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市民的奋斗(校对)第34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42/730

  共和11年12月28日经过近两个月的紧张研制,ZS-33型直升机拉到工厂后面的机场进行首次试飞。当西科斯基坐到露天驾驶室里打上安全带时,他发现自己的思绪回到1910年他第一次试飞S-1飞机的时候。ZS-33看上去和S-1一样原始,也许试飞会像S-1一样充满危险,使人沮丧。这架原始的直升机有四个转动机轮,给停在地面的飞机最大的稳定性。直升机的两边用绳和地面的木桩连接起来,防止这架新飞机在第一次飞行时飞得过高。
  坐在飞机上的西科斯基看到距离小机场不远的朋友,此时谢德洛夫斯基和几十名闻讯而来的记者以及数百名围观者都站在那,期待着这次试飞。在西北实业报接到谢德洛夫斯基邀请后,直升飞机的最终试飞就传开了。元旦将至,很多人认为这个新发明将是一个不错的新闻。
  “伊戈尔……”谢德夫斯基跑到飞机边,他想劝说朋友回归正途,但更想试验成功,不是吗?
  “这是一个免费的广告,谢谢!”尽管没有十分把握,但西科斯基并没有责怪老朋友的意思。
  数分钟后,西科斯基发动了直升机,操纵杆在他手里不停震动,他加大油门,振动剧烈了,但是他感觉到这架飞机的发动机正在试图使它飞起来,激动的西科斯基向上拉桨距控制杆,增大旋翼桨叶的迎角。这时的人们看到一个机轮先离开地面,然后是第二个,感觉飞机已经缓缓起飞之后,西科斯基继续加大油门,突然间四个机轮都离地了,他迅速的减小油门和桨距,飞机又回到了地面,之所飞回地面,西科斯基是为了和拉本斯基以及史雷强等人商量了一下。
  “我觉它完全可飞起来,相信我,把系留绳扔掉!”
  几分钟后,在记者以及围观者见证下,西科斯基驾驶ZS-33后飞,两侧飞,向上向下,原地转弯,他甚至将直升机稳当的停在一间厂房房顶上,尽管只是模似悬停,前后一共五次,升空累计时间大约几十分钟,尽管飞机振动剧烈,控制困难,但是ZS-33确实离开地面,并且安然无恙的返回。
  在西科斯基下飞机的时候,他成了英雄,一名记者甚至评论道:“西科斯基先生是一个天才,它就像小鸟一样可以随意起飞。”试飞取得轰动效应。接下来是激动的记者提出的各种各样怪问题,同时不住为这架丑陋的飞机和他的设计师拍照。
  “西科斯基先生,请问您驾驶飞机的感觉?”
  “前飞倒飞侧飞无论怎么飞都很稳定,总之,驾驶它的时候,你感觉像是鸟儿一样,真正的鸟儿!”
  “先生,请问它有名字吗?”一名记者在为西科斯基和飞机拍照时大声问道。除了编号之外为飞机起一个汉文名字是西北航空界的习惯。
  “蜂鸟!”西科斯基脱口而出。蜂鸟是世界上最小的鸟类,但西科斯基相信,未来它一定会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家族,而此时仅仅只是开始。
  就在这时,西北市航空主任孙年德挤过拥挤的人群,走上前来递给西科斯基一份早已准备好的信封。
  “西科斯基先生,很高兴将全世界直升机一号的牌照授给你。”尽管这架飞机像“丑小鸭”,但这次试飞注定会载入史册。尽管人们并不清楚直升机的用途,但是却被不需跑道,可以像鸟儿一样腾飞的新奇飞行器折服了。
第263章
918基地
  新疆腹地有一个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维吾尔语意思是“进去出不来”,不过更多的时候,人们通常称其为“死亡之海”。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说过“从没有哪个白人的脚触到大地的这部分,到处我都是头一份。”他俨然一副征服者的姿态,自感是沙漠里的君王。在接下来的探险中,他的探险队全军覆灭,仅剩他一人狼狈地爬到和田河干涸的河道,一泓泉水救了他的命。因此,给了塔克拉玛干“死亡之海”的别名。
  在绵延的沙漠中一条窄轨铁路上,一列拖曳几十节车厢的小火车咣当作响的缓速行进,小火车的客车厢以及油罐车都被涂成绿色,乍一看就像是沙间巨大的绿色爬虫。几年来,中国石油公司在死亡之海的腹地发现了石油,并建成了一个年产几十万吨的油田,这条窄轨铁路,正是为运油而建。
  窄轨铁路两侧,武装人员监管着正更换防沙草方格的苦役犯,并在草方格间补种沙棘之类防沙作物。正是苦役犯日夜不休的劳作以及滴灌这一最新技术的应用,使这条通过沙漠的小铁路安全得到保障。这条窄轨铁路和所有窄轨工矿铁路一样,永远不会被标注在地图上,这是属于企业的小铁路,至于这里的囚犯刑期至少二十年以上,同时是企业为降低运营成本雇佣的特殊工人。
  小火车车车厢内,一群身穿空军军装的年轻军官好奇的打量车外沿线绿化带以及远方的沙丘,他们中很多人都是第一次目睹如此壮观的沙漠。
  “这就是死亡之海吗?”望着车外壮观的沙漠瀚海王立鹏喃喃自语,眼前的景色对于王立鹏这个广东人而言无疑是新奇的,作为西航第十一期轰炸机专业最优秀学员,王立鹏没想到竟然会被分配到这里,这有机场吗?
