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市民的奋斗(校对)第47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78/730

  张凤阳、国防军、张子潜、费米、李涛、钱秉穹、李哲久和其它成千上万名科学家,工作远没有结束。一方面需要收集放射性尘埃数据,一方面随时准备情况不妙时疏散基地。接着又面临保密问题,大半个新疆都听到爆炸声,冲击波虽然对距离八公里外的掩蔽所没有什么影响,但却震裂了许多玻璃窗,而爆炸声最远一直传到吐鲁番。
  大爆炸不可能保密,面对外界疑惑,罗布泊基地发言人上午十一时发布新闻公告,“一座储藏数千吨过期炸药和炮弹的国防军弹药仑库发生爆炸,未发生人员伤亡,军火库以外财产损失极为轻微……”
  国务院十八楼电影放映室外,站着几名宪兵。屏幕上一个火球猛地从塔顶蹿向空中,大地浓烟滚滚,热浪汹涌。火球越蹿越高,直冲云霄。放眼望去,巨大的火柱头顶烟云往上猛蹿,高度超过一万米。不一会儿,空中形成硕大的蘑菇云……
  司马、蒋百里、蔡锷等十余名将领瞠目结舌的盯着屏幕。巨大的蘑菇云、被摧毁扭曲成废铁的武器装备,特写镜头中飞机铝制蒙皮出现融化纹。爆心周围的沙漠被冲压成碟子形状,半径四百米内沙子熔化后,结成一层碧玉般的翠绿色坚硬玻璃质物体。
  司马站起身来打开电灯,“爆炸专家初步估算‘小玩意’当量1.9万~2万吨!”众人目瞪口呆,这种武器就是总理口中的原子弹?
  “小玩意,2……2万吨?这……这是小玩意吗?”
  “不会再有战争了!”蒋百里回过神来,有了毁灭性的武器,战争还会爆发吗?
  “不!战争只不过刚开始。”司马底气十足,所有的恐惧随着魔花绽放,消失的无影无踪。
第100章
新的开始
  “大洋彼岸的美国总统罗斯福在西元一九三七年说有三分之一国民长年处于衣不蔽体、居无所安、营养不良中,饥寒交迫已经成为美国社会的日常现象。在共和中国,早在四年前经济便全面复苏,当罗斯福宣称美国国民仍然饥寒交迫时,中国人早已恢复到共和十九年的好日子,相比美国人,我们不需要担心明天的生活,因为明天的生活会更好。
  共和二十六年建成的水电站装机总量,相当于共和十九年全国发电厂装机总和,充沛的电力,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足动力、人民生活进入电器时代;钢铁产量是共和十九年的两倍;公路里程是全世界各国总和,就业人数相比共和十九年增加37.5%,全世界陷入大萧条时,中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不仅消除高失业率,同时,新增三分之一就业人数。
  即便在本国被视为救星的美国总统罗斯福也用极为羡慕的口吻说:“当我们陷入大萧条的时候,当一些人叫嚷只有苏俄式红色道路才能获得成功的时候,中国人证明资本主义并没有失败,我们的价值观仍然是最优秀的,我们仍然可以成功。”
  “即便世界上最无知的人也知道在过去八年,中国取得的成就不亚于历史上任何时期。八年中,我们不仅彻底摆脱共和二十年的困境与危局,而且国家更为强大、更为成功。八年前先生复出,很多人满怀期待,也有人忐忑不安,担心共和精神丧失,但共和精神是什么?是民主,是由人民选择合适的领导人。我们选择了我们需要的、中国需要的领导人。
  在先生复出出任总理初始,当先生向议会要求广泛行政权时,一些人惊呼:独裁统治快要出笼了。虽然,在他初任总理的半年中,国会自觉自愿授予先生的权力,是何等庞大,何等空前,何等凌驾一切,先生如果想搞独裁,易如反掌,要知道,当时先生甚至可以甩开国会,制定法律,国会将全部权力授予了他。然而先生没有那样做,面对巨大又充满无限诱惑力的权力时,他依旧选择禀信由共和国公民选举的议员们确立的宪法,在他心里,更希望也更愿意做一个“享受生活的公民”。半年后,国家经济得到恢复,他毅然选择将权力归还国会。
