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状元(校对)第93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34/2679

  沈溪道:“老胡,累了的话你就回去休息,我估摸着接下来很可能会面临一场大战……让弟兄们养足精神,等睡醒后,咱们慢慢开挖最后一条战壕,然后逐步完善土木堡内外的防御网,力争把城外五里地都变成杀人的陷阱。”
  “跟士兵们说,这一战取胜,就算我倾家荡产,也会为他们发下足够的犒赏!”
  胡嵩跃点头不迭:“是,大人,您瞧好了吧,弟兄们都跟着您效死命,能建功立业衣锦还乡最好,即便葬身这里,那也算是为我大明抛头颅撒热血了!”
  沈溪笑了笑,没想到一向粗犷的胡嵩跃也能说出如此感性之言,这话虽然听起来像是套话,但有一股暖流在沈溪心中流动。
  沈溪拍拍胡嵩跃的肩膀,道:“好好休息,今天鞑靼人应该不会杀过来,到晚上可就说不准了……料想我们的援军差不多该到了,再坚持几天,相信奇迹终归会到来!”
  胡嵩跃对于援军已经不抱太大希望,但他还是重重地点了点头。
  等胡嵩跃回去休息,沈溪仍旧精力充沛地处理斥候刚刚打探来的情报。
  因为土木堡几乎处于完全闭塞的状态,沈溪所能得到的情报仅仅限于土木堡周边十几里地,他安排的斥候相对来经验丰富,随便比不上边军的夜不收,但对于调查鞑靼军中的一些动向还是能够胜任的。
  通过细致的调查,沈溪能够及时了解鞑靼人的营地布局以及活动情况,让沈溪对战局有更为清醒的认知。
  沈溪忙碌了一个多时辰,从指挥所出来,这会儿将士们正在休息,土木堡内鸦雀无声,显得死气沉沉。
  城里城外驻守的官兵仅为轮换的八百人的火铳兵,这些人既要看守鞑靼战俘,又得负责土木堡内巡防,城外战壕也需要兼顾,防备遭到鞑靼人破坏。
  “大人,您还没休息?”
  刘序负责上午的值守,所以昨晚并未在城外过夜,子时就回城睡觉了,即便如此他依然哈欠连连。
  见到沈溪出来,刘序有些惊讶,他本以为沈溪忙碌一晚上,应该已经躺下休息了。
  沈溪没有回答刘序的问题,而是问道:“刘将军,问你个事,京营十团营,每营一万五千人,按照道理来说应该有十五万兵马,现如今实际数量是多少?”
  刘序想了想,摇头道:“这些年天下太平,加之屡次西北用兵都从京营抽调兵马,如今估摸……也就三四万人吧。”
  “大人不在京营,所以不知实际状况,将士们军饷被克扣得厉害,实际配备兵马数量远远少于编制数量,这已经成为定规,前些年瓦剌和鞑靼人消停的时候,更是如此。”
  “说起来……军饷基本上是层层盘剥,末将也不能说自己可以在浊流中独善其身,只能说军中情况就是如此,我们也没有办法!”
  沈溪笑道:“不用多想,我没有追究或者质问的意思,我只是想知道京城兵马大概数量,推算我们是否能得到援兵,再推算一下援兵数量。听你这么一说,京城用兵捉襟见肘,还是指望居庸关的援军更为靠谱。”
  刘序脸色微微有些难看。
  沈溪之前承诺的援兵一个都没来,表面上看是沈溪忽悠了大家,但朝廷的事情,谁都知道牵涉甚广,不是沈溪能够做主。而且目前土木堡外的情况极为凶险,援军来的话也不好杀进来,除非里应外合,让城里的兵马杀出去,从而找到突破口,然后合军一处离开。
  但刘序发现沈溪现在所做的所有事情都是在为固守做准备,没有丝毫要突围的意思。
  沈溪道:“你回去歇着,这里交给本官了,午时过后朱将军会前来替换。”
  刘序迟疑了一下,现在就回去睡觉有擅离职守的嫌疑,但随即想到这是沈溪的命令,相当于军中最高命令,也就坦然了,恭敬领命后离开。
  城内必须要有一个人来统调指挥,一旦遭遇突发状况能做出一些合理的安排,沈溪给刘序、朱烈和胡嵩跃安排好差事,让他们三个人分时段负责,主要是为培养三人的指挥才能。
  沈溪登上城头,用望远镜打望鞑靼人的军营,因为距离太远,沈溪基本看不到鞑靼营中人员活动的情况,但依稀可以看到,鞑靼人的营区再次扩大,似乎对方又增兵了,这与之前获得的情报基本吻合。
  “看来距离下一战开战的时间已经越来越近了,只是不知道鞑靼人是否会倾巢而出……光是眼前的兵马,就已经让我头疼了!”