  不仅仅是王立鹏,车厢内的十几名飞行员显然无法适应这种剧变,他们大都是从各个轰炸机联队抽调来的最优秀的轰炸机飞行员,在接到调令之后显然没想的会被分配到这里,死亡之海!
  “车好像转向了!”一直观察车外的王立鹏注意到小火车似乎转向了,王立鹏隐隐猜出这应该是工业铁路的支线,或许将要到达的基地就在支线尽头。同时,车外的景象也发生了变化,铁路两侧沙丘上劳作的囚犯变成穿军装的军人,穿沙黄色军装的军人大都荷枪实弹。王立鹏猜出这里应该是一处保密级别非常高的秘密军事基地。
  “你们快看!快看那里!”又过了两个多小时,车厢内突然响起一声惊叫,顺着他手指的方向,大家看到数公里外,在一片金黄色的沙海之中赫然出现一片郁郁葱葱的植被区,绵延数公里的绿色地带不同于铁路两侧低矮的沙漠灌木,他更像一片小灌木丛林。
  他们并不知道自己所看到的这片沙漠森林,是数十名技术人员经过精心研究筛选,选择了70多种适宜沙漠生存的花草树木,并在死亡之海腹地的基地周围建起面积达万亩的“生物圈”,红柳、梭梭、刺槐和沙拐等沙漠植被,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在基地周围的绿化带内,鸟儿飞来了,沙鼠狐狸和野兔等动物也不时出没于丛林中,如不看周围环境,人们很难发现自己身处沙漠腹地。
  在驶入“沙漠绿洲”后不久,火车停了下来,透过车窗,好奇的飞行员们只看到一座简单的车站,车站上有一些简单的装卸设备,更多则是荷枪实弹军人。飞行员们一下车。就看到一辆吉普车驶入车站,从吉普车上跳下一名中校军官。
  “欢迎大家来到918号基地,我是第52轰炸机联队的指挥官李定一中校,是你们的直属指挥官,从今天开始,在未来几年中这里将是你们的家,你们所有对外往来通信都将接受严格拆检。不要和我谈什么私隐,在这里保密是第一位,明白吗?”
  王立鹏隐隐感觉一丝不妙,拆检信件?无论是在航校或是在青岛十七联队时,都未曾听说过这样的事。
  “明白,长官!”众人干脆的回答,同时把疑惑藏在心底。
  918是司马亲自为这个空军保密基地定下的代号,无论是“918”或是“77”或是“831”一切均源自历史,这些秘密基地的设立所针对的目标正是日本。
  “还有什么问题吗?”李定一扫视着这二百余名飞行员和机械师。盼星星盼月亮,终于把自己的兵盼来了,这些年轻飞行员来自空军公开的五十二个轰炸机联队,是各个联队之中的最精英,他们加入空军的理由虽然各种各样,如:空军飞行员是受人尊敬的职业、津贴高、受到女孩子的追捧等等,但他们的爱国之心毫无疑问。
  “长官,我有个问题。”队列中传出东北汉子粗犷的报告声。
  李定一面色一沉:“说!”
  “我是空军轰炸机部队第五十二联队少尉方亚飞,请问五十二联队什么时候从广东调防至这里?”