  “特殊时期已经结束,尽管不得不承认,在过去半年,无限权力有益于中国摆脱困境,但我希望,但愿这是国会最后一次将广泛甚至不受限制的权力授予某个人,权力是恶魔,每个人接受它时,都需要面对恶魔的诱惑,值得庆幸的是,我在诱惑面前,良心占据上风。我们再一次面临选择,我们发出的唯一声音就是:除非候选人是先生,否则我们将拒绝参加共和二十八年五届国会选举,这是我们唯一的要求,也是唯一的选择。”
  正如报纸上这篇文章鼓动的一般,原定共和二十八年七月开始的国会议员换届选举,创造了共和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抵触情绪,在二十八年春节刚过,数千个民间团体便在各地举行集会,要求民众抵制国会议员选举,提出要求:总理必须继续连任。
  “每人一封信,表明态度。”随着民间团体发出号召,短短半年,国会、国务院收到四亿封来信,从全国各地,从世界各地华侨聚集地寄出的邮件填满国会、国务院的邮件室。当时报纸上将其称为“邮件轰炸”。每天西北市邮政局都会用卡车将报纸上称为“效忠信”的挽留信源源不断送到国务院、以至两处几乎处于半瘫痪境地。
  为了保持两地邮件室正常运行,邮件室不得不抽调大量志愿者拆看邮件,是清一色要求总理连任。信件必须逐一查看,因为法律规定政府不得无视民众诉求,国会就此召开会议,讨论议题就是先生是否应该继续连任总理。在长达半年时间中,人们只要翻开报纸,就看到知名专家学者在报纸上争论,唯一话题就是总理是否应该连任,以及连任对中国的利弊,当然最重要的是总理连任是否会损害共和中国的共和精神。
  最后,最高法院不得不介入争议,最终作出裁定:“根据共和中国宪法,宪法从未限制总统、总理任期,总理可继续连任第三届,前提是人民选择了他!”
  最高法院的裁定平息了国内的风波,也为司马连任铺平道路。
  “半年来国民的挽留深深感动了我,党内同志同样希望我继续连任,我必须承认当任期将至时,我已经作好离开的准备,我本希望能将此职务交给更合适、更优秀的人选……面对继续支持我的国民和朋友,我将再一次诚惶诚恐的接受你们指派,继续为民众服务……”
  与八年前不同,司马选择了接受,同意以复兴党国务总理候选人身份参加竞选,中国五亿三千万余万国民听消息后,欢声雷动,甚至举行庆祝游行。这或许是国民意志的胜利,但同样是司马的胜利,但对于共和国呢?或许同样是胜利,当然谁都不知道答案。
  “我是不是很虚伪?”就职典礼结束后,一上车司马就轻声询问陈婉云,公开场合,站在司马身边的永远是陈婉云,毕竟她是明媒正娶的老婆。上一次自己拒绝了人们的挽留,口口声声要给中国全新政治秩序,但此次自己却一手操纵连任阴谋。尽管心中一再证明,这么做是为中国好,但……自己都不敢保证,会不会开辟恶例,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虚伪?”陈婉云诧异的盯着司马,很好奇他会这么说。在她的意识中,很难将虚伪扣到丈夫身上。扭头仔细端详丈夫,陈婉云不禁想起二十四年前自己第一次看到他时的模样,那个忍不住拨开自己额边头发的男人,当时穿着一件呢大衣,手提短枪,英姿飒爽,而现在……
  想起二十四年前雪地上潇洒英俊的男人,陈婉云忍不住伸手抚着他的头发,曾经黑亮的头发,变得雪白,他看起来甚至不比父亲年轻。盯着丈夫,陈婉云双目一红,泪水在眼眶里打转,“老公,其实你应该……”二十年的相濡以沫,尽管婉云咽下了嘴边的话,司马也知道她想什么。
  “我也想,但……或许再过几年,我就会放下一切!”轻轻用拇指擦去婉云眼角的泪水,能够清楚的感觉到鱼尾纹,当年不胜娇羞,笑起来像月牙儿一般的小女孩,已经变成四十岁的妇女。
  “婉儿,我们都老了!”听到丈夫的话,陈婉云把头靠在他的肩膀上,司马轻抚着婉云的肩膀,脑海中回想起自己第一次与她相遇的场面。
