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市民的奋斗(校对)第23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38/730

  “蕴华兄,你这是……”看到巴玉藻望着车外静思的模样,王助话说了一半便停了下来,而乌尔明则只用眼睛余光扫了一眼巴玉藻。边防军强调军人必须远离政治,要么你选择脱下军装,要么你就离政治远点,对于还没穿够军装的乌尔明而言,对政治那东西根本没兴趣,包括所谓的政党。这辆全新的335型轿车在实业路上高速行驶,车里的人则各自静思着自己的事情,车内静静的,只能听到335型轿车发动机平稳的运行声。
  ……
  一场突如其来的台风伴着暴风雨肆虐了整个辽南,海面上的狂风暴雨把警备舰队都逼回了港口,这种狂风暴雨并不适合训练,尽管警备舰队为了对抗强大的日本海军进行了疯狂的训练,在舰队内实施“月月火水木金金”的训练方法,但是此时在天气面前也不得不停下脚步,疲惫不堪的水兵们也得到一个难得的假期。
  “6号机能够垂直向目标俯冲攻击,这种轰炸精确程度远远超过水平轰炸,从照片上的精度推断,我绝对有理由相信,使用俯冲轰炸可以击毁敌军战舰,绝对没有任何疑问。当然我们必须重新设计穿甲航弹,目前空军使用的航弹并不能满足我们的要求。我们必须继续支持6号机的研制,即便空军不同意,我们也要单干,包括人我们就是抢也要抢过来。”
  作为警备舰队航空队长,方成博一接到技研处的通知,就立即意识到6号机对于海军的意义。于是顶着暴风雨从泊于港口的训练舰来到司令部,提出自己的要求,尽管还不太清楚“掉弹事件”空军最终会怎么处理,但是方成博现在只知道一点,海军需要6号机。
  “成博,坐,不要急嘛!”沈鸿烈笑道。
  方成博是警备舰队组建时从空军挖来的三十多名尖子飞行员中最出色的一员,利用飞机空投鱼雷的攻击战术就是在其手中完善的,现在水上鱼雷攻击机是警备舰队最具战斗力的部队之一,甚至超过特攻部队。
  “成博,看一下这个。”在方成博坐下后,沈鸿烈取出刚刚收到的机要电报,是主任亲自发来的,沈鸿烈原本想先处理完另一件更重要的事情,再请方成博过来告诉他这件事,没想到他自己倒先找上门来了。
  “这是……”看着手中的机要电报,方成博惊喜不已。
  “愣什么愣,还不快从你那群宝贝蛋子里挑些人手,到西北好好学习俯冲轰炸技术,宁可人等机,不可机等人,至于教官嘛,那个乌尔明好像很不错,这次你亲自回西北,看能不能把他拉到警备舰队来,告诉他,在空军他只能炸火车、炸碉堡,来警备舰队能开着俯冲轰炸机炸日本人的巨舰。”沈鸿烈正色对自己的爱将说道。作为一名传统的海军军官,尽管沈鸿烈固执的坚信大炮巨舰才是海军的未来,只有依靠大炮巨舰才能重建海军,但是只要一想到东边近邻强大的海军,沈鸿烈知道警备舰队等不起大炮巨舰。
  雪甲午耻这个沉重的负担一直压在每一名中国海军的心里,沈鸿烈会借助一切可以利用的武器装备去完成这个目标。自从警备舰队组建以来,水上鱼雷攻击机队已经用一次又一次出色表现告诉沈鸿烈,飞机是个不错的选择。
  “是!卑职一定把乌尔明带回警备舰队。”方成博立正敬礼回答道,这时雷雨交加的窗外一道闪电映亮了沈鸿烈的办公室。
  室外骤然一亮,将海校教室内照得一片雪白,接着教室内又陷入昏暗中,又过几秒钟,远处传来一声霹雳将铝合金窗户震得嗡嗡作响。
  “欲建海军,必先铸其精神,无海军之精神,即无海军。”面对教室内端坐的学生,年过半百的沈寿面色淡然地说道,然后转身在黑板上书写一个词:“海军精神”,“水兵们,谁可以回答我什么是海军精神?”