  “在这里所有番号都与空军其它轰炸机联队重复,如果你们见到自己曾经服役的联队番号,不需要惊讶,因为那绝不是你们曾经服役的部队。”
  此时,头顶上传来轰鸣声,他们仰望天空,惊讶的久久不能言语。
  “这……这是飞机?天……”头顶上掠过数十架大型四发轰炸机,使王立鹏惊诧莫名。空中的飞机显然要比自己曾经驾驶的H-2全金属结构双发远程轰炸机要庞大数倍。H-2轰炸机是中华航空企业于氏航空在YC-1型双发运输机的基础上建造的轰炸机,是空军主力轰炸机,受限于采购经费一个联队只装备十二架,整个联队所有飞行员都要用这十二架轰炸进行训练。
  “长……长官,这……这是什么型号的轰炸机?”第一排王立盯着轰炸机,随口问道。
  “这就是你们未来将要驾驶的H-17‘蹂躏者’轰炸机,你们曾经驾驶的H-1或H-2在它面前不过是小孩子的玩具而已!”年轻飞行员垂涎欲滴的模样使李定一觉得好笑,他早就忘了他第一次见到H-17时,也好不到那去。
  H-17“蹂躏者”轰炸机是空军的一张王牌,在其完成试飞后,为了制造这种大型轰炸机,中华航空企业甚至利用政府投资将生产工厂迁移至远离西北数百公里的保密工厂,参与飞机组装的工人都签定了严格的保密协议,即便是在飞机组装完成后,也是在夜间飞行。在蒙古新疆青海甘肃有数处秘密空军基地,专门用于H-17“蹂躏者”的作训,918只是其中之一。
  “蹂躏者轰炸机?”从名字中就能感受到他的威力。年轻飞行员兴奋的嚎叫起来,他们显然没想到自己将会驾驶这种大型轰炸机。随即李定一的一句话给他们泼了一大盆冷水。
  “别高兴太早,在未来几年中,你们没有休假外出的权力,你们的假期只能在基地内度过,你们和家人的联系只有写信一途。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未来总有一天,你们会为曾经在这里服役而感到自豪和庆幸,明白吗?”
  几分钟后,年轻飞行员跳上卡车,卡车驶出简陋的火车站后,他们才真正看到这个基地。整个基地就像一个缩小的城镇,整齐的柏油街道两侧可以看到一些商店,更多的是住宅,还可以看到平民,有妇女有儿童,甚至还看到俱乐部的招牌,和城镇没有任何区别。
  “这里的生活或许没有想象中乏味!”熟悉城镇景象,让王立鹏感到欣慰。但想到几年中再也见不到父母,王立鹏黯然神伤。
  王立鹏等人跳上车朝机场宿舍驶去的时候,几十辆满载货物的卡车出火车站后,便沿着狭窄的柏油路朝另一个方向驶去,基地并非只有一座机场和一个基地,而是一个综合性的联合基地。
  距离火车站60公里外有一片被推土机推平的开阔沙地,正建一个类似于村镇的小镇,在小镇道路两侧,在技术人员指挥下数千名工兵正不断的建造各种各样的建筑。身在其中,你会有一种来到日本的感觉。这里是918的试验靶场。这座拥有数百座日式建筑的小镇不过是一个测试平台,空军需要在对日轰炸前就作好一切准备,建造高仿真日式城市建筑,进行模拟空袭,可以提供足够数据,以保障未来轰炸的有效性,同时选择最有效的武器。
  凡事就怕认真,完全模仿日本建筑是建造测试平台的前提条件,但随之麻烦也就来了,除建筑物本身外,里面布置家具的木料、大小、厚度、油漆等等一切,空军参谋人员要求和日本完全一样,为此,空军除了熟悉日本建筑的建筑师、艺术家,甚至还通过渠道联系家具进出口商,尽一切可能收集日本建筑和家具资料。
  幸好自甲午战争后在师法日本的口号下,国内从不缺乏对日本了解至骨子里的国人,更何况只是建筑、家具。在共和前即毕业于东京帝大建筑系,并在日本工作数年之久,年前尚在上海一家建筑事务所工作的侯泽森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非常意外的接到空军发出的征召令。
  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侯泽森接受了空军的征召,茫然无知的带着老婆孩子来到基地,以完成长官对他说的“事关国家国防安全的国防工程”,构建一处日本式城镇。
  二十多年以后,侯泽森在回忆录中提到这段经历,描述当时进入新疆的情景。
  “……穿越蒙古时,越走越荒凉,但到了新疆后,看到这里绿化很好,沿线有啤酒花葡萄等绿色植物,挺好的!到了库尔勒后,感觉比想象中好得多,想象中的库尔勒没有人烟、没有植被、什么也没有。基地的日子虽然谈不上艰苦,但却非常枯燥,没有百货公司没有繁华的市场。而且沙漠中气候恶劣,时常会刮风,当刮大风时,此起彼伏的沙浪漫天飞舞,仿佛汪洋大海中翻滚的巨浪,对于生长在南方的我,像那样的风沙太罕见了……”
  “……日本人只用木材、和纸建房子,其实这是一套实用建筑学,一种将现有资源运用到生活上的智慧表现。日本经常发生地震,选用木材建屋,是为了防止地震造成的伤亡。日式建筑主要使用两种木材:一是扁柏,二是雪松,后者用于房屋的框架方面。这两种木材我们有充足的供应。除了屏风与门,我们还需要大量的和纸。方上尉,今天和纸还有榻榻米可以运来了吗?如果没有和纸,我想我们很难保障两天后的试验!”