  当年击溃一线红后,护厂队士兵意外的从尸海中找到一个被捆成粽子模样的女孩,当时大家伙看清女孩的模样后,都被她的美貌惊呆了。即便自己,第一眼看到她时,也有一种惊艳感。从投降土匪口中知道她是王赖子劫掠的一个官家小姐,原本是王赖子送给一线红的礼物。当年自己强忍不舍把她送回她父亲身边,没想到她竟然会成为自己的妻子。而且他父亲还把整个蒙古作为“嫁妆”送给自己。
  靠在丈夫肩膀上,陈婉云同样沉浸于回忆中,脸上不时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在外人眼中第一夫人意味荣耀,但陈婉云知道,自己并不在乎所谓荣耀,只要跟在他身边就好。
  “老公!我想过完春节,把翰墨和穆晴的事定下来。”陈婉云不安的征询丈夫的意见。对翰墨和穆晴的婚事,丈夫从来都是即不支持,也不反对。但他们之间的联姻,一直都是自己的心病。或许自己并不关心政治,但多少也知道点滴。自己担心丈夫对财团的态度,会影响到翰墨和穆晴的婚事。
  “婉儿……”司马面对期期艾艾的婉云,话到嘴边又咽下,他理解母亲对儿子的宠爱,自己不算个称职的父亲。
  外界认为翰墨代表西北财团,而穆晴的父亲是西北商联会前主席,她的伯父又是华东财团的商会主席,两人联姻,是中国最大的两个财团的联姻。但过去八年中自己最大的改变,就是对待财团的态度。八年政府的工作重点是“劫富济贫”,出台多项新法案,目的就是劫富,而中国最富的恰恰是财团。
  司马见婉云满怀期待,心一软,“如果两个年轻人愿意,过完春节,两家人一起坐坐。”
  陈婉云惊喜万分,他同意了!
  “真的?”
  “嗯!”司马点点头。人总有私心,父母亦然。自己希望一碗水端平,但知易行难,就像对安娜和彼得母子,自己只能满怀愧疚。自己希望子女出息,自己的妻子亦然,当然角度截然不同。
  无论是婉云或是杨琳都为儿子做出选择,无一例外选择了财团。婉云在她父亲的建议下选择了华东财团,杨琳则理所当然的选择了华南财团,毕竟张家出身侨界,本身亦是华南财团的核心家族,她们希望用这种方式,保障儿子的未来。勿用质疑,同两大地方财团的核心企业联姻后,将来会得到最充分的保障。
  想到这里司马不禁庆幸,幸好灵儿只为自己生育了一个女儿,否则,可真够麻烦的。还是女儿好啊!
  看着欣喜若狂的婉云,司马想到自己的安排,不禁感觉愧疚,“婉云,等翰墨从军校毕业,就让他和穆晴儿完婚吧!”
  陈婉云惊诧莫名,“刚勉强答应定婚,怎么?”
  “翰墨老大不小了,我今年也五十二了,当然想抱孙子,其他人像我这年龄怕有好几个孙子了!”司马随口找个理由搪塞,可实际上……,世界越来越混乱,战争迫在眉睫,战争前,让儿子拥有一个完整的人生吧!
  “嗯!”陈婉云迫不及待地点点头,自己何尝不想抱孙子,想到再过两三年儿孙满堂的场景,陈婉云脸上笑容更盛,轻轻靠在老公肩膀上幻想那一天的到来。
  ……
  “总理的第三次连任意味共和精神的丧失,我们不禁需要反思,究竟是什么令我们的人民宁可选择放弃共和精神,也要用选票推举出一个可能的独裁者,这是为什么?要怪谁?谁更需要负责?如果你想找罪人,只需要照照镜子……”随手关上收音机,司马无奈的笑了笑,尽管自己已经成功连任数月。但反对党翩风点火,民主人士强烈反对,担心共和中国再次走向独裁,自己从共和国总理变成独裁者。
  “华之,兄已时日无多,人称兄为两造共和之功臣,兄不敢以此自居……然共和为中国之根本,不可轻触,当年老帅触及共和之底线,天怒人怨,望弟以此为鉴,切莫因一已私心误已误国,望慎之!慎之!”去年当连任风波愈演愈烈时,病重的段祺瑞亲笔书信,劝警之意让人感动,袁世凯前车可鉴,自己不可能走那条老路,但是……
  “但愿自己的决定是正确的。”出于对未来的担心,司马内心深处难免担忧。历史面貌面目全非,让司马无从把握。
  “中国、美国、德国、苏俄、英国、日本!”走到地图边,司马仔细端详这几个国家,他们在历史上是二战主要参战国。但与历史上不同的是,中国的实力远比历史上强大,工业产能甚至接近美国,在此次战争中,中国应该怎样选择呢?
