非常不满,“他们没有意识到,早晚一天,希特勒的坦克会碾压到他们身上!”
  对于欧洲战争,亨利比很多人都热心,在亨利看来,只有战争能够挽救美国经济、甚至挽救自己。
  “如果欧洲不打仗,即便我们自己挑动一场战争,也必须打一仗,不打仗,新政早晚有一天会崩溃!”
  “柏林——罗马、西北——东京”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吗?当众人离开概圆形办公室后,罗斯福不停地在纸上书写四个地名,同时不断在这四个地名之间划线,每画一条线,罗斯福都清楚地感受到其中的威胁。
  “中国人到底准备做些什么?”罗斯福再一次在嘴边喃喃的提出这个问题,同时看着地图。就领土而言,中国是世界上最庞大的国家,唯一缺点是资源不足,尽管在新疆、突厥斯坦发现了油田,但远远不能满足国内需求。而澳大利亚的铁矿更是支撑其钢铁工业的血液,中国离不开美国的石油、澳大利亚的铁矿。
  “资源?昨日帝国的荣耀?”
第103章
去向
  明代古长城脚下,耸立着一座现代化军校。主楼高为七层翼高五层,外形近似堡垒的主教学楼周围散布着数座小棱堡教学楼,军校的全称是“中国国防陆军军官学校”,前身是西北边防军军官学校。一直以来鲜有人提及军校全称,通常被称为“西北军校”。每年六月,西北军校都要举行简朴的毕业典礼,年复一年,年年如此。
  共和二十九年六月二十一日,是西北军校二十五界学兵毕业日期,毕业仪式于上午举行。以西北学员从宿舍的国防门中突然涌出开始,沿途,不断有列队整齐的学员连队加入。在三十六号宿舍一楼仪装镜前,226宿舍的四名学兵挤在一起,又检查了一遍着装。今天对他们所有人而言,都是一个大日子。
  “瓒之,别那么紧张!”陈翰墨扶正军帽,语重心长的对朱子潜说道。
  “别紧张?说得轻松,今天总理、国防部长、参谋总长可都来了!”话音一落,朱子潜就深呼几口气,以便让自己激动的心情平缓下来。进入西北军校是荣誉,离开西北军校是梦想。对每一个学兵而言,离开军校恐怕是人生最快乐的事情。
  “总理、国防部长、三军参谋长,今天高官可比往年多得多,甚至连海军部长、空军部长都来了,难不成咱们要准备参战?”收拾仪装的赵然勤显得万分激动。自共和十二年后,国家便承平长达十七年,十七年来军队根本没打过仗,十七年来数万名军校毕业军官大都在部队短期服役后退役,和平是军人的坟场,战场是军人的游乐园。
  “可不是,现在德国军队磨刀霍霍准备攻打法国,世界大战一触即发。咱们这届肯定不会错过世界大战。高官为什么都跑到咱们这了,就是向其它国家传达信息:中国准备打仗了!”李新扬兴奋的大喊大叫。一周前知道了参加毕业典礼的高官姓名后,同学们就猜测为什么今年军校毕业典礼会有这么多人参加,所有人不约而同的猜想,中国可能会参战。
  现在欧洲局势紧张,一个月前,德国出人意料的伙同苏俄瓜分了波兰,英法两国对德宣战,但宣战只停留在口头上。英法联军坐视德国入侵盟国波兰按兵不动,尽管波兰在德国闪击战打击下亡国一个月,但整个西线未发生过真正战争。