  沈寿用鼓励和期许的眼光扫视教室内刚考进海校的学员。在这些学员身上沈寿看到的是中国海军的未来,就像他们把课堂搬上军舰的学长们一样,或许他们还太过年轻、或许他们尚未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海军军官,但是在精神气质上至少应该具备海军精神。作为清政府选派的第三批海军留学生之一的沈寿而言,赴英国深造,入格林尼治皇家海军学院学习,主修海军大炮和轻武器,兼习海军战术、舰艇指挥及驾驶铁甲舰。毕业后,奉派到英国地中海舰队“额格士塞兰德”号练习舰实习,在英国三年沈寿最大的收获就是“海军精神”。
  百年来海军被列国称为贵族军种,有人说这是因为建设海军需要大量的资金,一艘主力舰造价可组建数个陆军师,海军相对陆军的确是够“贵”的,也有人认为是因为海军高陆军一等的服饰和待遇造成了海军的“贵族”地位。
  只有这些,海军能称得上“贵族”吗?贵族之所以是贵族,并不决定于物质上的富足,更多的是一种内在的气质、精神、文化和人格上的优势。被称为“贵族”是因为海军军人在与钢铁和大海为伴中形成的海军精神,每一名海军军人都是一名精神上的“贵族”。
  “报告长官,海军精神即是战斗精神、科学精神、团队精神、职业精神、世界精神、绅士精神,只有具备这六者方可称为海军之精神。”一个年轻学员起身立正回答道,对于海军精神,早在两个月前他们考入海校之后的军训中,水兵前辈们就不断用一切手段让他们明白什么是海军精神,对于海军精神的领悟已经刻到了他们的骨子之中。
  “很好,你可以解释一下海军的这六种精神吗?”海警学校重视海军精神的培养,这一点沈寿非常清楚,但是在课堂上沈寿仍然不介意重提此事。
  “海军的战斗精神在英国被称为‘纳尔逊’精神,可以用四个字概括:见敌即战,不畏强敌、不惧牺牲、勇于挑战强大对手,即使明知不敌也要毅然出击、战斗到底,以牺牲和鲜血摧垮敌人的精神和意志。军舰作为工业化大生产的最高成就、人类科学进步的结晶,就技术含量和复杂程度而言,没有什么机械可以超越,要操作如此庞大复杂的机械,没有知识、不尊重科学是不行的,毕竟海军是靠技术和知识而不是野蛮和暴力来战斗的……所谓海军的‘洋气’,其实是一种反对因循守旧、保守排外,要求放眼世界、积极学习的世界精神。……”年轻学员立正回答道,手臂自然下垂贴着裤缝。
  无论是海警舰队或是海警学校其根基源自边防陆军,自然也继承了边防陆军高度强调军容军风的军律,对于每一名官兵而言,这一切不仅是军姿,他还是军人的魂魄。眼前高度纪律化的学员,让沈寿心中出现了些许隐忧,一些或许看似多余的隐忧。
  “先生们!如果你们想在未来的海军生涯中取得成功,你们需要牢记一点,‘海洋上的事业属于有灵魂的人。’思维机械僵化的军人,即使再坚韧服从,也不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海军,他或许会是一名好陆军,但他永远也不可能成为一名好海军,因为他们的思维太简单了、太程式化了。海军需要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自我意识,服从和整齐划一固然是必须的,但是海军绝对不需要没有自我意识、不会独立思考,想法千篇一律的‘机器’,海军需要的是有灵魂的军官。”沈寿郑重其事地说道。
  这是光绪十二年沈寿进入格林尼治皇家海军学院学习时得到的忠告,此时沈寿给予面前这些年轻学员们以同样的忠告。此时窗外原本肆虐的暴风雨似乎停了下来,原本在狂风暴雨中嗡嗡作响的铝合金窗户也不再发出金属的吱鸣,海校二期驾驶六班学员们静静思考教官先前说过的那句话,在成为军军官之前首先学会做一个有思想的绅士。
