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市民的奋斗(校对)第15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55/730

  “保家卫国是吾辈所图之事!此行虽不能立下陈汤之功,然俄人轻我中华久已,仅靠西北之力显不能阻俄人之野心,国难当头,我等大好大男儿,怎容坐视,国家若是亡了,我等还有何前途可言,待今天演习结束,我就立即买车票去西北参军!祖国在召唤咱们!”
  黄维疆的话并没能阻止傅作义此时已经做出的决定,看着手中这份有西北边防公署讲话的号外,看着其中那句让傅作义心魄久荡的话语,傅作义知道自己心已经飞到了西北,戍边卫国,不正是自己所追求的吗?
  而更重要一点是现在随着这次西北总动员,西北已经承诺所有卫国军官无省籍、军校之分,皆为爱国之军人,自己到西北军同样可以一展所长,而且可以一偿保家卫国之心愿。
  “宜生,咱们入校就结成拜把兄弟,拜把时说过,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你这当兄弟的都去了,我这当哥怎么能不去,咱们一起去西北,若是能在国战中徇国,也是我辈的荣幸,哥几个,别考虑了,过了这个村可没这个店,这外国人不是天天说,咱们中国人是勇于内战,恐于外战嘛!咱们这次给他娘的洋鬼子见识见识,咱们中国军人也是打国战的主!怎么样,要不咱们大家一起去,到了那互相也有个照应不是!”
  一直未来说话的曾延毅开口说道,作为并傅作义盟兄弟,当然不会错过这个机会,说话时还朝身边的张荫梧、陈长捷、鲁英麟、楚溪春等人看去,期待着他们做出决定。
  “北军又是如何!这是国战!蒙古不是咱们中国的领土吗?国土神圣可分南北,我辈军人不思卫国,单思地域省籍之分,难怪外人嘲笑我等国人为一盘散沙!此等国战诸位尚不思团结,单念地域省籍之分,不是一盘散沙又是什么!忘记司马主任昨日所说吗?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看着眼前的同学黄旭初大声地喊道。
  即将毕业的黄旭初原本打算毕业后就立即回广西,结果没想到赶上西北为保卫蒙古实行总动员,所以黄旭初也就打消了回广西的心思,在这里劝说着同学、学弟们去西北参军,以保卫国家领土,结果未曾想竟然有同学说西北地处北地他们抗俄与南省人有什么干系,所以才会如此愤怒。
  “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如此一声犹如惊雷般的话语,随着着黄旭初的怒吼而被喊了出来。
  训练场的学兵们惊异的听着黄旭初的话语,那些之前无视于此的南省军官生,不禁羞愧不已,一时之间黄旭初的怒吼声被学兵们口耳相传,瞬间传遍了整个训练场,训练场上的千余名军官生彼此对视,从彼此的眼神中,大多数人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
  广西地处西南边陲之地,时任广西督军陆荣廷,出身于巡防军,他的部下也多为巡防旧军,官兵可以不学而充,此时的广西陆军将领,除陈炳琨较有理智外,其他对新军如隔山万重,从军校毕业的学生尤为顾忌不敢重用,原因是担忧武昌起义时新军相继参加干革命的事实重演于门下。
  所以广西青年军官由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想在广西省内工作,大多被拒绝。广西籍青年军官,从军校毕业之后只好到湖南,或者到关外找工作。所以,现在由马晓军创办的广西陆军模范营,就为在外地军校毕业的广西青年,回桂效力创造了一个十分难得的用武之地。
  马晓军被任命为模范营营长后,即着手进行该营的组建,除任命保定军校毕业的青年军官为连排之外,全营招考高小毕业学兵六百余人,并由第一师抽调优秀军官补充整齐,再者训练教育均仿效日本,所以实不愧为当时广西陆军之模范军队。
  在位于南宁城远郊的模范营训练场上,由各排长带领训练七百余名模范营新兵,虽然在训练场这些学兵们此时仍在训练,但是目光已经投向了营中央的会议室内,今天全营连副以上军官都在那里开着会,虽然不知道会议内容,但是学兵们大致可以从中推测一二。
  “诸位皆是革命之同志,皆为翰东之心腹,翰东已下定决心,将呼应祖国征召,远赴西北卫我边疆。目前西北边防军军官匮乏,仅翰东一人尚不能足其所需,如司马主任所言,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各位皆是爱国革命之同志,所以今日翰东请诸位同志前来,是想问大家是否愿意与翰东一起共履守土之责!”看着眼前端坐的模范营各连连长、连副,马晓军开口问道。
  之所以要求建立模范营,实际上是因为马晓军奉蔡锷命回广西后,虽有一腔雄心壮志,但又深感孤掌难鸣,想谋取一个发展点,以便集中有志青年共同奋斗。所以才会向广西督军陈炳建议创办陆军模范营。
  看着在坐的军官,马晓军希望他们能和自己一起共履职责。当营长的话一落音在座的军官们彼此对视,昨日司马主任广播讲话他们都在收音机里听到了,其中一些军官甚至于已经打定主意,今日就会收拾包裹离开广西,去西北保卫祖国边疆!显然没有料到此时营长会召集大家开会商议此事。
  “唰!”模范营的二十九名军官在彼此对视数秒后,几乎同时站起来立正大声喊道:
  “我等愿与营长共履守土之责,卫我边疆!”