  现在即便西藏牧区的农奴也知道,欧洲大战迫在眉睫。面对欧洲可能爆发的战争,国会反应是增加军费开支,自十六年以来,军费再一次超过教育支出,位于政府预算之首。空军、海军、陆军均进行大规模换装。
  朋友们的兴奋让陈翰墨颇为无奈的笑笑,如果他们知道官员来这里的真正原因,恐怕会失望个透死。中国不会参战,自己亲自从父亲那得到答案,除非中国遭到入侵,否则中国的原则将是保持中立。而且国内主流并不赞同中国介入欧洲纷争,相比战争,国人更喜欢来自欧洲的战争订单。英国、法国已经向中国下了一大笔订单,坦克、飞机、步机枪、冲锋枪,总之英法两国的思想非常简单,试图用订单让中国做无法割舍的选择。
  “集合!”随着口令,226宿舍的四名青年提着礼宾枪朝队伍跑去,在宿舍外排成队列,等待汇入主纵队。灰绿色上衣,灰绿色裤子,黄铜纽扣,这是军校习自德国陆军的服饰,学员肩膀上步枪枪头刺刀闪烁着森冷的光芒。队伍威武雄壮地挺进到操场,马上以迅捷整齐的动作进行分列,形成两列平行纵队,与站在学校主楼荣耀大厅宽阔花岗石台阶上的另一队学员,组成三边空方阵。
  方阵中间是一座无名军人铜像,身背背包、腿打绑腿、俯身跨步,果敢、刚毅的目光凝视前方,作冲锋状。军装没有军衔、没的徽章,是无名军人,铜像基座上黄铜四棱星周围写着“荣誉、责任、国家、奉献”。
  随着“枪放下”的口令,数千枝步枪令人叫绝的同时发出“啪”的一声手掌击枪声,声音刚刚消失,另一种声音:慢击军鼓有节奏的“嗒嗒”声则由远渐近接踵而至,这是军校乐队,乐器在其间闪闪发光。
  乐队后面是西北军校校长蒋作宾中将和另外两名身穿便服的人,一位是西北毕业生校友会主席,另一位是出席仪式的历届毕业生中年龄最高者。三人之后是由四路纵队组成的队伍,是西北校友,大都身穿便服,松散的队形与训练有素的学兵团形成鲜明对比。
  站在观礼人群前列的司马眼睛始终望着左列第三排中央位置,微笑着冲队列中的儿子点了个头,而队列中目视前方的儿子,显然没有注意到自己正在打量他。
  余光撇到面带笑容的司马,蔡锷会心的一笑,“华之,是不是很得意?”
  “松坡,他还有两个月才到二十岁!”得意,怎么可能不得意,儿子才二十岁就以优异成绩从西北军校毕业。
  当司马、蔡锷把目光投向左列,观礼台上高官有样学样也不时把目光投向左列。左列学兵们,顿时压力倍增,甚至连汗水都冒出来了。
  “学兵团,脱帽致敬,举目注视,学兵团正踏着先辈走过的路。魂归忠烈祠的学兵团先辈,忠魂在此集合,当他们走过的时候,我们向他们致敬,向忠魂致敬,忠魂为我们指明道路。我们紧随忠魂前进,长长的队伍在延伸,永远将你们的精神铭刻于心。我们像你们以前一样宣誓:忠于祖国、服务国民,学兵团、学兵团,光荣的生,光荣的死。学兵团,学兵团,以军为家,以血洒花。学兵团,学团员,荣誉、责任、国家、奉献,不变的信念!”