  各国建立海军的目的非常简单只是护航以及争夺制海权而已,而潜艇根本就是一个弱者对抗强者的旁门左道,潜艇的目的不是争夺制海权,而是让敌人无法利用海洋,就是执行破交战。换句话说,潜艇就是海洋中的流氓,他存在的目的不是为了自己利用海洋,而是不让敌人利用海洋。
  “当德国人和俄国人在选择了潜艇的同时,他们的海洋战略即被潜艇绑架了,海洋战略被绑架的结果,就是束缚了其海军的发展思想,而思想被束缚后,他们便失去了建立大海军的机会以及动力。”
  “一个把希望寄托在潜艇上的国家,永远都不可能拥有真正的海军。”尽管来自后世的警言和教训告诉司马,如果一支海军把潜艇视为希望,那么就永远不可能建立一支大海军或者说真正意义上的海军。但是迫于现实的无奈,司马仍然不得不被迫选择潜艇作为警备舰队在短期内形成一定战力的决胜武器之一。潜艇是警备舰队未来攻击日本海军的一个杀手锏,它可以静静的隐蔽于海洋中任何一个角落,出其不意的用几枚造价低廉的鱼雷击沉一艘价值千万的主力舰,而大西洋上德国潜艇进行的破交战,已经向世人证明了潜艇的实力。
  窗外,暴风雨依然在继续,只不过风似乎小了点。在方成博离开之后,沈鸿烈便接着批阅手头的文件,这时秘书进来报告:“丁力云少校到了。”
  “快请他进来。”沈鸿烈放下手头的工作说道。伴随急促的脚步声,一位军容严整、敦实威武的军官来到办公室门口:“报告司令,警备舰队特攻部队队长丁力云奉命前来报到。”
  沈鸿烈道:“快,坐,请坐。”眼前的丁力云,一副魁梧的身板,微黑的脸膛,留着标准的海军式的光头,看起来差不多有三十岁,其实他才26岁,曾经就读于烟台海军学校,还未毕业便被挖到了西北,参与当时“一号特攻潜艇”的试验以及特攻部队的组建,论其到西北海军的时间甚至于比沈鸿烈还长出数月,特攻部队的组建早于警备舰队。
  所谓特攻部队就是西北的“潜艇部队”,这一名称沿自最初装备的“一号特攻潜艇”,他是一种袖珍潜艇,吨位只有不到20吨,但航程却高达300海里,尽管吨位不大却可以外挂两枚重型鱼雷,而且艇头还可以携带一枚600公斤重的磁力炸弹。这种袖珍潜艇是西北制造的第一种海军装备,早在葫芦岛港在建早期特攻部队和特攻艇就被秘密派驻到葫芦岛,在警备舰队成立后被划至警备舰队,但仍然沿用原有的“特攻部队”名称,即便是从美国购进6艘潜艇装备到特攻部队后,他们仍然沿用这个特殊的带有保密色彩的名称。
  先前,沈鸿烈曾经在潜艇基地见过丁力云,行事一向严谨的沈鸿烈对丁力云非常欣赏,尤其是丁力云思路清晰、处事干练、性格坚毅,给他留下很深的印象,其在多次“远洋航行”时表现出的应变能力,更是让沈鸿烈相信,他是完成这次任务的最佳人选。从西北返回葫芦岛后,沈鸿烈一直在考虑由谁来承担此次任务,思来想去沈鸿烈毫不犹豫的决定把这个任务交给丁力云,也正式“点”了丁力云的“将”。
  “力云,边防公署决定进一步扩大潜艇部队,现在已经与国外达成协议,我们要购进一批大型潜艇,海军处研究确定,由你完成此次任务,把那几艘潜艇带回国。”沈鸿烈平静地说道,但是在平静语气的后面,沈鸿烈知道这次任务的风险远超出所有人的想象,或许用九死一生来形容此次看似简单的任务更为合适。
  如果可以选择的话,沈鸿烈不会选择让丁力云去完成这个任务,但是这次任务只有最优秀、最出色的军官才能完成,作为舰队司令的沈鸿烈没有其它选择。警备舰队有潜艇,有六艘购自美国吨位仅三百余吨的小型潜艇,还有分布在渤海湾多个海岛上秘密基地中的三十余艘特攻艇。但这还不够,警备舰队需要吨位更大、更先进的潜艇,因为警备舰队面对的敌人实在太过于强大。
  “报告司令,卑职保证完成任务!”要接收新潜艇的消息让丁力云嘴角露出难得的笑容,有什么比看到舰队一天比一天强大更令人高兴的事,而且是大型潜艇,到底多大丁力云不清楚,但是至少比自己有点像沙丁鱼罐头的潜艇更大吧!