第18章
这里是全国皆兵
  在西北对于农村乡镇管理柄持的是和西北市社区一样的自治政策,政府只是有限介入乡镇管理之中,自治政策采用的是开放式乡镇自治会加乡镇行政委员会组成。由公民推选产生的乡镇行政委员会,是西北推行自治政策的管理和执行机构,而监督机构就是各乡镇的自治会,自治会是以当地乡绅为主,普通农户参加、官派乡村公民学堂教师以及边防军驻村督导员参与的一个地方自治机构,乡镇内的大小事务,虽然是由乡镇行政委员会执行,但是自治会却监管着的行政委员会的运行。
  烟雾弥漫,只有这个词可以形容哈伦苏自治会议事厅内的情景,哈伦苏自治会议事厅是由哈伦苏王家这个拥有哈伦苏近半土地的大家庭无偿提供,而王家家长王国平自然成为了哈伦苏自治会会长,此时王国平显然没有平时的冷静和淡然,只是皱着眉头,喝着茶吸着烟,整个自治会那些乡绅们大都是如此情形。
  “诸位,省议会已经通过了动员令,哈伦苏作为西北省的一部分,自然需要响应省议会的动员令,还希望大家做好准备工作,尽力配合官府的征召工作,诸位记住一点,律法无情,切莫以身试法!切记军法无情。”见此时议事厅如此之静,身为哈伦苏镇长的李月明开口说道。李月明知道现在西北省和过去官府有着本质上不同,如果有人违反了动员令,那么可能真的会像之前收音机中所说一般,会被移交军事法庭。
  对于军事法庭,曾经经过了抗击鼠疫特殊时期的王国平和哈伦苏的人们并不陌生,当时违反禁令的几个村民,至今仍然在外地服着苦役,差不多要到三个月以后,那几名村民才能被释放。
  “月明老弟,你那里尽管放心,自治会是拥护省议会决定的,只是……这彭督导员到县里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听到李月明的话王国平开口说道。反对省议会和省政府的决定,王国平没有那个胆量,只不过想到家中三个儿子,王国平忍不住开口说道。但是话说了一半就顿住了,连忙把话叉到一旁提到县里开会的彭督导员,那名自从抗击鼠疫后就留在哈伦苏,一边督导哈伦苏下面十几个村子上千户人家的卫生,一边组织哈伦苏民兵队的边防军中士彭成玉。
  “彭督导员那相信要不了多大会就应该回来了,大家先提前准备一下吧!王会长你看看咱们是不是要组织一个欢送哈伦苏壮士的出征仪式,也花不了几块钱,李镇长你看行吗?”刘思看着众人此时的表情开口说道。他们想些什么刘思心里也知道,这些乡绅们中一部分现在之所以一副死了娘一样的表情,实际上原因是担心自己家人接受了征召。
  “刘先生所言甚是,当是如此!当是如此!这笔钱就由王家出吧!”听到哈伦苏公民学堂刘校长这么说,王国平当然没有反对的理由,于是连忙说道。
  准备一个出征仪式花不了几个钱,所以王国平顺便出面承担了所需费用,这也是自治会一直的惯例,大多数公益活动都是依靠乡绅们的捐助。听到王会长这么,刘思便站了起来,这会彭督导员不在,刘思这个公民学校校长,必须要站出来说些什么。
  “如此谢过王会长的慷慨,诸位,刘思在教员速成班里学习时,曾经读过一首主任即兴之作,今天这个时候与大家分享一下:假如我们不去打仗,敌人用刺刀,杀死了我们,还要用手指着我们骨头说:‘看,这是奴隶!’今天刘思在这里借此诗应景,还希望诸位能以国家为重,以民族为重。”随着刘思话音一落,原本就有些寂静的自治会议事厅里变得更静了,自治会中的几名乡绅听着刘思背诵的那首短诗,不禁面带着些许愧容。
  “……今天俄罗斯驻华公使古达筛夫代表俄罗斯临时政府对西北边防公署提出抗议,抗议我西北省发布针对俄罗斯发布的全面动员令。同时指责目前在我国国内掀起的反俄浪潮。针对俄罗斯方面的抗议,西北边防公署已经作出回应,为保卫西北、保卫蒙古而发布的全面动员令是根据目前局势所作出的正当回应,同时西北省议会以及司马主任再次发出呼吁,每一个西北省公民都必须要响应全面动员令,响应祖国母亲的征召,西北的公民们,战争的号角已经吹响,祖国需要你们的时候到了!”