  拿着图纸查看工程进度的侯泽森对身边的联络军官说道。这个工程侯泽森享有一切优先权,甚至在没有雪松的情况下,空军动借用军事优先权,通过特设机构从日本进口了整整一船雪松。
  “长官,运送和纸的车队将在25分钟后到达模拟场附设工厂,45分钟后将进行第一批屏风和推门的加工……”跟在侯泽森身后的军官翻开计划书汇报道。学习自德裔移民的精准,在西北各个方面都有充分体现,而空军更是将其引用到各个方面,所有一切都严格遵从计划,精确度以分计算,绝不容许任何拖误。
  “口中喊着中日友好,但却早已磨刀霍霍,这或许就是国与国之间最真实的关系写照吧!”侯泽森此时在心中想到。
  对日本作战,侯泽森这个曾在日本遭受歧视,熟知日本人心理的人,向来是举双手赞同。但让侯泽森无法适应的是,空军准备这场战争的方式,太过于科学。来到基地一年,侯泽森获得太多内幕。
  “空军不是在准备战争,而是用一种科学家的方式计划如何达到最大规模的杀伤。无论是在空军或是陆军之中,他们现在和过去最大的不同,就是把战争演变成一种科学,依靠大量实验数据以达到未来的最优。”侯泽森想起在俱乐部和其他工程师谈话时,他们对国防军的评论。科学!这是一个关键,正因为如此自己才会被征召,参加这一个旨在毁灭的科学试验。
  整个试验是一个由简到繁的过程。最初空军的技术部队建造了一些居民模拟建筑进行了初步测试,如:测试新型燃烧弹和炮弹的穿透能力以及穿透后在房间内的表现等等。与此同时,他们还在试验靶场进行了更为详细的测试,重点考察新型燃烧弹对建筑及相关工厂设施的破坏性,比如工作台、包装箱、储藏箱等等。
  燃烧弹采用迫击炮抛射以及空投等多种方式进行试验,空军征召的工程师仔细测试了不同落点、距离等等对上述物品燃烧效果的影响,甚至还建立一个相关数学模型来分析,模拟对一个标准厂区的燃烧效果。而自己领导的这个模拟村建设是空军为了进一步验证轰炸的有效性而特意建造的工程,去年就已经开始,直到现在用了近一年时间才接近尾声。建造一个拥有上千套日本住房以及数座工厂的日式城镇,唯一的目的就是为了——毁灭。
  显然侯泽森并不知道,其实毁灭本身就是一种科学,这种科学的根本在于如何用少量的成本去完成对目标的毁灭。而正是侯泽森所参与的试验的根本目的。
  正当侯泽森感叹毁灭的科学时,王立鹏一行已经乘卡车抵达一座大型机场,在机场停机坪上停满了庞大的四发轰炸机。伴随巨大的轰鸣不断有飞机在机场的多条跑道起降,显然这里的训练非常紧张。
  “天!这里至少有一百架大型轰炸机!”望着机场上数量繁多的轰炸机,王立鹏终于明白为什么空军轰炸机联队会缩编,一个联队只有12架训练用轰炸机,整个空军只有七个满编轰炸机联队。并不是因为经费不足,而是经费全部被用来采购秘密大型轰炸机。
  清晨,司马在下楼时听着陈婉云的笑声和婴儿的吱呀声,司马的心头充满温馨和幸福。
  “叭叭!”坐在婴儿椅上的儿子见到司马后兴奋的拍着手,嘴里含混不清的向自己表达兴奋,司马脸上满含笑意,充满父爱笑容。
  “翰墨!”心情不错的司马一把把儿子高高举起来。尽管一直反对对子女的溺爱,而且他已经决定在儿子小学毕业后,就把他送到寄宿中学学习生活。这就是父爱,也许有些残酷。
  被高高举起的小翰墨咯咯的笑着,不住踢打双腿,冲着一旁的母亲炫耀着自己已经比她“高”,他也很享受与父亲的欢乐时光。
  “好了,你们父子两个别疯了,赶紧吃饭吧!翰墨到现在还没吃几口饭呢!”陈婉云接过儿子,娇媚地瞪了一眼司马。
  “今天吃什么?”七年了,司马并没有改变口刁的毛病,甚至更上一层楼了。
  “要到元旦了!”陈婉云似有所思的轻声说道。
  “哦!等过几周,我会抽时间去的!”婉云的提醒让司马一愣。这几年元旦后春节前,司马都会以休假的名义去中俄边界地区库苏古尔湖庄园内呆上五六天,实际是去和自己的另一个家庭团聚,这对安娜和彼得的弥补,也是司马唯一能做的事情。
  在吃早点时,司马习惯的拿起桌上的几份报纸翻了翻。报纸是了解信息的最好的工具,在“新闻法案”保护下的国内报纸,从来都是舆论监督的最好工具,从报纸中司马可以了解到官员们并不愿意汇报的事务。刚一展开《西北实业报》,司马立刻就被报纸头版的钢管结构颇为丑陋的飞机吸引,这架机后世人看起来都很熟悉,应该说非常熟悉,是直升机!