  “力云,先不要高兴太早,你看一下这个。”沈鸿烈取出一份绝密文件递给面前端坐着的丁力云,看来他把这当成一次普通接收装备的任务了,如果那么简单的话需要他去吗?手中标示绝密的文件,让丁力云脸上的笑容慢慢消失,脸色凝重起来。仅只凭大脑想象,丁力云都能感觉到所需要担负的危险,甚至于丁力云感觉自己手心似乎在冒着汗水,即便是丁力云几次冒险率艇进入东京湾都未曾有现在这般紧张。
  “丁少校,你能完成这个任务吗?”丁力云额头上冒出了汗水,沈鸿烈当然清楚这些汗水是怎么来的,于是便以长官口气问道。
  “报告司令,请司令放心,丁力云保证完成此事任务。”丁力云像弹簧一般站起立正大声回答道,军人没有能与不能,永远只有服从与竭尽全力完成任务。
  沈鸿烈示意丁力云放松,然后看着窗外纷纷扬扬的暴雨说:“力云,着手准备吧!挑选出最优秀的官兵,警备舰队的人手你可以任选。”这或许是沈鸿烈唯一能做的了。按照主任的命令,这一次宁可叫几艘军舰开不动,也要优先保证潜艇部队的需要,警备舰队需要更强大、更有效的威慑力量。
  “请司令放心,卑职一定不辱使命,顺利带艇回国。”已经平静下来的丁力云面无表情的回答道。此时丁力云想起警备舰队的第一训诫:“你绝对不能失败!”警备舰队在任何情况下都败不起,这次任务亦是同样败不起。
  “丁少校,切记,成功成仁。”在丁力云即将离开时,沈鸿烈如此叮咛道,这次任务实在太过特殊,容不得一丝马虎,作为他的长官,也只能以此言相赠了。
  “是,长官。”丁力云坚定地回答,然后拉开办公室厚实的木门走了出去。
  “力云,看这副表情,说吧!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看到丁力云走下楼梯时凝重的表情,魏子浩开口问道。
  “子浩兄,先回基地再说吧!”丁力云随口应了句,然后便坐上车直奔基地。
  丁力云知道此次任务如果完成了,对于警备舰队而言是一次难得的机遇,警备舰队的远洋作战能力将得以数倍增加,但是否能完成任务丁力云心里也没有底,尽管回答长官问话时,丁力云回答得干脆利落,保证完成任务。
  魏子浩看了一眼身旁表情凝重的丁力云,便发动汽车离开舰队司令部地下停车场。
  “子浩,我们要去德国接收六艘大型远洋潜艇。”
  “轰!”