  “哎!难啊!”想到未来的道路,司马叹息道,对于自己这是一个新的开始!在未来的几年中,国家需要面对太多问题和困难,稍有不慎,就可能万劫不复。尽管拥有原子弹,但中国的原子弹根本没有威慑力,因为没有威胁他国的运载工具。
  “运载工具,该死的运载工具!”想到达载工具,司马忍不住破口大骂。
  弹道导弹没指望了,直到去年十二月,弹道导弹的研制还停留在探空火箭的阶段,光探空火箭就研发十二年,并不比其它国家先进多少,唯一值得骄傲的就是重量、射程上大出很多。按照现在的进度,不可能弄出洲际导弹。更何况自己压跟就没想过能弄出那玩意。
  想到这,司马拿起电话叫来空军司令郑培林。
  “总理,从H-17服役后,空军远程轰炸机骨干就是H-17。兰芳危机期间,空军参谋部意识到空军必须装备新的远程轰炸机,但受限于技术和资金,在长达十余年时间内,主要工作仍是对H-17进行改进。”说到这郑培林不太自然,当年战争结束后,总理说:在一定时期内,军队需要服从大局,为经济做出适当让步。尽管空军有需求,但却无法下达标书,只能不断地改进。
  自己做的决定自己会不知道,司马打断了郑培林的汇报,“我知道,当年压缩军费支出,是我做出的决定!我想问的是现在,空军有制定超远程轰炸机的计划吗?”
  郑培林点点头,从公文包内取出一份厚厚的手册递到总理面前。总理在打电话时说的非常清楚,需要知道空军轰炸机的资料,那怕是停留在计划书上的也要带来。
  “总理,空军在二十七年十月向中华航空、于氏航空以及上海航空下达研制新型远程轰炸机的规格说明,并且分别向三家公司支付六百万元研发经费。现在各公司均已完成超级轰炸机的全尺寸模型设计。今年空军向各公司追加二百万元经费,用于实机研发。”
  战争结束后,空军奉行的政策是:空军养公司,空军虽无法保证大规模下发订单,但空军利用研发经费投资,确保国内大型飞机制造公司,不至于无米下炊,毕竟享有无理由禁止某型飞机出口的空军,限制了各公司飞机出口,这是一种补偿。
  接过厚厚的文件手册,《共和二十七年国防空军远程轰炸机规格说明》,司马心中非常激动,但愿……但愿这是自己需要的。
  “最高时速620~643公里,最大航程8500~9000公里,最大短程低空任务载弹量9000千克,要求装载1000千克炸弹时作战半径能达到最大航程50%……”跳过详细的技术指标,司马特别留意最关心的具体航程、性能要求,心中颇为不满,“这就是你们的超级轰炸机?”