  就哈伦苏自治会议厅内响彻着刘思的声音的时候,在哈伦苏镇上的一家小饭馆内已经挤满了哈伦苏农民,这些农民听着“新闻匣子”里传来的新闻,都有一些迷茫,他们并不知道什么是全面动员令,也不知道俄罗斯公使是什么东西,为什么会提出抗议。
  “他们在说什么?”一个坐在饭馆里的食客开口问一边闭目抚着胡子的老秀才,这个老秀才是前清时的举人,平日里这个老秀才最大的爱好就是在饭馆里吃着茶听着新闻,向大家解释着新闻在说些什么。
  “俄国人要打过来了,司马主任让咱们西北男丁们做好准备,去当兵,咱们西北碰到麻烦了!……”半闭着眼睛只手抚着胡须的老秀才喝了口茶开口说道。
  “啥?你是说主任碰着麻烦了?那可怎么办!”两月前刚刚用银行贷款买下几十亩地的吴山听说主任碰到了麻烦连忙焦切的问道,到镇子里来买些农具在饭馆里停着脚的吴山,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竟然听到了这么一件大事。
  “愚昧,何止是司马主任碰到了麻烦,没听之前主任的讲话吗?这并不是西北一省的问题,这是整个国家生死存亡的问题,是咱们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问题,是咱们中国人从此之后是享受自由还是沦为奴隶的问题。若是老毛子打来了,咱们的地、房子俄国人都会抢过去,妇女也会受尽凌辱,到时就是咱们,也得给老毛子做牛做马。庚子年间京城和河北的洋祸大家忘记了吗?主任说的好,如此战端一开,则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可惜老朽已老耳,否则必响应主任之号召,扛枪卫国!绝不做亡国之奴。”见眼前这个扛着几个镰刀的老农这般模样老秀才愤然说道。显然是对眼前这老农的愚昧有些愤然。
  “哎!这是什么世道啊!这日子才有点儿盼头,这洋鬼子就要打来了!”一个农民拍着桌子唉声叹气道。
  “大家可记得小彭长官说什么来着!这些洋鬼子就是见不得咱们过上好日子,现在他们看到咱们过上好日子了,就他娘的要打过来,想让咱们给他们做牛做马,当亡国奴。”
  当夕阳西下的时候一阵急促的马蹄声在哈伦苏镇外响起,人们不禁都朝官道上望去,看着远处枣红色高头大马上一抹绿色,镇子里的人们都不禁面色复杂看着渐近的战马,人们知道这马上坐着的应该是小彭长官,现在他到县里开会回来了,估计也带回来了征召令。
  “老大、老二、你们兄弟四个过来!”一回到家满面肃然的吴山就把自己的四个儿子喊道了家中堂屋里,在堂屋正中央挂着一幅在月前从集市上请回的司马照片,在照片下还有一个长生牌位。
  “给我跪下来,你们几个告诉我,咱们家的地是谁给的!”看着眼前跪下来几个儿子吴山问道。
  “爹!咱们的地是从银行借的无息贷款买下的,钱虽是银行的,可是实际上是主任给的。”弄不清爹是怎么了,见爹这般表情,吴大峰便开口说道。
  “今天到集上,听新闻匣子里说,洋鬼子要打西北、逼主任下台,洋鬼子要灭咱们的种,老大,你几个说,咱们吴家男人这时候该咋办!”
  ……
  位于马来半岛北部的槟城,是马来半岛华人人口最多的城市,自从几百年前明末时第一代华人移民到达这里,通过华人用几百年时间努力,把槟城这个海边荒芜人烟之地,建设成大马的第二大城市,这座城市无疑是华人创造的,只是他并不属于华人。
  当司马那句“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随着电波传到槟城后,槟城收音机前的人们如同雷动一般,尤其是华人学校里的学生们,更是陷入一团狂热之中,祖国在召唤他们!