  “吱!”伴着刹车声,魏子浩瞪大眼睛不可思议地看着身边的丁力云。
第139章
石油
  在太阳还未升起时,伴着长长的汽笛声“亚美利加号”油轮在驳船拖沓下驶入葫芦岛石油专用码头,装载5000吨石油的亚美利加号油轮刚一靠港,码头工人便开始接驳油管。
  “现在中国人就像美国一样需要越来越多的石油了。”年近六旬的美国船长看到石油码头上停驳的另一艘荷兰籍油轮同样在卸载石油,心生感慨的自语道。老船长已经记不清楚在这个码头曾经看到过多少油轮,有美国的、有中国的、有荷兰的甚至于还有日本的,各个国家的油轮从美国、从婆罗洲把中国人急需的石油运到这里,然后经由输油管输送到几十公里外的炼油厂,在那里被提炼成汽车所需要的汽油、柴油。
  “可他们却没有一座大型油田,不是吗?他们可以造出世界一流的汽车,可是他们的油管却在我们美国人手中,在我们的油轮上,没有油轮运来的石油,他们的汽车就会趴在马路上。”老船长身边的大副如此说道,如果中国人有油田的话,他们就不需要不远万里从美国、墨西哥、婆罗洲进口石油。相比于中国性能优异的汽车,这或许算是一个笑话或者是种讽刺。
  地大物博、资源丰富是世人对中国的形容,似乎中国永远不会缺乏种种资源。中国是个贫油国,自清末起经许多外国专家实地考察,他们认为中国是个贫油国,“中国永远也不能生产大量的石油”。与之相对应的是,过去仅是进口大量煤油,以满足民间照明需求。而随着国内汽车、轮船数量的激增以及高速发展的工业需求,使中国对于石油以及石油制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为了满足工业和动力需求,只能大量进口石油以及成品油。
  或许是因为后世中国石油资源不足的原因,使得司马从来没有想过大规模开采中国石油,即便是决定开采二连油田,除了确保西北石油安全之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依靠二连油田的开采培养西北的石油开采、勘探技术力量。但是随着国内对石油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在外国控制中国油管的同时,大量宝贵的外汇也随之外流,而这是司马不能接受的,现在显然已经顾及不到这些问题了,对于西北而言最重要的是开发一个大油田。
  石油化工产品几乎能用到所有的工业部门中,是促进国民经济和工业现代化的重要物质基础,现代化工业离不开石油,就像人体离不开血液一样。因此,当人类利用能源的历史进入到第三个阶段石油时代时,石油则成为“工业血液”,谁忽略对“地球之血”的重视,谁就无法驾驭代表现代文明的工业社会前进的巨轮,它早已不再是简单意义上的“黑色金子”,而是工业的生命。
  “共和六年,全国各关累计进口煤油为17673万美加仑,货值5876.96万关两;而全国各关累计进口石油和汽油、柴油、重油为8763万美加仑,货值3876.96万关两,仅此一项我国在去年外流外汇就接近一亿两,我国用于进口原油和成品油的外汇占全国进口用汇总额的16.7%,而今年仅前五个月根据从各关汇集的数据,我国进口石油和石油制品就几近7000万关两,到共和七年底我国石油进口总额至少超过一亿五千万关两。在巨额财富源源不断流失到国外的同时,随着国内产量与需求量之间的巨大缺口急剧增加,我国石油消费越来越依赖美国和荷属东印度进口石油。”
  “英荷合资皇家壳牌公司在我国分支公司以及美国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和纽约标准石油公司在远东合资子公司‘标准·真空石油公司’掌握我国国内80%石油市场。”
  “对于我们中国来说,对我国工业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石油来源就只能完全依赖外国供应,在我们为我国实业发展所取得进步而欢呼时,在悄无声息之中,外国列强已经用另一种新式前所未见的‘石油武器’控制了我国工业发展的命脉。目前,因我国实业工业高速发展,使得我们必须依赖美国以及东印度的石油,这种依赖性是一个致命弱点,缺乏液体石油燃料乃是我国的最大弱点,如我国在未来不拥有属于我们自己的大型油田,那么未来外国列强必然会用关闭涉及到我国工业生命的油管来威胁我们接受他们各种苛刻甚至于丧权辱国的条件。”