  沈溪心头满是困惑,他在想鞑靼人下一步的动作,“如果鞑靼人拿下宣府,在派出兵马攻打宣府周边城塞的同时,主力必然往居庸关挺进,土木堡就是他们的必经之地,他们或者可以选择绕开土木堡,保持如今围而不打的态势,要么倾尽全力,先下土木堡,再下居庸关……”
  就在沈溪想心事的时候,一名火铳队的管队官匆匆走上城墙,来到他身边道:“大人,城外有信使到来!”
  “信使?”
  沈溪满脸都是疑惑之色。
  土木堡外已经被鞑靼人团团围困,怎么会有信使到来?除非是鞑靼人派出的信使,又或者是鞑靼人故意放进来的使者。
  管队官解释道:“该信使从南门进城,据说是自隆庆卫前来……”
  沈溪心头仍未释然,但依然从城头下去,准备接见这名从居庸关过来的信使,询问到底是什么状况。
第一一三九章
宣府失守
  十月十五,夜。
  京城皇宫一片宁静,朱祐樘用过汤药之后,早早便安歇,这两天他没看过一份奏本,也没接见任何一位大臣。
  朱祐樘的精神欠佳,西北大捷也没给他的病带来什么转机,他甚至埋怨自己,这一战完全是想为儿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继位环境,结果好心做了坏事,被鞑靼人叩关而入,险些令大明固守百余年的疆土失守。
  朱祐樘处于深深的自责中,而文渊阁内,谢迁和李东阳正在连夜批阅奏本。
  在兵部和礼部拟定出一份西北功臣受赏目录后,谢迁和李东阳都在等刘大夏把功劳簿传到京城,以便为刚在宁夏镇取得“大捷”的将士论功请赏。
  弘治皇帝特别叮嘱,此战最大的功臣是兵部尚书刘大夏,至于之前的延绥巡抚保国公朱晖,既往不咎,但现如今的重点是先把朱晖的下落找到再说。
  如果朱晖被证实战死疆场,将按照国公的标准厚葬,除非有确凿的证据投靠了鞑靼人,不然朱晖将是功臣名录中的一员。
  皇帝没说过沈溪,谢迁不敢提,李东阳也不会过问,使得沈溪并未出现在最初拟定的这份功劳册中。
  一切功劳的封赏,要以西北传回京城的战功册为主,京城这份不过是提前拟定出来,让皇帝心里有数,也让朝廷有数。
  眼看到了二更天,李东阳道:“于乔,这几天你也累了,难得今日没太多事情,先回去休息,明早记得早些过来!”
  谢迁抬头看了李东阳一眼,这是李东阳少有的主动提出来到内阁值夜,以前就算是轮到李东阳,李东阳也会以各种借口推脱。
  但在西北战事“大局已定”后,李东阳的精神状态明显好了许多,不再请那么多事假,谢迁这边终于可以轻松一些。
  “那我……先回去了!”谢迁乐得如此。
  虽然他也知道,李东阳值夜绝对是不到半个时辰就会去偏院休息,而他每次值夜都要熬到后半夜,两个人在对待公事的态度上还是有所不同,李东阳这会儿已经不复当年对朝堂之事的热忱。
  谢迁从文渊阁出来,没走出太远,就见到一名面熟的司礼监太监匆忙从宫门处走了过来,身后跟着一名风尘仆仆的信使。
  大半夜带着信使进宫,一定是出了什么大事才会如此。
  信使带来的奏折不走通政司和内阁,而是直接走司礼监,让谢迁心头感觉一股莫名的压力,暗自揣摩:“难道是西北战事,取胜之后又遭遇败绩?”