  “小妹,大哥和二哥下午就要走了,弹首曲子给我们听听好吗?”看着在一旁帮助母亲和姐姐们缝制旗帜的小妹,谢子轩轻声开口说道,此时谢家客厅里,带着些许伤感,谢子轩想让小妹弹首曲子好让大家心情轻快一些。
  “嗯!”才九岁的谢淑敏听到二哥话后,便站起身来说道,然后走到钢琴旁边,拉下钢琴盖布,轻抚了一下钢琴。
  这台钢琴是谢国安送给自己小女儿的生日礼物。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九岁的谢淑敏在华人学校钢琴比赛里得了亚军,作为对女儿的奖励,这台钢琴并没有花谢国安多少钱,从国内进口的钢琴音质并不比欧洲货差,但是价格却不到欧洲货的三分之一。
  200多年来,钢琴生产一直由欧美垄断,直到西北产品试验所制造出第一台立式钢琴之前,一直如此。正因为如此,当南洋一位商人在工业品展览中心看到西北公司制造的钢琴后,就立即投资与西北合办了钢琴厂生产钢琴,因为战争原因。整个亚洲的钢琴来源全部断绝,这位南洋的商人从中看到了钢琴的市场的商机。
  “叮、咚……叮、咚……”当谢淑敏指尖在琴键上跳动的时候,清脆而美秒的琴声如流水般倾泻出来,优美的钢琴声在屋中盘旋着,谢子轩和家人一起沉醉在这美妙的旋律中,这清澈的声音让秦少峰不禁走到钢琴旁边依着钢琴,享受着这美妙音乐带来的感官上的舒适。坐在椅子上的谢子良闭着眼睛听着小妹弹出优美的琴声。
  听着这优美的琴声,谢子良知道也许这恐怕是自己最后一次听到妹妹演奏,但是不得不离开这里,虽然西北动员令无法到达南洋,但是正如司马主任所说的那样,祖国母亲已经对每一个中国人发出召唤令。
  一边喝着茶一边听着小女儿弹的曲,曲子很好听,那怕是并不懂得音乐的谢国安也沉浸于其中,此时的谢国安才第一次把自己的目光从两个即将离开家,走上战场的两个儿子身上移开,看着弹琴的女儿。
  谢国安并没有反对自己儿子离开南洋,到西北去为保卫祖国边疆而战,几年前,自己不也曾参加过革命党,为反对满清争取民族自由而战吗?那一次是为了争取自由,而现在是为了保卫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自由。
  谢淑玲和母亲还有姐姐在一起缝制着国旗,有旗的地方才有国家,随着西北广播电台的宣传,这一理念早已深入人心,即便是在南洋也是如此。五色的国旗已经快要缝好了,一边拉着针线,一边听着小妹弹出的优美琴声,这时谢淑玲看到正埋着头认真做着针线母亲,可以看到母亲眼角依然含着泪水,谢淑玲知道母亲的心里仍旧在难过着。
  看着含泪的母亲,又看一下父亲,谢淑玲不禁猜测,当年父亲离开母亲回国参加革命时,母亲是否也是这样含着泪水为父亲送行,当时年幼的自己只是依稀记得自从父亲离开后,母亲每天都会站在窗前朝东北方的祖国望去,那时父亲就在那里。
  “叮……”美妙的乐曲结束之后,谢淑敏回头看着自己家人的时候,每一个人都是面带笑容看着她鼓起掌来,而此时那面五色旗已经缝完了最后一针,谢淑玲和大姐还有母亲把这面象征着祖国的国旗拉开,让哥哥们看一下,谢淑敏几乎是强忍着自己的眼泪,看着大哥和二哥,他们已经收拾好了包裹。
  “小妹!谢谢你!”看到眼前这面凝聚着母亲和妹妹们心血的红色战旗,谢子轩和谢子良站起身来说道,看着母亲和三个妹妹们谢子轩感觉眼里一热,泪水好像在自己的眼里打着转。
  “儿子们,在我这一辈子里头没有什么比拥有你们这样的子女,更让我感觉到骄傲和欣慰,把这面国旗带上,无论这场仗打到什么地方,它都会陪着你们。不要担心家里,现在去吧!不准哭!咱们中国男人从今天起只流血不流泪!要哭让那些洋鬼子去哭吧!”从女儿手里接过已经叠好的国旗,谢国安强忍住眼里的泪水把战旗放在长子的手里,看到自己儿子眼里含着泪水,谢国安硬声说道。
  “父亲、母亲!请你们多多保重。”谢子轩接过旗强忍着眼泪说道。
  “大哥、二哥!你们都要回来,你们听清楚了吗?都得给我回来!”把大哥和二哥的背包放在他们手上,谢淑玲流着眼泪大声说道。