  学兵团合唱队唱起军校校歌“学兵团之歌”,校友们脱帽直立。当校歌旋律消失后,校友会秘书长便念起一年来去世的校友名字,名字前不以军衔高低,而是以毕业先后以及校内编号为序。
  “……朱自安准尉……”被念到名字的军官或士兵,曾经在这里学习和生活过,也曾经不止一次的参加过这种仪式,他们曾经为军校带来荣誉,但现在已经魂归忠烈祠了,安息了,他们是西北军校的过去。
  而西北军校的现在和未来则属于活着的学兵团,尤其是身着灰绿色学兵服、腰板挺直、站立不动的年轻学兵。西北军校是世界知名军校中,最年轻的军校,但它始终是中国军事教育的最高学府,一批又一批优秀学兵,走出军校,成为国防军的一员。
  “我们期待的和平正在受到战争威胁,欧洲天空战云笼罩。我们要时刻准备,为自由与正义而战,为维护和平而战。我曾无数次重复过一句话,今天将再次重复:强大的国防军是中国和平的根本保障。你们即将成为光荣的国防军中一员,因为国防军和你们的存在,使五亿四千万中国人得以在和平空气下享受自由和正义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司马的声音在军校教学楼前广场上回响,台下学员和他们的家人用崇敬的眼光望着总理,作为最高统帅,参加西北军校毕业典礼是每年必须的工作。只不过相比过去,今天司马却抱有不为人知的私心,因为自己的儿子今天就在这只学兵团之中。
  司马亲自向本届学兵团第一名颁发毕业证、授衔,毕业生名单由一名军官宣读,一个名字接一个名字,时间过得很慢,一秒钟像一小时,难熬得过程终于结束了,护旗队再一次升起国旗,学兵团举枪致敬,号手吹起铜号,清彻、悦耳的音调回荡在操场上空。号音祝愿一届又一届西北军校的毕业生,在未来的军旅生涯中功成名就,不辱使命、不负校名。
  最后一个音符消失了,最年长的毕业生在军校校长和校友会主席蔡锷上将陪同下,走向无名军人雕像,并在这名象征中国军人的雕像脚下恭恭敬敬地放置好纪念花环,然后笔直立正,荣誉大厅台阶上又响起合唱队雄浑有力的歌声,但不再是合唱团合唱,而是所有毕业生和在校生以及校友、教职员工同时合唱。
  “学兵团,学兵团,学兵团!学兵团,脱帽致敬,举目注视,学兵团正踏着先辈走过的路。魂归忠烈祠的学兵团先辈们,忠魂在此集合……荣誉、责任、国家、奉献,不变的信念!”
  步枪上肩,全体转向并解散。老毕业生、校友们慢步走向检阅台,等候稍后举行的新毕业生检阅。经历三年或四年寒窗苦读和军事磨练的毕业生们,排着整齐的方队,迈着矫健的步伐,英姿飒爽地在检阅台前走过。这是他们最后一次穿灰绿色学兵制服接受检阅了,此后,他们将穿上国防陆军军服,开始最短五年的军旅生涯。
  典礼结束,学兵团解散,学兵都纷纷跑到前来观礼的家人身边,与家人、朋友分享毕业的快乐,而他们的家人都非常自豪。一个身穿薄纱儒裙的漂亮女孩从人群中走过,青春期的年轻人用口哨声表达仰慕,女孩并不在意,娇笑盈盈朝陈翰墨走过去,这个场合,别人不适合,自己却可以来。
  看到与同学的亲友寒暄的陈翰墨穆晴笑盈盈喊道:“翰墨哥!”
  “咦!丫头,你怎么来了?”陈翰墨见到不知什么时候走到自己身后的穆晴,惊喜不已。小丫头不知道受了谁的指点,竟然穿的这么漂亮,一对小馒头式的乳房隐伏在白色丝绸的衬裙内,却有一小部分露出衬裙上端,将半寸阔的网状花边挺起,绷得紧紧的。
  “今天是你毕业的日子,我当然要来,要知道今天可是……”穆晴一面说话,一面用鞋尖拨弄脚边的细草,态度活泼而又安静,全然不见往日娇蛮,多了几分乖宝宝的味道。娇憨的模样让陈翰墨心弦拨动,这丫头,越大越漂亮。
  “丫头,打扮的挺漂亮的啊!”陈翰墨忍不住赞叹,穆晴得意得意洋洋的回答:“那是,本小姐天生……”
  就在这时传来一声尖叫,极据夸张的打断穆晴,“啊!天……翰墨,这……这位是……你妹妹……国防军少尉朱子潜,向您致敬!”
  “朱少尉,我是……”穆晴怒视突然打断自己和翰墨交流的恶人,自己整整一个学期没见过翰墨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80/7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