  刊登在《西北实业报》头版的《石油!工业命脉》一文立即在西北甚至于国内引起轩然大波。之前从来没有人意识到石油的重要性,但是文中数字以及分析却由不得人们不警觉,但是在警觉的同时,人们无奈的发现一个事实——中国是个贫油国。若大的中国勉强算得上油田的仅只有一个西北省二连油田,一个年产量仅有三十万吨左右的“大型油田”,这个产量甚至于还不能够满足西北自身对于石油的需求,更别提整个中国了。
  中国需要石油,需要一个属于自己的大油田,对中国而言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原本司马还以为二连油田产量可以满足国内至少未来五年的需求,国内对于石油需求量的激增远超过司马想象。按照能源委员会的资料,目前西北每月石油需求量为6.7万吨,其中陆军和海军的石油消费量占总需求量的35%,并且每月都呈增长趋势。商船队占到其中23%,汽车占22%,铁路及工厂占15%,小城市与小企业发电则占到5%。而二连油田产量只能满足其中30%左右,石油缺口目前只能依靠进口补偿,正如报纸上所言,中国的油管已经完全被外国掌握。
  “卡罗林,我需要一个大油田。”司马用不容置疑的语气对边防公署能源委员会主管威尔·卡罗林说道,这时候司马当然需要问他要油田、要石油。
  “目前警备舰队驱逐舰队、训练舰队每个月正常训练至少需要2000吨重油以及柴油,在未来两年内随着四艘袭击舰以及其它战舰的服役,这个数字将增加至少十倍,未来袭击舰服役后,一般袭击舰一次出海训练就需要上千吨重油。如果要击败日本海军,我们要么现在开始储备足够的海军用油,要么就自己找到一个大油田,否则届时日本舰队只需要在太平洋阻截油轮,既可令警备舰队军舰全部因无油而泊停于港内。”作为警备舰队司令的沈鸿烈在申请建立海军油料战略储备时如此说道。
  警备舰队舰船燃料完全石油化是警备舰队的特点,舰队没有一艘燃煤战舰,石油燃料使舰队保证高航速的同时,却使得警备舰队获得油老虎之名,镇海级驱逐舰一次出海训练就需要200吨重油,而现在警备舰队用油几乎完全依赖进口。
  “先生,一年多以来,能源委员会以及北方石油公司已经对二连油田进行仔细勘探,二连油田目前石油产量已经接近顶峰值,对此我们无能为力,我们在陕西的考察也未取得太大进展,不过在新疆独山子地区北方石油公司倒是取得一些突破,已经钻井十六口,均已出油,日出油量超过三百吨。我们相信如果石油运输问题得到解决,独山子油田在未来的产量完全可以满足中国石油需求,当然前提是要等到铁路修通,现在如果有必要的话,我们可以先修建输油管以保障石油供给,我们已经找到了大油田。”卡罗林扶了一下眼镜平静地说道。
  自从一年半以前出任能源委员会主席,卡罗林从来没有放弃在西北控制区内寻找石油,身为能源委员会的主席,卡罗林深知西北对于石油的依赖远高于世界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也正因为如此,过去能源委员会70%精力都在寻找石油。
  能源委员会的责任就是解决重要能源问题,它的职责是统一管理各类能源勘探、研究、开发和利用,下设管理石油、煤炭等多个机构,以解决西北日益增长的能源问题,主要负责研究,开发和示范能源技术,调控能源生产、使用、定价和分配,同时还负责中央能源数据的收集、分析和计划。寻找油田一直都是能源委员会所有工作之中的重中之重。
  在中国寻找石油甚至于不依靠地质理论作为依据,而是中国各的地方志。能源委员会技术人员根据《新疆图志》记载,“独山子有石油泉二:一在南麓,一在西麓,其色深紫,浮于水面,夏盛冬涸”。而且通过了解早在1909年,新疆地方政府为了增加财源、抵制洋油倾销,出银30万两从俄国“购置挖油机一座,运置独山子开掘油井,井深七八丈,井内声如波涛,油气蒸腾,直涌而出,以火燃之,焰高数尺”。地方志的记载,地方实际开采出油,让北方石油公司这家西北唯一的石油公司决定在独山子进行大规模的石油勘探、试采,结果令人欣喜,那里是片大油田。缺点是太过偏远,但是相比于燃料安全而言,一定程度上距离或者成本都是可以接受的。