  “我们会回来的,小玲!”听到妹妹的话后,谢子轩说道,说话的时候回头看了母亲一眼,此时母亲的脸上已经布满了泪水,谢子轩露出一个笑容,想安慰一下母亲,却看到母亲的脸上悲意更浓了,而大妹扶着母亲在那默默地看着自己。
  “大哥和二哥一定会平安回来的,我们都知道现在南洋有成千上万个和他们一样的勇士离开自己家庭,他们只是其中之一!这是咱们中国人的责任。”看着大哥和二哥的这就要离开了,谢淑云开口对仍然在痛哭着的母亲说道。
  谢淑云清楚知道他们为什么离开南洋,为了祖国免受侵略,每一个中国人都需要担起责任,可是尽管明白这些,但是心里从来没有像现在这般伤心,在大哥和二哥离开之后,作为家里的长女,谢淑云知道自己不能哭。
  ……
  “你一定要活着回来!要不然就是追到十八层地狱里头我饶不了你!”在距离南洋数千公里外西北公司一个公司农场里,一个妇女一把抱着自家男人大声说说道。女人的声音已经有些嘶哑,满面的泪水,已经不见平日的娇艳。
  “还没见过小三,等小三出世的时候,我就回来了,家里就靠你了!我命硬的很,你就放心吧!只是我这一走就累了你了,老大、老二,在家里帮你娘多干的活,别让你娘累着知道不。”一手提着步枪的男人抱着自己的老婆轻声说道,看着一旁边站着两个儿子,男人弯腰重重地抱着两个儿子开口说道。
  “好了,丑婆娘,别哭子,别哭坏了身子,你放心吧!要是哭丑了,等我打完仗回来,可以别怪我嫌你变丑了休了你。”提着步枪的男人面带着笑容对眼前还挂着眼泪的婆娘说道,然后头也没回就提着枪朝院外等着的几个人走了过去,他们同样都提着步枪。
  公司农场因为距离工业区较远,为了防止蒙匪或马匪侵扰,每户农场工人都配有步枪,所以他们才会拿着公司配发的步枪集合。
  “张扬,你个混蛋,老娘就是哭,哭丑了等你回来休了我,你要是不回来休了我,到了阴曹地府我也和你没完!”当看到自己男人离开的时候,挺着大肚子的女人追喊着!
  ……
  “小弟,家里头靠你了,回头跟咱爸说一声!让他别担心,咱爸手不好使,家里的活你多干点。”而在数百米之外一座谷仓里,一个年轻人背着背包,一步一回头小心翼翼地走着,看到在谷仓里正干活的另一个少年,于是便开口轻声说着,显然年轻人并没有告诉父亲自己已经接到了征召令。
  “哎!哥!一定得小心点,一定要回来!”放下手中叉子的少年一把抱着自己的大哥说道。
  “嗯!”话音刚一落年轻人就背着朝谷仓另一边出口跑去,在将走出谷仓的时候,年轻人还是忍不住回头看了一眼自己的弟弟,然后才转身离去。
  “一定得回来啊!”离家的年轻人并没有注意到在自己从土豆地里离开的时候,在自家二楼人窗户后面,一个中年男人看着他的背影说道,看着土豆田里的背影,中年男人用只有三个手指头的手扶着桌子上的照片,泪水从眼角滑落了下来。
  在张家口一个饭店的阁楼里,一个头发灰白老人有些气喘吁吁从阁楼一个木箱里拿出一个用红布包裹着的东西,看着手中红布包老人眼里冒出难得的精光。
  “没想到十多年了,还像新枪一样。”打开红布包裹,露出一支乌黑发亮的驳壳枪之后,头发灰白老人扶着乌亮的枪身轻声说道,这支当年作拳民打洋鬼子时,从洋鬼子手里夺来的枪陪着他不少日子。
  “哎!老了,这上次楼都有点喘了。”从阁楼上下来之后,老人用包裹着手枪的红布轻轻擦拭着手中的手枪,满眼不舍的看着这支手枪,自己当年可是挨了一枪后才抢到了这支枪。
  “小三子,要去打仗了,这支枪带上防身。当年你大爷这把枪在河北干倒了几个洋鬼子,现在给你了,记住了替你大爷多杀几个洋鬼子,就是死了,也别让洋鬼子祸害到咱们西北。”虽然有些不舍,头发灰白的老人还是把手枪拿给背着包准备出发的小三子,在把枪塞到小三子手里的时候,老人感觉自己心里一件事好像放下了。
  “掌柜的,我……”看着自己手中的枪,小三子不知道自己要说些什么才好,这枪在战场上可是保命的家什。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55/7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