  尽管最近几年很少关心军方武备发展,但也知道F-5战机研发前,国防科技委员会就向中华航空转让X-16型试验战斗机的气动数据,也就是P51战斗机的气动数据,指引他们在研制时少走弯路。自己看过战斗机图片,尽管采用气动数据,但是两者似相非相,不过具体性能和外形非常接近。
  惯例,空军提出超级轰炸机要求后,中央流体研究院和国科委一定会同这些公司分享B29的气动数据。分享气动数据,可以确保各公司保持自身研发水平,而且还可以提高各公司的技术水平,这是51区在过去十几年中,通过不断实践之后总结出的经验。或许,B29非常先进,但绝对不是自己需要的。
  “是的,总理!相比H17型轰炸机,H27无疑是跨时代的,一旦服役,将会成为真正的空中王者。”
  显然郑培林没有留意到总理的不满,依然赞叹不已的吹嘘H27超级轰炸机。空军司令郑培林最为自傲的就是手中世界上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素质最好的远程轰炸机部队,全世界都知道中国空军用轰炸机打败了一个国家,这足以令人自傲。
  不过随着英、美两国数年前,同类轰炸机的服役,尤其是英美两国的新型轰炸机性能已经将H17轰炸机甩在身后。这让一直占据航空技术至高点的国防空军非常不舒服,为此潜心研究一年后,以航空技术最高水平为基准,空军技术部门提出规范,向各公司下达了研发超级轰炸机技术规范。
  “不!这不是最好的,至少不是我们需要的!”
  心怀不满的司马打断郑培林的汇报,话锋一转,严厉的声音变得温和,“H27技术规范以兰芳危机为基准,即从新地岛基地或俄罗斯基地起飞足以威胁欧洲。但是必须注意敌人的不确定因素,我们不能确定敌人一定是英国、苏俄,所以需要新型轰炸机。当然H27规范可以继续推行,它将帮助我们完成技术积累。我粗略写一个技术规范,让技术部门研究一下。”说话间,司马拿起笔在信纸上随手写了几个数据,然后递交给郑培林。
  看清信纸上的数据,郑培林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声音变得结巴,“总……总理,这……”
  双手把玩钢笔的司马哈哈大笑,“这才是真正的超级轰炸机!”
第101章
外交风云
  “二战前夕,中国与其他国家一样,在千方百计的争取最大安全和利益。这是公开的秘密,是外交的本质。尤其是在战前,全球意识淡泊时期,各国精英们无不为本国利益折冲尊俎、巧取豪夺。外交是一个如此奇异的领域:它既有规矩,又无规矩。”共和一百年《历史杂烩》,评论员清教徒STG44:《战争风云》。
  “舞台已经布置好了!”司马对顾维钧说道,此时他不禁想起一个人,在夫人去世后辞去公职,成为修士的陆徵祥。想起他司马颇为愧疚,当年他替自己挨了一枪,国人说他是国贼,但最近几年,一些学者通过研究分所,在不同场合为陆徵祥“平反”。认为当年签定“丧权辱国”协议,缓和了中日关系,避免战争过早爆发,为中国赢得了时间。
  而且如果对华持友善态度的原敬首相未遭刺杀,或许中日关系不会以战争收场,真会实现原敬和陆徵祥希望的:中日携手赢得亚洲民族的自由与安全。尽管对这种说法嗤之以鼻,但司马依然对避入比利时修道院,成为比德兄弟的陆徵祥心怀愧意,此时再一次把一名外交官送到日本,难免有心结。
  留意到总理的情绪,顾维钧知道总理又想起了陆子次。最近几年,总理每年都会让驻比大使馆在新年时给陆子次送一份礼物,总理一直觉得有愧于他。
  “总理,今时不比往日!”司马点点头。无论对日本多么反感,为了中国的未来,该出手时还得出手。
  “是啊!上次去日本,子次是顶着国人骂声而去的,而这一次你去日本,国人没什么反应,甚至满怀期待。毕竟在他们看来,中日都是亚洲国家,没必要为了历史问题,让两国永远处于尴尬之中。”胜利者和失败者看待问题的出发点是不同的,至少在国人看来,同日本的仇恨,似乎随着当年和平条约的签定烟消云散,中日两国应该一笑泯恩仇。
  “昨天,波兰亡国了!”司马感叹道。一战比历史晚结束三年,但德国吞并波兰的时间却只推迟了一年,毕竟相比于历史上的德国,这个时空中,希特勒接手的德国远比历史上更为强大。在另一个时空,德国占领波兰用四十一天,而这个时空德国只用了三十八天。从四月十一日到五月十八日,波兰便宣告亡国。
  苏俄仍像历史上一样,配合德军占领了西乌克兰,两国军队甚至举行了联合阅兵。从外交部传回的照片来看,红军军官甚至在升降德国国旗时行纳粹礼。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78/7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