  “独山子油田?”卡罗林的回答让司马想起早在半年前,报纸上曾报道过新疆发现新油田的新闻,当时司马并没有注意到这个新闻,2700公里以外的石油在没有一条铁路可供使用的前提下,高昂的运费使得他根本就没有任何开采利用价值。
  “那里距离太远了,用卡车运油,运一车油在路上就要用掉一车油,高昂的运输成本是我们目前无法接受的,将近三千公里的石油管铺设也需要时间,我们需要在东部找到一个新的大油田。”司马毫不犹豫否决了开发独山子油田的提议,燃料安全固然重要,但是成本同样非常重要。
  通往新疆的铁路正在修建之中,而汽车运输能力有限,这是制约西北地区油田勘探和原油生产的重要因素。如果石油开采业偏居西北一隅,就不能改变油田不均匀的状况,不能很快发展石油工业,也就不能满足工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只有在东部地区找到石油,使原油生产、加工和消费就近就地结合起来,才能较好适应工业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的需要。
  “嗯!或许可以到这里试试。”想了一下司马便站起来指着地图上一个位置对卡罗林说道。眼下再将那里作为未来中国的石油储备显然已经不合时宜,未来的中亚、西伯利亚甚至于中东都可以为中国提供石油,现在当务之急是必须拥有自己的大油田,而这里或许是最好的选择,一来靠近铁路、二来拥有强大的驻军足以保障油田安全。
  “黑龙江?这里有石油?”看到地图上的位置,卡罗林不明所以,那里会有石油吗?
  “有没有石油目前还不确定,但根据我们从一些渠道得到标准石油公司以及日本地质部门的相关情报,在几年前,美国以及日本地质人员都曾在这一带进行过石油调查和勘探,虽然没有发现石油,但是他们的工作却取得一定成效,他们初步了解了松辽盆地东部边缘地层出露情况、地层及构造概况,尤其是美国人,他们认定松辽盆地是一个大型沉积盆地,盆地跨越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面积约26万平方公里。”
  “在距今7000万年以前的中生代侏罗纪和白垩纪,那里曾是一个大型内陆湖盆,湖中和四周繁衍丰富的浮游生物和其他动植物,进入新生代以后,大量沉积物堆积下来,湖盆逐渐上升、萎缩,形成现今广袤无际、沼泽纵横、泡泊遍布的大平原。通过工作,他们划出盆地边界,勾出盆地内部构造格局,初步建立盆地内部地层顺序。”
  “有一些美国地质人员从其地质构成条件上分析,推测松辽盆地应是一个石油地质条件优越、含油远景极有希望、白垩纪松花江系地层生油储油条件良好的盆地,认为这里很可能存在很厚的生油层。”
  司马对充满疑惑的卡罗林如此解释道。就像二连油田一样,司马把一切都推到美国人头上,而早在二十年前,美国石油公司地质人员在中国到处寻找石油而进行的勘探为所有一切提供了最好的掩护。
  “那里真会有油田吗?为什么美国石油公司会放弃进一步勘探?而且为什么我在美国时没有听说过这样的消息?”卡罗林不可思议地问道,曾在美国多家石油公司工作的卡罗林很难想象唯利是图的石油公司会放弃进一步勘探,而且自己从来没听人提到过,发现一个地区可能存在油田,这绝对是一个非常轰动的新闻,至少在石油界。
  “美国石油公司之所以这样作,可能是因为当时东北处于日本人的势力范围,而日本90%的石油依赖从美国进口,美国害怕日本拥有油田,就失去遏制日本最有效手段。而且你知道日本利用铁路所有权进行歧视性收费,美国企业在那里生存很困难,所以他们才决定对此保密。只不过我们比较走运通过一些特殊渠道得到这个情报。卡罗林,我认为,我们一定要在那里试试。”司马很自然的解释道,这个理由是照搬后世“美国人在1920年就发现大庆油田”中的理由,这或许是最好的一个解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38/7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