  可转念一想,又不太像,“西北战事总算历经两月后完成,刘时雍绝对不会虚报战功,只是在之前大捷的上奏中,恐怕有诸多的水分在内,但就算要如实上奏,何至于连内阁都不过?”
  带着满腹的疑问,谢迁没有着急走,而是想留在宫中查看一下情况。
  到了晚上,宫禁森严,宫门只有正门午门方向会留下一道小出口,夜晚有什么人要进出皇宫,又或者是有紧急公文入宫,都走这道小门。
  谢迁原本就刚出左顺门,距离午门还有一段距离,此时他也不急着离开了,折返回文渊阁,才刚进值房,就见到李东阳正在收拾奏本,显然已经准备到偏院休息。
  李东阳见到谢迁回来,有些诧异,问道:“于乔怎去而复返?”
  谢迁道:“之前正要出宫,见有紧急公文进入宫门,却不是往文渊阁方向而来,而是直接前往乾清宫,我想可能有什么重大事件发生,想留下来等候消息!”
  李东阳点头道:“于乔,你不必太过担心,若有事的话,乾清宫那边会有消息传过来!”
  谢迁轻叹:“但愿不会是太着紧的事情吧!”
  因为谢迁突然折返,李东阳也不好意思马上就到偏院去休息,二人便又批复了几份公文,就在谢迁心绪不宁时,文渊阁外面突然传来一阵凌乱的脚步声,谢迁站起身,走到值房门口一看,只见司礼监掌印太监萧敬心急火燎而来,满脸都是惊慌失措。
  “两位阁老,大事不好!”
  萧敬说这句话时,竟然带着一抹哭腔,让谢迁的心猛地一沉。
  李东阳相对冷静一些,他来到值房门前,问道:“萧公公,发生何事?”
  萧敬眼泪都流出来,满脸悲戚,哽咽道:“西北……西北出事了!”
  一句顶万句,萧敬能急得哭出声来,这事必然不小,谢迁越发紧张,追问道:“到底是何事,萧公公进内详细说明!”
  萧敬稍微平复一下心情,道:“两位阁老,具体的事情……先不说了,说也说不清楚,我只说一句……宣府失守!”
  这下不但谢迁目瞪口呆,就连素来镇定自若的李东阳都险些站不住,二人虽然也算老臣,但毕竟只有五十多岁,在当今朝廷已属于“少壮派”,身体断不至于如此不济,主要是这消息来的太突然,太震撼,让二人一时间懵了。
  过了好一会儿,李东阳才反应过来,急切地问道:“萧公公,你说明白些,西北战事……不是局限在宁夏镇、延绥镇地界吗,为何……为何会是宣府失守?”
  谢迁也连忙问道:“宣府……莫不是北寇真的施展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计?”
  相对而言,李东阳最不能接受这个消息,他甚至觉得这消息是有人伪造的,而这个人就是戴罪在身的沈溪。
  在李东阳看来,既然沈溪之前就虚报鞑靼主力在宣府镇出现,那可以更“丧心病狂”一些,直接说鞑靼人主力已将宣府攻克,这都是有可能的。
  谢迁就不会这么揣测沈溪了!他对沈溪还是了解的,明白沈溪做事不拘成法,也清楚沈溪有能力预估战局的变化,现在既然宣府失守,那就应该跟沈溪之前的预料一样,鞑靼人定然是施展“瞒天过海”之计,悄悄杀到宣府镇侧翼,如今将大明九边最重要的粮仓宣府给攻克。
  萧敬急切地说道:“……我也不知晓为何会如此,这是宣大总督衙门的急奏,据说城破前连续派出数百骑,向朝廷报告噩耗,结果只有两骑突出重围,向南由紫荆关入长城内关,马不停歇,一日一夜送到京城……”
  “信使说十三那天晚上,宣府便告失守,宣府所有的粮草辎重和武器装备,都落入鞑靼人之手。如军鞑靼兵马……估摸是往居庸关来了!”
  “两位阁老,你们且说说,这如何是好啊?”
  当听到是“宣大总督衙门”于最后关头发出的急报,即便是对沈溪不信任的李东阳,也不得不收起心中的怀疑。
  不过此事关系重大,以至于连素有“李公谋”之称的李东阳都暂时失去了思考的能力。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34/267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