  “像鸟儿一样腾飞是人类追求的梦想,也正是这种梦想使我们依靠科技的力量,有了诸如飞艇与各类大小飞机,但这些飞行器却无法满足我们像鸟儿一样腾飞的梦想。但昨日鄙人于西科斯基飞机制造公司见证了一场人类航空史的飞跃,在西科斯基先生和其公司内多名设计师的努力下,人类实现了数千年来的梦想,像鸟儿一样自由腾飞!”《西北实业报》在头版用半幅版面报道了西科斯基公司进行直升机试飞的报道,并配以大量试飞照。
  “直升机!有点儿意思!西科斯基?”报纸上的报道让司马心中一动。一直以来之所以未将直升机列入发展计划,原因非常简单,司马希望遵循规律,循序渐进的发展。过多的引入后世的科学技术无疑可以加速国内技术发展,但另一方面却有可能扼杀国内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当中华航空企业的B-17炸机和于氏航空的DC-3运输机仿制完成之后,两家企业依靠这两型飞机已经成为全世界最先进的企业,但在他们的挤压下,其它依靠自主研发的企业已经到了举步维艰的地步,如果不是自己要求国会通过对航空制造业提供政府补贴,恐怕目前西北的数十家航空器制造业很难生存下来。
  报纸上西斯基公司制造直升机的报道让司马大吃一惊的同时又欣喜若狂,西科斯基显然已经找到了适合他的行业,无论是作为西科斯基公司最大的股东或是官员的身份,司马知道西科斯基现在发明直升机具有非凡的意义。如果两年前海原地震时,陆军拥有直升机,或许不会伤亡如此之大,毕竟飞艇太过于庞大,用于人员搜救并不合适。
  “或许应该给予一定帮助!”尽管并不愿意过多干预西北科技研发,但司马却觉得稍微给他们一些提示,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此之前已经有很多先例了。做出决定之后,司马就亲自从数据库中提出了一些资料,资料非常简单,其实更多的是数据资料以及简单图样,司马是根据从数据库中提出的H1直升机图样,利用一周时间亲手绘制了一些简单的图纸,一直拖了近一个月才交给侍从官,让其给西科斯基公司送去。
  “这是……我可以知道这是谁设计的吗?”摊开眼前的图纸,西科斯基眼前一亮,蚌壳式的前舱门,机舱后面三角形的流线部分,在尾旋翼下方小翼平滑的丰满机身,布置于机首的大型发动机,这一切无疑都是自己想都未曾想到的。作为一名飞机设计师,瞬间西科斯基相信在结合了这些技术后,自己的直升机无疑将会更加完美。
  一个月来西科斯基仍在全力改造直升机,以让其更具实用性,但进展并不大。而眼前的图纸和资料无疑给自己指明了方向,但随即西科斯基作为直升机发明者的兴奋和骄傲同样消失的无影无踪,难道有人比自己更早发明了直升机?他为什么将这些资料转交给自己?
  “是这样的,我们先生在看到西科斯基先生发明的直升飞机后,由此产生一些大胆的想法,如果有用的话,你可以留下来作为借鉴,当然是否能够用得上,还要由您来决定。”穿便服的侍从官礼貌的回答了西科斯基的提问,这种事情已经做过很多次,虽然不知道总理为何关注这类小事情,并愿意在技术上面浪费时间,但作为总理的侍从官,这些问题不是自己应该过问的,自己的职责,就是完成总理交待的任务。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42/7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